问题

为何张鲁会选择“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回答
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背后,是一段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个人好恶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鲁自身的处境以及曹操和刘备各自的特点。

一、当时的宏观历史背景与张鲁的立足之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衰微,各地军阀割据。张鲁依托汉中这片天险之地,凭借其祖传的道教信仰和组织能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五斗米道政权。他并非一开始就想与天下争霸,更像是被乱世逼到这个位置,然后利用宗教的凝聚力稳固自己的统治。

在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张鲁更多的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行使权力。然而,随着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刘备在荆州崭露头角并进取益州,张鲁所处的汉中,其战略地位变得愈发关键。汉中是进入蜀地的门户,也是北上关中的重要通道。任何一个想统一天下的势力,都无法忽视汉中这块肥肉。

二、张鲁面临的直接威胁与现实选择

张鲁的政权虽然在汉中站稳了脚跟,但从军事实力和全国影响力来看,他与曹操、刘备这样的大势力相比,无疑是弱小的。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靠山,或者至少是一个能够保护他不被其他势力吞并的平衡力量。

来自曹操的压力: 曹操统一北方后,目光自然会投向南方和西部。他渴望整合全国资源,完成统一大业。汉中在地理上离曹操的势力范围并不遥远,曹操有能力也更有动机去征服汉中。事实上,后来曹操也确实多次派兵攻打汉中。
来自刘备的潜在威胁: 刘备的最终目标是夺取汉中,进而进取关中。他看中了汉中的战略位置和农业产出。虽然刘备曾一度与张鲁是潜在的盟友,但随着刘备势力壮大,他对汉中的觊觎之心愈发明显。诸葛亮也曾明确表示要夺取汉中。

在这种情况下,张鲁选择谁作为依靠,或者说,与谁“合作”或“投降”,必须基于对他自身生存和统治最有利的判断。

三、为何是曹操而非刘备?层层剖析

这里就需要深入分析张鲁的视角,以及曹操和刘备在当时所展现出的不同特质,为何让张鲁做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选择。

1. “曹公作奴”的价值判断:
生存的可能性更大: 相较于刘备,张鲁可能认为投降曹操,即便成为“奴”,至少还有一线生机。曹操的统一战争机器更加强大,他的统治体系也更为成熟和稳定。投降给曹操,意味着接受曹操的统治秩序,成为其体系中的一部分。曹操虽然凶残,但他也懂得利用人才和地方势力,只要张鲁能交出汉中,不构成威胁,曹操有可能保留他一定的地位或给予一定的待遇,至少不会像消灭一个敌人那样赶尽杀 whatsoever。历史上的曹操,在征服一些地方势力后,也会保留一些当地的官员和士绅,以稳定地方秩序。
对刘备的“上客”不抱期望: 而“刘备上客”,虽然听起来地位更高,但张鲁可能对此持怀疑态度。刘备当时正在逐步壮大,他要夺取汉中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张鲁深知,一旦刘备完全控制了蜀地,汉中就会成为其进一步北伐的基地,而张鲁的汉中政权将难以存续。张鲁作为一方诸侯,即便选择臣服,他更倾向于选择一个能让他继续保有一定权力或至少不被立即消灭的对象。他可能认为,即使成为刘备的“上客”,也只是一个被暂时安抚的附庸,随时可能因为刘备的战略需要而被牺牲。

2. 曹操的政治手段与张鲁的顾虑:
曹操的实用主义: 曹操是一个极其现实和务实的人。他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控制权。当他决定进攻汉中时,他需要的是汉中的投降,而不是一个仍然保有实权的盟友。张鲁清楚,投降曹操,意味着放弃独立,成为其臣属。而曹操的“奴”,是一种更彻底的臣服,但也可能意味着接受一个相对明确的“安排”。
对刘备猜忌: 张鲁可能对刘备的人品和政治手腕并不完全信任。刘备虽然以仁义著称,但他同样是一个有野心、善于权谋的政治家。张鲁作为一方首领,深知自己的利益如何最大化。他可能担心,与刘备的“合作”是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联盟,一旦刘备羽翼丰满,他很可能就会翻脸。历史上,刘备的扩张历程中,也并非没有与他人产生利益冲突的例子。

3. 地理与战略上的考量:
汉中与曹操的近距离: 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与曹操的关中地区是相邻的。曹操只需要克服一些天险即可抵达。而刘备则需要从蜀地出发,通过汉中才能北伐。一旦刘备掌握了汉中,他就可以威胁到曹操,而曹操也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汉中。
张鲁的战略选择: 张鲁在汉中,实际上是夹在曹操和刘备之间。他的生存之道,便是如何利用这种地理上的位置。投降曹操,至少可以将自身从两个强敌的直接争夺中拉出来,成为曹操的后防线,让刘备北上变得更加困难。这是一种“弃车保帅”的策略,保全自身,即使是以屈辱的代价。

4.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言论解读:
这句话并非字面上的“甘愿为奴”,而是一种强烈的政治表态,表达了张鲁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判断和选择。
对刘备的失望与不信任: 这句话最直接的解读,是对刘备的失望和不信任。可能在此之前,张鲁与刘备有过接触或谈判,但结果并不如意,或者张鲁预判刘备的承诺不可靠。
对曹操的务实评估: 相反,张鲁认为投降曹操,虽然地位卑微,但至少是一个更有确定性的“结局”。曹操的征服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吞并,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于被征服者有相对明确的处置方式。而与刘备的“合作”,在张鲁看来,更像是一种飘忽不定的关系,最终可能落得两头皆空。
一种政治上的权衡: 张鲁选择“作奴”,是选择了一种低姿态的臣服,以求在乱世中保存自己。而“上客”听起来光鲜,却可能意味着被刘备利用,或者最终成为刘备的牺牲品。他宁愿选择一个明确的、虽然卑微的“生存”,也不愿意去赌一个不确定的、虽然看起来体面的“友谊”。

结论:

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并非简单的个人情感或好恶。这是他在乱世中,面对来自两大强大势力的生存压力,经过审慎评估后做出的政治选择。

他认为投降曹操,虽然地位低下,但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生存机会,成为曹操统治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他对刘备的“上客”地位表示怀疑,认为那是一种虚幻的承诺,最终可能无法保全自身,反而可能被刘备利用殆尽。
他更倾向于曹操的实用主义和成熟的统治体系,认为在被征服的情况下,曹操的处置方式比刘备更可预测。

总而言之,张鲁的选择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策略,他权衡了不同政治势力的实力、政治手段以及自身利益,最终选择了一条他认为最能保全自己的道路,即使这条道路意味着屈辱和地位的下降。这是一种对政治现实的深刻认知,而不是对个人尊严的完全放弃,而是对更大生存空间的现实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鲁在曹公手下可不是做奴,

自从张鲁加入曹操后,封爵万户。万户什么概念?曹操麾下能臣武将,没有一个能有上万户的。

能封爵万户的,只有曹操本人和曹操的儿子曹植。

而曹操另一个能上万户的儿子曹彰,还是曹丕继位后给他追封的。

至于其他魏国开国功臣里,夏侯惇、曹仁、曹真、张郃等等,顶了天也只能到五千户。

而魏国文臣,如二荀等人,封户则更低。

可以说,张鲁在曹魏,可真的算是做到了两人之下,万人之上。既然如此,为什么要选择刘备?


具体爵禄排名前五:

曹操时期:

1.魏王曹操,邑三万户;

2.阆中侯张鲁,邑万户;

2.临淄侯曹植,邑万户;

4.鄢陵侯曹彰,邑五千户;

5.高安乡侯夏侯惇,邑两千五百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背后,是一段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个人好恶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鲁自身的处境以及曹操和刘备各自的特点。一、当时的宏观历史背景与张鲁的立足之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衰微,各地军阀割据。张鲁依托汉中这片天险之地.............
  • 回答
    龙珠的世界里,确实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曾经势不两立的强敌,最后都变成了悟空的战友。比如,曾经的弗利萨,在“银河巡警篇”里更是成了关键时刻的救兵。还有魔人布欧,虽然分裂成很多个体,但至少有善良形态的布欧跟着撒旦一起生活。就连曾经的“宇宙帝王”弗利萨,也在力量大会上短暂地加入了悟空的队伍,甚至在后续的剧.............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鲁智深那个人物说起。你想啊,那时的官家,尤其是提辖这类的武官,手里多少有点权势,在百姓眼里那可不是一般人。鲁智深这人,又长得魁梧,声如巨钟,再加上他身上一股子江湖气,寻常人见了,心里就先有几分畏惧。再说店家,他们做生意,图的是一个安稳,也得看客人是什么来头。鲁智深是经略府的提辖,这可不.............
  • 回答
    在《教父2》这部史诗般的黑帮巨作中,鲁加西、蒙图卡洛以及乔札萨这帮意大利老牌家族的头目们,选择在太浩湖的住所用直升机一次性解决掉迈克·柯里昂及其党羽,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盘算已久的绝杀计划。他们的动机和时机选择,都建立在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之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
  • 回答
    张益唐在美国未选择转向数据科学领域,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学术背景和兴趣,也有当时学术界和就业市场的现实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他的学术生涯、数学研究的本质以及他对真理的追求这几个维度去剖析。一、 深厚的数学功底与对基础研究的热忱张益唐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一部纯粹的数学史。他.............
  • 回答
    张译这个人,我一直觉得他是个挺实在的演员。你看他演戏,没啥花里胡哨的,就是扎扎实实地往角色里钻,把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演得活灵活现的。从《士兵突击》里的史今班长,到《鸡毛飞上天》里的陈江河,再到《悬崖之上》里的周乙,每一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感觉那个人物就真实地活在你眼前。演技这块儿,我觉得没啥毛病,可.............
  • 回答
    张良辅佐刘邦,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的“英雄识英雄”。这背后,是一场深邃的政治博弈,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以及张良本人那颗洞察世事的明珠。要说张良为啥选了刘邦,咱得从头细细说道说道。一、出身与家学:张良的“高起点”首先得知道,张良不是个普通人。他出身名门,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相国。他爷爷张开地、.............
  • 回答
    关于穆弘和张顺为何没有参与江州劫法场这件事,如果咱们翻开《水浒传》原著细细品读,就能发现其中的缘由并非一句两句能说清,而是牵涉到人物性格、当时处境以及梁山泊内部的层层关系。首先,得说说穆弘。这位“混江龙”穆弘,家住揭阳岭,乃是当地有名的“穆家庄”庄主,家资万贯,人称“锦毛虎”。他哥哥穆春,也是个不好.............
  • 回答
    张辽,这位虎将,在曹魏阵营中无疑是赫赫有名的一员。他随曹操征战四方,屡立奇功,尤其是在逍遥津以少胜多,威震江东,更是让孙权闻之色变,成为三国时期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仔细审视曹魏军事集团的格局,会发现张辽虽然功勋卓著,却似乎未能达到那个“核心”的位置,未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定海神针.............
  • 回答
    张角,这位在东汉末年掀起黄巾起义的农民领袖,在后世的评价中,却常常被冠以“叛乱者”、“妖贼”等负面标签,其形象与他自诩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救世主宣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掺杂了历史的复杂性、统治者的宣传以及时代变迁的解读。首先,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张角无疑是.............
  • 回答
    关于张华为何一直拒绝参与“颠覆贾后”的政治行动,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人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的解读,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与其说是“拒绝”,不如说是“不参与”,这种不参与本身就包含着多重原因,既有个人选择,也有环境压力,还有对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颠覆贾后”这个行动的性质。一旦提到“颠覆”,.............
  • 回答
    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中,张麻子(马邦德)没有杀死武举人(戴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失误或遗漏,而是背后有深刻的剧情逻辑、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在支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张麻子的“江湖规矩”与“兄弟情义”: 未遂的抢劫并非死罪: 张麻子和他的弟兄们最初是想抢劫黄四郎的押镖队伍,以.............
  • 回答
    央视军事节目之所以会持续聘请张召忠老师进行评论,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结合了节目定位、受众需求以及张召忠老师自身的独特价值等多重考量形成的。要说清楚这一点,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从央视军事节目的定位来看,它们不仅仅是单纯地播报军事新闻,更承担着解读、引导和教育观众的责任。军事领域本身就充满复杂.............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利益、技术、主权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博弈。列强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中国铁路的态度,更像是精心计算的棋局,既要卡住咽喉,又要适时“施舍”以巩固自己的影响力。而培养詹天佑,则是这场棋局中一个微妙而又重要的落子。列强阻挠京张铁路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列强为何要阻挠中国人修建自.............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将军张郃率军前往救援,而张郃却为何不直接驰援陈仓,反而挥师南郑,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分析各有侧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给捋清楚。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一路进展神速。当时,蜀汉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 回答
    黄圣依、张雨绮以及其他与周星驰的星辉公司有过解约纠纷的艺人,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商业合同、个人发展、公司管理以及明星与老板之间的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需要从不同艺人的具体情况以及星辉公司的经营模式来分析。总体的共性原因:在深入分析个体之前,我们可以先梳理一下星辉公司与艺人之间产生解约纠纷.............
  • 回答
    有些人喜欢张角,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毕竟他可是中国历史上名留青史的“大反派”之一。要说为什么有人会粉他,那得从多个角度去掰扯,不能简单地一句“他是叛乱头子”就给盖棺定论了。首先,得说他提出的理念。张角搞了个“太平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宗教活动,它糅合了道教的思想,还加入了不少民间信仰和治病救人的那一套。.............
  • 回答
    关于“三国第一猛将”的争议,张辽虽赫赫有名,但为何许多人认为他并非“第一”,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对“猛将”的定义以及对三国时期武将们表现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来谈谈张辽的“猛”。张辽确实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将领,他的勇猛之处体现在多场关键战役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合肥之战,他以区区七千兵力,敢于挑战孙权.............
  • 回答
    要说明朝从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三位“徐高张”之后,就没什么出名的首辅了,这话说得也未免有些绝对,但确实,相较于这三位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后续的首辅们似乎光芒黯淡了不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演变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先了解徐阶、高拱、张居正是怎么“出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