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张教授出生于1955年这个基本事实。
他毕业那会已经37了。美国是成熟社会,成熟并不代表人尽其才,成熟代表各守本分。
以如此高龄,在美国学术界几乎不可能找到工作,除非像他后来一样做出世纪问题。想在学界谋生只能做万年老博后。然而数学不像生物等实验学科,打工型博后没什么价值。
工业界就更不可能了。美国有来自全球的优秀年轻人,怎么可能为老人提供优质工作。
因此没有你想象的转这个转那个的事。
像我国这样,仍有大量空白可填补的国家,才能人尽其才。
但我感觉我国也正飞速发展,很快也会变得各守本分。一个四十来岁在国内最好的高校拿到博士学位的大学教师若因某种原因失业,能去做什么呢?估计也就创业和当滴滴司机两条路可选。码农还能乐呵两年,这一波发展稳定下来,估计也是这个命运。
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
或许制度优势能走出不一样的未来?
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后,李安试图开拓自己的电影事业。但一个没有任何背景
的华人想在美国电影界混谈何容易。李安在美国开始了长达6年的等待,靠身为药物研究
员的妻子在外工作,养家糊口。每天在家他除了大量阅读、大量看片、埋头写剧本以外,
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每到傍晚做完晚饭后,他就和儿子一起兴奋
地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回家"。
许多亲戚朋友看不过去,对林惠嘉说:"为什么李安不去打工?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不
都为了现实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李安过意不去,偷偷学电脑准备找工作。可没多久这
件事就被林惠嘉发现了,大骂:"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
我感觉好多回答都不明白热爱数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对于一些数学人来说,数学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痴,一种甚至可以达到程蝶衣那种程度的痴。
很多数学postdoc还有年轻的ap,尤其是在一些不那么出名的学校,待遇其实没有很好。
以他们的能力,如果说用心思努力去转码或者quant,是大概率能够上岸并且拿到高很多的收入的。
但是很多人还是愿意接着做数学。因为对于他们,包括我来说:只要能让家庭保证差不多舒适的生活就够了,不求做数学会有太高的收入。
因为能以数学为职业,真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而张益唐,大概是我所知的爱数学爱得最纯粹的人了。
他很长时间没有成家。他没有什么物质需求,只要能活着保证温饱就够了。
对于我来说,数学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但对于张益唐来说,数学或许就是他的生命。
他是过不了没有办法思考数学的日子的。
那个时候或许转码或者金融没有那么容易。但我觉得他要是努力找,是绝对可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全职工作的。
可是,做一份码农这样的全职工作,他还有时间有精力深入地思考数学吗?
在赛百味工作确实不那么体面,收入也挺低的。但是只要不是饭点,还是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可以思考数学的。而且毕竟不太需要动脑,也不是什么繁重的体力劳动,下班后还可以有足够的精力接着思考。
而如果说赛百味的工作是可以接受的话,new hampshire 讲师的工作张益唐就更没什么理由不满了。收入高了,有更好的条件搞数学,身边还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数学人。
我相信,哪怕他没有功成名就,他也会一直坚持做数学的。
因为数学是他的生命。
一个其他领域的例子是保罗高更,月亮和六便士的主角。他舍弃了交易人这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了一名画家,甚至不惜抛家舍业。
最后他贫困潦倒地客死异乡。
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艺术是他的生命。
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的么?
当码农,做data science,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
很多人觉得数学天才搞这些数学相关的东西应该是分分钟搞定的事儿,这个还真不是!
数学家解决的问题是诸如这个理论如何推导,
码农解决的问题是……卧槽怎么昨天程序还能运作今天就不行了?哪里出问题了?看看哪里报错了?我擦数据类型不对?为毛不对?不对怎么昨天能运行?我再换个测试变量试试,卧槽怎么又能用了?到底哪里出问题了?……额,原来是第三方库被自动升级了,新的库有bug。
公司里绝大多数工程师类别的工作都是这种琐碎的问题,一没有什么成就感,二特别耗神费力。搞一天这种东西,回家就一点脑子不想动了。相比而言,体力劳动虽然累,但精神损耗没那么大。像张益唐这种对数学极为痴迷的人,肯定更愿意选择一种精力消耗少的生活方式,以让他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
因为这些专业只需要中等才华的人来从事就可以了。而张是天才,当年在北大就是天才,丁石孙把赴美读博的名额只给了他一个人,哪怕现在这样的学神清北也不大有。既然是天才,那么专注的永远是纯数学、理论物理这样的大学问,只解决里面的大问题,而且他的意志又相当坚定,不为世俗利益所动,如果他像很多人那样热爱名与利的话,去拉斯维加斯凭记忆赌博就能一夜成巨富了,还用靠什么data science来赚钱吗?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就是13年那篇论文发现了7000万的上限之后,陶哲轩他们进行了改进,一直到最近下降到246为止,张益唐都没有参与进来,而是那篇论文发表后转而投入黎曼猜想的解决中,连菲尔兹奖获得者热衷于的东西他都不在乎,中等水平的专业里的问题他去关注干嘛?
补充:
数学、理论物理学领域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人类智力的提升,是载入史册的贡献,今天影响生活的科学与应用,是建立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上的。纯数学专业的论证,尤其高级别的黎曼猜想的论证,推进到多远,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会对应用方面甚至普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不得当,说引发一场地震也不为过。所以,能够这个领域内将高难度问题的解决又向前推进一步的天才,相比于其他人,级别当然是最高的(“中等才华”是相对于这种类型的天才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张益唐,他弃小求大,一意孤行解决大问题,既满足了兴趣,又发挥了天资,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做出正确的事,确切说,借用一篇影评的标题来说,“做正确的事远比把事情做正确要深远”,何乐不为?把精力投入某些专业,显然得不偿失。当然,他现在投入这个难度更大的黎曼猜想的论证,究竟能够走多远,还是未知数,就结果而言,实事求是讲,个人不看好(关于黎曼猜想的难度,参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5406573/answer/495590518),但他8年的隐居,九头牛拉不回的追求,理想主义的精神,这一点就已经值得敬仰了。
补充2:
看了评论区的提问,有些简直太感人...比如,有人反驳说,既然你讲在美国,不分贵贱,搞研究和端盘子是平等的,为何到后面说数学与数据科学是不平等的,是否自相矛盾?对于这样的问题,真不知道如何回答...研究与端盘子的职业贵贱的比较,和数学与数据科学在内部的作为专业的比较,这两种比较根本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在一个层面上,哪里来“自相矛盾”的结果?这提问完全是不通的。其实,严谨地来说,把数学和数据科学作为专业进行单纯比较也值得商榷,因为数学已经超越了“工作”的范围(上述),而后者,就像有评论说的,带有商业性质和运作方式,有其他人为因素包括进来,也就是说它是正正经经的“工作”,有些天才不屑于这种合作。我们很多的质疑与提问是很粗糙的,本身不具有严密性,很惊讶现在的思维水平。我看过有些国外论文,哪怕是学生级的论文,提问与思考方式,思维水平就比我们高,这不是吹捧,因为他们在高中阶段就有基础的逻辑训练,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我们在这块完全是缺的。
——————————————————-
数学的世界是怎样的?如果用绘画形式表示,就是站在山巅看到的景象:
如果用音乐形式表达,就是《美丽心灵》的片头曲:
“数学是不会欺骗你的。”无论如何都不会欺骗你。
这么牛的天才,博士毕业在美国只能端盘子,还有一堆人在前面洗地说人家专心感兴趣的东西,不被世俗所困扰,拔高道德水准。
这不就是怀才不遇没机会,只能沦落到底层干保安吗?这要是放在中国,早就成全社会的大新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