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攻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张郃帅军救援,张郃为何不救援陈仓,反而进兵南郑?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将军张郃率军前往救援,而张郃却为何不直接驰援陈仓,反而挥师南郑,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分析各有侧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

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给捋清楚。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一路进展神速。当时,蜀汉的兵力并不占优势,诸葛亮采取的是声东击西的策略。他派赵云和邓芝在箕谷佯攻,牵制住曹魏主力,而自己则率主力直扑关中重镇陈仓。陈仓是谁的地盘?那是曹魏在陇右地区的重要据点,一旦失守,整个陇右地区都将不稳,甚至危及长安。

曹魏这边,接到诸葛亮攻打陈仓的消息,那叫一个兵荒马乱。皇帝曹睿年轻,但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立刻就任命当时在陇右地区经验丰富、声名显赫的张郃为大将,负责指挥救援。张郃那可是曹魏的宿将,在曹操时期就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对付蜀汉方面,经验老道,诸葛亮对他也是相当忌惮。

那么,问题来了,张郃为什么不直接奔陈仓救火呢?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咱们一条条来看:

一、情报的滞后与不准确:

古代战争,情报至关重要。诸葛亮攻打陈仓,并不是大张旗鼓进行的。他行动迅速,而且选择了从褒斜道进军,这条路相对险峻,容易隐藏行踪。张郃在接到命令时,对诸葛亮部队的具体位置、兵力部署以及陈仓守将(当时是王双,一个勇猛但经验不足的将领)的抵抗能力,可能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准确的了解。

魏明帝曹睿虽然派出了张郃,但当时传递军情的速度和效率,远不能和现在比。等张郃接到命令,诸葛亮可能已经兵临城下,甚至与王双在交战了。在这种情况下,张郃很难第一时间就判断出最佳的行军路线和战术。

二、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误判:

诸葛亮以箕谷牵制主力,本体攻陈仓,这本身就是一种战术欺骗。张郃作为久经沙场的将领,他不能仅仅盯着诸葛亮部队的表面行动。他需要思考:诸葛亮这么做,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张郃很有可能判断,诸葛亮攻打陈仓,并不是要一举拿下,而是想借此机会,在关中打开局面,或者消耗魏军的兵力。更重要的是,他需要考虑到蜀军的后勤补给线。蜀汉的国力相对较弱,其补给线非常脆弱。如果张郃能够切断或者威胁到蜀军的后勤,那么即使陈仓短期内被围,蜀军也难以持久。

三、对“南郑”的战略考量:

“南郑”这个地方,在当时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它是汉中郡的首府,是蜀汉在北伐时的大本营和后勤基地。如果张郃能够进兵南郑,威胁到蜀汉的后方,那么诸葛亮在陈仓的攻势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想象一下,如果诸葛亮在陈仓浴血奋战,而张郃却在蜀汉的大本营南郑耀武扬威,甚至有可能策动当地的起义或者进行破坏,诸葛亮会作何感想?他必然会分兵回援,甚至被迫撤军。

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南郑与陈仓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有山川阻隔。张郃如果直接攻打陈仓,可能会陷入与诸葛亮的正面决战。而进兵南郑,则是一种迂回包抄的策略,能够从侧翼威胁诸葛亮。

四、保护关中腹地的需要:

陈仓虽然是重镇,但关中腹地,例如长安,才是曹魏真正意义上的“心脏”。如果诸葛亮真的突破了陈仓,长驱直入,直逼长安,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张郃作为主帅,他有责任确保魏国腹地的安全。

进兵南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守中有攻,攻中有守”。他既能威胁蜀汉的后方,又能阻止诸葛亮更深入地向关中腹地推进。如果蜀军被围困在陈仓,而张郃又在南郑制造麻烦,那么诸葛亮的处境会非常被动。

五、王双的战败与局势变化:

历史记载,在张郃抵达之前,陈仓的守将王双在与诸葛亮的初次交锋中就已经战死。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坏消息。诸葛亮在攻城方面,虽然有攻城器械,但毕竟攻坚战耗时耗力,而且王双的战死也说明蜀军的攻势猛烈。

张郃率军赶到时,陈仓的局势可能已经比他想象的要复杂。他没有必要立刻冲上去和已经得手的诸葛亮硬碰硬,尤其是在对蜀军主力位置不确定的情况下。他需要重新评估战场形势,选择最有利的行动。

总结一下,张郃进兵南郑,是一种基于当时情报、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分析,以及对整体战局的考量而做出的决策。

他可能认为直接攻打陈仓,正中诸葛亮下怀,会陷入对方的既定战术。
他更看重切断蜀军的后勤补给线,或者威胁蜀汉的大本营南郑,从而迫使诸葛亮撤军。
这是一种更加稳健、更符合魏国整体防御战略的打法,旨在化解危机,而不是冒进求胜。

最终,诸葛亮在陈仓久攻不下,加上粮草将尽,以及对张郃进兵南郑的顾虑,最终选择了撤军。张郃也因此在这次北伐中,被认为是成功地完成了防御任务,尽管他没有在陈仓与诸葛亮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决战。

所以,张郃不救陈仓,而是进兵南郑,这并不是他失误,而更像是一种“围魏救赵”或者“疲敌致胜”的策略,只不过他围的不是魏国,而是蜀汉的粮道和后方。这种决策,充分体现了张郃作为一名优秀军事指挥官的冷静和审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zhuanlan.zhihu.com/p/35

魏明帝太和二年十二月,诸葛亮二次北伐,兵围陈仓,明帝使张郃救之。《三国志·张郃传》曰: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

或以此南郑为汉中之南郑,论张郃围魏救赵,深入汉中,促诸葛退兵,考诸史料,事颇不然。《魏略》曰,陈仓之战“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按查地理,陈仓在郿城西,张郃时在荆州叶县之方城,两地去洛阳合计千余里之遥。诸葛亮北伐事出突然,迅速包围陈仓,待关中查明敌情,报至洛阳,复遣人至荆州召回张郃,前后恐非十余日不可。再使张郃统兵西进,虽昼夜兼程,赶至关中亦需数日。自关中入汉中,尚需翻越秦岭。是时诸葛亮卡断郿城以西,若谋抄袭南郑,无非行子午、褒斜二谷。褒斜谷有“五百里石穴”之称,全仗栈道通人,全程需一月之功,且此前赵云退兵,“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百余里”,其后“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褒斜道南北俱废,短期内断然无法通行。子午谷亦险峻之极,其后曹真伐蜀,张郃即从子午谷,积月不能行半。且行子午道需攻克黄金、兴势诸围,张郃若深入汉中,必有攻防,何至史书一字不录?蜀汉守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张郃如何能潜过诸围,悄无声息进入南郑,岂非笑谈?足见张郃兵至之南郑,非汉中之南郑。

按察《历代郡县地名考》,“南郑又周之畿邑,穆王都此,在镐南,故曰南郑”。《穆天子传》云:“吉日丁酉,天子入於南郑”。郭璞注曰:今京兆郑县也。足见周都丰镐之地,即长安之东亦有一南郑。魏晋时郑县亦可称南郑。综合史料推测,张郃星夜进至之南郑,当为长安附近之南郑,去陈仓已不远,故曰:“救至,(诸葛亮)引退”。即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将军张郃率军前往救援,而张郃却为何不直接驰援陈仓,反而挥师南郑,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分析各有侧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给捋清楚。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一路进展神速。当时,蜀汉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 回答
    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屡次遭遇挫折,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次便是未能攻下陈仓,并被郝昭率领的千余守军死死挡住。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被详细描绘,虽然有艺术加工成分,但其背后反映出的战略、战术以及人物性格上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为何诸葛亮会被千人挡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陈仓的战略地.............
  • 回答
    亮黑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二伐陈仓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下并占领陈仓,这背后有着多层逻辑和战略考量,绝非简单的“攻城拔寨”那么简单。要想彻底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诸葛亮当时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北伐的目标以及陈仓本身的战略地位结合起来细细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北伐的根本目标是什么。诸葛亮北伐,不是为了刷一.............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历来是史学界探讨的重点。要说这份评价是否“公允”,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从陈寿写作的时代背景、史料来源、以及他对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的评价方式来看,其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是既有客观的肯定,也掺杂了时代的局限和作者的倾向性,称得上是相对公允,但并非完美无瑕。让我们一层.............
  • 回答
    要理解陈宫为何在FGO中对司马懿推崇备至,而对诸葛亮的态度则更为复杂甚至带有贬低,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陈宫这一角色的设定,以及他与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在游戏剧情、历史影射以及陈宫个人经历上的种种关联。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陈宫在FGO中给人的整体印象。陈宫,字公台,历史上是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以智谋和口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杯茶是热的还是凉的”一样,其实答案挺微妙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想强调的是什么。简单来说,诸葛亮“既是南阳人,也是襄阳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早期生活在南阳郡,后来定居并在襄阳这一带活动,而这个区域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下,与南阳紧密相连。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这样才算得上详细,.............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