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在历史上远近闻名,都说是一个忠臣,可我的想法恰恰相反。你们怎么看?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讨论的是历史上的诸葛亮,而非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虽然《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塑造至关重要,但历史真实的诸葛亮可能更复杂。

为什么一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产生疑问?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不同看法的观点和论据,我们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对刘备父子的“忠”是否存在利益驱动和权力欲?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政治资本: 诸葛亮出山时,刘备正处于人生低谷,汉室衰微,曹魏强盛。诸葛亮选择加入刘备集团,并在短时间内将其打造成与曹魏抗衡的蜀汉政权,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政治成就。有人认为,诸葛亮的能力和抱负需要一个平台来施展,而刘备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因此,他对刘备的忠诚,也包含了对自己政治前途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投资。
辅佐刘禅的“忠”的局限性: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对年幼的刘禅倾注了极大的心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诸葛亮在辅佐刘禅的过程中,实际上掌握了蜀汉的绝对权力。他的“忠”在某种程度上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确保了蜀汉政权的稳定,这其中不排除他个人的政治考量。
“受任”的政治契约与个人选择: 诸葛亮最初的选择是效忠于汉室,而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是诸葛亮实现这一政治理想的最佳选择。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继续北伐,试图匡扶汉室。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忠诚是对一种政治理想的坚守,但也夹杂着他对一个政权的责任感和个人政治追求。

2. 北伐策略的“忠”是否是空谈,抑或是一种政治姿态?

蜀汉国力与北伐的现实性: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曹魏,试图恢复汉室。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蜀汉在人才、资源、地缘等方面都与曹魏存在巨大差距。许多历史学家和评论家认为,诸葛亮的北伐策略,虽然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但在客观上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北伐的“政治象征意义”: 有观点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姿态,是为了表明蜀汉政权仍然以恢复汉室为目标,以此来凝聚人心,稳定内部。同时,通过不断北伐,也能消耗曹魏的力量,为蜀汉争取生存空间。然而,这种“牺牲”是否值得,以及其最终的“忠”是否真的服务于蜀汉的根本利益,是值得商榷的。
“死而后已”的执念? 诸葛亮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在进行北伐,这被普遍认为是“忠”的表现。但也有人会问,在身体状况不佳、蜀汉国力难以支撑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更加务实地考虑蜀汉的长远发展,例如稳定内部、发展经济,而不是将所有资源倾注于成功率不高的北伐?这种执念,是否也是一种对个人政治理想的偏执?

3. 对刘备集团内部的权力平衡与个人野心的考量

“托孤”之后的权力巩固: 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授权诸葛亮“君可自取”,这是一种极大的信任,但也赋予了诸葛亮巨大的权力。在辅佐刘禅期间,诸葛亮对蜀汉的政治、军事、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整顿,使得蜀汉在他的手中成为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权。
对异己的打压与权力斗争? 在诸葛亮掌权期间,他也曾对一些反对他政策或挑战他权威的人进行过一定的压制。例如,对魏延的猜忌和最终的处置,虽然有历史记载的支持,但也可能掺杂了诸葛亮对自身权力地位的维护。
“受制于人”还是“掌控全局”? 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对刘禅的绝对忠诚,是基于对刘备的承诺,并且他深知幼主难辅,需要自己来支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诸葛亮可能已经将蜀汉政权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忠于”蜀汉,也是在“忠于”自己的政治事业。

4. “忠臣”的定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下的变化

古代“忠臣”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对君主的忠诚是衡量臣子品德的重要标准。这种忠诚通常意味着绝对的服从和无条件的奉献,即使在君主昏庸或政策失误时也应如此。
现代历史观的审视: 从现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会更加关注一个政治人物的决策是否真正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福祉,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仅仅以“忠于某一个人”或“忠于某个政权”来评价,可能显得过于片面。
“大忠”与“小忠”的区分: 历史上也存在“大忠”与“小忠”的讨论。有些人认为,真正的忠诚是为国为民,即使君主有过错,也应以国家利益为重,采取谏言甚至反对的策略。而“小忠”则是愚忠,盲目服从。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在某些方面是否也应该被审视他是否犯了“小忠”的错误?

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观点?

辩证分析: 评价诸葛亮不能简单地用“忠”或“不忠”来定论。他的行为是复杂的,是多种动机和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他既有对刘备和蜀汉的深厚情感和政治承诺,也可能夹杂着个人政治野心和对权力的运用。
区分历史与文学: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塑造成近乎神化的人物,他的忠诚和智慧都达到了极致。历史真实的诸葛亮虽然同样伟大,但也会有其局限性和人性的考量。我们不能完全以文学作品来衡量历史人物。
关注“忠”的对象和目的: 诸葛亮“忠”的对象是刘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恢复汉室。他的“忠”是否真的服务于这一崇高理想,以及他在实践中是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是评价其“忠”的关键。
历史的局限性: 我们今天的评价是站在后人的角度,带着现代的价值观念去审视古代人物。而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政治体制与我们截然不同,理解他的行为需要考虑到这些历史的局限性。

总结来说,您持有与众不同的看法,并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深入和批判性的。 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具才华和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的“忠诚”故事被广泛传颂。但从更全面的角度审视,他的忠诚可能并非单纯的“愚忠”或“无私奉献”,而是包含了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价值实现以及对一个政权的责任感。他的北伐策略的成败、对权力的运用,以及在辅佐刘禅过程中的一些决策,都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反思,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忠臣”。

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以及“忠诚”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复杂内涵。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深入的探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就觉得题主这个观念,毫不客气,往大了说是不忠不孝,往小了说是哗众取宠。

说李严因为犯了点罪被诸葛亮贬为庶民,这是诸葛亮铲除政敌。

我感觉说出这种话的人,真的是没有读过书。

什么叫铲除政敌,看看人家司马懿,整个曹爽,夷灭三族。动不动夷灭三族,斩草除根,这叫铲除政敌。

我们看看诸葛亮呢?仅仅是把犯罪的李严流放为民,李严的儿子李丰依然在蜀汉当官,吃着朝廷的俸禄,这叫不忠?

你以为诸葛亮是什么?诸葛亮是法家的代表,治理蜀国靠蜀科,治理蜀国、治理军队,靠的就是执法严明。法家的观念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当然这个说是说,但至少可以明白的是,不会因为谁的官大而有特权。

诸葛亮斩马谡也不护短,你是哪里看出他不忠的。不忠的人,难道不是发展党羽么?怎么会杀掉亲信呢?

一个到死都在为克复中原,报答先帝、还于旧都奋斗的理想主义者。竟然有人怀疑他不忠。

一个死后家中只有桑树八百株,内无余帛,外无盈财的人。竟然被人说不忠。

刘禅是废除丞相制了,这就说明诸葛亮有不臣之举?诸葛亮真的不忠的话,早就废了刘禅了,军政大权在手,谁敢不从?

诸葛亮一没称公,二没称王,三没称帝。

四没废帝杀皇后,五没另立新君。搞不懂,拿来那么多瞎子这么抹黑诋毁武侯的。

有个叫李邈的人,曾经跟刘禅讲,诸葛亮死了好,皇帝不受威胁了。结果,被刘禅下旨处死了。

李严知道诸葛亮死后,长叹没人起用自己了。

虽然是政敌,都能如此,你觉得诸葛亮不忠。

再看前人评价,哪个对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不表示赞叹。

有一群黑武侯军事能力不行的,一味说诸葛亮进入武庙被帝王尊崇是因为忠心。连黑粉都认可武侯的忠心,还有什么好说的。

你觉得晋武帝、唐太宗、刘禅、杜甫、陆游、康熙这些人对诸葛亮的认识还不如那些易中天和高晓松?多读点书,不要觉得哗众取宠是标新立异。

什么岳飞死是自找的,秦桧有苦衷。当真一点民族气节和是非能力都没有。

诸葛亮不忠,还有谁忠?在刘备最艰难的新野时期诸葛亮挺身而出,为报答三顾之恩。历史上,徐庶在这个时期因为母亲被掳都投降了,关羽也曾降过曹操(汉帝),诸葛亮在最艰难的时候都一直陪在刘备身边,这样的人会不忠????

出师表和戒子书都读过吧,文如其人,我实在不敢相信这里面肺腑的句子。出自一个不忠之人。

历史上的权臣都是给儿子铺路,看看曹操和儿子曹丕,司马懿和儿子司马昭、司马师。诸葛亮死的时候,儿子才八岁。大权交给了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要知道,当初北伐,费祎可是反对的。

这就是一个权臣所为?不培养自己的家族势力,把大权让给和自己政治主张不同的人。史上除了尧舜禅让,以及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有哪个不忠之人能做到的?诸葛亮不怕八岁的儿子被人整死吗?

说武侯军事能力有问题的,我顶多会用“逆天而为”来为诸葛亮辩解。

user avatar

你算老几啊?


user avatar

怎么看?我的看法是,你的意见并不重要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

大家只看过《三国演义》而我看过《易中天品三国》,所以我恰恰相反的想法是对的!


实际上:

你只看过《三国演义》和《易中天品三国》……

可其他人看过《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三国志裴注》《诸葛亮集》《华阳国志》《水注经》《襄阳记》《滇考 诸葛武乡侯南征》《古今刀剑录》《殷芸小说》《万里桥记》《艺类文聚》《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蜀都赋》《季汉辅臣赞》《三国名臣序赞》《祭诸葛丞相文》《博物志》……

user avatar

诸葛亮面临的处境:

1、徐州等北方派系、荆州派系、东州派系、益州派系,全部都蠢蠢欲动。

2、魏蜀吴之中最差的经济基础、人口基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不是随便说的。

形式大概相当于1951年的新中国,内忧外患。

唯一的机会,也是政权合法性来源,也是转移内部矛盾的操作,就是北伐。

联合东吴,干掉魏国,以增量红利,做大蛋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反过来想,以诸葛亮的智商与威望,做一个张昭,还不是手到擒来?

等到魏国打过来,白旗一举,继续在北边高官厚禄。

轻松快活一辈子。


但他选择了前者,走那条只有一丝希望的雄关漫道。

user avatar

人们都说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我邻居家的二蛋的想法却恰恰相反,他说:

如果一座山真的是世界第一高峰,那我为什么看不到它呢?他真有那么高的话,应该无论我离它多远,我都可以看得到才对。我们市的塔塔麻狻歌酋山,离我那么远,中间还有那么多高楼挡住,但我还是能看到,珠穆朗玛峰离我难道更远吗?就算更远,有很多的东西挡住它,但只要它足够高,我也没有理由看不到才对,所以我看不到珠穆朗玛峰的原因只可能有两种:第一,我是瞎子,显然我不是;第二珠穆朗玛峰的高是被人吹出来的,那些吹鼓珠穆朗玛峰的人,没有见过塔塔麻狻歌酋山,我要纠正这些人错误的观点:

珠穆朗玛峰并不高,塔塔麻狻歌酋山,才是世界第一高峰。

user avatar

因为你书读得太少,想的太多,这叫“思而不学则殆”。

毕竟能说出“三顾茅庐”是虚构的人,应该只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吧?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

“忠臣”的反义词就是“奸臣”

所以你觉得诸葛亮是奸臣?

最后你的结论又是“不能说完全是个忠臣”。

那你这就不是“恰恰相反”的想法啊,你这只是抱有疑虑。

所以你的文章论点不明,打回重做。

user avatar

拿废李严说事,本身就说明你没好好看书。

诸葛亮如果简单地当个忠臣,简直太容易了,他不是一般的忠臣,而是超级权臣,还忠诚。

李严那事,诸葛亮做得非常到位,他联合很多重臣一起上书的。

别说李严被刘备看重就不能动,如果刘备说什么诸葛亮做什么,那诸葛亮就是个传声筒,也没什么价值,想做事,不得罪人怎么行呢?何况诸葛亮已经做的很好了,他可没有学董卓或者曹操吧?

再说了,刘备还说过“君可自取”,这句话有很多种解读的意思,无论是说“你可以当皇帝”或者说“你可以安排谁谁谁当皇帝”,诸葛亮真的做了,谁也说不出什么,然而诸葛亮能做而不做,不忠诚的话,哪能忍耐得住?


有人总是喜欢挑起争论,来为自己扬名,之前有人说过“刘备就算一辈子做得像个忠厚的君子让人追随,那他也是个伪君子”,现在又有人说“诸葛亮虽然能力强帮助蜀汉可是他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地听刘备的遗言,那他就是个坏蛋”。

止增笑耳。

user avatar

“历史上”是一个时间范围,“远近”是一个空间限制,用空间限制来修饰时间范围,连最基本的人类语言都不会用,难怪有这样的看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