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算儒家吗?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

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

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以适应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

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
“仁、义、礼、智、信”: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反复强调“忠”、“孝”、“仁”、“信”,这是儒家最核心的道德准则。他一生以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为己任,忠心耿耿,即便在逆境中也未曾动摇,这正是“忠”的极致体现。他对百姓怀有仁爱之心,关心民生疾苦,致力于安定社会,符合“仁”的理念。他对百姓和士兵的承诺,说到做到,体现了“信”。
“德治”与“礼治”: 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极其重视道德教化和礼仪制度的建设。他注重选拔贤能,赏罚分明,以德服人。他强调遵守国家法度,推行礼制,以规范社会秩序。这都是儒家“德治”、“礼治”思想的直接体现。
“君臣之道”: 诸葛亮严格遵守臣子的本分,对刘备和刘禅忠心耿耿,辅佐有方。他事必躬亲,将国家大事放在首位,即使刘禅昏庸,他也尽心竭力,毫不懈怠。这种对君主的忠诚和对职守的担当,是儒家“君臣之道”的核心。
教育与自我修养: 诸葛亮重视教育,提倡学习, himself 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典范。他通过《诫子书》等著作,教导后代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与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

吸收其他思想流派的痕迹:
法家思想: 在治国理政方面,诸葛亮也借鉴了法家的思想。他制定严明的法律,推行有效的行政制度,赏罚分明,以确保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他深知“德主刑辅”,在强调德治的同时,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本人也说过:“为治之道,犹临深渊,履薄冰。”这显示了他谨慎务实的治国理念,其中包含了对规则和制度的尊重。
道家思想(可能性较小,但不可完全排除): 尽管诸葛亮公开场合以儒家形象示人,但一些学者认为,他隐居隆中时,可能也接触过道家思想。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表现出的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以及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淡泊名利的情怀,都带有一些隐逸和超脱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道家思想的某些方面有所契合。然而,他的主流思想和行为仍然是儒家主导的。

二、 诸葛亮是儒家思想的杰出实践者和传播者。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一个典范。他将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理想,融入到治国理政的具体工作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出师表》是最佳证明: 《出师表》是诸葛亮留下的最著名的文献之一,其中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深厚的儒家情怀。他表达的对先帝的感恩、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关怀、对自身的严格要求,都是儒家核心价值的生动体现。他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来提醒后主,正是对儒家“继承父志”的重视。
治理蜀汉的成果: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一度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生相对安定的局面。这与他推行的以德为先、法制严明的治国方略密不可分,而这些方略的根基正是儒家思想。
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的形象和事迹,对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忠臣的典范,智慧的象征,许多人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品德和才干。这本身也说明了他的思想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而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源于儒家思想。

三、 总结:诸葛亮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和践行者,但其思想并非完全排他。

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诸葛亮可以被视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杰出的践行者之一。他的政治抱负、道德情操、治国理念,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中国,思想的界限往往不像现代这样清晰。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后的融合时期,各种思想互相影响。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智慧在于能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达到治国安邦的根本目标。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诸葛亮定义为“一个纯粹的儒家学者”。他更像是一位融合了儒家为主体,并吸收了其他思想流派精华的卓越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但他的实践是灵活的、务实的、全方位的。

总而言之,诸葛亮绝对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一个光辉典范。他的言行举止,思想深度,都与儒家精神高度契合。我们可以说,他是“儒家”思想最忠实、最杰出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算不算儒家,得看你怎么定义儒家。《三国演义》里倒是有一段“舌战群儒”。其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很显然,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是君子之儒,而那些只知道舞文弄墨却对国家无益的人,被他称为小人之儒。诸葛亮显然是不想当这种人的。

当然,《三国演义》是小说家之言,跟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两回事。但是“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划分,却是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有了的。孔子也教育弟子要做“君子儒”、“真儒”而不是“小人儒”。

其实从儒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儒家本身就是包含了从政治、军事到文化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所谓“学而优则仕”,如果你要抬杠说中国人都是官迷,那你随便。但至少将这句话放在孔子的时代,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孔子的时代教育并不普及,而且当时的人“学”的内容也不单单是某一个具体的学科(因为当时并没有今天的分科体系)而是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技巧。让其中学得好的人去当官,从逻辑上说也没什么问题——虽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当好官。

汉代的儒术与先秦时期比当然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并且成为了武帝以后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但是,汉代的儒家已经对先秦儒家有了严重的扭曲。这种扭曲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但汉代儒家谶纬之说非常盛行;第二,孔子要“学而优则仕”,但汉代并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人才选拔体系,反而是举孝廉、门阀等成为了入仕的主要方式,进而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情况。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们讲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这“百家”不是同时争鸣的,而是由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儒道两家最早获得了比较大的影响力,之后的很多思想其实是儒道的延伸或者变异。比如,孔子、孟子、荀子被认为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却教出了李斯、韩非。早期儒家的思想到了后期已经有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并融入到了很多学派之中。所以,严格来说,百家争鸣的“争鸣”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在演化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把这个跟诸葛亮的一生一对照,显然诸葛亮也的确是想当管仲、乐毅那样的“君子之儒”。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孔子也称赞过管仲,但大多数人并不会把管仲、乐毅当作儒家体系内的人物。因为管仲、乐毅这样的人物虽然认同一部分儒家的治国理念,但在具体的治国中,也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这些手段往往为后来的儒家所不齿。

总的来说,我觉得诸葛亮算儒家,但他的“儒”与汉代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是两回事,也不完全等同于孔子所说的“儒”。诸葛亮治国的“儒”与古典儒学和两汉儒学的关系,更类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关系。你不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完全无关,但也不能说这两个就是一回事。而诸葛亮作为当时被各方势力推崇的贤相,显然也是因为他的理念能够治理好国家。而考虑到从先秦到三国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说古典时代的儒学能治理好三国时代的国家,当然也是靠不住的。

user avatar

儒家

琅琊诸葛氏,再怎么也算个中等士族,不治儒家经典,难道还治道德经?诸葛家祖上诸葛丰就是汉元帝时的大儒,通晓经学,名动一时,为喜好儒学的汉元帝所重视,他家藏书必不在少。

当然,后世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是把他打扮成道士了,可惜,在汉元帝以后道家、法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没有宗派可言,也因此在两汉之际才又形成了道教,可东汉的道教和后世的道教完全不同,主流是五斗米道。

现在需要探讨的应该是诸葛亮更信今文经还是古文经,这个才是东汉学术讨论的主流。至于道家、道教、佛教还上不得名士大夫的眼里。

user avatar

历朝知识分子,把蜀汉政权捧为正统的,骨子里都是因为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实现了儒生最大的理想:一个书生,奉诏,名正言顺地,架空皇帝,控制整个政权,一直到死。------------ 谁敢说他不算儒家,今天晚上,很多大儒,要踢开棺材板来找他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吧,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无厘头。

我先概括下我个人的看法:从历史记载和存留著作来看,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在施政理念上兼具法家思想,在道德修养上兼有道家思想。

但是这个结论,得来实在是不容易。我一项一项地说。


先说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这个“百”,出自《汉书·艺文志》,所谓“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不过这里的家,和我们习惯说的“儒家”“道家”“墨家”的这个“家”,其实不是一个意思。

简单来说,《汉书·艺文志》沿袭刘歆《七略》的要旨,将天下图书分为七个大类,分别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这其中,六艺略包含了六经、论语、孝经和小学,一共9类图书,都是儒家的经典。而诸子略,则包含了现在所谓的“九流十家”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部分中,又列举了每一家的不同著作和分支,所以这189家,指的其实是这十个“大家”所囊括的189个“小家”。

但是《汉书》的成书时间,已经是东汉时期了,距离“诸子”的主要活动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远。“诸子百家”这个概念,也不能真实的反应先秦的诸子们的思想流派和学者们形成的组织。《汉书》将冠名为诸子的著作,划分为十个大类,实际上反映的是两汉学者对先秦思想流派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和真实的历史是有差距的。

尤其是先秦和秦汉之时,学术界普遍“尊古而卑今”,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古时候的思想要比当代的更有价值,导致了很多学者“托古传道”,将自己的著作伪装成古人的著作传世,制造了大量“伪书”,客观上为诸子学的研究制造了非常大的障碍。这些著作的真伪问题,已经折腾了几千年,至今仍是困扰学术界的巨大难题。

先秦时代对诸子学说的归纳,一般不将其区分为学派,而是以每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来区分。比如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后世都归入道家范畴,但《庄子·天下》中,就将其分开陈述,老子和关尹被列在一起,庄周单独列为一类。(很麻烦的是,《庄子》各篇的真伪辨别也是问题,《天下》的创作时间应当在战国时期,但其原作者很难确认。)

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在的秦汉时期,才第一次提出了“家”的概念,并在《论六家要旨》中,将诸子的学说划分为六个学派,分别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我个人认为这个划分还是有其根据的,其中儒家、墨家在历史上都有各自的学派组织,道家、法家、阴阳家则在西汉建立之初保留了各自的思想传承。唯独名家,缺乏标志性的著作,其思想传承也不清晰,难以确认其在先秦的存在形式。

《汉书·艺文志》对比《论六家要旨》,新增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并认为每一家的学说都出自古时的某种官职,这个说法未必准确。新增加的这四家,本身也缺乏作为学派的属性,所以梁启超就认为“分诸子为十家,不过目录学之便利”,换而言之,这个划分是目录学上为了分类图书而设立的,并不意味着真的有过这么十个学派。

综上,我的观点是,在先秦时代,儒、墨两家是客观存在的,道、法、阴阳三家,是有代表人物、重要著作和学术传承的,但是未必形成了严密的组织,而名家难以考证。以下涉及到诸子百家时,也主要指代儒、墨、道、法、阴阳五家。


第二个问题,是两汉和三国时期的经学传承。

我们都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但汉武帝时期是否真的奉行过这样的政策,也是有争议的。即便这个政策真的存在,历史上也并未留下西汉禁止民间研究儒家之外的诸子学说的记载。所谓的“独尊儒术”,只不过是将儒家学说作为进学、入仕的基础,鼓励各地的贤能之才学习儒家思想来获得更大的发展。

而西汉开国之时,儒家也确实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思想流派。在官方的支持和民间学者们的努力之下,两汉兴起了被称为“经学”的学术主体。所谓“经学”,乃是以儒家的“十三经”为主体,对经典进行解释和阐述的学说。官方为十三经设立“博士”,并且不断提升“博士”的职权,使得“博士”成为参与朝政的重要官僚。与此同时,还将经学和政治紧密结合,大量提拔经学名家为高级官员,并用十三经作为行政时的重要参考。

而在西汉之时,经学分为了“今文经”“古文经”两个系统。在西汉末期,随着社会动乱,又有谶纬之学快速兴起。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两汉经学。其中,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的纷争甚为激烈,两派虽然有学术上的争执,但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斗争。

今文经长期是官方认可的官学,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今文经逐渐衰弱,而古文经愈发兴起。到了汉章帝之时,两者逐渐并驾齐驱,很多学者也开始兼修今、古文经。

而三国时期,因为战争的缘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变少,导致三国的经学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相对而言,蜀汉的经学是较为落后的。

从目前可见的材料来看,蜀地本地的学者较为重视今文经和谶纬。而自董卓之乱开始,中原地区饱经战乱,蜀地则在刘焉父子的治理下保持了较为安定的环境,大量流民为了躲避战火入蜀,其中包含一批经学家;这之后,刘备入蜀之时,又带来了一批侨寓人士,其中也有不少学者。这两次流民入蜀,导致了众多古文经学学者的涌入。而蜀汉的著名经学家、投降主义者、诸葛亮狂热粉谯周,则是今文、古文、谶纬皆通,可见蜀汉和其他地区一样,有今古合流的趋势。


接下来说第三个问题,刘备和诸葛亮的思想。

汉代虽然以儒家思想作为入学、取士的标准,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并不把儒家思想作为唯一的精神养料。对此,汉宣帝有精彩的论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足见身为最高统治者的汉代皇帝,在行政中并不单纯依仗儒家思想,而是要汲取众家之长。

而刘备、诸葛亮两人,所学都较为驳杂。刘备去世前留给刘禅的诏书中,有“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之句,可见二人的思想倾向。

具体说说诸葛亮。诸葛亮出身于琅邪诸葛氏,其祖先之中,就有西汉时期的著名官员诸葛丰。诸葛丰确实以“明经”的缘故被举荐,成为一代名臣。但他被载于史册的主要原因,是“诸葛、刘、郑虽云狂瞽,有异志焉。孔子曰:“吾未见刚者。””诸葛丰为人刚正,能贯彻法律,但在经学上并未有突出的表现。陈寅恪因此认为“诸葛亮为诸葛丰之后,乃亦家世相传之法家,故两国施政之道正复相同”。陈寅恪的这个看法,现在看来有些缺乏根据。但诸葛丰之后,一直到诸葛亮这一代,诸葛氏也未再出现过知名的学者,这也是实情。

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三兄弟之父,诸葛珪,官职是泰山郡丞,不算是很高的职位。诸葛珪早亡之后,诸葛亮和诸葛均被叔父诸葛玄带往南方,最后投靠了荆州的刘表。而诸葛瑾则是和他们分开,投奔了孙权。相较之下,和他们同族的诸葛诞却一直留在北方。比较合理的推测是,诸葛亮兄弟和诸葛诞虽然同属琅邪诸葛,但是属于不同的分支。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兄弟离开徐州是为了躲避战乱,似乎在战乱中他们并未受到宗族的照顾,因此有学者认为诸葛亮兄弟并非出身于世家,而是寒门子弟。

诸葛亮早年在徐州时期应该接受过一些经学教育,其兄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因此早年诸葛亮学习的应是古文经学。另外,诸葛亮喜好的《梁父吟》,可能是一首齐地土风的诗歌,大概也和诸葛亮早年在山东一带的生活经历有关。而他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的名相,乐毅领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都是在齐地鼎鼎有名的历史人物。

后来诸葛亮到了刘表处,又受到当地的名士庞德公、司马德操的青睐。此外,“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再加上他的岳父黄承彦在荆州关系网非常发达,与刘表和蔡氏都有亲戚关系,诸葛亮在荆州也算是站稳了脚跟。

从诸葛亮留下的文章来看,他在经学上并没有很高的成就,而且他读书的时候“独观其大略”,而并不“务於精熟”,由此来看,他年少时就不以研究经学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而是立志于做管仲、乐毅这样的政治家。

前文已经提到,诸葛亮为刘禅准备了《申》、《韩》、《管子》、《六韬》,这些书籍也得到了刘备的认可,显然这二人在对刘禅的教育问题上,并没有特别地侧重于儒家经典,而是兼取各家之所长。

而诸葛亮在治蜀过程中,“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可见诸葛亮施政时期,颇为重视法律的贯彻实施。

在《答法正书》中,诸葛亮是这么说的: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着矣。

过去有一段时期,诸葛亮被视为“儒法斗争”之中法家的代表人物,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说法是不合理的。不过他重视法术刑名之类的实用之学,施政方针受到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而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诸葛亮受到道家的思想影响。诸葛亮本人有很深的隐士情结,《出师表》中他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人一贯的简朴,也表现出对名利的极度淡薄。

而在《诫子书》中,他则嘱咐儿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另,他还为《阴符经》作序,说“所谓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而智其圣,故曰,天机张而不死,地机弛而不生。观乎《阴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圣人藏之于心,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下,而不见其迹者,天机也。”其中的用词和思想有显著的道家思想的特征。


其实本来还有非常多可以写的内容,但我今天实在是没力气了,就先写这些吧。我本人的史学功底比较差,欢迎各位多提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要给诸葛亮贴上“儒家”、“法家”或“道家”这样的标签,其实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就像你不能简单地把一位博学多才、治国理政的大师归入某一个学派一样,诸葛亮的思想和实践,是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了当时主流思想的精髓,并根据时势进行了灵活运用。如果一定要从一个侧重点来谈,我们更多地看到他身上闪耀着儒家的光辉。诸.............
  • 回答
    《三国志》中的谋士们,他们的才能如群星璀璨,各有千秋,但若要论一个高低,着实是件引人入胜又颇费思量的事情。历史上名士云集,各有其道,将他们一概而论地排名,总会有人觉得稍有偏颇。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根据他们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功绩、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来梳理一个大致的脉络。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在明知关羽有“义”却可能无法尽忠职守的情况下,依然派他镇守华容道,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那个复杂至极的局势,以及诸葛亮这位用兵如神却也深谙人性的智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他清楚关羽的性格,深知关羽对曹操有昔日的恩情,这.............
  • 回答
    说起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典故,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情况。那时的孙权,在江东打下了基业,手下兵力也算颇为可观。不过,“孙十万”这个称呼的由来,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夸张说法,并非指他真的就只有十万兵。关键在于,为什么会这么叫他?一说是因为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败退,.............
  •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
  • 回答
    提起诸葛亮和周瑜,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波澜壮阔的三国画卷。要说他们是否算得上英雄人物,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那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英雄。先说说诸葛亮。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智者,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仅仅是一个谋士,更像是那个时代的一面旗帜,代表着一种智慧、一种.............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把诸葛亮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而且身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就顺着这个假设,来仔细推敲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基本前提: 诸葛亮是山东人: 在我们这个假设里,诸葛亮出生于山东,而当时的山东大部分地区属于曹魏的势力范围。他是个山东人,这意味着他出生在一个.............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和岳飞是否会被主观好感无意识拔高军事才能,并将其与韩信、白起进行比较,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承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感往往是复杂情感的交织,它掺杂着敬仰、同情、民族认同,甚至对某种理想人格的投射。诸葛亮和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国民认可度和情感共鸣的人物。.............
  • 回答
    在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确实妙语连珠,其中一句“此公莫非是,盗橘子的陆郎陆公纪”是用来“点拨”东吴名士陆绩。至于这算不算嘲笑,咱们得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句“盗橘子”的典故出自哪里。陆绩,字子患,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才名。当时正值寒冬,橘子已经下市了,非常珍贵。他随父.............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汉初的诸侯和元朝的宗藩,为啥不能简单套用“二重君臣观念”这么个说法。这事儿得从历史的根子上,从政治体制、权力运作和实际利益这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君臣观念”。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忠诚和服从,以及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庇护和恩赐。这是一种权力和义务的双向关系.............
  • 回答
    看到图上魏国那一点点,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这样一个地图上显得袖珍的国家,凭什么能挤进“战国七雄”的行列?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就强”就能解释的。魏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并不仅仅是国土大小,而是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凭借着一系列独特的优势,成功地从春秋时期的列国争霸中脱颖而出,并在一众强国之中.............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