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

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仍能从中获得启示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隆中对》的时代背景:何谓“谁都能想到”?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隆中对》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判断其内容的“原创性”和“可行性”。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东汉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最盛,但其统一的道路充满了争议和挑战。孙权占据江东,据守长江天险,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而刘备,当时只是一个屡战屡败、寄人篱下的皇叔,势力弱小,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和清晰的战略方向。
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有野心和实力的人都在思考如何争夺天下,如何统一或扩张势力。当时的许多政治家、军事家都在盘算自己的出路。
“谁都能想到”的误解: “谁都能想到”这句话,往往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基于已知结果来评价事前决策。如果仅仅停留在“天下大乱,需要有人出来收拾局面”这个层面,那确实是“谁都能想到”的。但《隆中对》所描绘的具体路径、策略和目标,远非如此简单。

二、《隆中对》的核心内容:远见卓识的战略蓝图

《隆中对》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诸葛亮为刘备勾勒的一幅清晰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对天下大势的精准判断:
诸葛亮开篇就指出,“汉室倾颓,群雄并起”,天下即将进入一个大的动荡与重组时期。
他准确地分析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四海”的优势,也指出了曹操的不足之处,例如“名不正,言不顺”。
他也看到了孙权的“割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兵精粮足”,评价其“可据,子亦已大”,但同样指出了其“臣下不和,政乱”的弱点。
这是一种基于对各方势力优劣势的深刻洞察,而非盲目乐观或悲观的判断。

2. 刘备的定位与战略目标:
诸葛亮明确指出,刘备“虽有汉室宗亲之名,却无尺寸之功,颠沛流离,四处奔走”,这是刘备当时的真实写照。
但他同时看到了刘备“仁德播于民心”的潜在优势,这在乱世中是极为宝贵的政治资本。
因此,诸葛亮为刘备设定的战略目标不是简单地吞并一两个小势力,而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是一个极其宏大、极具政治合法性的目标,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获得道义支持。

3. “隆中对”的战略步骤(三步走):
第一步:占据荆州,然后取益州。 这是地理上的战略纵深和资源基础。荆州作为九省通衢,易守难攻;益州沃野千里,民风淳朴,是重要的战略后方和人力资源库。诸葛亮甚至具体指出如何“跨有荆、益”,即“保其岩阻以缀吴”、“据秦川以观汉中”。
第二步: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 诸葛亮深刻理解“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曹操是当时最大的威胁,而孙权虽然与刘备有摩擦,但共同对抗曹操是双方共同的利益。他强调“连兵并举”,以抗衡曹操。
第三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出宛、洛,将军汉中之兵以出长安。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当曹操内部出现动荡或在其他战线受挫时,刘备可以利用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从两个方向夹击曹操,最终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标。

三、《隆中对》的创新之处与价值:为何不是“废话”?

为什么说《隆中对》绝非“谁都能想到”的废话?关键在于其深刻的洞察、严密的逻辑和高度的执行性。

1. 前瞻性和预测性: 《隆中对》预测了天下未来几十年的走向,并指出了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仅是解决当下困境的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战略规划。
例如,它预见了联合孙权的重要性,而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的,毕竟刘备和孙权之间存在矛盾。
它也预测了“天下有变”的时机,这是采取战略反攻的关键。

2. 系统性和整体性: 诸葛亮并非仅仅提出了一个军事目标,而是从政治、军事、地理、外交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
政治上: 提出了“兴复汉室”的政治口号,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军事上: 规划了占据荆益、联吴抗曹、两路北伐的军事步骤。
地理上: 精准分析了荆州、益州、关中等地的战略价值,提出了具体的地理布局。
外交上: 强调了与孙权联盟的必要性。

3. 对刘备自身优劣势的清晰认识: 诸葛亮没有夸大刘备的实力,而是深刻认识到刘备“无尺寸之功”的困境,并找到了利用其“仁德播于民心”这一独特优势的途径。这使得战略规划更加务实可行。

4. 现实操作性与长远规划的结合: 《隆中对》既有对未来天下大势的宏大构想,也有具体到如何占据荆州、如何攻取益州等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它为刘备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使其在混乱的局势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5. 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隆中对》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指导刘备集团发展壮大,最终建立蜀汉政权的根本战略。虽然未能完全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但其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足以证明其价值。

四、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谁都能想到”的错觉?

1. “三国”故事的普及: 《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使得《隆中对》的许多内容,如“三分天下”、“火烧赤壁”等,家喻户晓,仿佛是常识。但我们要记住,《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隆中对》是历史文献中的战略规划。
2. 历史结果的滤镜: 我们知道三国最终走向了魏晋南北朝,知道蜀汉最终灭亡。从结果反推过程,很容易觉得当时的决策“理所当然”。但当时的历史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选择都可能是走向灭亡的深渊。
3. 简化理解的倾向: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习惯于将复杂的战略进行简化,“隆中对就是三分天下”成为一个标签。但实际上,《隆中对》的精髓远不止于此。

五、我们今天仍能从《隆中对》中学到什么?

即便在今天,《隆中对》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战略思维: 强调了在复杂环境中,进行深入分析、明确目标、制定长远规划的重要性。
形势判断: 教会我们如何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资源整合: 展现了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如刘备的仁德、荆益的地理)转化为战略优势。
同盟策略: 强调了在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结盟来平衡力量,实现共同目标。
危机管理与时机把握: 预见了“天下有变”的时刻,以及如何抓住时机发起关键一击。

结论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隆中对》绝非“谁都能想到的废话”。它是一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刘备量身定做的、具有高度前瞻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它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为刘备指明了一条看似艰难却逻辑严密的复兴之路,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我们之所以有时会觉得它“理所当然”,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历史结果和文学作品的“预设”影响,而忽略了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历史是怎么学的……

《隆中对》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公元207年冬,当时刘表可还活得好好的,刘表的死已经是208年的事情。刘璋能力确实不高,可刘璋也不是被曹操灭掉的,何况刘备攻打刘璋已经是214年之后的事情。至于马腾,死于公元212年,那已经是《隆中对》五年之后了。

也就是说,诸葛亮说《隆中对》的时候,刘表、刘璋、马腾等人都活的好好的,何来“荆州益州是空城”?

user avatar

假使说没有《施利芬计划》,则后世将无法证明施利芬是伟大的战略家,那么也可以同样地说,若无《隆中对》,则今天人们也无法证明诸葛亮是伟大的战略家。

   《隆中对》的“对”字,就是“对话”(Dialogue),换言之,即为当时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与他谈话的记录。它虽然不具有战略计划的形式,但却有其实质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与《施利芬计划》相提并论。陈寿对诸葛亮所说的话记录得相当完整。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一位战略家的诸葛亮,眼光是如何高远,思想是如何周密。

   因此,正像施利芬的情形一样,仅凭《隆中对》即可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同时,它也和诸葛亮大名同垂宇宙。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所以现在将其全文引述如下,然后再作精密的分析: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这段话一气呵成,并不太长(不到500字),但却气势雄伟,层次分明,足以表现其极高深的战略修养。真可以说是要言不烦,其说服能力远超过万言书。无怪乎刘备非常佩服而决心聘请他下山为“军师”。

   诸葛亮首先以曹操胜袁绍的事实为例,指出事在人为,成功要靠战略(人谋)的基本道理。接着他就作情势和利害的分析,而获得四点重要结论:

   1.不可与曹操争锋;

   2.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荆州为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4.益州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基于以上的分析,则刘备所应采取的战略也就至为明显:

   1.夺取荆益二州来作为霸业基地;

   2.利用内政和外交手段以巩固和扩大权力基础;

   3.天下有变,始发动总攻势,以期一举而复兴汉室。

   必须了解诸葛亮提出的是一种真正的“长远计划”。以当时刘备的处境而言,此种构想在一般人眼中看来,几乎可以说是不切实际。但天下事的确是非常玄妙,许多近似梦想的计划终于能够变成事实(至少是一部分),这也是历史给人类的最大教训之一:人的确有很大的行动自由,他能否予以充分发挥,其关键则在意志(Will)和智慧(Wisdom)。刘备戎马半生,屡败屡战,自然是一位意志极坚强的领袖,但他所缺乏的却是智慧,也就是一种能够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战略头脑,而诸葛亮正是这样一位“天下奇才”,足以填补刘备的战略思想真空。

   因为是“长远计划”,所以自然没有预定的时间架构,而且内容也只能以“假想”(Scenario)来表达。《施利芬计划》也是这样,这足以证明古今中外虽然在情况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对于战略研究而言,某些基本原理并无改变。诸葛亮的《隆中对》含有很多的“假想”,换言之,也就是在当时(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根本无从控制的因素。不过就其整体而言,它还是具有一种明确的目标意识。它所想像的每一个层面,都具有统一的导向,这也代表一种标准的战略思想方法。对于今天已经受过完美战略教育的人而言,这些道理似乎没有什么稀奇,但在那个时代,诸葛亮能有如此严密完整的战略思想,则的确应该称之为“天下奇才”。

   诸葛亮只是首先指出应以荆益二州为初期争取之战略目标,至于应如何争取,他并未说明。当然,那是“运作”(operation)的问题,无法纳入这样的“大纲”(outline)之内。接着他就作了一个假定,“若跨有荆益”,于是再指出第二阶段的战略重点,即“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到这些目标已经达到,则刘备始能居于不败的地位。

   这样才达到第三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此时他又作了一个假定:“天下有变。”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天下有变,然后始能发动其想像中的钳形攻势,并一举达到复兴汉室的目的。但若无变,则绝对不可轻举妄动。诸葛亮虽未做这样的明白说明,但其前面所说“此诚不可与争锋”一语即可以作为暗示。

   《隆中对》是一种概括性的长远计划,其主要价值就是能对尔后的战略行动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指导。至于此种计划应如何执行,以及其进度应如何决定,那都是另外的问题。而且根据历史的经验,很少有任何计划能够完全依照原有的构想付诸实施,事实上,也并无这样的必要。所以,《隆中对》的构想以后究竟兑现了多少,对于其作为战略计划的评价并无任何关系。

以上文字来源:《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啊。

我玩个P社游戏都无法预言游戏未来局势

user avatar

现在是百年未有之的大变局,正当其时,题主请做当下的《知乎对》。

user avatar

现在的人都这么狂妄了吗,我先不说你能否得到一方军阀的垂青,为其谋划天下。你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村的村长为何不请你规划一下你们村的未来?

题主的问题说明里有很多硬伤啊,《隆中对》提出的时候,刘表、刘璋、马腾等都健在啊,你是不是要好好看点书再出来提问呢?你连当时什么状况都搞不清楚,就能直接判定诸葛亮是在说废话?想当年懂王——特朗普,在其当选总统后首先说的一句话是:Let's figure out ,wha's going on.

当时刘备是什么处境,可以说是颠沛流离、碌碌无为、狼狈至极。请看一段《三国志》原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为刘备做的战略总规划,确定的是将来的大方向,这给身处困境的刘备指明了方向。从此刘备迎来了事业的飞速发展期,彻底摆脱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状态。不扯别的,刘备自从将《隆中对》定为国策之后,是不是在一个贵族横行的年代里,带领着一批中下阶层出生的人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跨有荆益终成三巨头之一。

这样的策略,被你说成只要是个人都知道的废话。看来题主必定骨骼惊奇,有经天纬地之才。只可惜生不逢时,无人垂青了。。。

万有引力定律在未被证明之前,有谁知道万有引力?自从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你是不是觉得牛顿也在是说废话?

老铁们写作不易,有需求的还请支持一下哈:

user avatar

简单聊几点:

建安十二年荆州、益州是空城?这是连游戏都没玩明白∠( ᐛ 」∠)_

刘表菜?知道孙坚是怎么挂的么?

被公认“暗弱”的刘璋,和刘备麾下的全明星阵容——包含武庙十哲钉子户一位、六十四将两位——“攻战三年”,还干掉了二军师之一的庞统。

连点名都不配的马、韩等关西势力,潼关之战在马超带领下打的全盛时期的曹军“死者万计”,连老曹本人都差点交代。

后人印象中的超级鱼腩弟中弟张鲁,阳平关拒守,逼得曹操一筹莫展,若不是走狗屎运天降神麋,这回就有多大脸现多大眼了。

若不是开了天眼,这些势力搁在一个兵不满万、寄人篱下的客将面前,都是妥妥的巨无霸,还先惹谁后惹谁?惹谁不都是个死?

知己知彼,能看穿纸老虎之为纸老虎,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这就是本事。不说远的,夫妻论才过去多久?离婚证还热乎着罢?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腰。某些人的一大特征就是看事情太易,动不动就滑铲。

user avatar

这点我也不是黑刘备,从官渡之战后到赤壁之战前,整整7年的时间,刘备一直留在河南省刚曹操,甚至没有离开过河南省的范围。说个不算冷知识的话题,新野虽然是在荆州,但现代区划下它却一直是在河南省范围内的,并不属于湖北。

200年,曹操官渡之战胜利,袁绍派刘备去河南支援汝南黄巾军将领刘辟,被曹仁击走

201年,曹操仓亭之战胜利,刘备继续在汝南结连黄巾军打游击,曹操派蔡阳去打刘备,被刘备击败杀死。曹操亲征刘备,刘备败走投奔刘表(屯新野)。

202年,曹操北征袁谭、袁尚,刘表派刘备北进,曹操派夏侯惇、于禁迎击刘备,被刘备在博望(南阳附近)击破,随后刘备因兵力不足撤退。

203年,曹操第一次围攻邺城失败,刘备在新野与曹军对峙。

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夺取冀州,刘备继续在新野与曹军对峙。

205年,曹操攻灭袁谭,夺取幽州,刘备继续在新野与曹军对峙。

206年,曹操攻灭高干,夺取并州,刘备继续在新野与曹军对峙。

207年,曹操北征乌丸,二袁身亡。刘备向刘表请求共同出兵总攻许都,被刘表拒绝。

208年,曹操开始南征。

不难看出,在隆中对之前,刘备是一直在坚决地、坚持到底、坚持奋战、坚持再坚持的执行河南战略,这自然有其道理,如果谁玩过三国志13之类明显北强南弱的游戏,那么肯定是舍不得离开中原的,毕竟一旦离开了河南,再想回来就难了。并且,要知道,河南虽然是人口大省,面积却并不比别的省大很多,新野距离许昌不过250公里而已,而且路途一马平川(距离洛阳大概270公里)。

但就结果而言,刘备可以说这7年里是没有取得任何经略的成果,还是只有新野1县,而曹操却在不断滚雪球壮大。

所以,在当时的视角而言,诚不可与曹操争锋,“跨有荆益”,的确是为刘备指明了方向。毕竟,袁尚、马超虽然不见得有诸位高明,但也是一方群雄,这两位大概也是因为自己战术能力强,坚信自己能正面刚得过曹操,结果一个打着打着自己人都没了,另一位也险些彻底家破人亡。在有高人指点战略之前,再强的英雄豪杰也往往过于执拗的选择直接战略。

user avatar

就问你一条,如果没看过三国演义,你怎么知道这些的?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信息完全的上帝视角下你能不能想到,而是在信息完全闭塞的情况下如何想到。

诸葛亮出山前是个喜欢读书的农夫,考虑到汉朝的识字率和信息传递速度,你在一个山里种地,你能认识你们那片县令是谁,郡守是谁你已经很牛了。更不要说你能谋划天下了。

提问题的题主,你现在知道你们市长是谁,省长是谁吗?别百度,你也不知道吧?让你一周不上网,你很多事也不懂了吧?所以,不要那你信息上帝视角的结论去想完全没有信息的人的世界

user avatar

孔子说的话是人所共知的东方基本道德。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是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了解的基本常识,甚至还有很多错误。

所以都是废话。

user avatar

嗯,换了你估计这样。

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刘景升,号称八骏,汉室宗亲,单骑入荆,更得本地蔡、黄之拥护,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辽东公孙氏,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越海取胶东,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益州刘季玉,父子二人经略巴蜀数十载,广施仁德,根基已深,更有川地险峻,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西凉马孟起,将门虎子,能征善战,氐、羌率服,威武并昭,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天师张鲁,雄据汉中,恩施往客,信徒众多,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南海士燮,虽处偏州,威尊无上,出入仪卫甚盛,震服百蛮,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不如早降曹公,仍不失封侯之位,岂不美哉?


我估计题主三国志玩多了,因为三国志里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的剧本,永安有时候确实是空城。至于荆州嘛,四小龙除了一个韩玄其他三个在刘备面前约等于空城。

user avatar

(更新)

我发觉一部分人忽略了一个问题:

诸葛亮在遇见刘备之前可不是“以争天下为职业”的,他就是个家道中落的农民而已。


(原回答)

题主可以先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 你所在的城市,经济实力前二强的区县是哪两个,第三强那个有没有机会追赶前二?
  • 这几个区县的领导干部,各自的现状如何,未来哪些会提升,哪些会倒霉?
  • 平民百姓在这个城市白手创业,最好去哪个区县,做什么?

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请再思考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 你对你所在城市的了解程度,相比当年诸葛亮对神州大地(准确说是中原大陆+部分周边地区)如何?
  • 你在网络普及,交通便利的今天,获取这些相关信息的难度,相比1800多年前的诸葛亮如何?
  • 要你提出的这个“b乎对”的难度,相比隆中对如何?

此处应该有唐国强表情包,为表友善就暂时不发了。

user avatar
可是当时早就三分天下了,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其他诸侯袁绍刘表刘彰马腾早就被曹操灭了,剩下的荆州益州是空城,没有主子镇守,那刘备当然先去这两个地方了,难道刘备自己想不到吗?

哪跟哪啊~我直接黑人问号……


1、上图是诸葛亮谋划“隆中对”时期的大致格局,你管这叫“早就三分天下了”??三分是哪三分你数数~

2、“刘表刘彰马腾早就被曹操灭了”?刘表自然病死的。马超割据西凉老家,马腾入朝给曹操当人质当时还活的好好的。

3、“荆州益州是空城”,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先不说荆州,益州要是空的……那后来刘备犯得着丢下关羽和诸葛亮,带上全明星阵容亲自入蜀嘛?直接让庞统入蜀收编益州士族不就得了。

user avatar

《隆中对》是一个最终被彻底贯彻的战略规划。

亮答曰里面的内容,全部都实现了。

在世界历史中这样的例子是非常罕见的,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从计划到实施,最后取得成果,没有一点偏差,这样的人震硕千古没有任何异议。

人类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非常多,历史成就远远超过诸葛亮的也数不胜数,但是战略计划完成度达到接近于100%战略家,诸葛亮就是第一。

《隆中对》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没有任何政治军事实践的人,是怎样设想出来,然后坚定无疑地执行下去,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隆中对》之前的诸葛亮充其量算是个理论家,你要说他是键政第一人并不算错。

进入到刘备政治集团后的诸葛亮,理论结合实践,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取得了伟大成就,成为千古典范,由此让后人心生敬佩,这是没有问题的。

将战略规划贯穿始终,一点都不变样,这要做起来非常难,而诸葛亮做到了。

历史上最多的战略家就是提出一个相对模糊的战略计划,方向上没有问题,实施细则只能根据具体变化而变化,最后达成的效果,并不一定和最初的构想保持一致。

而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的计划就到称霸的事业成功,汉室可以复兴的程度上。并没有提及解放全中国。

诸葛亮准确地估计了形势,但是对于彻底打败汉魏、东吴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提出这个最终计划是不现实的。

这就是诸葛亮的严谨和精密计算。

我实在是想不出谁的战略规划可以和《隆中对》相媲美。应该是一个都没有。

战术规划实施比较完美相对多一些,战略上实际很难做到一致性。

说过头的有,计划变形几乎是大多数,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者更多。

现在很多人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最大的误解就是这句:

汉室可兴矣。

现在对于这一句的理解基本上是:

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这个“可”到底是“可以”还是“可能”

刘备听到最后一句话,自然很容易理解为“可以”因为这一句是最提神的,也是最爱听的。

但是诸葛亮说完这一句,就没有下文了,就此作为结尾句。

前面滔滔不绝,到这里戛然而止,说明诸葛亮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点实际上做不到。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汉室天下可能就此复兴了。

最后这个“矣”不是表示肯定,而是表示感叹。

终其诸葛亮的一生,其政治影响也就到三国鼎立为止。

诸葛亮治蜀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如何治蜀,诸葛亮也没有事先想到办法,也是走一步看一步。

诸葛亮收复云贵高原,将这一地区最终纳入到中华版图,光耀千秋。

没有诸葛亮的攻心之策,彻底收服人心,这片地方最后的归属还是个问题。

在北伐问题上,任命关羽守荆州问题上,诸葛亮也出现失误。

从这几方面,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有点言过其实。

因为你最后吹牛了,

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你没有做到嘛。

从最后一句就可以反推前面的论证,认为《隆中对》

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

对于历史人物的求全责备,无关紧要。千秋功罪,论迹不论心。

所谓的战略规划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倒是真的无关紧要。走一步看一步,甚至是漫无目的四处闲逛,倒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

将《隆中对》设为九年级课文,这真是煞费苦心。

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

修齐治平是中国文明的精髓,也可以放到任何一个时间点,赋予中国人以责任。

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懂什么战略思维,什么是贯彻始终。

这样的人才,出一个就是中华之幸。

因为极其珍贵,所以不理解实属正常。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典故: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让大家去理解,然后很多人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隆中对》是政治议题,而不是一篇议论文。

汉室可兴矣。

我给出了两个答案,意思不同。

一个按字面理解,一个按照诸葛亮实际想法理解。

诸葛亮和刘备的政治目标是不一样的。

刘备的想法就是汉室复兴。

《隆中对》最后如果说:汉室或兴矣。

那就全白费了。

语文书不能代替政治书,政治家是要耍手腕的。

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甚至袁本初都是如此。

一个写议论文的诸葛亮是不存在的。

比如说“斗争”应该如何去理解?

我估计有些人就会去查字典,然后告诉我字典上面是怎么说的。

这个世界上的斗争如果都能在字典上找到答案,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斗争了。


《隆中对》和《论持久战》不一样。

《隆中对》准确地计算到了拿下益州,建立蜀国政权。从而三分天下。

《论持久战》没有这么细。中共夺得天下的关键出山海关,拿下东北,获取伪满资源,从而夺取天下。

抗战时期建立华东华北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确实有打败日寇以后,迅速占领中国北方,更多接受日伪资源的想法,但是对于东北地区的局势没有进行详细的策划。

《论持久战》更宏大,但是精细度不如《隆中对》在行动步骤上没实际贴合的点。

抗日战争后期进入东北接受日伪资源,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苏联始终处于摇摆状态。出错的是蒋介石。蒋介石通过美舰运兵,正好犯了苏联的大忌,形成美蒋联合夺取东北态势,在事实上成为了苏联的潜在敌人。既蒋介石夺取全国政权后,会倒向欧美集团,威胁苏联。从而导致苏联最后不得不倒向中共。

这样的局面,很难在抗战初期进行预测。

这里讲《隆中对》是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的一致性。

从这个题目来说,已经有人认定《隆中对》是废话,那么说明全盘否定诸葛亮的思潮是存在的。而诸葛亮一直是中国人的优秀代表,杰出人物。而《隆中对》长期以来,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所以我认为话外有音,这就和对“可”字的理解一样,出发点不同。有人认为初中语文居然选了一篇废话来作为教材,这是在否定什么?可见其中的区别。

user avatar

首先,隆中对的时期刘表还没死,刘璋马腾也活蹦乱跳,曹操势力下也还有臧霸这种有一定自主权的半独立军阀。酒馆战棋刚开两回合,你就在准备打决战?

其次,在当时最容易想到的战略就是,效忠刘表东征孙权,取江东之地自立,长江上游刘璋中游刘表下游刘备,三家宗室共抗曹操。这个方案从各方面都看起来更好。

第三,为啥放着主少臣疑外重内轻的孙权不去打,,特别是你还和孙家的仇人结盟的时刻。

别的不说,最后一条,栽在曹操手下已经无数英雄了,凭什么要相信一个年轻人,题主你可以试试说服我。

user avatar

我看你还不是从光荣脱裤蘑《三国志》系列穿越过来的,更像是从三国群妖传系列穿越过来的

user avatar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没有偷懒过头,

看过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现行中国地图,

玩过任何一版三国志游戏的

现代人眼里,《隆中对》确实挺简单的。

但是。

就算你穿越回去,能够全文完整背诵《隆中对》,能背的出来群雄的关系表?能搞得清荆徐扬益分别对应现在哪些地域?这些地域在三国期间的交通地理人口构成出产情况?

《隆中对》之所以牛,

大致等于你打战略游戏的时候得到了全图挂一样,

这个挂,曹操这边已经开了大半个北方地图,自身站位也够高,能看清;

刘大耳是走南闯北开了不少区域,但是没能连起来;

结果在山野中遇到个卫星精诸葛亮,一下地图全开点亮了,对于参与争霸游戏的玩家来说,这就是无可替代的优势。

user avatar

没有哪版三国游戏把赤壁之战剧本的益州做成空城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为后人杜撰,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存在已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和史料的局限性。《隆中对》的“官方”记载来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隆中对》的“原始”出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记载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忽略了东吴的因素,从而导致蜀汉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视隆中对本身的内容,以及诸葛亮在实际的战略执行中对东吴的态度和政策,并结合东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隆中对的核心战略逻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隆中对的精髓。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 回答
    诸葛亮那个《隆中对》,那可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规划。你想啊,当时刘备是啥情况?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就像一个刚出茅庐的小伙子,虽然有志气,但缺的是方向和方法。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一个还没啥名气但脑瓜子贼灵的年轻人,给刘备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蓝图,这就是《隆中对》。咱就这么说,它厉害在哪儿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乃至政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勾勒出了刘备集团在三国鼎立局面下争夺天下的宏伟蓝图。然而,正如任何历史战略一样,我们站在现代的视角回溯,总能发现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甚至可以说,其战略步骤并非完美无瑕,存在一些可能“错”或至少是“不完全对”的地方。要理解《隆中对》的“错”,.............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孙权如果当初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真正实现的可能,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先要理解,隆中对并非一张空泛的战略蓝图,它有着极其清晰的地理划分、兵力部署和政治考量,其核心在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刘协,这位汉室天子,在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中,如同一叶孤舟,在大浪中颠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如日中天,而他,这位名义上的天子,却早已被架空,如同一个笼中鸟,身不由己。时值建安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协虽身在洛阳,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重振汉室,摆脱曹操的掌控。他听闻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此人智谋过人,.............
  •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
  • 回答
    诸葛亮《隆中对》确实没有直接提及汉中,但并非“忽略”了汉中,而是其战略视野和布局,将汉中置于一个关键的、但并非独立核心的战略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隆中对》的文本原意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构想:《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目标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回答
    “诸葛亮不行?”这个问题,估计会让不少人眼前一黑,甚至有人要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要知道,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多少文人墨客吟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多少后世军事家研究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略。至于“隆中对”,更是家喻户晓的战略蓝图,为刘备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关于毛泽东如何评价诸葛亮“隆中分兵”的失败原因,这在公开的历史文献和毛泽东的著作、讲话中,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表述。毛泽东虽然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对“隆中分兵”是否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并留下过具体的论断,目前未见有这样直接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毛泽东治军和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诸葛亮选择继续他那“高卧隆中”的隐居生活,彻底与世无争,那么曹操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相较于历史的真实轨迹,无疑会大大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能毫无阻碍地实现他的雄图霸业。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诸葛亮缺席对曹操统一事业的影响。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更是刘备集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