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称益州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到了出师表又说「益州疲弊」?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

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

《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诸葛亮称赞益州,并非是对当时益州实际经济状况的客观描述,而是基于对益州地理位置和资源潜力的战略判断。

地理上的得天独厚: 诸葛亮深知,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中原;孙权坐拥江东,据守江南。要想与这两大势力抗衡,必须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益州,尤其是蜀地,四塞之地,易守难攻。有险可据,如剑阁、汉中等,可以有效抵挡北方的曹魏军队。这种天然的地理屏障,是其“天府之国”的重要体现,为建立根据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势。
资源的潜力: “沃野千里”指的是益州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虽然在刘备到来之前,益州可能并非完全开发到极致,但其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耕种,能够提供充足的粮草和物资。这一点对于支撑长期的战争至关重要。而且,益州作为中国古代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也积累了一定的生产力和技术。
战略上的枢纽: 诸葛亮规划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战略,是以益州和荆州作为两个战略支点。益州不仅能提供后勤保障,还能作为北伐曹魏的重要出发点。如果能够占据益州,就如同有了进攻中原的一把钥匙,可以随时“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所以,《隆中对》中的描述,是一种对益州战略价值的定位,是对其未来能够成为稳定根据地和战略出征地的 预期。它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愿景,而非对当时民生凋敝、经济落后的具体描绘。

《出师表》中的「益州疲弊」:战争、治理与现实的考量

到了《出师表》,诸葛亮使用“益州疲弊”这个词汇,则完全是基于他来到益州后的实际观察和主政期间面临的严峻现实。这里的“疲弊”,指的不是益州本身土地贫瘠,而是指经过连年战乱和多年的治理,益州的人力物力、民生经济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消耗和影响。

战乱的创伤: 在诸葛亮到来之前,益州已经被刘璋统治,期间也发生过不少内部的动荡和争夺。而刘备集团入主益州,虽然带来了新的统治,但整个过程也伴随着一定的战争和资源的调动。特别是为了与曹魏、东吴争夺天下,需要持续的兵员、粮草、钱财等物资支持,这无疑会给原本的益州经济带来压力。
长期战争的消耗: 诸葛亮本人主政后,为了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进行了多次北伐。每一次北伐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从益州征发粮草、士兵、马匹、器械等。这些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必然会对益州的生产和民生造成损耗。虽然诸葛亮力求休养生息,但长期的军事活动本身就是对国力的巨大考验。
人口与劳力的损耗: 战争不仅消耗物资,也消耗人口。征兵、伤亡、劳役等都会导致人口数量的减少和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在古代,人口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他们的损耗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的重建与维护: 益州虽有沃野,但要充分发挥其潜力,还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如水利灌溉、道路交通等。在战乱和资源的限制下,这些设施的维护和重建可能也面临挑战,影响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财政的压力: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和政府运转,以及进行各种建设,需要充足的财政收入。当经济受到战乱和消耗的影响时,财政自然会显得捉襟见肘,这便是“疲弊”的直接体现。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这两处描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其 语境 和 目的:

《隆中对》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 是一个 战略性的定位,强调的是益州的 区位优势 和 潜力,是为了说明占据益州是实现统一天下的必要步骤。它是一种 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
《出师表》的“益州疲弊” 是一个 现实的评估,描述的是诸葛亮 主政时期益州的实际经济和民生状况,是基于他 具体治理和战争实践的体会。它是一种 诚恳而务实的禀报。

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能清晰地看到益州的战略价值,同时也能敏锐地察觉到其现实的困难。他在《隆中对》中看到了益州的“高”,而在《出师表》中,他则坦承了益州的“痛”。这种表述,恰恰展现了他 既有战略家的远见,又不失于政治家的务实,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反映其心路历程的伟大人物。

可以这样理解:益州作为“天府之国”,其 先天条件 是优秀的,拥有成为战略基地的 潜力。但经过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战争消耗,这种潜力 尚未完全发挥,反而 遭受了损耗,呈现出 “疲弊”的现实状态。诸葛亮恰恰是看到了这些,才会在《出师表》中恳切地向后主刘禅陈述这些困难,并表达自己鞠躬尽瘁的决心,希望能够得到后主的信任和支持,共同克服这些困难,完成北伐大业。

所以,并非诸葛亮前后矛盾,而是他根据不同的战略阶段和治理时期,对同一片土地做了不同层面的、更具时效性的分析和论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中间数十年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变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关于毛泽东如何评价诸葛亮“隆中分兵”的失败原因,这在公开的历史文献和毛泽东的著作、讲话中,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表述。毛泽东虽然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对“隆中分兵”是否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并留下过具体的论断,目前未见有这样直接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毛泽东治军和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贴吧无人不踩,到了知乎却无人不捧”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对不同平台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的概括性观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但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反映了不同社区用户在知识获取、讨论方式和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贴吧(以百度贴.............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古今中外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喜爱,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受欢迎的程度之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发明家。他在乱世之中,辅佐刘备从一无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三国历史时会有的疑问。要解释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在北伐,而我们很少听到曹操南伐,得从几个大方向去掰扯,而且每个方向下面还有不少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北伐”和“南伐”的地理概念和政治格局。 诸葛亮北伐:指的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执政下,多次出兵攻打曹魏政权。蜀汉.............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 回答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杀”魏延,至少在他去世之前,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节。但书中确实有诸葛亮对魏延的“除之而后快”的深切忧虑,以及他为防止魏延在他死后作乱所做的安排,这在很多读者看来,已经接近于一种“预判式”的“杀”了。事情的起因,要从魏延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魏延是诸葛亮北伐时.............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说法,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不过,如果简单地将“穷兵黩武”作为评价诸葛亮的唯一标签,那就有些片面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承认他有过度用兵的成分,他在蜀汉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这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和深刻。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被贴上“穷兵黩武.............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牵扯出“官方说法”与“民间研究”之间的博弈。要说“试图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市的都是民科”,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出的逻辑和现象是值得深究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民科”特质。首先,咱们.............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王朗在阵前与诸葛亮辩论,看似句句在理,却最终被诸葛亮气死,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辩论策略。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双方立场: 时代背景: 这是三国末期,曹魏政权已经稳定,而蜀汉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北伐。王朗作为曹魏的老臣,自然要坚守曹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您提到的“《三宝大战诸葛亮》牛顿为什么会创立微积分”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说法,属于误导性的娱乐内容。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1. 根本性的时空错乱: 诸葛亮 是中国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牛顿 是17世纪英国的伟大科学家,他在1643年出生,1727年去世.............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