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隆中对,为什么诸葛亮不给刘备讲述最坏的打算,反而无数次给他画了一个能夺取天下的大饼?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

首先,刘备的出身和处境决定了他需要被这样“激励”。刘备出身贫寒,虽然有汉室宗亲的名头,但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他更像是一个漂泊无依的创业者,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在他与诸葛亮初遇之时,他身边只有区区数千人马,地盘狭小,势力微弱,与曹操、孙权这样的巨头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诸葛亮上来就给他分析“我们可能被曹操一口吞掉”、“孙权可能会背叛我们”、“内部出现分裂怎么办”,这只会加剧刘备的焦虑和绝望,让他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希望,从而丧失继续奋斗的动力。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深知“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他需要先让刘备看到希望,才能真正收服他,让他愿意为这个宏伟的目标倾尽所有。

其次,诸葛亮所描绘的“夺取天下”的蓝图,并非空穴来风的“大饼”,而是基于当时天下大势和自身优势的理性推演。隆中对的核心在于“联吴抗曹,占据荆益,伺机北伐”。这并非臆想,而是对曹操“已得北方,势强而地广”,但“北方已乱,兵多地广,非尽得民心”的准确判断。同时,他也看到了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政”,虽然强大,但“其国小,其智臣有限”,并非不可结交的盟友。而刘备虽然弱小,但“有高祖之风,百姓爱戴”,具备了“兴复汉室”的道义感召力,这是他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些,才敢于描绘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三分,以此为鼎足之势”这样具体的战略设想。这每一项都是有具体行动和目标指向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

再者,诸葛亮“画大饼”的技巧,也在于他懂得如何循序渐进,让刘备从“有可能”到“必定能”的心理转变。隆中对并非一次性抛出所有细节,而是在“天下大势”这个宏观层面,描绘出“三分天下”的初步轮廓,让刘备看到一个可能性。随后,随着刘备占据荆州、益州,诸葛亮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战略,比如在刘备取得汉中后,诸葛亮才更加明确地提出“北伐之计”,并且反复强调“蜀道之险”以及“养民生息”的重要性。这就像盖房子,首先要告诉地主“这块地能盖出个气派的大院子”,而不是一开始就给他算好每一块砖的成本和搬运的难易程度。诸葛亮给刘备的,是先一个宏大的愿景,再逐步引导他去实现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刘备自身性格的了解。诸葛亮并非为了个人私利,而是真心辅佐刘备。他清楚刘备的仁德和“复兴汉室”的理想,这是刘备能够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根本。因此,他提供的战略,既是对刘备理想的实现,也是对刘备能力的肯定。他不需要让刘备看到失败的可能性,因为他相信,只要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刘备就能成功。而且,刘备是一个非常看重“势”和“道义”的人。过于强调“最坏的打算”,反而会打击他的士气,让他觉得自己所追求的“汉室复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给他的,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道义、并且有足够空间让他施展抱负的未来。

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没有讲述“最坏的打算”,不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到,而是他深知,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对刘备而言,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点燃他的希望,描绘一个可行的宏伟蓝图,并带领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实现。那一张张“天下的大饼”,是诸葛亮用他的智慧和远见,为刘备精心烘烤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我们跟领导对话一定要记住一点,在谈论工作问题的时候,在严肃的场合里,领导问什么我们就要答什么,不能答跟问题无关的事情。

请看一段《三国志》原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这段话简单地说,就是刘备表达了当下他混得太惨了,越混越不如。然后找到诸葛亮问他怎么做才能改善这种状态,诸葛亮于是说出了“隆中对”。如果这时候,诸葛亮跟刘备说“最坏的打算”之类的话,你觉得刘备还会重用诸葛亮吗?反正都这么惨了,有他没他没区别,想要混得更惨点还需要谋士?

其实有所的战略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画大饼”,区别是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对未来有一个好的期许,符合人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也最为复杂动人的君臣关系之一。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合,更是精神上的契合,共同谱写了一曲乱世中的传奇。要详细讲述他们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方面来剖析: 一、 初遇:三顾茅庐的传奇与诸葛亮的远见 背景: 刘备当时虽然出身皇室,.............
  • 回答
    在我看来,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他的事业确实是一团糟,就像一个刚起步的小摊贩,每天为生计奔波,前途渺茫。而有了诸葛亮之后,他的人生仿佛开了外挂,一跃成为三足鼎立中重要的一极。这中间的转变,绝不是偶然,而是实实在在的质变。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的“前世”:说起来,刘备这位仁兄,年轻时也算是位有志青年。虽.............
  • 回答
    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漂泊,但同时也闪烁着一些关键的品质,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与其说是波澜壮阔,不如说是饱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出身寒微,早年孤寂刘备的出身,并非什么高贵显赫。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话虽有其家族渊源,但到了他这一代,家.............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它触及了政治权谋、个人品德以及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诸葛亮的“忠诚”之说:历史的定论与时代的背景首先,从主流的历史记载和后世的普遍认知来看,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关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时,床底下是否埋伏了五千名刀斧手,这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但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刘备病重,在临终前将诸葛亮召至病榻前,一番肝胆相照的托孤之后,刘备突然指向床榻的下面,对诸葛亮说:“底下有五千名刀斧手,若你遇事不决,可将他.............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这一决策历来是三国历史中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刘备对二人能力的认知和对蜀汉未来的考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一、 当时蜀汉的军事与政治背景: 夷陵之战的惨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亲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蜀.............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 回答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确实经历过不少起伏,也并非没有过争夺天下的机会。不过,要说“竞逐天下”的真正意义上的机遇,在那之前,更像是零散的火星,尚未形成燎原之势。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他在这位“卧龙”先生出山之前,究竟有哪些可以称得上是机会的时刻。一、初出茅庐,雄心勃勃的早年1. 汉室宗亲的身份与早期.............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没有取代刘禅,这个问题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诸葛亮自身的品德、政治考量、蜀汉的国情以及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等等。首先,我们必须强调诸葛亮本人那近乎“神化”的忠诚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层逻辑。说诸葛亮不能像刘秀那样光复大汉,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皇帝”或“是不是什么‘次元之子’”就能完全解释的。这背后牵扯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个人的能力局限,以及最重要的——历史的“必然”与“偶然”。首先,我们得明白,刘秀的光复大汉,那是.............
  • 回答
    秦孝公与刘备,两位身处乱世的君王,都将国家的未来寄托在了心腹重臣身上,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孝公托孤于商鞅,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虽然在形式上都属于“临终托付”,但其背后的缘由、托付的性质、以及最终的走向,却有着天壤之别,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一、 托孤的背景与缘由:为国图.............
  • 回答
    谈及刘备、诸葛亮在子女教育上的表现,与曹操相比,孰优孰劣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各有侧重,也各有局限。要细致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理念与重心:情义与实际 刘备与诸葛亮: 他们的教育核心,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仁义”与“守成”。刘备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虽然早年颠沛流离,但他的教育理.............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考验一个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被东吴所杀的是诸葛亮,那刘备的反应,我觉得,即便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也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要更加审慎一些。但要说他“完全不听劝阻”,这点我保留意见,这需要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