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

这其中,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

一、 战略分工与职责划分的必然性

首先要明确的是,夷陵之战是蜀汉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大战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诸葛亮作为丞相,他的职责远不止于一个前线将领。

稳定后方,巩固政权: 蜀汉地小人少,实力相对魏、吴两国都处于劣势。在国内,仍然需要一个稳定而有能力的领导者来处理政务、安抚民心、管理后勤,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诸葛亮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管理者。他需要留在成都,处理诸如户籍、赋税、军需供应、地方治安、以及可能出现的内部动荡等一系列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一旦后方不稳,即使前线取得胜利,也可能功亏一篑。
持续性战略规划: 诸葛亮在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是长远的,他不仅要考虑眼前的战事,更要着眼于蜀汉未来的发展。他在后方,可以审时度势,随时根据前线战况的变化,为刘备提供战略建议,并调整整个国家的资源分配。比如,当战事不利时,他可以及时调集援军,或者做好应对失败的准备。
“空国”远征的顾虑: 刘备此次亲征,目标是为关羽报仇,同时也是为了收复荆州,扩大蜀汉的疆域。这意味着他将从蜀地出发,远离本土,深入敌境。如果将诸葛亮也带走,那么成都将处于一种“空国”的状态,一旦前线发生意外,或者后方出现突发事件,蜀汉将可能陷入无人负责、群龙无首的危境。将诸葛亮留在后方,就如同为蜀汉保留了一颗“定心丸”。

二、 刘备的个人性格与“亲征”的考量

刘备性格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仇必报”以及在关键时刻“亲自出马”的魄力。

为关羽报仇的决心: 关羽是刘备早年就开始倚重的核心战将,也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的死,对刘备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更是对其领导威望和蜀汉士气的沉重打击。刘备要亲率大军,直捣东吴,一方面是为了替关羽报仇雪恨,另一方面也是要向天下展示蜀汉不是好惹的,是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的。这种复仇的情绪,往往会驱使君主做出一些更具个人色彩的决策。
树立个人威信,鼓舞士气: 作为君主,刘备亲自率兵出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号召力和鼓舞士气的方式。他希望通过这次亲征,向全军将士展示自己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决心,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君主为了兄弟和国家,也愿意身先士卒。
对战术的掌控自信: 虽然诸葛亮是军事天才,但刘备本人在早期也曾参与过许多战役,对军事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可能认为,在具体的战术执行上,他有能力掌控局面,尤其是在初期的进攻阶段。他或许低估了东吴的抵抗决心和陆逊的军事才能,认为可以凭借优势兵力和初期的锐气一举克敌。

三、 诸葛亮与刘备在战略理念上的潜在差异(非绝对,但有迹可循)

虽然刘备对诸葛亮极为信任,但并非所有事情上都完全采纳他的意见。在对待东吴的问题上,两人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理念差异。

“隆中对”的局限性: 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核心是“联吴抗曹”,以图三分天下。在曹操强大的压力下,联合东吴是蜀汉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然而,随着曹操的去世和天下局势的变化,尤其是魏、吴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各自的政策调整,这种联盟关系变得不稳定。
诸葛亮对东吴的顾虑: 从诸葛亮后来的言论和表现来看,他对伐吴的态度是谨慎的,甚至可以说有些犹豫。他在刘备决定伐吴时,曾提出了“攻取汉中,观衅而动”的建议,希望能通过牵制魏国来达成战略目标,而非直接与东吴开战。诸葛亮深知蜀汉国力与东吴的差距,也明白战争对民生的影响,他更倾向于稳扎稳打,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刘备的“意气之争”与诸葛亮的“理性分析”: 刘备的伐吴更多是出于一种情感和政治上的需要,是为了维护“汉室正统”的口号和兄弟情谊。而诸葛亮则更多是基于对整体国力、敌我双方优劣势的理性分析。他可能预见到,在没有充分准备和对吴国力量进行充分评估的情况下,强行开战风险极大。因此,他希望将精力放在更侧重后勤、战略准备和等待时机上,而非立即参与这场可能损失巨大的战争。

四、 对陆逊及其东吴军事实力的低估

这是导致夷陵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刘备未能带诸葛亮的一个重要背景。

“前朝老臣”的傲慢? 当时诸葛亮作为丞相,虽然在蜀汉地位崇高,但从军时间不长,且主要负责内政。而以黄忠、赵云、马超(已故)等为代表的蜀汉老将,他们跟随刘备征战多年,经验丰富,战功卓著。刘备可能更倾向于听取这些老将的意见,或者认为由他们来指挥足以应对东吴的挑战。特别是当他认为关羽之死是东吴将领轻慢所致时,他可能也倾向于认为东吴的年轻将领不堪一击。
诸葛亮未能在战前有效制止: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说诸葛亮当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但他未能成功说服刘备,也是一个事实。这可能也与他缺乏对东吴具体作战部署的了解,以及刘备当时“意气用事”的心态有关。

总结一下,刘备不带诸葛亮去夷陵,并非完全是“遗弃”或者“不用”,而是基于当时蜀汉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以及刘备个人的决策考量。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诸葛亮必须稳定后方,确保国家运转,并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 这是一个丞相的职责,也是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基石。
其次,刘备亲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既有为关羽报仇的决心,也有树立个人威信、鼓舞士气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不能排除刘备在战略策略上,特别是对东吴的态度上,可能与诸葛亮存在一定的分歧,或者说,刘备当时认为自己能够掌控战局,并不需要诸葛亮在前线进行“辅助”。
最后,对东吴将领的低估,特别是对陆逊的认识不足,也导致了刘备在战前决策时,未能充分考虑引入诸葛亮的全面军事谋略。

夷陵之战的失败,固然与刘备的冒进、诸葛亮未能有效制止有关,但将诸葛亮留在后方,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当时局势和职责划分的“无奈”与“必然”。这恰恰也反映了蜀汉政权内部,君臣之间在战略选择和职责分工上所面临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上,诸葛亮的角色并不是大众印象中的那个演义里的所谓“军师”,反而更像是楚汉相争时期的萧何,运筹帷幄才是诸葛亮从政前期的基本定位,在刘备在世之时,除了出使江东联合孙权,诸葛亮主要是在负责刘备集团的大后方,是一个类似于“总后勤”的“后方首席军政长官”的角色。

刘备初定荆南、刘备入蜀初期、汉中争夺战、刘备东征等四个时期,诸葛亮都是坐镇后方调度督理后方资源的角色

先主遂收江南[1],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 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具体而言,刘备初定荆南时,刘备坐镇公安,诸葛亮则负责总督零陵、桂阳、长沙等三郡;刘备入蜀初期,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三员大将坐镇荆州;刘备北上鏖战汉中时,诸葛亮坐镇成都调度战略物资;刘备东征孙权时,诸葛亮依然坐镇后方调度资源。

由此可见,在公元208年到公元223年之间,一旦刘备集团拥有了超过一郡、超过一州的地盘,刘备便会任用诸葛亮作为“大后方军政长官”,发挥其“萧何”式运筹帷幄的技能。刘备东征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与楚汉战争刘邦为什么不带上萧何,是一个道理,大本营要交给靠谱的人看护,军需要交给靠谱的人运输

公元219年中期刘备集团势力范围的巅峰状态

至于行军之中的出谋划策,入蜀前后有法正、庞统等人,东征之时也有久经阵仗的诸将,而刘备也是一个“老兵油子”了,自然是人才济济的

比起刘备帐下诸将,诸葛亮当时有且只有庞统死后与赵云、张飞一同入蜀的行军统兵经验,刘备犯不着放着诸葛亮更擅长且长期负责的坐镇后方事务,去让他做相对不是那么经验丰富的行军统兵事务。

刘备从黄河到长江的军政生涯,已经为他自己以及他帐下的武将,磨练出了足够的军事经验值,怎么去行军打仗,公元221年刘备可能远比公元221年的诸葛亮更加强悍。刘备需要诸葛亮去做的,绝不是在行军打仗中出谋划策,而是坐镇后方、调度资源

任何一场战争,本质上打得其实不是两军阵前的兵力,而是一个集团背后的后勤支援与保障能力。古人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人言“战争打得就是后勤”,都是在说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看刘备的前半生与后半生,也能看出一个重要的区别,这种区别正是“后勤保障能力”。在刘备的前半生中,之所以无法稳定占据一块地盘,一方面是时势不允许,周边总有像曹操、袁绍、吕布这样发展较快的势力或胡乱霍霍的势力干扰,一方面则是缺乏诸葛亮这种后勤保障人才所致,刘备上一次弄丢地盘,不就是因为徐州时期的张飞、曹豹不济事么?

徐州之变导致第一次掌握地盘的刘备集团从地图上直接消失

刘备之所以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把自己遇到诸葛亮比作“如鱼得水”,其实就是在说自己终于遇到一个可以站在集团总体战略的高度提供充足战争后勤保障的人才,而且这个人才还善于外交。

质言之,刘备这条鱼,并不需要诸葛亮像另一条鱼一样跟在他身边(军中),而是更需要诸葛亮像“水”一样,为他刘备源源不断地提供自在游动的“战略空间”,这种“战略空间”既包括集团外部的关系处理,也包括集团内部的后勤保障。

夷陵之战前的三方名号

那么,诸葛亮需要跟在刘备身边,像张良、陈平那样出谋划策么?显然不需要。除了诸葛亮,刘备集团还有其他能够坐镇后方、调度资源的人才么?显然没有。即便有,也远远没有十多年来长期负责总后勤的诸葛亮更加熟悉。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刘备更需要诸葛亮坐镇后方、提供战争需要的总后勤保障,至于随军出征,有别的人选可以启用,大不了他老兵油子刘备也能亲子实操,也犯不着非要诸葛亮随军。

参考

  1. ^ 此处的江南,是指汉末荆州境内长江以南的部分,大致相当于今日之湖南省及湖北省的一部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全歼陆逊,这个假设性的情景,无疑会彻底改变三国历史的走向。它不仅仅是蜀汉政权一次命运的转折,更是牵动整个天下格局,影响魏、吴两国未来战略的关键。一、 蜀汉的短期辉煌与战略收缩首先,如果刘备在夷陵大获全胜,并且陆逊及其麾下精锐部队被全歼,那么蜀汉将迎来短暂但辉煌的喘息之机。 士气空.............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想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击败陆逊,这可真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和一点点运气的博弈。单凭一股子血勇,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陆逊那可是少年得志,稳扎稳打的老手。要破陆逊,刘备这边得来点“不一样”的。首先,战略上的根本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刘备当时一股脑儿地把所有部队都压上去,搞的是“连营”。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把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回答“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东吴会杀他吗?”,我们需要从当时东吴的主要决策者孙权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权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且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数十年,绝非等闲之辈。在.............
  • 回答
    问“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这其实是在问一个关于历史假设的很有趣的问题。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过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基于史实和当时的客观条件,来推演一下如果诸葛亮当时真的在刘备身边,夷陵之战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非常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
  • 回答
    刘备若是想避免夷陵之战的惨败,那就得从头审视,从战略到战术,再到用人,甚至心态上,都得做一番彻底的调整。这不是简单的几个小改动就能扭转乾坤的事,而是一场涉及整个伐吴战役的全局性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选择伐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争议。他的好友关羽被杀,义子刘禅被俘,这种国仇家恨,加上东吴“背盟”在先.............
  •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蜀汉和东吴的国力,也为曹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蜀吴两败俱伤的对峙中,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的父亲,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是皇帝)却显得异常沉寂,未曾抓住机会对蜀汉或东吴施加压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