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听刘晔的建议夹攻吴国。真的是种失误吗?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

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

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下,东吴孙权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陆逊大火烧连营,将刘备的八万大军烧得所剩无几,蜀汉元气大伤,短期内几乎丧失了北伐的能力。此时,魏国若能抓住机会,的确是攻灭东吴的绝佳时机。

刘晔的建议是:一边派兵逼近东吴,牵制住孙权的力量,另一边则趁机攻打东吴的关键据点,比如荆州,甚至直接出兵攻打建业。 这个计划的精髓在于“夹攻”,就是要让东吴顾此失彼,无暇他顾。想象一下,如果魏国从北方逼近,东吴就必须集中兵力应对,而同时从南方(荆州地区)发动攻势,就能打乱东吴的部署,甚至可能直接瓦解东吴的防御体系。

为什么刘晔的建议如此诱人?

时机绝佳: 蜀汉刚经历了夷陵大败,国力空虚,无力再与东吴抗衡。东吴虽然赢了夷陵之战,但损兵折将,自身也并非 estaba en su mejor momento。 这种情况下,对疲惫的东吴发动致命一击,成功率相对较高。
趁虚而入: 夷陵之战后,东吴的兵力主力可能还在南方,北方和中游的防御力量可能相对薄弱。魏国可以利用这个缝隙,快速穿插,占据有利地形。
一劳永逸的诱惑: 如果能趁此机会攻灭东吴,那么中国就只剩下魏国一个超级大国了,这对于曹魏来说是千载难逢的统一机会。

曹丕的顾虑与选择:为何选择“北伐”而非“南征”?

然而,曹丕最终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而是将主力放在了北伐上,尤其关注对付北方边境的鲜卑等游牧民族以及在边境蠢蠢欲动的蜀汉残余势力。这背后并非没有道理,反而暴露了曹丕作为统治者,在权衡利弊时的谨慎和务实。

1. 北方的威胁不容忽视: 曹丕的父亲曹操留下的最主要的战略任务就是巩固北方边境。北方虽然没有强大的汉族政权,但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始终存在。这些民族骑兵机动性强,作战勇猛,一旦大规模侵扰,对北方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会造成巨大破坏。如果曹丕南征东吴,北方边防空虚,一旦被游牧民族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北方未靖,何得轻动?” 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

2. 东吴的实力评估: 尽管东吴在夷陵战败,但其军事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孙权虽然输了陆战,但其水军力量依然强大,依仗长江天险,东吴的防御体系相当稳固。如果魏国贸然南征,战线过长,补给线拉长,一旦被东吴抓住机会在长江流域进行反击,魏军可能会陷入被动。 曹丕可能也预见到,即使能够攻下东吴的部分城池,要彻底灭亡东吴也绝非易事,代价可能非常高昂。

3. 内部的稳定与巩固: 曹丕上位不久,其统治合法性虽然比他父亲稍显稳固,但魏国内部依然存在着许多需要处理的政治问题和派系斗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尤其是耗时耗力且风险巨大的南征,可能会加剧国内的不稳定因素。 曹丕需要时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处理内部事务,而不是将国家的资源和精力过分投入到一场充满未知数的对外战争中。

4. “北伐”的战略意义: 曹丕关注北伐,更多的是一种巩固和威慑。通过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行动,可以震慑他们不敢贸然南下,同时也能展示魏国的军事实力,维护边境的安宁。 另一方面,对蜀汉残余势力的防范,也是为了防止其在北方边境制造事端。 这种“守成”的战略思路,在当时是相对稳妥的选择。

回过头来看,这究竟是失误吗?

如果仅仅从 “是否错失了灭亡东吴的最佳时机” 这个角度来看,那么曹丕的决策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甚至是战略上的“错过”。 刘晔的建议确实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窗口。

然而,如果从 “一个统治者如何在这种复杂局势下做出最稳妥的选择” 的角度来看,曹丕的决策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他更倾向于稳固现有疆域,优先解决眼前和潜在的威胁,而不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追求一个可能无法实现的战略目标。 他的选择是基于对风险的规避,对内部稳定的维护,以及对北方边患的考量。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刘晔看到了一个“机会”,而曹丕则看到了更多的“风险”和“责任”。 他的选择更偏向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或者说是一种“保全性发展”的策略。

结果证明了什么?

曹丕没有南征,而是将精力放在了北方。 后来的历史走向也确实印证了北方边患的持续存在,以及东吴在长江天险的固守。 魏国没有能够趁机灭亡东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从长远来看,曹丕的决策导致魏国错失了一次统一的机会。但这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失误”,而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在多重矛盾和不确定性下,统治者所做出的权衡和取舍。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战略目标,都会导致不同的决策。 也许,如果曹丕更有魄力,或者当时北方的威胁没那么大,他真的会采纳刘晔的建议,历史的进程也会因此改写。

所以,说曹丕没有听刘晔的建议是“失误”,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确实错过了那个千载难乘的统一机会。但同时,他也有他选择的理由和考量,他的决策也是基于当时他所面对的复杂情况。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评判,以及你对“失误”的定义有多么绝对。 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如此的复杂和多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的问题,从来不在于一个人想要什么,而在于他有没有能力达成目标。

阿丕的目标是“两败俱伤,坐收渔利”,先不谈能否这么巧孙刘斗得旗鼓相当,问题在于想要渔翁得利,他“能够做到”吗?

运兵运粮需要时间,指派将官需要理顺人事关系,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不管孙刘打成什么样,曹丕事先准备好了吗?

不提前写作业,要交作业的时候,说本来就没想做,这话能相信吗?

史实是,夷陵都尘埃落定了,曹丕才震怒,开始着手攻吴,最后转一圈无功而返。

期末考试都结束了开始发奋读书了,这能相信吗?

真相就是曹丕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趁机统一,无论自己不想,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新登帝位担心内部不稳,可以理解。但能力不足这个评语,他也躲不过。就算渔翁得利方案,他也没有执行好。

换了曹老板、司马懿这种人,肯定要一面和孙权交好,私底下各种准备紧锣密鼓一刻不停。做好准备了,发兵才能及时。什么内部不稳,曹老板表示“只要我梭哈赢了,什么不安定因素都会变安定”;司马师表示,既然不稳,那么大家一起去吧……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说穿了,曹丕选择“坐收渔利”方案,本身就是“驽马恋栈豆”的表现而已。和他爹那种梭哈一把赢全部相反,他就只想保本。至于打这打那儿,都是表演,收地方兵权要紧,他才不真心想伐吴呢。他和渣权真是灵魂契合的对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想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击败陆逊,这可真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和一点点运气的博弈。单凭一股子血勇,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陆逊那可是少年得志,稳扎稳打的老手。要破陆逊,刘备这边得来点“不一样”的。首先,战略上的根本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刘备当时一股脑儿地把所有部队都压上去,搞的是“连营”。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把军.............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蜀汉和东吴的国力,也为曹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蜀吴两败俱伤的对峙中,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的父亲,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是皇帝)却显得异常沉寂,未曾抓住机会对蜀汉或东吴施加压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夷陵之战的结果,尤其是蜀汉的惨败,确实引出了一个关于诸葛亮“择主”能力是否存疑的讨论。但要断定诸葛亮不善于择主,未免过于简化和片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与刘备之间那份复杂而深刻的君臣关系。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出山”时,刘备虽然有志于复兴汉室,但其势力尚且弱小,颠沛流离,.............
  •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可真是刘备人生中的一场惨痛劫数,若非诸葛亮早有预见,为他留下退路,那刘皇叔恐怕就真要在那把火中化为灰烬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万一孙权那头真就把刘备给擒了,或者干脆在他身上砍了几刀,那天下格局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刘备一死,蜀汉政权立马要面临一场大地震。别看刘备是创始人,他虽然仁德名声在.............
  • 回答
    夷陵之战,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 devastating 的惨败,其损失之惨重,足以让一个王朝的根基动摇,甚至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它为蜀汉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的打击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军事力量的毁灭性消耗:这是夷陵之战最直接、最核心的损失。刘备孤注一掷的.............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足以改写三国格局的巅峰对决,最终以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而告终。然而,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疑问,远不止于刘备为何亲率大军深入敌境,还有一个同样令人扼腕的谜团:身在江北的黄权所统帅的数万大军,为何未能及时撤回,最终落得被吴军围歼的结局?要理解黄权部为何无法撤回,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前线的战火硝.............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刘备倾尽国力,意图为关羽报仇,却最终惨败。要在这场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绝非易事,需要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优势的极致发挥。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细致剖析指挥夷陵之战,争取立于不败之地的可能路径。一、 战略层面:以退为进,避免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回答“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东吴会杀他吗?”,我们需要从当时东吴的主要决策者孙权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权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且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数十年,绝非等闲之辈。在.............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