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夷陵之战是否可以说明诸葛亮不善于择主?

回答
夷陵之战的结果,尤其是蜀汉的惨败,确实引出了一个关于诸葛亮“择主”能力是否存疑的讨论。但要断定诸葛亮不善于择主,未免过于简化和片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与刘备之间那份复杂而深刻的君臣关系。

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出山”时,刘备虽然有志于复兴汉室,但其势力尚且弱小,颠沛流离,可以说是“寄人篱下”,与曹操、孙权等雄踞一方的势力相比,基础何其薄弱。在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诸葛亮选择追随刘备,并非是选择了一个已经显赫的君主,而是选择了一个充满理想、胸怀大志,且具备一定仁德之心的领导者。从“躬耕于南阳”到“三分天下”,诸葛亮是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刘备的政治抱负紧密地绑在了一起。他看到的是刘备的“仁德”、“天下响往”以及复兴汉室的“大义”。这是一种基于价值认同和对未来共同理想的追求,而非仅仅是看重眼前的权势和地位。

更何况,诸葛亮并非是刘备的“第一选择”,也不是刘备“不得已而为之”的唯一人才。刘备在诸葛亮出山前,已经收揽了关羽、张飞、赵云等一众猛将,也得到了徐庶等人的辅佐。诸葛亮之所以能获得刘备的极度重视,甚至“三顾茅庐”,正是因为刘备看到了他身上那份远超常人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才能。他对刘备的“忠诚”,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刘备本人品格的认可,以及对刘备政治理想的认同。在他眼中,刘备虽然在实力上不如曹操、孙权,但在“民心”和“道义”上,却占据着更高的位置。这种选择,本身就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

夷陵之战的失败,究其原因,固然有战略决策上的失误,例如过于轻敌、战术安排的不足,但将其完全归咎于诸葛亮“不善于择主”,则忽略了几个关键点:

第一,夷陵之战发生时,刘备已经去世,指挥东征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刘备本人。刘备是出于为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的决心,才亲自御驾亲征,而诸葛亮当时作为丞相,在蜀汉内部的事务繁忙,也并没有完全掌控军权。虽然诸葛亮在刘备临终前留下了“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暗示了他对刘备继承人刘禅能力的担忧,以及他对蜀汉未来的深刻忧虑,但他在夷陵之战中并非是主要的决策者。

第二,即便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刘禅,他所做的选择,也是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他认为最符合蜀汉利益的。他对刘禅的培养和辅佐,虽然最终未能使刘禅成为一个真正有魄力的君主,但这期间诸葛亮所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他并没有因为刘禅的资质平平而放弃,而是尽其所能地维护蜀汉的稳定和发展。这种“不离不弃”,恰恰是“择主”之后,他所展现出的“忠主”的极致体现。

第三,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当时他能找到的最符合他政治理想的君主。在那个时代,能够让这样一位绝世奇才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君主,本身就说明了刘备身上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和潜力。诸葛亮的选择,与其说是“择主”的失败,不如说是在极其有限的选择空间里,他对一个有潜力、有理想的领导者做出的最大赌注,并且他为此倾注了自己一生。

总而言之,将夷陵之战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于诸葛亮“不善于择主”,是对这位杰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一种贬低。他的选择,是基于对君主品格、政治理想以及大义的认同,这种选择本身就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而他对刘备父子的辅佐,更是展现了他对“忠诚”的坚守和对蜀汉命运的承担。诸葛亮在乱世之中,能找到并辅佐刘备这样一位“仁德”之主,并与之共同缔造“三分天下”的局面,本身就是他“择主”能力的一种体现,尽管这条道路最终充满了艰辛和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错,这恰恰说明武侯善于择主。

夷陵之战前,诸葛亮态度不明,但是起码没有明确反对。这说明诸葛亮作为丞相,非常清楚自己的站位,他必须跟君主保持一致。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被刘备托孤,尔后成为蜀汉实际执政者,可见刘备对他的重视程度绝非一般。

一个二流士族出身的诸葛亮,在一个看中门阀出身的时代里一跃而成一线人物,这样的例子在整个三国绝无仅有。

诸葛武侯非常善于选老板,我跟他比差太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的结果,尤其是蜀汉的惨败,确实引出了一个关于诸葛亮“择主”能力是否存疑的讨论。但要断定诸葛亮不善于择主,未免过于简化和片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与刘备之间那份复杂而深刻的君臣关系。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出山”时,刘备虽然有志于复兴汉室,但其势力尚且弱小,颠沛流离,.............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夷陵之战,这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就像一块怎么也磨不平的石头,搁在蜀汉的喉咙里,沉甸甸的,让人反思。说它是彻头彻尾的错误,这话说得太绝对,又好像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为什么觉得是错误。最直观的,就是蜀汉丢了刘备,丢了好多精锐,这仗打得太惨烈了。你想啊,好不容易打.............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想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击败陆逊,这可真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和一点点运气的博弈。单凭一股子血勇,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陆逊那可是少年得志,稳扎稳打的老手。要破陆逊,刘备这边得来点“不一样”的。首先,战略上的根本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刘备当时一股脑儿地把所有部队都压上去,搞的是“连营”。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把军.............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蜀汉和东吴的国力,也为曹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蜀吴两败俱伤的对峙中,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的父亲,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是皇帝)却显得异常沉寂,未曾抓住机会对蜀汉或东吴施加压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可真是刘备人生中的一场惨痛劫数,若非诸葛亮早有预见,为他留下退路,那刘皇叔恐怕就真要在那把火中化为灰烬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万一孙权那头真就把刘备给擒了,或者干脆在他身上砍了几刀,那天下格局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刘备一死,蜀汉政权立马要面临一场大地震。别看刘备是创始人,他虽然仁德名声在.............
  • 回答
    夷陵之战,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 devastating 的惨败,其损失之惨重,足以让一个王朝的根基动摇,甚至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它为蜀汉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的打击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军事力量的毁灭性消耗:这是夷陵之战最直接、最核心的损失。刘备孤注一掷的.............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足以改写三国格局的巅峰对决,最终以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而告终。然而,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疑问,远不止于刘备为何亲率大军深入敌境,还有一个同样令人扼腕的谜团:身在江北的黄权所统帅的数万大军,为何未能及时撤回,最终落得被吴军围歼的结局?要理解黄权部为何无法撤回,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前线的战火硝.............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刘备倾尽国力,意图为关羽报仇,却最终惨败。要在这场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绝非易事,需要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优势的极致发挥。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细致剖析指挥夷陵之战,争取立于不败之地的可能路径。一、 战略层面:以退为进,避免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回答“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东吴会杀他吗?”,我们需要从当时东吴的主要决策者孙权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权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且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数十年,绝非等闲之辈。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