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夷陵之战中,黄权江北诸军为什么没能撤回?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足以改写三国格局的巅峰对决,最终以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而告终。然而,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疑问,远不止于刘备为何亲率大军深入敌境,还有一个同样令人扼腕的谜团:身在江北的黄权所统帅的数万大军,为何未能及时撤回,最终落得被吴军围歼的结局?

要理解黄权部为何无法撤回,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前线的战火硝烟移开,转向更广阔的战略层面,以及当时双方各自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 战略部署的致命盲点:黄权部被“舍弃”的棋子?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其核心战略是“以战促和”,意图通过一场压倒性的胜利,迫使东吴屈服,重新恢复与孙权联盟以共同对抗曹魏。然而,在这个看似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战略盲点:对黄权所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场态势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偏差。

当时,刘备率主力部队在江南与陆逊对峙,而黄权则奉命率领一部分兵力,渡过长江,抵达江北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策应刘备的主力,威胁东吴的后方,分散东吴兵力,并随时准备在有利时机发动侧翼攻击。这是一种典型的“钳形攻势”或“两翼牵制”的战术构想。

然而,问题出在江北的地形和东吴的布防上。江陵、公安一带,也就是黄权部队的活动区域,与江南的夷陵战场隔江相望。虽然隔着滚滚长江,但一旦陆逊采取坚决的防御策略,或是对江南的蜀军形成合围态势,江北的黄权部将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

无法有效支援江南前线:长江天险,是天然的屏障。黄权部队虽然在江北,但若想支援江南,必须跨越长江。而在当时,蜀汉水军的优势并不显著,且渡江作战本身就风险极高。陆逊作为一个善于用兵的统帅,自然会严密监控长江水道,防止蜀军渡江。
容易被东吴孤立和围歼:一旦陆逊在江南战场取得优势,他完全可以调集重兵,从水陆两路对黄权部进行包围。江北的黄权部,其后路(北面)也并非坦途,长期而言,其补给线和退路都可能被东吴切断。

更关键的是,刘备在战役初期似乎过于自信,认为可以凭借优势兵力迅速击溃陆逊。他可能没有预料到陆逊会采取“坚守不战,以逸待劳”的战术,也没有预料到这场战役会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当战局向不利方向发展时,刘备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如何挽回江南战场的颓势上,对江北黄权部的支援和撤退计划,可能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二、 东吴的战略反制:陆逊的精准打击

陆逊作为东吴的青年才俊,其军事才能在夷陵之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不仅在江南战场上稳扎稳打,牵制住了刘备的主力,更重要的是,他对黄权部的存在及其潜在威胁有着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了釜底抽薪式的战略反制。

当陆逊判断出刘备主力陷入泥潭,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他果断将战略重心转向了黄权部。他深知,如果黄权部在江北持续存在,将始终对东吴构成潜在的威胁,甚至可能在不利时刻成为蜀军反攻的跳板。

因此,陆逊采取了以下关键措施:

调集精锐围堵黄权:陆逊并没有将所有兵力都集中在与刘备的正面战场。他有意识地抽调了部分兵力,由经验丰富的将领率领,前往江北地区,对黄权部形成合围。这些部队并非是单纯的骚扰,而是有明确的围歼目标。
利用长江进行封锁:虽然黄权部本身已经渡江,但长江依旧是双方军队交流的主要通道。陆逊通过在长江沿岸的关键节点布置兵力,加强了对长江水域的控制,严密监视和阻止黄权部尝试渡江北撤或向南与刘备主力会合。
掐断后勤补给:围困黄权部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包围,更是通过切断其粮草、兵员补充等后勤线,逐步削弱其战斗力,使其陷入绝境。

当刘备在江南战场节节败退,陆逊的火烧连营之计得逞后,黄权部在江北的孤立无援的处境便彻底暴露出来。此时,陆逊已经有余力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对黄权部的围歼之中。

三、 信息传递的滞后与混乱:战场上的“聋子”和“瞎子”

古代战争,信息传递的效率是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夷陵之战的复杂背景下,信息的不畅通,很可能是导致黄权部无法撤回的直接原因。

前线战况不明:刘备大军与陆逊对峙,尤其是火烧连营之后,战场信息必然是混乱不堪。前线士兵尚且自顾不暇,更遑论向远在江北的黄权部准确传递撤退命令。
消息失真或延迟:即使有零星的消息能够传出,也可能因为战场的混乱而失真、延迟,甚至被东吴的耳目所截获和干扰。黄权部可能无法及时得知刘备主力的溃败程度,以及东吴对江北的围堵态势。
误判形势的可能性: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黄权部可能仍然按照原有的作战计划行事,或者试图寻找机会,而非收到明确的撤退指令。他们可能依然相信刘备主力能够扭转战局,或者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某种方式突破重围。

四、 黄权的艰难抉择与无奈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黄权并非没有尝试。据史书记载,黄权在得知刘备战败后,曾试图率部撤退。然而,为时已晚。

东吴军队的阻击:当黄权试图渡江或向北撤退时,已经有东吴的军队在长江沿岸进行严密布防和阻击。黄权部虽然是数万大军,但在缺乏水军优势且被东吴军队包围的情况下,强行渡江无异于自寻死路。
北撤的困难:向北撤退,虽然理论上可以避开江南战场的直接交锋,但江北地区并非蜀汉势力范围,且同样有东吴的兵力存在,甚至可能与曹魏的边境势力也存在潜在的牵制。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北撤也充满了未知风险。
为了部众的责任:作为主帅,黄权不能轻易将数万部众置于绝境。他可能在试图寻找最稳妥的撤退路径,或者在等待有利的时机,但最终被东吴的围歼行动打乱了所有计划。

结局的悲剧性:

最终,黄权部在江北被东吴军队围困,粮草耗尽,士气低落。在绝望之中,黄权率领残部突围,虽然最终成功脱围,但他的部队却被东吴军队大肆歼灭。黄权本人也因此成为孤身一人,后来投降了曹魏,并在那里得到了善待。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役。黄权部在江北的覆灭,并非偶然,而是由于蜀汉战略部署的失误,东吴精准的反制,以及战场信息传递的滞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悲剧,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性,以及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的残酷现实。黄权部的命运,也成为了这场战役中一个令人唏嘘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很简单,刘备败得太突然,前脚刚取胜,后脚就被乘流断围,土崩瓦解。从东吴的军事行动可见,长江水道已被控制,江南江北汉军的联络已被切断。黄权未得到刘备指令难以自行其是,而且按其品行也不可能丢下南岸的刘备不管,径直率军撤退。等到大局明晰,东吴水军已封锁三峡,黄权自然无路可退。

总之,刘备几无征兆的闪崩,夷陵地处三峡出口的特殊地形,以及长江水道的迅速失控,决定了黄权孤悬敌境的必然结局。

当然,如果黄权有着十足的国军范儿,友军有难溜之大吉,哪管皇帝死活,倒是可以全身而退。

这就是刘备所称的权不负孤。至于孤负黄权,指的应该是没有采纳黄权的谏言:

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

末了,夷陵之战的确输在水军上,且刘备全军压上,预备队远在江州,一旦主力马高镫短,完全不能挽回。如果采纳黄权建议,即便前军失利,刘备还能迅速投入预备兵力,至少不会如此惨败。

刘备用兵经常上头,夷陵之战前期打得还很有章法,后期零陵、桂阳响应,武陵蛮夷请兵,局势一片大好,脑子一热就All-in了。黄权这出与法正劝谏如同一辙: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可惜,都是泼冷水,黄公衡却不是法孝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足以改写三国格局的巅峰对决,最终以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而告终。然而,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疑问,远不止于刘备为何亲率大军深入敌境,还有一个同样令人扼腕的谜团:身在江北的黄权所统帅的数万大军,为何未能及时撤回,最终落得被吴军围歼的结局?要理解黄权部为何无法撤回,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前线的战火硝.............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想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击败陆逊,这可真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和一点点运气的博弈。单凭一股子血勇,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陆逊那可是少年得志,稳扎稳打的老手。要破陆逊,刘备这边得来点“不一样”的。首先,战略上的根本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刘备当时一股脑儿地把所有部队都压上去,搞的是“连营”。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把军.............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蜀汉和东吴的国力,也为曹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蜀吴两败俱伤的对峙中,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的父亲,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是皇帝)却显得异常沉寂,未曾抓住机会对蜀汉或东吴施加压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夷陵之战的结果,尤其是蜀汉的惨败,确实引出了一个关于诸葛亮“择主”能力是否存疑的讨论。但要断定诸葛亮不善于择主,未免过于简化和片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与刘备之间那份复杂而深刻的君臣关系。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出山”时,刘备虽然有志于复兴汉室,但其势力尚且弱小,颠沛流离,.............
  •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可真是刘备人生中的一场惨痛劫数,若非诸葛亮早有预见,为他留下退路,那刘皇叔恐怕就真要在那把火中化为灰烬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万一孙权那头真就把刘备给擒了,或者干脆在他身上砍了几刀,那天下格局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刘备一死,蜀汉政权立马要面临一场大地震。别看刘备是创始人,他虽然仁德名声在.............
  • 回答
    夷陵之战,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 devastating 的惨败,其损失之惨重,足以让一个王朝的根基动摇,甚至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它为蜀汉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的打击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军事力量的毁灭性消耗:这是夷陵之战最直接、最核心的损失。刘备孤注一掷的.............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刘备倾尽国力,意图为关羽报仇,却最终惨败。要在这场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绝非易事,需要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优势的极致发挥。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细致剖析指挥夷陵之战,争取立于不败之地的可能路径。一、 战略层面:以退为进,避免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回答“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东吴会杀他吗?”,我们需要从当时东吴的主要决策者孙权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权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且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数十年,绝非等闲之辈。在.............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问“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这其实是在问一个关于历史假设的很有趣的问题。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过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基于史实和当时的客观条件,来推演一下如果诸葛亮当时真的在刘备身边,夷陵之战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非常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