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

回答
问“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这其实是在问一个关于历史假设的很有趣的问题。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过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基于史实和当时的客观条件,来推演一下如果诸葛亮当时真的在刘备身边,夷陵之战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非常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次战役的失败,对蜀汉来说是元气大伤,最终也加速了刘备的去世。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丞相,在整个蜀汉政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那是公认的。

假设诸葛亮当时在场,我们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刘备获胜的可能性:

1. 战略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刘备的战略问题: 夷陵之战,刘备倾全国之兵伐吴,目标是为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但这个战略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当时蜀汉经过多年战争,国力并不算强盛,而东吴经过孙权和吕蒙的经营,实力犹存。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去攻打一个实力相对均衡且准备充分的对手,风险本身就很高。
诸葛亮的建议会是什么?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蜀汉规划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最终“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众出于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是一个稳扎稳打的战略。对于伐吴,诸葛亮的态度一向是“和亲”,他认为“吴,强寇也。借而攻之,甚是不便。” 他的核心策略是联吴抗曹。
如果诸葛亮在场,他很可能不会支持刘备立即伐吴。 他会从蜀汉的国力、地理位置以及与东吴的关系等综合因素考虑,认为“联吴抗曹”才是上策。他可能会劝说刘备,先巩固后方,积蓄力量,或者将重心放在北伐曹魏上。
即使刘备坚持伐吴,诸葛亮也可能在战役的战略层面提出更审慎的建议。 比如,他会强调避免深入敌境,或者在兵力部署上提出更合理的安排,避免将所有兵力集中于一线,而是留有后援。他可能会建议采取更谨慎的进攻方式,而不是刘备那种近乎孤军深入的打法。

2. 军事部署与指挥:

刘备的战术失误: 夷陵之战中,刘备最大的失误在于他采用“连营七百里”的战术,将前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而且每营之间互相支援不便。他本人又被陆逊的火攻打败,主帅的失误是致命的。
诸葛亮的指挥能力: 诸葛亮虽然不以善于野战闻名,但他的长处在于战略规划、后勤保障和整体调度。
在兵力部署上: 如果诸葛亮在,他可能会吸取曹操赤壁之败的教训,不会让刘备将主力孤军深入。他可能会建议采取更灵活的战术,比如分兵作战,或者在战略要地设置坚固的营垒,而不是将所有兵力摆成一条长蛇阵。他对陆逊的军事才能也会有更准确的评估,不会低估对手。
在后勤保障上: 诸葛亮对蜀汉的后勤补给体系非常熟悉,他可能会确保前线的补给线畅通,避免刘备因为后勤不济而陷入被动。刘备在夷陵之战后期,后勤补给确实出现了问题,这也被认为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侦察与情报方面: 诸葛亮非常重视情报工作,他可能会提供更准确的敌情,让刘备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陆逊的动向和意图。他也能更早地预见到陆逊火攻的威胁。

3. 陆逊的战略与指挥:

陆逊的才能: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看穿了刘备战术的弱点,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消耗刘备的锐气,然后抓住机会实施火攻,一举击溃蜀汉大军。
诸葛亮对陆逊的认识: 诸葛亮对陆逊的军事才能是有认识的,他曾说:“陆逊⑶虽年少,君子也。用兵动众,审慎而能断。” 他如果亲临前线,会更充分地考虑到陆逊的可能性,并针对性地制定对策。
诸葛亮可能会提醒刘备,不要轻视陆逊。 而且,他会建议刘备采取更谨慎的策略,避免陆逊发挥其擅长的“以逸待机”战术。
诸葛亮可能会提出针对陆逊火攻的应对措施。 例如,在营垒的选址和结构上避免易燃的材料,加强防火措施,或者训练专门的消防部队。

4. 内部政治与士气:

刘备的固执: 夷陵之战爆发前,蜀汉朝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吴懿、李严等人都曾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应该伐吴。但刘备一意孤行,这其中也有他作为君王的威严和政治考量(为关羽报仇也是为了维护蜀汉的威信)。
诸葛亮的安抚作用: 如果诸葛亮在场,他或许能够更好地协调内部意见,或者以其声望安抚那些不看好伐吴的官员和将领,提升整体士气。虽然诸葛亮也无法完全阻止刘备的决心,但他的存在能让决策过程更周全,减少内部的阻力。

那么,如果诸葛亮在,刘备“能不能”赢?

概率上说,诸葛亮在场,刘备获胜的概率会大大提高,但并非“绝对”能赢。 原因如下:

诸葛亮会使刘备的战略更稳健,战术更精妙。 他会极力避免刘备犯下“连营七百里”和被火攻的低级错误。他可能会设计出更灵活、更具适应性的战术,例如分兵牵制、以攻为守、逐步推进等。
诸葛亮会极大地提升蜀汉军队的后勤和情报支持。 这会显著增强蜀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和对敌情的把握。
诸葛亮对陆逊的评估会更准确,并做出更有针对性的部署。 他不会让陆逊轻易地用火攻瓦解蜀军。

但是,即使有诸葛亮,最终的胜利也并非板上钉钉。 原因有:

东吴的实力不容小觑。 当时东吴有孙权这样英明的君主,有陆逊这样的年轻干练的将帅,还有相当的国力支持。即使是诸葛亮,面对一个准备充分且拥有出色指挥官的对手,也需要谨慎对待。
地理和气候因素。 夷陵一带的水网密布,陆地狭窄,这种地形对火攻非常有利。即使诸葛亮有应对之策,也无法完全消除地形带来的风险。
战争的偶然性。 任何一场战争都有其偶然性,即便有最好的谋划,也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天气变化或者敌方的突发奇想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结论:

总的来说,如果诸葛亮在夷陵之战时能够辅佐刘备,刘备的战败几率会显著降低,获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诸葛亮会从战略、战术、后勤、情报等各个层面为刘备提供更周全、更有效的建议和支持,从而避免刘备的致命错误。

但是,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断言诸葛亮在场就一定能赢。他会是刘备最强大的助力,但最终的结果,还要看当时更具体的战况发展,以及东吴方面,尤其是陆逊如何应对。

可以说,诸葛亮的缺席,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走向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如果他当时在,夷陵之战的进程和结局,很可能都会完全不同,刘备也不至于在遗憾中离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只从军事角度考虑,不考虑诈降、疑书之类的“计”的话,法正在世刘备也赢不了。因为在布局阶段,陆逊就把战场布置成了相持战。一般来说相持战对于人数占优的刘备军应该是求之不得,可偏偏在夷陵这个地区,相持战对刘备是不利的。

我作为宜昌人,非常清楚原因。

古夷陵城在现在的宜昌略南一点,在刘备发军时就已经完善了城防,表面上看城内守军不足万人,似乎可以累攻而下。但实际上。夷陵城是临江的,这意味着陆逊随时可以通过水运向城内运送粮草人员。所以想攻下夷陵城,就必须断绝水运。

但是,这里就涉及到刘备军的短板了。尽管刘备水陆齐发,实际上,刘备水军的船只是打不过东吴水军的,因为三峡的存在,刘备军的船只不能造大:三峡部分地点水流湍急且滩浅,从四川下水不能负重太多否则无法过滩,从荆襄上水也不可过重否则纤夫拉不动。这就导致四川船只不能大,举例来说,跑到武汉的轮船最大可以到5000吨级,但没有葛洲坝之前,70吨的炮舰都得靠纤夫拉过夔门关(30年代)。而长江在出三峡之后豁然开朗,无论是水域面积还是水流情况都适合大船活动,很明显自四川而来的刘备水军在船只规模上是吃亏的,也就无法动截断夷陵水运的脑筋。当然由于东吴大船进不了三峡,也无法截断刘备军的水运。

第二个对刘备军不利的地方在于,夷陵城几乎堵在三峡峡口,刘备军大军出三峡后只能堆积在很密集的平原地区内扎营,这就使得袭营如果成功,会很快造成混乱和营啸的效果,古代大军最怕营啸,一旦发生根本无法整顿人马,只能等到部队自行跑到一定距离外才可能收拢。所谓夏日炎热、移营林下只是小说之言,但营地密度过大,营地过于集中肯定是不符合行军布阵的。刘备作为征战30年的老将,在兵营布置上肯定不是犯了蠢,只能是无奈。

第三个不利点在于,刘备军完全没有迂回夷陵城的可能性。陆上通道被夷陵城堵住,水上打不过东吴水军,唯一可能做手脚的夷水(清江)水路,还被陆逊在江口上扎了个漂亮的蝴蝶结(夷道城)。可以说这种情况下,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刘备军只能在陆逊的坚城之下持续消耗,即使陆逊不派兵劫营,最后撑不住的也是刘备自己。

所以从军事角度来说,如果不能出三峡就攻下夷陵,那么在陆逊不犯浑的前提下,法正再世也没办法打赢这一仗。

user avatar

需要先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情况才能算刘备「赢」了。

恢复湘水之盟的国界?夺取全荆州?消灭东吴,和曹魏二分天下?

如果是后者,恐怕刘备比较难「赢」,但是如果把目标定为恢复湘水之盟的国界,刘备可能还真是谋定而后动,有没有法孝直赢的概率都很大。

刘备这个人「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像刘备这样,你说「能力以外资本为零」好像也有点不对,但是要说「汉室苗裔」身份真的给他什么必然成功的机会,那是远远不至于。

关羽、张飞和诸葛亮这样的万人英都心甘情愿的为刘备鞍前马后,这不单单是一个「汉室苗裔」的身份能做到的——说白了,西汉时期一个普通诸侯王的后代,到东汉末年,这样的人已经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了。

刘备对人心的把握和预判,是其真的像汉高祖刘邦的地方。

关羽死,荆州失之后,与私,刘备失去了「恩同父子」的大将关羽和一批荆州系的将领;于公,丢掉了三分之一的土地,和自己将来进取中原的立足点。所以发起夷陵之战问题并不大。

在刘备最初的设想里,刘备亲率大军出秭归,东吴必然要派兵抵抗。一旦吴蜀兵交,曹魏一定不会放过这天赐良机——最轻的结果,很可能观兵濡须口,威胁东吴。而东吴是没有同时在两个不同的地点,打两场倾国之战的能力的。

最后东吴还是只能找蜀汉求和,这个条件最少也要退还湘水以西的土地,而曹魏也能从东吴的左支右绌中获得好处,甚至有「吴亡则蜀孤」统一天下的可能。相当于蜀魏两家共同削弱了东吴的「势」,而因为地理原因,曹魏甚至于可能得到更多。

谁能想到,曹操在几个月后就一命呜呼,接掌中央权力的是一个真正的「二世祖」——曹魏的世祖皇帝曹丕。二世祖做了这么几个操作,华丽丽的把天赐良机自己消解掉了。

  1. 威胁要杀刘备派来吊丧的使者韩冉;
  2. 接受孙权的投降称藩,封其为大魏吴王;
  3. 卞庄刺虎式的坐观成败。

刘备和曹操打了一辈子仗,以维护大汉正统自居,现在形势不饶人,要对曹魏低头,派人吊丧,这是牺牲自己的名分来换取合作。这么好的机会,曹丕的做法是:

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相比皇太极能礼貌的接受袁崇焕吊丧努尔哈赤,示之以蒙古。曹魏的这位接班人的国际政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这真的算是「以个人好恶坏国家大事」了。

再者,当时已经不是群雄并立的时代了,魏蜀吴三国争天下已经是共识。怀柔孙权的意义有限。刘晔看的很清楚:

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则去陛下一阶耳。今陛下信其诈降,崇其位号以封殖之,是与虎添翼也。

官位还是很重要的。地位相隔大了,多少是有雾里看花,「皇帝都是天上人做」的感觉——古今都是如此。孙权之前都是孙骠骑,再怎么「私相授受」,也是自己关起门内的小朝廷,终究会有点觉得自己上不去台面的意思。现在曹丕直接给了一个吴王,王距离帝不过一步而已,反而增加了孙权的底气。

最关键的是——这个时候封孙权,还能暖谁的心,让谁归降呢?刘备么?

刘备对人心和情势的了解也是一绝了,多少英雄豪杰都心甘情愿的为之效死。到老了,却怎么也算不到曹魏的这位开国皇帝,曹操亲自选的接班人居然就能在吴蜀交兵半年的情况下,一直按兵不动,坐观成败。本来新帝继位,汉朝余韵犹在,本来就是以功业压服天下,让人敬畏新朝的机会——于公与私,曹丕都没有坐观成败,沾沾自喜于「哈哈我真是天命之子孙权都朝我低头了」的道理。

所以回答题目的问题来说,法正在有什么改变?就看法正是能通过什么方法,让曹丕相信这是伐吴而非封吴的好机会了吧。

可怜刘备在夷陵半年的等待和而守望,换来了曹丕一句自作聪明的嘲笑。刘备在白帝城,不是知道是不是暗自抱怨过:那个「天下英雄谁敌手」的曹操去世的太早了?说到底,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罪魁祸首」还是曹操,要是晚几年再「驾崩」,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夷陵之战,刘备是不可能赢的,因为一切都已经被陆逊算到了,也准备好了。另一方面,刘备所谓进攻方,战平其实就是败了。所以,刘备的失败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法正在的话,也许可以避免惨败。

现在让我在这里简单复原一下整个夷陵之战的全过程,让你们知道陆逊的操作有多么强悍。

公元220年的1月下旬(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从麦城出逃,想要逃回益州。但是关羽随后在被搜捕了十几二十天之后被抓,宣告襄樊之战的彻底结束。

然而,早在关羽出逃的一个多月之前,就在吕蒙等人袭取了江陵了之后,陆逊就已经率军直扑夷陵了,并且开始在此筑城。这座城也就是日后阻挡了刘备四万(一般认为)大军的夷道城。

没错,就在襄樊之战还没结束的时候,早在刘备伐吴之前一年多的时候,其实陆逊已经开始为夷陵之战做准备了。

另外,陆逊在夷道筑城的结果,就是直接封死了关羽西逃的道路,最终关羽无法逃走,这才被抓的。但是,封死关羽应该不是陆逊的本意,而是意外收获吧。

然后,时间来到公元221年,刘备的伐吴的时候,大致情况如下图。

其实如果看图就可以看到,刘备顺江而下的话首先就会攻打秭归等地。但是,陆逊却在夷陵筑城,也就是实际上早就放弃了秭归,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沿长江而下可以死守的地方有很多,但是陆逊却选择了夷陵,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陆逊野心极大,他并不满足与单纯的抵挡刘备的进攻,他准备找时机消灭刘备的有生力量。

所以,陆逊选择了夷陵地区。这个地方的地形特点有三:

第一,长江上。

夷陵这个地方的长江水流湍急。刘备的水军能进不能退。如果刘备水陆并进的话,一旦陆上军队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局面就会变成水军的孤军深入。而东吴以水军立国,水军实力远在刘备之上,一旦八千水军(也有六千的说法)孤军深入,那其实和自杀无异。所以,刘备无奈之下只能让水军打酱油

于是,陆逊弃了秭归,将战场选在夷陵,就废掉了刘备的水军,更重要的是瓦解了刘备水陆并进的战术。什么叫高手?这才叫高手。你的水陆并进再厉害又怎么样?用不出来又有什么用?

很多人批评刘备不应该“舍船就步”,放弃了优势的战术。这种批评实际上这是不懂战略,刘备舍船就步完全是不得已的。

第二,长江北。

在夷陵地区的长江以北的地方,背后是群山,没有陆上的道路连接益州。这就决定了刘备不可能将主力部队放在江北。因为刘备的后勤补给必然沿长江而来,而又因为东吴的水军远比刘备的水军强大。所以,一旦刘备将主力放在江北,陆逊就可以从夷道城出兵,配合水军从南路直接骚扰、断掉刘备的补给线,刘备的主力在江北是难以支援的,甚至可能被封死了在江北——那样刘备就全军覆没了。所以,刘备绝对不能把主力放在江北。

另外一方面,刘备又不能不放兵力在江北。因为一旦江北失守,陆逊就可以凭借东吴强大的水军封锁长江,之后集中优势兵力死守夷道城。这样一来,刘备就完全没有获胜的可能性了(更别提还有曹魏了)。刘备倾国远征,怎么可能打无法取胜之仗?

因而刘备以黄权为偏师,领兵一万在江北对抗陆逊,自领大军攻打夷道城。按照刘备视角看的话,其实就是以黄权在江北,用来吸引部分的吴军,从而减少夷道城的守备力量。而局面上看起来也确实如此,因为陆逊的兵力共6万多人(其实说法不止一种),仅有三四千人在夷道城。这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可能刘备还在笑陆逊是个笨蛋吧。

所以,当陆逊选取夷陵作为战场的时候,其实刘备的军事部署已经确定了,因为这是刘备的最优解,也是可能取胜的唯一方案。是的,就算是刘备还没打过来,但是刘备的兵力会如何布置,其实陆逊已经可以完全确定了。

第三,长江南。

陆逊亲自建造了夷道城,坚固非常。又以才干非常的孙桓守城,结果成功的以最多四千人的兵力挡住了刘备的四万大军(一般这么认为)。不过有一句说一句,夷道城这个地方选的非常好,狭窄的地形让刘备的四万大军不能充分展开,连营七百里其实是被迫的。曹丕知道不该连营七百里,刘备又何尝不知道呢?但是这里的地方狭小,兵力只能这么排布。

而这一切,都是陆逊算计好的,早在一年多之前,甚至更久以前。何等恐怖。

这个时候,刘备的局面就是:水军无用主力4万多人被挡在夷道城下黄权的1万多偏师对上了陆逊的6万大军

刘备的破局方式就是企图迅速的打破夷道城,在加紧围攻的同时,派遣马良等人联络五溪蛮。毕竟,夷道城虽然坚固,但是守军很少;关键是陆逊此时还没有威名,长期以来又手握优势兵力而不出战,其实很容易被看做是怯战了。于是,刘备才有了可以继续攻打夷道城的侥幸心理。毕竟,刘备的江南主力和水军都在,大不了黄权在江北战败,然后大家退回益州。

局面来到这种地步,如果吴国的统帅不是陆逊,换成一般的将领会怎么做呢?答案是集中陆军的主力在江北,集中水军的主力在长江,利用强大的水军阻止刘备在长江以南的主力部分支援江北(但是刘备肯定有防备),然后集中陆军攻打黄权的一万多偏师,战争的基本的形式为:吴国的水陆大军6万多 VS 黄权+刘备水军2万多。

只要吴国可以击败刘备的江北军,无论是将刘备的江北军消灭也好,把江北军打过长江也好,只要吴国获得胜利就可以。之后,吴国就可以从容的利用水军封锁长江,然后集中陆军坚守夷道城,并且士气占优,局面根本就是不败之局,刘备除去撤退其实别无他法。当然,刘备的损失也不会很大,最多是黄权的部队一万多全灭。

孰不知,陆逊根本所图非小:陆逊惦记的可不仅仅是黄权的一万多偏师,还有刘备的四万多主力。话说陆逊的耐心是真好,前前后后等了大半年,终于抓住了战机……然后就开始派人送死了。

陆逊先是派遣小部队攻打黄权,成功的战败了(这个战败不是装的,就是命令出战,然后败了。因为出击的部队中了黄权的埋伏)。在用真正的战败麻痹了刘备和黄权之后,陆逊以主力大军渡过长江,直接火攻刘备,生生的灭掉了刘备的四十营的兵力,并且将黄权的一万多人困在江北。刘备东征的部队,除去打酱油的军水之外和负责押运粮草的赵云的后军,是真正的全军覆没了。

至于后来,黄权一怒之下投降了曹魏,陆逊派收复秭归之后派遣小部队攻打白帝城(感觉是为了堵住众将之嘴),然后摔兵北上抵抗曹丕。这个就不提了。

复盘夷陵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陆逊弃秭归而守夷道,提前准备了一年多就修建防御工事,又选择了十分恰当地形,充分的发挥了吴国的水军优势,不仅让刘备的水陆并进战术无法实现,而且在局部地区形成了6万对2万的巨大优势……这种情况下,刘备的最好结局其实就是撤退,别无他法;又或者要陆逊犯下低级错误才可能取胜。

但是,陆逊是那种为了找寻战机可以耐心等待大半年的人……这种人可能保守,但是会有破绽吗?

所以,就算是法正在,刘备也没有战胜的可能性。因为刘备的局面根本就不可能获胜。

另外,法正不是将领,只是谋主,法正可能发挥的作用其实只可能有两个:

第一,让陆逊抓不住刘备的机会,这个样的话好歹还不是大败。但是那样的话,大概陆逊就继续等待战机,刘备继续钝兵于夷道城下,曹丕就继续观望,直到有人撤军或者犯错为止。至于将计就计是不可能的,因为地方太小了,已经被迫连营七百里了,根本没有回转余地,拿什么将计就计?

第二,法正看出不可能战胜陆逊,于是把刘备劝回去了。那么刘备倾国而来,最后灰溜溜的撤军,其实还是败了。但是刘备至少不是被打败,人还活着的。刘备以倾国之兵而打不下荆州,其实就是宣告了荆州彻底的归属孙吴了。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话其实是对的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法正的上限,就是刘备不会输得这么惨,然后撤军而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这其实是在问一个关于历史假设的很有趣的问题。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过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基于史实和当时的客观条件,来推演一下如果诸葛亮当时真的在刘备身边,夷陵之战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非常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如果真有这么一部《流浪地球法》,那它大概会是个啥样子。这玩意儿要是真的落地,那可不是小打小闹,得是牵扯到全球人类命运的大工程,所以内容那肯定复杂得没边儿,但咱们就抓住主线,尽量说得透彻些。总纲:为了地球,一切都得变!核心宗旨那必须是“地球的生存权高于一切”。这话听着糙,但要真落实.............
  • 回答
    拿破仑的永恒帝国:一条被改写的历史轨迹若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若拿破仑在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战场上,特别是林尼和四臂村(Ligny and Quatre Bras)的激战中,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接下来二十年(约1815年至1835年)的世界格局,必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绝非仅仅是.............
  • 回答
    关于方孝儒、铁铉(铁弦)是否会在知道朱棣日后成就非凡功绩后仍选择殉国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道德逻辑及历史评价等多角度综合分析。以下为详细论述: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动机1. 方孝儒与铁铉的身份 方孝儒(1369–1444)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以忠诚著称,曾主持编纂《洪武正韵》.............
  • 回答
    中美作为全球两大超级大国,其关系的演变对国际秩序具有深远影响。若中美爆发战争(尽管历史上从未直接爆发过战争,但潜在冲突风险始终存在),国际社会的反应将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地缘战略、经济利益、安全考量、意识形态倾向以及国际组织的中立性等。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可能的国际反应: 一、国际社会的潜在立场分类1.............
  • 回答
    中国拥有成功举办多届奥运会的丰富经验,如果再次申办奥运会,具备的城市众多。要从中选出“最合适”的城市,需要综合考量一系列关键因素,包括: 现有基础设施及未来升级潜力: 场馆(奥运村、比赛场馆、媒体中心等)、交通(机场、高铁、地铁、道路)、住宿(酒店、奥运村)、医疗等。 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经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假设情景,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家主权、民族认同等诸多因素。如果现实真的按照您设定的这个情景发展,那么这其中包含了多方力量的博弈,并且“胜利”的定义本身就非常主观,不同视角下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谁“胜利”:1. 俄罗斯的视角: 部分.............
  • 回答
    这是一道极具挑战性却又引人深思的问题。若确定一百年后巨行星将撞击地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方面都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重塑。以下是我对这种情景下人类文明可能如何发展的详细推测:第一阶段:震惊、否认与恐慌(最初的几年) 全球性的信息爆炸与震惊: 消息的公布将是即时且全球性.............
  • 回答
    如果哥布林真的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我们参考了在奇幻作品中它们普遍的形象和设定,那么它们的战斗力将会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现实中哥布林可能具备的战斗力:一、 物理属性与身体构造: 体型与力量: 现实中的哥布林通常被描绘成比人类矮小但同样强壮的生物。它们可能拥有相对发达.............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如果我是一个拥有这种能力的存在,并且真的要做出选择,我的回答会是:我会选择牺牲自己,阻止疫情的发生,即使无人记得,即使我从未存在过。让我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1. 牺牲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的价值并非仅限于被记得或被感知。 作为一个存在,我的核心目标是尽可.............
  • 回答
    将科幻与中国风相结合,并非简单地将赛博朋克的霓虹灯和飞船置于古老的庙宇或长城之上,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一种文化底蕴与未来想象力的碰撞与共生。这是一种能够引发共鸣、展现独特魅力的全新风格,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视觉风格: 传统意境的未来演绎 东方美学的未来化: 色彩: 褪.............
  • 回答
    清朝若坚持闭关锁国且不与东西方交流,仅凭自身力量发展,在1000年后(即公元2000年左右)发明电视机,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断定为不能。其原因在于:一、 电视机发明并非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跨学科、跨领域长期积累与融合的产物。电视机的发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它建立在一系列基础科学和应用.............
  • 回答
    中国传统武术是否“不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实践和现代解读等多个层面。将这个问题简化为“武术不行,古人如何打架”,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首先,中国传统武术并非“不行”,而是其发展、应用和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传统武术是生存、战争、治安和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毋庸置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李白和爱因斯坦都是人类历史上璀璨的巨星,各自在不同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果我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我会选择复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让我详细阐述我的理由:一、 对人类文明的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科学的进步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智商”、“情商”以及“逻辑”的理解,并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体差异的复杂性。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对几个核心概念进行更精确的界定: “世间万事皆基于逻辑”: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命题,通常指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一定的因果关系、规则和模式,可以.............
  • 回答
    您遇到的情况非常可怕,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保护女友的安全是首要任务。以下是一些应对建议,旨在最大程度地确保您和您女友的安全,并为后续的法律追究留下可能:最重要的一点:确保女友的安全是您的首要且唯一的任务。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您的所有行动都必须围绕着保护您女友免受进一步伤害展开.............
  • 回答
    探讨民进党执政台湾对2018年中国大陆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且由于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实际情况会受到当时两岸关系、国际局势以及两岸各自政策的诸多变数影响。以下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际关系四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可能的“难处”:一、 政治层面:两岸关系的高度不确定性与压力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如果《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没有死,他还会成为周润发最经典的形象和电影中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吗?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小马哥的死亡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 悲情英雄的宿命感: 小马哥的死亡,恰恰是他悲情英雄主义的极致体现。他为了兄弟情义,为了洗刷宋子豪.............
  • 回答
    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究竟哪个选择能让你的人生轨道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莘莘学子的终极难题。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总会听到各种声音,有人说出国镀金回来就是高薪敲门砖,也有人说国内深造才是稳扎稳打的最佳路径。那么,出国真的就一定比国内考研好吗?这其中的水太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出国 vs .............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在的,挺让人挠头的。一家企业年亏损好几亿,眼瞅着停产了,把员工安置好,每年花出去的钱也比现在少一大截,结果呢?人家还是咬牙坚持着,继续亏。这背后到底是怎么想的?是脑袋被驴踢了,还是另有隐情?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年亏损 3 亿的企业,这绝对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