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若某制造企业年亏损 3 亿,即使停产白给员工发工资年消耗也不超过 1.3 亿,为何要维持亏损状态生产?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在的,挺让人挠头的。一家企业年亏损好几亿,眼瞅着停产了,把员工安置好,每年花出去的钱也比现在少一大截,结果呢?人家还是咬牙坚持着,继续亏。这背后到底是怎么想的?是脑袋被驴踢了,还是另有隐情?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年亏损 3 亿的企业,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随便哪家公司的账本摆在面前,看到这么个窟窿,估计负责人都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人家老板,或者说决策层,就是这么硬扛着。为什么呢?

一、眼前利益 vs. 长远布局:这是一场豪赌

别看现在亏得厉害,很多时候,企业之所以咬牙坚持,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些别人看不到的“未来”。

资产的价值在变化: 你说停产了给员工发工资才花 1.3 亿,这听起来很划算。但是,一个还在运转的工厂,它的设备、厂房、技术、甚至土地,都可能比停产后的残值要值钱得多。万一这个行业马上要迎来回暖期呢?万一有新的技术突破能让这家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呢?如果这时候停产,可能就等于亲手把未来卖成了废铁。他们可能是在赌一个行业的回升,或者是在等待某个关键技术或市场的出现。
产业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很多制造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环。如果这家企业突然停产,可能会影响到上游供应商的生意,下游客户的生产,甚至对整个区域的经济都会产生连锁反应。有时候,为了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或者为了不让自己在行业内彻底失去话语权和影响力,即便亏损,也得勉强维持。这有点像下棋,虽然眼前丢了个兵,但如果这个兵能为后面的大局争取时间,那也不是不能接受。
研发和技术积累的沉淀: 很多制造业的亏损,是研发投入过大造成的。尤其是在一些高科技或者前沿技术领域,从研发到产品成熟再到市场推广,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因为短期的亏损就放弃,那之前投入的所有心血、技术积累就全白费了。他们可能是在烧钱“熬”技术,等待技术成熟后的爆发。

二、战略性亏损:一种“欲擒故纵”的智慧

有时候,亏损不是坏事,而是“战略性亏损”。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但很多时候就是这么玩的。

市场份额的抢夺: 在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尤其是新兴市场,企业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不惜投入重金,甚至不计较短期的盈利。通过低价、补贴等方式吸引客户,把竞争对手挤出局。等到市场格局稳定,竞争对手减少后,再逐步提高价格,实现盈利。这有点像“赔本赚吆喝”,但吆喝来的可能是整个市场的控制权。
品牌形象和用户粘性的维系: 即使在亏损的情况下,继续生产,至少能保证品牌还在市场上活跃,消费者还有机会接触到产品,员工还在为品牌工作。如果彻底停产,品牌就可能慢慢被遗忘,用户也会转向其他品牌。有时候,维持一个“还在”的状态,比彻底消失要好得多。这种情况下,亏损是为了保住品牌生命线。
绑定客户和供应链的成本: 一旦企业停产,其客户可能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去寻找新的供应商,学习使用新的产品;供应商也需要寻找新的采购商。这些过程中的摩擦成本和潜在风险,会让很多人不希望企业停产。企业可能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虽然亏损,但通过继续生产,让客户和供应链继续依赖自己,从而在未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三、人力资源和社会责任的考量

虽然你说即使停产只花 1.3 亿,但这个数字可能忽略了一些隐藏的成本和责任。

遣散成本和潜在的法律风险: 裁员不是简单地发工资,还有大量的遣散费、社保断缴的补偿、甚至可能面临员工的集体诉讼等法律风险。这些加起来,未必就比维持生产低多少,甚至可能更高。而且,一次性的大规模裁员,对企业未来的招聘和员工士气都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社会责任和地方政府的压力: 制造业企业往往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也关系到大量就业岗位。一个年亏损 3 亿的企业,如果突然倒闭,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地方政府可能会施压,希望企业能够坚持下去,甚至会提供一些隐形的支持或补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护与政府的关系,也可能选择继续生产。
员工技能和知识的流失: 熟练的工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如果企业停产,这些人才很可能就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未来如果想重新启动生产,重新招募和培训人才将是非常困难且昂贵的。

四、内部的复杂性:利益博弈和信息不对称

说到底,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体,决策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拍脑袋就能定的。

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不一致: 有时候,管理层可能更看重企业的规模、影响力以及自己的职位,而股东更看重盈利。即使企业亏损,只要管理层能维持住企业的运转和规模,他们也可能不愿意轻易放弃。
信息的不完全和判断失误: 市场瞬息万变,对未来的判断存在不确定性。有可能决策者对市场趋势过于乐观,或者低估了经营中的困难,导致了持续的亏损。他们可能认为,再坚持一下,情况就会好转。

总而言之,一家年亏损 3 亿的企业仍然维持生产,背后可能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 它可能是在赌一个行业或技术翻盘的机会,是在进行一场高风险的市场争夺战,是在履行某种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是因为内部的决策失误和利益博弈。简单地将停产与支付工资的成本进行对比,可能过于片面,忽略了许多更深层次的战略、经济和社会因素。这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还在用昂贵的药物维持生命,旁人看着觉得不值当,但病人自己可能还有一口气,还有最后的希望。我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亏损数字,但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更加复杂和充满未知数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5K赞了,补点后记,在最后。
——————————————
楼上楼下很多答案,说的都是正确的。维持生产的原因有抵消设备折旧,保持现金流,保持团队正常运转等等,这些都对。但是呢,我想从复杂的现实视角讲个真实的故事给大家听听。

某企业A,资源生产型。公司资产大概在30亿左右,但是负债也已经接近这个数,两者对冲,可能也就是也就剩下两三亿左右,那就是负债率已经高达80%-90%。现在出现了一个企业B,有意将其收购,双方签署了意向性协议,我朋友某甲作为尽调及收购交接工作组负责人,准备进驻这个企业,摸清情况,以及准备接管(如果收购完成)。

请问如果是你,身为此职务,你会怎么样开始你的工作呢?如果你说准备带工作人员去把持账目和机要部门(财务,总办),那么你就真的太拿衣服了。
.
我的这位朋友兵分三路,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最重要的,首先去找了个当过兵的远房亲戚,然后在老家招募了一些大概40个身强力壮,老实本分,听话的汉子,交由他的这位绝对可靠的远方亲戚进行是军事化训练。置办了一些极其相似特警服装的保安服,头盔,警棍,防狼喷雾,盾牌,烟雾弹,对讲机,8台黑色特警样式摩托车。(如图)。


二、安排以前几个精干得力机灵的手下,分别化妆推销各式各样原材料或者是物品的推销员,应聘的打工仔,收破烂收废铁的,从内部,公司附近的餐厅,饭店周边各色人等那里,收集A企业内部各种传言,情报,进行分析研判,把公司真真假假各种传言故事,里面各色人等都有了初步了解。

三、他本人则带着酒量极好的秘书,副手,先后拜会当地的政府,公安,税务,城管司法,环保等等各部门领导,拜各路山头,其中又以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为重点公关对象,建立关系,重中之重是把附近各派出所民警关系做熟做透,称兄道弟。

这样兵分三路三管齐下运作了差不多一个月之后,甲才第一次站到这个工厂里。

到工厂后第一天给,紧急所有在厂中层干部召开大会,要求所有中层干部到场,先简单通报关于B公司将计划对A公司进行兼并重组的通知。所有财务往来款项冻结,款项支付必须经由新任财务总监批准认可后才可兑付。

所有不在场的中层干部,就地做休假处理(在场的中层干部,只有应到的一半),不用来上班了,如果要上班的,接收小组这里进行甄别谈话,许可之后,才恢复正常工作。

这才真正开始,全面清查工作以后发现,尽管是事先就已经对情况有了心理准备,但是没有想到竟然可以腐败,混乱至斯。

一,公司前任领导及一些经办经理,也不知是收了多少好处,高价购买了一批原材料,高价也就算了,糟糕的这原材料竟然还和工厂设备不兼容,现在只能扔在料场上面,日晒雨淋,仅此一项,扔在那里的资产就有3亿,现在经过两年日晒雨淋的收拾,也不知道折损了多少。经办人员屁事没有。

二,在工作组进驻后的第一次发放工资,是要求所有人,到操场上集合,一个个拍照,对身份证,留指印,发放现金,经过这样子核对,冒领工资,吃空饷的程度大概达到20%,还有些人真实存在,已经长期不在公司里露面,照领工资的大有人在。

三,公司有几辆业务用的桑塔纳,凯悦,小面包等,两三年前起就没有在公司里露过面,可是每个月各种油费过路费停车费,维修保养费的发票还像雪片一样的飞来。向其中一名业务人员打电话,要求就把车子开回厂子里,该业务人员竟然先拿出了差不多8万块钱的发票,要求公司先报销才把车辆交回,而车辆的残值估计也就只值4万元,成了一个笑话。

四,公司走廊楼道里面有三百多盆装饰用塑料花,请注意不是真花是塑料花,这种塑料花,街面上买也就差不多200块钱一盆,以每盆80块钱每个月的价格,收租金收了好多年,通知财务停掉。财务还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并且很快,经办人员就收到了威胁电话,威胁做掉全家。

五,在工作组进驻之前,有些保安和外面里应外合,盗窃公司里面的资产,好几百块钱的东西,10块钱当废铁卖,而公司里面的库房,资财管理也一片混乱,帐实不符,这件事情经年累月,已经成为公开秘密。

六,生产本来购买的设备就是价高质次的产品,在运行中经常出问题,一出问题去维修,又用的是价高质次时间长的配件,一个普通小空压机可以卖出24000元天价,维修一次,几个配件要1100,维修费另算。

七,公司迎接领导视察,充气拱门的租金3500一天你能相信?

八,公司在外面,与4家大饭店,七八家小饭店,两个宾馆,都是有挂账签单消费,有权力挂账的人,数都数不过来,而财务也从未进行审核,到月底账单就如同雪片一样飞来。

……

各种奇葩事真要数下去,可能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一刀切下去,当时就有人嚷嚷着要上访。要找领导要说法,言语威胁,掀桌子扔东西的比比皆是,如果不是保安部队控制局面,很难收场。
每天4辆摩托车载着8名保安佩戴警棍在偌大的厂区来回巡逻,显示武力,震慑潜在蠢蠢欲动的反抗分子。

所以有些企业,根本没有人关心他是否还盈利,哪怕有,对它的盈利负责的人也没有能力来控制局面了,只能任由一群蛆虫在这个病体甚至是尸体上,饕餮大餐,中饱私囊,最后树倒猢狲散,但只要还有一点利用价值,就绝对少不了它上面想要捞一点的人。

因此,要撼动这样的小利益集团触动巨大的利益,绝不仅仅是发个文件,做个决定那么简单,而是做好刺刀见红,兵戎相见的准备。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要建立一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忠诚可靠,不怕牺牲”的安保部队,其次,要防止利益团体收买打手,寻衅滋事,既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进行保卫,还要与当地政府派出所“县官+现管”搞好关系,一来在出现治安事件时候请求公安协助,二来在出现意外事件的情况下,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接收小组的骨干成员都不单独外出,集体行动,有保镖贴身陪同。任何一点事直接找就近辖区熟悉的派出所民警。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一场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


最后说一句,尽管把情况摸清楚了,由于情况实在太差,B企业放弃了对这家A企业的收购,这家A企业仍然继续糜烂下去……
————————————
到5000赞了,补点后记:

一、这是一家什么企业?
首先很多朋友都猜对了,这是一家钢厂,但是他不是彻底的国企,它是有国有控股,地方政府,投资公司,当地自然人都有插足一个股权关系非常复杂的企业。
国有控股加上复杂的股权关系,导致他的治理一片混乱。

二、这些保安够吗?
首先要纠正一些键盘革命家的误解,他们被通钢事件吓破了胆,要么把治政想的很简单,要么就想的很复杂。通钢事件里面陈国军,和劳动者群体矛盾激化在前面是积年累月的新仇旧恨,减薪裁员形成直接集体的对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次,陈国军对于自身安保也非常漠视,实际上当时如果安保在场,陈国军未见得出事。通钢事件前因后果,前面建龙在政策处理的得失,收购方都研究得很透彻了,如果没有看过几十页通钢事件的前因后果,没有干过一些并购案子专门经验的人就不用来谈了,只增笑耳。

三、为什么只是达成意向,可以控制财务介入管理?
首先,和普通的买个简单的东西不同,被收购企业的实际价值和账面有巨大的分离,这点,卖方和买方都很清楚,因此深度的调查,是有必要的,也恰恰是对达成交易有诚意很慎重的表示。到本案例上,这个企业的价值取决于他的病症严重到何种程度,另外还要再花费多大的力量理顺管理关系,而这个不亲手介入管理根本无法评估。其次,其实卖方各股东都意识到这家企业有严重的问题,寿命不长了。但是,由于分裂的股权,没有人有能力把局面控制住,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共同认为卖掉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就是趁着水果还没烂完赶快脱手,换成单一股东,在治理上反倒简单了。不卖掉,烂的趋势没有人能阻挡,各个利益单位拼命的再抢这点捞点钱出来,烂得更快。在这种共识下,反倒是被收购方希望的收购方能够铁腕扭转现在的局面,所以介入不会遭到董事会阻挠反而是乐见其成——所谓”心狠的后妈好教儿“。

四、没收购成,成本怎么办
凉拌呗,做什么事情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这个理不理解,那就不要来做企业了,对企业的情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能够有个准确的评估,为此花点钱是值得的。这些安保等等人员,本来也是临时工人员,两三个月以后给了一笔丰富的遣散费,大家皆大欢喜。其他人员本身就是公司自有,整个过程里面,大概花费了差不多两百万,一个几十亿资产的企业,找会计尽调花的钱,也不见得就比这个数少,还能隐藏不少债务。何况,如果真的收购,先头部队在前面就已经打下了治理的基础。

只花了百万,避免几亿的损失,这帐划得来。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抛砖引玉

所谓的亏损是指什么?现金流亏损?净利润亏损?这两个概念是不相同的。(收付实现制VS权责发生制)

生产型企业往往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等,按照会计准则每年计提折旧,另外还有无形资产 (一般是土地使用权) 的摊销,这两部分成本是非付现的成本,扣减净利润,但是不支出现金流。

从题主的问题来看,年工资有1.3亿,按照5000元/人/月来测算,大概有2100号人以上,证明这是个不小的工厂,那么固定资产的规模应该也不小。

从会计核算上来说,一般情况下用的是直线法固定年限折旧(忘了最标准的描述方法〒_〒),这就会导致成本的高估,比如厂房按照20年做折旧,实际上可以用40年没问题,这样会计上前二十年厂房折旧所摊在产品里的成本就高了一倍,又比如不管开工率多少,机器设备都要按照一个金额去折旧(一般是按5年去折),但从物理意义上来说,一般机器设备有一个跟产量对应的使用寿命,例如某台设备可以生产十万件产品,要精密测算的话,折旧消耗应当按产量来算,而当开工率不足时,会计按照平均金额去提的折旧也就高于实际折旧。

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是一开始就需要做的投入,这部分钱在最开始就花掉了。假设全部是自有资金,那么后续在会计上虽然计提折旧成本,但实际上没有现金流的流出。对企业来讲,现金流才是维持运营的根本。企业完全可以在亏净利润不亏现金流的情况下持续经营。

再举个浅显的栗子吧。假设工厂只生产一种商品,年产能是2亿件,商品的材料成本40元,售价卖50元,全年卖2000万件,扣掉材料成本后能拿到2个亿,付工资1.3亿,还剩7000万可以付水电费广告费财务费用等各种费,这时从会计核算上净利润是亏损的,但是企业仍然可以正常持续经营,因为现金流没断。只不过,这种情况对投资人来说很肉疼——他们一开始在固定资产上的投入没有按预期的节奏收回,净利润的亏损其实就体现了与期望值的差额。

user avatar

给最高赞的答案补充几个案例,也算对这个问题的侧面回答。

某企业A,有感于接待费太多,搞出了一个“白条”,一定级别的领导消费之后签字留给饭店,月底统一结算,号称是要解决乱报销的问题。结果我现在手上还有一摞签了名字没写金额的白条。各路领导的签名都有,其中一位进京高升了,不知道他的字有没有收藏价值……

A的二级单位B长期亏损,某日紧邻B单位的C单位被盗了价值十多万的设备,追查之下,发现其实是B单位内鬼里应外合,已经盗窃了上百万的东西,如果不是贼不慎偷到了C,这事可能就这么过去了。

A的二级单位D,200多人的样子,天天加班,活多的干不完,做的也是利润很高很紧俏的产品,结果年年亏损,原因是啥大家可以猜猜看哦。

A的二级单位E是从另一个企业“收购”过来的,当时派人去接手,第一天就查出账面和库存不符超过一千万。

……

其实A还算好的,毕竟它还下辖了一个效益很好的上市公司,还有军品部每年几个亿的收入,再加上几个盈利的二级单位,堵得起这个窟窿。

但对于那些从上到下烂透了的那些企业来说:只要生产线还在开工,这个企业就还算活着,还能骗到贷款和补贴,利益阶级还有钱可拿,里面的若干见不得光的事还可以藏在暗处。一旦企业“无故”停工,就会有上面的巡视组来检查,就会把这些勾当翻到明面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