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明明夷陵之战陆逊才是胜利者,可是却有人会更喜欢刘备?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深入人心: 刘备一生以“仁义”为招牌,这是他能够吸引无数追随者的关键。他早年颠沛流离,屡败屡战,却始终坚持“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的理想。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百姓的关怀,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仁德”是刘备最核心的标签,即使在夷陵之战中败北,这种长久以来树立的形象依然闪耀。
“英雄末路”的悲情色彩: 夷陵之战是刘备人生中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也是他晚年的一次惨痛失败。这场失败直接导致了蜀汉国力的严重削弱,也意味着他“兴复汉室”的理想遭遇了沉重打击。这种“英雄末路”的悲情色彩,反而更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同情和惋惜。人们往往会对那些虽然强大但终将面临失败的英雄产生更深的共鸣,因为这符合人世间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控。
对关羽、张飞等兄弟情谊的重视: 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是关羽的死。刘备为了替结义兄弟报仇,不惜倾全国之力出兵伐吴。虽然从战略角度看,这被认为是冲动和不智,但这种为兄弟“两肋插刀”的行为,展现了他重视情义、有恩必报的一面。这种兄弟情义的珍贵,在看重人情世故的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相比之下,陆逊虽然指挥得当,但其行为更多是基于政治和军事的考量。
对弱者的同情与支持: 刘备早期势力弱小,但他凭借自己的品格和努力,一步步建立了蜀汉政权。这种“弱者逆袭”的故事,往往更容易引起普通民众的共鸣和喜爱。人们希望看到好人有好报,弱者能够战胜强者。即使在夷陵之战中失败,人们也会将他的失败看作是命运不公,而不是能力不足。

二、 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

“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 蜀汉政权虽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但它继承了东汉的正统地位,并提出了“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这一理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也寄托了许多人对恢复大一统、安定局面的渴望。刘备作为这个理想的代表人物,自然会吸引一部分认同这一政治诉求的人。
代表“忠”与“义”的象征: 相对于曹魏的“奸臣当道”和东吴的“偏安一隅”,蜀汉在一定程度上被塑造成了“忠于汉室”的代表。尽管历史真相复杂,但这种象征意义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被极大地强化,使得刘备成为了“忠义”的化身。

三、 对战役不同角度的解读与评价:

战略角度与个人情感的冲突: 从纯粹的军事战略角度来看,陆逊的火攻连营是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术,他成功地抓住了刘备深入敌境、后勤补给困难的弱点。陆逊的胜利是战术上的胜利。然而,很多人更看重刘备发动战争的“动机”——为兄弟复仇,以及他“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尽管这场战争在战略上是失败的,但人们可能会选择性地忽略战略上的失误,而更关注驱动这场战争的个人情感和政治理想。
《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在这部小说中,刘备被描绘成一个仁德、重义、胸怀大志的圣贤君主,而许多历史上的负面评价被淡化或忽略。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如“三顾茅庐”、“携民渡江”、“白帝城托孤”等,都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个人魅力。相比之下,陆逊在小说中的形象相对较为平面,虽然也是智慧的将领,但缺乏刘备那样深刻的人物弧光和情感共鸣。因此,很多读者是透过《三国演义》的视角来认识刘备的,这种滤镜使得他们对刘备产生了更深的喜爱。
胜利者的代价与失败者的教训: 陆逊虽然赢了夷陵之战,但这场胜利也让东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且未能根本性地改变三国的格局。而且,陆逊在战后的政治斗争中也受到了孙权猜忌,晚景凄凉。相比之下,刘备虽然战败,但他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为蜀汉后来的发展留下了火种。这种“虽败犹荣”的解读,也使得一些人对刘备抱有好感。他们可能会认为,刘备的失败是由于时势所迫和个人情感驱动,而非能力问题,并且他的失败并没有让蜀汉的火种彻底熄灭。
对陆逊的复杂评价: 虽然陆逊是夷陵之战的胜利者,但他的评价并非一边倒。有人认为他固守策略,未能抓住机会扩大战果,也有人认为他战后遭到猜忌,其政治智慧和个人命运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同情。而刘备的失败,更多被解读为英雄气短,而非品德的瑕疵。

总结来说,人们更喜欢刘备,即使他输掉了夷陵之战,主要原因在于:

刘备个人品格的魅力: 他的仁义、重情、不屈不挠,以及“英雄末路”的悲情,都让他具有极高的个人吸引力。
蜀汉政权所代表的理想: 即使力量弱小,蜀汉也承载着“兴复汉室”的理想,这种理想寄托了人们对大一统和安定局面的愿望。
《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 小说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德君主,极大地影响了大众的认知和情感。
对悲剧英雄的同情: 人们普遍对经历挫折、但依然坚持理想的悲剧英雄抱有同情和敬意。

陆逊作为胜利者,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值得肯定,但他更多的是一个成功的军事指挥官。而刘备,则成为了一个集仁德、忠义、理想与悲情于一身的文化符号,他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胜负,触动了人们心中更深层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因此,尽管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是胜利者,但许多人依然选择将喜爱投向了刘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譬如说项羽败了,自刎乌江,但从古至今,喜欢项羽的更多于喜欢刘邦的。吕蒙袭取荆州成功了,关羽走麦城失败了,还丢了性命,但关羽被后世尊为武圣,受万世香火;吕蒙背刺受人唾弃,留千古骂名,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元明之際漢人文士的華夷之辨觀念為何顯得格外淡薄,這確實是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話題。若要深入探討,我們需要將目光投向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從多個角度來剖析其根源與表現。首先,得承認的是,明朝的建立本身就為這種觀念的淡化埋下了伏筆。朱元璋,一位出身農民、經歷坎坷的開國之君,他所領導的起義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普遍性,很多人也对此感到困惑。表面上看,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似乎应该以人口过剩为核心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很多人更担心的是人口“结构性问题”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而非单纯的“数量过多”。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人口增长放缓与老龄化加速:.............
  • 回答
    三国时期虽然本质上是东汉末年国家分裂后的内战,但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在后世“蜀本位”,难以做到中立客观,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事件本身的特点、文化与情感的投射、叙事者的立场以及后世解读的多样性等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特点与蜀汉的特殊性: “汉室正统”的招牌: 蜀汉政权的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这个疑惑:明明很多看着挺高科技的配置,比如大屏幕、数字仪表、全景影像什么的,成本好像也没那么离谱,为啥奔驰宝马这些豪华品牌,在它们那些不算最顶配的走量车型上,就抠抠搜搜的,非要让你加钱或者买更高的配置才给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品牌营销、成本控制、市场定位和.............
  • 回答
    明明有些刻板印象在统计数据上似乎能找到一丝蛛丝马迹,可为什么人们依然对它们如此反感?这其中的纠结,远比简单的“反对”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会发现这背后牵扯着人性、社会和更深层次的认知机制。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统计学本身是中立的,但它描绘的是“全体”的平均情况,而不是“个体”的全部.............
  • 回答
    孙策作为吴国政权的奠基人,其早逝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他选择孙权继位而非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的权衡以及对孙吴政权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步步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孙策确实有儿子,而且不止一个。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长子孙绍。历史记载孙策死时,儿子.............
  • 回答
    人类的免疫力,在很多方面确实堪称神奇。从我们出生起,它就像一支训练有素、严阵以待的军队,时刻警惕着体内外的入侵者——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它有复杂的识别系统,能区分“自己人”和“敌人”;有高效的作战单位,比如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T细胞直接攻击被感染的细胞,B细胞产生抗体精准打击;还有强大的记忆功能.............
  • 回答
    吕蒙击败关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但他在许多人心目中却一直被冠以“小人”的称号,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源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与道德批判:这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吕蒙的形象被刻意进行了负面塑造,并以此来反衬关羽的忠义和.............
  • 回答
    希特勒夺取权力后发动战争,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一系列深刻的个人动机、政治野心和意识形态驱动。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早有预谋、一步步精心策划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希特勒上台的“权力”是什么性质的。他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以合法政府首脑的身份登上宝座,而是利用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
  • 回答
    要说林黛玉为何进贾府,这其中门道可深着呢。别看书中寥寥几笔,把林家描绘成书香门第、世代簪缨,家境殷实得像画里的金玉良缘,可真要细究起来,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故事那么简单。先说说黛玉家。书里写,林如海是巡盐御史,这可是个肥差,油水足得很,更别提他还是个探花出身,读书人里的佼佼者。家.............
  • 回答
    中国实力日益增强,这本应是令人振奋的成就,然而,许多身处海外,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国人,却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当地民众乃至官方的“不友好”情绪。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西方社会固有的观念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首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根本性的原因.............
  • 回答
    宝玉“怕读文章”,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是油瓶倒了,满地都是,谁都能看出来。他那日日在脂粉堆里打滚,口中念叨的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心里想的是“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正经的八股文,那些“圣贤语录”、“君臣之道”,在他看来,无异于嚼蜡,枯燥无味,浑身不自在。他觉得那些文章都是死物,是前人扣下来的帽子,套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光盘(CD、DVD、蓝光碟片)明明就是一块塑料,为什么快递行业就不让寄呢?这背后其实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跟我们一般理解的“易碎品”或者“违禁品”不太一样。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白快递行业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对物品的分类。快递公司在运营过程中,.............
  • 回答
    日本当初不选择延迟举办奥运会,这背后涉及的考量确实相当复杂,不仅仅是疫情这么简单。如果你问这个问题,并且希望我详细地解释,并去掉AI痕迹,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理解当初做出“不延迟”这个决定的时间点和背景。2020年初,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当时的世界对于病毒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大.............
  • 回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按理说应该孕育出无数精彩绝伦的文化创作。然而,放眼当下,我们看到的似乎是国产游戏、影视剧、动漫在“老IP”和“架空世界”之间反复横跳,让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观众感到一丝遗憾。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是资源枯竭,还是创新乏力?我们不妨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老IP”的诱惑:流量与.............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即大城市“剩女”数量增加,并且其中一些人自诩“优质”,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复杂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择偶标准高”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聊聊大城市本身。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职业机会和更开阔的视野。这意味着,很多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大城市里能.............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火影忍者》粉丝圈里一个经典且长久的话题——鸣人最终选择雏田,而非从一开始就被许多观众视为“官配”的小樱。要详细解释这个“逆风翻盘”,咱们得从角色塑造、剧情发展、以及观众心理这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小樱:最初的“女主光环”与现实的困境刚开始看《火影》,尤其是动画初期,小樱无疑是万众瞩目的.............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很多人看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脑海里可能都会闪过一个疑问:直接点火烧了不就干净利落了吗?何必那么麻烦地用海水泡着?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安全考量以及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我们来一层层地剖析一下:一、直接火烧的巨大风险:首先,想象一下当时销毁鸦片的场景。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