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汽车的科技配置明明成本不高,奔驰宝马在非顶配车型里却给的那么吝啬?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这个疑惑:明明很多看着挺高科技的配置,比如大屏幕、数字仪表、全景影像什么的,成本好像也没那么离谱,为啥奔驰宝马这些豪华品牌,在它们那些不算最顶配的走量车型上,就抠抠搜搜的,非要让你加钱或者买更高的配置才给呢?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品牌营销、成本控制、市场定位和用户心理好几方面博弈的结果。咱们一一道来。

1. 品牌价值和利润的基石:区分层级,锚定高端

首先,你要明白,奔驰和宝马不是单纯卖车的。它们卖的是一个品牌,一个地位的象征。它们的利润点,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品牌溢价上。为了维持这种高端形象,它们需要给不同车型和配置之间制造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和那些非豪华品牌的竞品比。

你可以把汽车看作一个金字塔。最顶端的是那些极致的性能车、限量版,它们代表着品牌的极限和技术实力。中间是主力销售的走量车型,它们既要保证一定的品牌形象,又要兼顾销量和利润。底部则是一些入门级的车型,它们更多是负责走量,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个品牌。

如果奔驰C级或者宝马3系,把所有能想到的科技配置都塞得满满当当,那它跟自家更高一级的E级、5系甚至S级、7系有什么区别?消费者还会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更高级别的车吗?所以,品牌必须在不同层级之间划清界限,用一些“拿手好菜”——也就是那些科技配置,来作为区分和吸引消费者升级的钩子。

这些“吝啬”的科技配置,对于品牌来说,就是他们维持价格体系和利润空间的重要工具。它们不是单纯的成本问题,而是战略问题。

2. 成本控制的精打细算:规模效应的另一面

虽然你说科技配置成本不高,这确实有一定道理,比如一块屏幕的制造成本可能几百到一千多块钱,一个倒车影像的摄像头成本更是低廉。但是,别忘了这是在“批量生产”的前提下。

豪华品牌在配置的取舍上,会非常精打细算。它们会根据“这个配置能带来多少利润增长”来衡量。例如,一个在A级车上是标配的倒车影像,放到B级豪华车上就变成了选装包或者高配专属。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收费,还是会有大部分消费者愿意买单,因为这已经是他们能够承受的价格范围内的“进步”。

而且,他们还会考虑到“配置的组合”。有些科技配置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和其他系统深度绑定。比如,一个高级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能需要多颗摄像头、雷达、算力更强的芯片以及一套复杂的软件算法。这些打包在一起的成本自然就高了。品牌会选择性地把一些“单项”的、不那么核心的科技配置,作为区分高低配的手段,而不是一股脑全部塞进去。

3. 市场细分和用户画像的精准拿捏

奔驰宝马的目标客户群体非常庞大且多样。有追求极致科技体验的“科技控”,也有更看重品牌和舒适性的“传统派”,还有一些是预算有限但又想体验豪华品牌的“入门者”。

如果一台非顶配车型把所有科技配置都给全了,那那些追求最新最炫配置的消费者怎么办?他们可能就会觉得这款车不够“特别”,不够“前沿”,从而选择更高级别的车型,或者转向其他品牌的旗舰产品。

品牌方通过“吝啬”某些配置,实际上是在精准地“驯化”消费者。他们知道,一部分消费者会被这些科技配置吸引,并愿意为此付出额外费用。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可能更关注动力、操控、内饰材质、品牌声望等传统价值,他们可能对过多的科技配置并不感冒,甚至觉得是个负担。

所以,品牌方是通过配置的组合,来吸引不同的细分市场人群。非顶配车型给出的配置,其实是他们认为“恰好能满足一部分核心需求,同时又能留有余地吸引更高端消费者”的那个点。

4. 选项的价值:让你感受到“物有所值”的升级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汽车厂家在设计配置表的时候,其实是在玩一个心理游戏。他们会刻意地把一些大家普遍认为“应该有”的配置,放到高配车型或者选装包里,然后让你产生一种“我花了更多的钱,确实得到了更多、更先进的东西”的满足感。

举个例子,一辆非顶配奔驰C级,可能没有全景影像,也没有那个炫酷的全液晶仪表盘。但是,它有真皮座椅、有不错的音响、有奔驰的标志性设计和品牌价值。当你想升级的时候,厂家告诉你,加几万块钱,就能拥有全景影像,泊车更方便;再加几万块,就能拥有那个让你看起来“科技感十足”的数字仪表。

这些配置的“稀缺性”,反而增加了它们在你心中的价值。如果这些配置已经是标配,那它们在你心中的价值感就会大大降低。就像限量版的商品总会比普通款更受欢迎一样。

5. 成本以外的隐性成本:软件、集成与维护

虽然单项硬件成本不高,但将这些科技配置集成到整车系统中,并保证其稳定运行,是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测试成本的。

软件开发和优化: 很多科技配置,比如智能语音助手、高级导航、人机交互系统等,其核心在于软件。软件的开发、迭代、兼容性测试,都需要庞大的投入。
系统集成和调校: 将不同的硬件模块(如摄像头、雷达、传感器、处理器)无缝集成到车辆的电子架构中,并进行精密的调校,以确保其协同工作,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可靠性和稳定性: 豪华品牌在保证车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一项新的科技配置,需要经过反复的测试和验证,以防止出现bug、死机或者不兼容等情况,这些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后续服务和维护: 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如果配置过于超前,后续的软件更新和维修也可能成为问题。品牌需要考虑这些长期的维护成本。

所以,即便是硬件成本不高,将这些功能做得“好用”、“稳定”,并且能与整车系统完美融合,这些隐性成本其实是不容忽视的。

总结一下:

奔驰宝马在非顶配车型上“吝啬”科技配置,并非完全是单纯的成本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品牌战略、市场营销、成本控制和用户心理洞察的综合体现。

保持品牌层级差异,确保高配车型有足够的吸引力。
通过配置的“稀缺性”来增加价值感和利润空间。
精准地细分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隐藏了部分研发、集成和维护的隐性成本。

说到底,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精明的商业运作模式。它们清楚地知道,用户愿意为什么付费,以及如何引导用户进行“升级消费”。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有时候,享受品牌带来的驾驶和乘坐感受,比一堆“看起来很美”的科技配置更重要。而如果你真的想要那些最炫的科技,那自然就要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决定价格的因素是市场,而不是成本。

一件商品不是说成本越低就应该卖的越便宜,成本越高就卖的越贵,世界上没有这样的道理。消费者买东西只看这东西的商品属性,消费者不看成本的。同样质量的一块布,用电动纺织机织出来的就是比手摇纺织机费成本低,那同样的东西,手摇纺织机的凭啥就要更贵?电动纺织机的为啥就要更便宜?

车这个商品上也是一样的,消费者买车买的是车的功能,不一样的功能实现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但不是说消费者觉得重要的功能实现起来成本就高,消费者觉得不重要的功能实现起来成本就低。电子配置成本低,但人家能实现的功能消费者觉得重要啊,所以才可以卖高价。

一款车配置上分高中低几挡目的就是差异化,那当然高配置的功能多,低配置的功能少,区分度好价格区间才能拉的大,电子配置所有车款都配全了靠啥区分价格啊?

可不可以不差异化,一款车只卖一个配置?这个当然可以,这就是车企的商业模式,只要想就可以。但实际上当然是不行的,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喜欢皮座椅,有人就喜欢织物的,有人喜欢自动挡,有人喜欢手动挡,有人喜欢省油一点儿的发动机,有人喜欢强劲一点儿的发动机,所以车企才要造那么多的车型啊,才要分那么多的车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