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明明是内战,为何那么多人会“蜀本位”,没法中立客观?

回答
三国时期虽然本质上是东汉末年国家分裂后的内战,但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在后世“蜀本位”,难以做到中立客观,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事件本身的特点、文化与情感的投射、叙事者的立场以及后世解读的多样性等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特点与蜀汉的特殊性:

“汉室正统”的招牌: 蜀汉政权的核心在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使得刘备及其政权具有一种天然的合法性和道义感。在东汉末年,虽然灵帝昏聩,宦官外戚专权,但汉朝作为延续了数百年的王朝,仍然拥有深厚的政治和文化根基。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举起复兴汉室的大旗,这在当时就赋予了他比其他割据势力更强的政治号召力。即使后来汉献帝被曹操控制,这种“正统”的象征意义依然存在。
“仁德”与“忠义”的符号: 相比于曹操的权谋和孙权的世家经营,刘备一生以“仁德”著称,他的形象是草根出身、屡败屡战、广纳贤才,最终三分天下。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忠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这种理想主义的奋斗过程和人物塑造,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乱世中渴望秩序和正义的人们。
逆境中的奋斗者: 蜀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能够与曹魏、东吴两大强权分庭抗礼,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励志色彩的故事。它代表了弱小者战胜强大者的可能性,这种“逆袭”的叙事模式往往比实力悬殊的统治更容易赢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战略上的劣势与坚守: 蜀汉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资源不如北方和江南,因此它始终处于一种战略劣势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蜀汉仍然能够维系一个庞大的政权并与之抗衡,这本身就体现了其政治、军事上的韧性,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对其坚守和不易的同情。

二、 文化与情感的投射:

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仁”、“义”、“忠”、“孝”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刘备及其阵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这些道德标准,特别是“仁德”和“忠义”。而曹操则常常被描绘成“奸雄”,孙权则被视为“幼主”或“守成者”,相对而言,刘备的形象更符合儒家倡导的理想君主形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念: 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倾向于支持那些被认为是“得道”的一方。蜀汉以“汉室正统”为号召,其政权具有更强的道义合法性,因此更容易被视为“得道”。
对理想主义的向往: 乱世之中,人们渴望一个能够带来和平、公正和秩序的政权。蜀汉所展现出的“兴复汉室”的理想,以及刘备“仁德”的政治理念,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即使这个理想最终未能实现,这种追求本身就足以令人敬佩。
“英雄史观”的解读: 许多人更倾向于从英雄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而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蜀汉人物,正是典型的“英雄”形象。他们的事迹被放大、被传颂,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重要素材,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英雄地位。

三、 叙事者的立场与传播的演变:

《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对三国历史的普及和叙事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这部小说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但其精彩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对蜀汉“正统”和“仁德”的强烈倾向,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民众对三国历史的认知。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仁德的君主,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羽是忠义的代表,而曹操则常被描绘成奸诈的权臣,孙权则常常是被利用的角色。
“尊刘贬曹”的传统: 这种叙事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因为《三国演义》的流行,大多数普通民众接触到的三国故事都是经过作者加工和情感倾斜的,因此“蜀本位”的观念也就根深蒂固。
史书的解读与再解读: 虽然陈寿的《三国志》力图客观,但也存在一些评价上的倾向(例如对蜀汉的评价相对温和,对曹操的评价则略显褒扬)。然而,后世学者和评论家在解读《三国志》时,也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和自身立场的影响。例如,南宋时期的民族主义情绪,就曾进一步强化了对刘备“汉室正统”的认同。
历史著作的受众: 官方史书和学术著作的受众相对有限,而像《三国演义》这样的通俗文学作品则能触及更广泛的社会阶层。这使得“蜀本位”的叙事更加深入人心。

四、 政治与历史的联系:

对封建王朝合法性的认同: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对王朝合法性的追求是至关重要的。蜀汉的“兴复汉室”与这种合法性诉求高度契合。后世王朝在宣传自身统治合法性时,也可能有意无意地借鉴或强化这种“正统”观念。
对“正义”的追求: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正义”的诉求从未停止。蜀汉虽然最终失败,但其所代表的“仁德”和“忠义”等价值,以及其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对“正义”的认同。

总结来说,“蜀本位”并非源于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历史事件本身、文化价值观念、文学艺术传播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蜀汉政权以“汉室正统”为旗帜,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仁德”和“忠义”形象,以及其逆境奋斗的故事,为后世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寄托和道义认同。而《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则将这种“蜀本位”的叙事推向了大众,使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现象。

要做到中立客观地看待三国历史,需要认识到这三方势力各自的复杂性,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挑战,并超越情感和故事的渲染,去分析他们的政治得失、军事策略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研究的进阶,对于大众而言,情感上的认同往往比纯粹的客观分析更容易产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孟子曾经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这几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基本的“善恶之心”“是非之心”,一般人大多数还是具备的。换句话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人心里有杆秤,公道自在人心,谁好谁坏他们还是能够辨别的。

实际上,在《三国演义》出书之前,一般民众对三国人物的观感就很明显了:喜欢刘备,讨厌曹操。看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的记载吧“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难道你能够指责古人情感偏向性异常重吗?

三国时期是内战不假,魏蜀吴三国都是封建军阀、割据政权也不假,但即使是封建军阀,也有好坏之分啊!南北朝时后赵的石虎能跟刘裕比治国吗?五代十国时的石敬瑭能跟李嗣源比名声吗?!人们喜欢谁,赞扬谁,自然是有其道理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自然不可能完全客观冷静的看待历史人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