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经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这几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基本的“善恶之心”“是非之心”,一般人大多数还是具备的。换句话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人心里有杆秤,公道自在人心,谁好谁坏他们还是能够辨别的。
实际上,在《三国演义》出书之前,一般民众对三国人物的观感就很明显了:喜欢刘备,讨厌曹操。看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的记载吧“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难道你能够指责古人情感偏向性异常重吗?
三国时期是内战不假,魏蜀吴三国都是封建军阀、割据政权也不假,但即使是封建军阀,也有好坏之分啊!南北朝时后赵的石虎能跟刘裕比治国吗?五代十国时的石敬瑭能跟李嗣源比名声吗?!人们喜欢谁,赞扬谁,自然是有其道理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自然不可能完全客观冷静的看待历史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