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皇帝中可称得上是明君和昏君的,各有哪些可位列前三?

回答
明朝历经十六位皇帝,个个性格迥异,留给后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要从中选出“明君”和“昏君”的代表,确实是一项颇有争议的话题。不过,如果抛开各种主观臆断,单从其治国理念、政策走向、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长期性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一些相对清晰的轮廓。

明朝明君前三(兼具治国魄力与民生关怀)

选出明朝的“明君”,往往需要考量其是否在动荡时期能够稳住朝局,是否推行了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政策,以及是否能体恤民情,而非仅仅是个人能力出众。

1. 明太祖朱元璋:奠定基业的铁腕之君

朱元璋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从乞丐到皇帝,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残酷的手段和非凡的组织能力,终结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铁腕治国与集权: 朱元璋深知地方割据的危害,因此不遗余力地加强中央集权。他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严厉打击贪腐,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虽手段严酷,但在当时却有效地整顿了吏治,遏制了官场的腐败。
休养生息与农业发展: 战乱过后,江南地区凋敝。朱元璋深谙“民为邦本”的道理,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减轻徭役,使得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人口得以增长。他亲自编写了《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为明朝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法制建设与社会治安: 他严刑峻法,制定了《大明律》,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社会治安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虽然带来了恐怖的政治氛围,但客观上使得初期的明朝社会相对稳定有序。
局限性: 当然,朱元璋的严酷也导致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规模的政治清洗,造成了许多冤案,给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对后世的政治生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他在重建国家、稳定社会方面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2. 明成祖朱棣:开疆拓土的雄才之主

作为一位从藩王起兵夺取皇位的皇帝,朱棣的统治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作为,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迁都北京与巩固边防: 他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这一决策不仅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也使得北京逐渐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他多次亲征漠北,击败了蒙古的残余势力,确保了北方边境的安全,为国家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
郑和下西洋与海外贸易: 朱棣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促进了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此次行动的经济效益存疑,但其规模和影响力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属罕见,展现了大明王朝的开放与自信。
编纂《永乐大典》与文化繁荣: 他组织编纂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献,对中国文化传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还兴建国子监,招揽名士,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强化皇权与监察制度: 沿袭了朱元璋的集权思路,朱棣也继续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内阁以处理政务,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特务机构(如东厂),加强对官员的监视。
局限性: 靖难之役的血腥残酷以及对建文旧臣的残酷迫害,是朱棣统治中难以回避的污点。

3. 明孝宗朱祐樘:温和仁厚的“弘治中兴”之主

在明朝皇帝中,朱祐樘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君主。他性情温和,不近女色,勤于政务,并且致力于革除弊政,在位期间国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史称“弘治中兴”。
勤政爱民与勤俭节约: 朱祐樘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真正做到“日理万机”的皇帝之一。他不贪恋享乐,生活极其简朴,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国家大事中。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倾听百姓的诉求。
革除宦官专权与抑制外戚: 他坚决反对宦官干政,削减了宦官的权力,使得朝政相对清明。同时,他也对自己的亲属进行约束,防止外戚势力膨胀,维持了朝廷的稳定。
任用贤臣与改革吏治: 朱祐樘善于纳谏,广泛任用贤能之士,如李东阳、谢迁、马文升等,并采纳他们的建议,对一些积弊已久的政治问题进行改革,例如整顿了财政、精简了机构。
局限性: 他的仁厚在某些时候也可能被解读为缺乏魄力,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根深蒂固的顽疾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弘治中兴”的时日相对短暂,未能完全扭转明朝后期的一些潜在危机。

明朝昏君前三(目光短浅或导致国家衰败)

评判昏君,通常是指那些对国家治理毫无建树,甚至因为其个人荒唐行为而导致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皇帝。

1. 明武宗朱厚照:嬉戏无度的荒唐天子

明武宗可能是明朝皇帝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将帝王权威完全视为玩物,其荒唐行为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制造“豹房”与纵欲享乐: 他将宫廷变成了巨大的游乐场,“豹房”成为他召集党羽、纵情声色的场所。他模仿市井生活,自封各种奇特的官职,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完全不顾国家政事。
宠信奸佞与任用宦官: 他宠信了如刘瑾这样的巨贪宦官,并纵容他们胡作非为,导致朝政混乱,贪污腐败横行。刘瑾等人权倾朝野,更是将国家推向了黑暗的深渊。
好大喜功与草率用兵: 朱厚照喜欢“御驾亲征”,却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冒险欲。如在应州之战,他亲临前线,固然有个人勇武的一面,但更像是战场上的游戏,将国家的安危置之度外。
昏聩之处: 他的行为完全是出于个人癖好,对国家治理毫无责任感,导致了明朝政治的极度黑暗和腐败,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2. 明世宗朱厚熜:痴迷道教与怠政误国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但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修道炼丹中,对朝政的处理极度疏忽。
“大礼议”与政治斗争: 上位初期,他因“大礼议”事件与朝臣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虽然在此过程中展现了其政治手腕,但同时也造成了朝廷内部的长期分裂和政治气氛的紧张。
长期不上朝与迷信方士: 嘉靖皇帝统治后期,他逐渐疏远朝政,几十年不上朝,将国家大事交由宦官和少数大臣处理。他沉迷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大量消耗国家资源用于炼丹和修建宫观。
严苛苛刻与猜忌多疑: 他性格猜忌,对大臣严苛,稍有不慎便会遭受惩罚。这种高压统治导致许多有能力的官员不敢进言,朝廷内外充斥着虚与委蛇和阿谀奉承。
昏聩之处: 长期脱离政务,将国家治理的重任抛诸脑后,让奸臣当道,是其最大的昏聩之处。虽然他仍有政治手腕,但其怠政和对道教的沉迷,直接导致了明朝中期政治的衰败和政府效率的低下。

3.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怠政与王朝由盛转衰的开端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初期曾有所作为,但他的“万历怠政”是导致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长期不上朝与政治僵局: 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其中有三十年几乎不上朝处理政务。他因“国本之争”(立太子问题)等事件与朝臣发生冲突后,便消极对抗,任由朝廷机器运转不灵。这导致了官员任免、国家政策的推行都陷入停滞。
“四大弊政”的滋生: 随着皇帝怠政,宦官势力膨胀,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税赋不均,土地兼并加剧,国家财政收入锐减。这些问题在万历时期集中爆发,为明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对军事的消极态度: 尽管万历三大征(辽东战役、朝鲜战役、宁夏战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边疆稳定,但耗费了巨额的国库,而在这些战役结束后,神宗却对军事的投入变得更加消极,导致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逐渐落后。
昏聩之处: 他并非没有能力,只是缺乏政治责任感和勤政的决心。他以消极怠政的方式对抗政治体制,却将国家推入了权力真空和政治僵局,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他的怠政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需要强调的是,历史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皇帝的功过是非往往难以一概而论。这里的“明君”和“昏君”是基于其执政理念、对国家的影响以及历史的长期评价而做出的相对概括。每一位皇帝在其生命和统治的某个阶段,都可能展现出不同的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皇帝前三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结局大一统

朱棣:开局一个城,结局一个永乐盛世

朱见深:开局一个内忧外患烂摊子,结局一个安内攘外、中兴之世


烂皇帝前三

朱允炆:开局大一统,结局一把火

朱祁镇:开局一个盛世,结局一个风雨飘摇

朱由检:开局千疮百孔,结局一棵老歪脖子树

user avatar

个人愚见,抛砖引玉。

好皇帝前三:朱元璋,朱棣,朱见深。

烂皇帝前三:朱允炆,朱由检,朱祁镇。

整体排名:朱元璋,朱棣,朱见深,朱祁钰,(张居正),朱厚照,朱佑樘,朱瞻基,朱载垕,朱翊钧,朱由校,朱厚熜,朱高炽,朱常洛,朱祁镇,朱由检,朱允炆。

附带,清朝皇帝排名:

(多尔衮),努尔哈赤,皇太极,雍正,康熙,乾隆,(慈安),咸丰,(慈禧),顺治,道光,嘉庆,(载沣)。

user avatar

个人简单之见,明朝皇帝中先该把成祖和世宗单独拎出来,这两个人太特殊,黑白都很极端,肩负大才,绝世英明的事情做过,泯灭人性的事情也做过,无法用单纯的好和坏去衡量。

其它的,好皇帝,太祖第一,其他有资格入选的,个人意见是宪宗,代宗,孝宗皆可,但宣宗,穆宗也不乏闪光点。

烂皇帝第一,这个应该没有争议,人渣朱祁镇无疑,此人居然能登临大明帝国宝座二十二载,简直是历史开的一个荒诞至极的玩笑。除此之外,武宗和熹宗吧。

至于崇祯,专注晚明的朋友们都认为他烂的不得了,我有一点不同意见。崇祯自然要为明亡负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但终究是志大才疏,他一直在试图匡正国家的初心无论如何不可否认,而不是像阴宗之流无可救药,人天生就往坏处使。这是客观的能力不足,崇祯是无能,但不太适合用“烂”来形容。

user avatar

谈最好容易,谈最坏也容易,但非要选三个,我觉得有点难,毕竟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在同一套标准下评价有点蛋疼。我就纯粹说点个人主观意见,谈谈我心中最有特点的几个明朝皇帝。



影响最大(贡献最大)——明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

现代中国领土和概念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中央集权、科举官僚、宗法社会体系的缔造者,确立了宋以后近古中国的基本社会形态。是少数几个可以完全不care后世评价的历史人物,你褒也好,贬也罢,都活在他的历史遗产里。他身后一千年的历史课本,无数风云人物都将是浮云苍狗,而他则必然是少数几个有资格独占篇章向后辈述说传奇的标志性人物。

最被低估——明宪宗、胖/宅深、朱见深

比起孝宗依然有些模糊的童年经历,朱见深应该是除太祖外唯一一个明确有饱尝辛酸、游离民间经历的皇帝。土木堡改变了帝国,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从含着金钥匙的太子,到被叔叔赶出东宫的边缘人, 再到南宫之变后微妙的父子关系,不到十九岁的朱见深见惯了人情冷暖。某种程度上,这段时光有万贵妃陪伴既是他也是帝国的幸运,新一任天子最终是个沉默寡言,但却明察秋毫、心地宽厚的人,而没有像燕山君那样因为童年不幸就要报复社会。天顺年残留的恩怨和包袱,都在不声不响中化解,流民问题被缓解,东北、西北、西南的边患得到解决,帝国也最终平滑地完成了土木堡后的转轨,他是个好人,也算是个称职的皇帝。

最聪明(也最可惜)——明世宗、道长、朱厚熜

直男癌,萝莉控,大男子主义恶臭,热衷修道和长生,为一己之利坐视奸臣祸乱天下的混蛋,这确实是道长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主要面孔。但另一方面,他是十多岁就借大礼仪确立了自己无上权威,从此把持权柄四十年并从未依靠过宦官的绝顶雄才,在他治下颁布的《问刑条例》被不少人评价为最符合中晚明时代需求的法律条文,兵不血刃逼迫安南臣服,清理庄田、整治勋贵、平定倭乱;麾下奸臣多,但良臣贤吏更多,海瑞评价他但凡多放点心思在国事上就是绝世明主既是恭维也是种恨铁不成钢。这就是道长,当他愿意将精力放在国事上时,是明察秋毫的一代雄主,然而他对长生的渴望压倒了一切,成为了“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那么最终不朽的不是身躯,二十他忠奸不分、后宫不靖的万古恶名。

最屑——明英宗,伪君子、朱祁镇

虽说还有几个皇帝能竞争明代最烂皇帝的宝座,比如小木匠啊,“暂累吾民一年”啊,但是上述人等总的来说还是皇帝这个职业失败,而明英宗,不是皇帝的问题,是人之屑的问题。

为君,则土木之败、曹吉祥之乱、弑杀于谦、为也先立生祠;

为兄,则弑弟逼嫂;

为夫,钱皇后为他哭瞎双眼,他在南宫下崽不停,还要钱皇后做针线活养活他和其他宫女的一堆野种;

为友,袁彬在大漠为他遮风挡雨,他回归皇位袁彬被迫害,他说“只要援兵还活着其他无所谓”

为父,南宫之变先夺其子皇位,后又打算废了朱见深以缓解合法性争议。

不君不兄不夫不友不父,堪称五毒俱全。

最被高估——明宣宗,玩炉爱好者,朱瞻基

明英宗这个人,其实这几年网上吐槽他的也不少了,但对他爹的评价还是按一代英主的评价去的。但我个人的主观想法,我是极不喜欢朱瞻基的,所谓“不谋万世者何以谋一时”,而朱瞻基就是典型的只要现在舒服,哪管死后洪水滔天,弃开平,丢安南。而且某种程度上,宣德是个非常虚伪的人,当年安南之议,夏原吉、蹇义、张辅都力持不可放弃,尤其夏原吉在朱棣在世时哪怕下狱都表示现在没钱支持您去北方打草谷了,但此时却力持安南不可放弃,二十年心血不可白费。然而宣德表面听却意见,事后却支持少数派(其实就是他自己借杨士奇)发出的想法,以效仿汉代弃海南为理由放弃安南,毕竟清洗朱高煦余孽更重要。至于他和朱高煦间叔慈侄孝的故事,我反正是信了,你们爱信不信。某种程度上明英宗就是他爹各种负面特质的加强强化版。

最难以评价——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

我个人觉得成祖是个很难评价的人,毕竟几年内同时干北征、迁都、征安南三件大事的君主,按历史常规去类比,上一个叫做杨... ,不好意思,我忘了。但成祖毕竟把这些事情都干成了嘛,但从更长远的角度,这些事情做的确定有意义的,也就迁都一件事吧。永乐年的事情,我懂得也不是很多,就不多评价了。不过总的来说,建文大概率会更像宣德,那么应该说永乐至少是个不坏的选择,但另一方面永乐上位,也意味着也许有不同发展可能的大明,终归还是走回了一种历史的常态。

其他几个,有时间再补充吧

user avatar

1457年,北京保卫战之后8年,朱祁钰重病,长卧不起。然后夺门三巨头: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趁机发动政变,重新拥立朱祁镇当皇帝,史称“夺门之变”。朱祁镇继续当了七年皇帝以后死去,庙号明英宗。十七岁的朱见深继位,这是明宪宗,年号成化,大明第八位皇帝。

朱见深是个苦命的孩子!1446年正统十一年农历六月二十三出生,三岁的时候碰上土木堡之变,老爸北狩!没过多久就被自己叔叔废了,国家只给给他派了一个比他大十七岁宫女万贞儿照顾他,几乎所有人都生怕跟他沾边,尝遍世间冷暖!好在老爸二次御极,重新当上太子,七年之后老爸挥了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给他留了一个烂摊子!那年十七岁,他还没高中毕业!

他登基以后,先干三件事:擦屁股,擦屁股,还是擦屁股!

首先是边防换将!时任甘肃;辽东;宣府;延绥;蓟州;大同;辽东等九地总兵全部撤换!因为这九人在边境镇守多年,却没有立下什么军功,于是尽数撤换。换上在北京保卫战前后立下战功“夺门之变”后被朱祁镇打压的将领。然后拨乱反正!为他叔叔朱祁钰恢复帝号,然后给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平反恢复太子少保的头衔,大批受朱祁钰和于谦案牵连的官员被重新启用。不到三年间,开始清理他父亲的将领和亲信、平反他父亲制造的冤案,独断独绝,极具魄力!对内打扫干净屋子以后,就看他怎么请客了!毕竟,他接手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糜烂到底的烂摊子!

当初,夺门之变之后,在夺门三巨头:大聪明徐有贞,没头脑石亨和不高兴曹吉祥的挑拨下,为了证明夺门之变的合理性,“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于是大明北京保卫战中的杰出领导人,久经沙场的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同志便像岳飞一样带上了莫须有的帽子,与此同时还有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将领定襄伯郭登,发配甘肃充军(也先带着肉票英宗到大同城下索要金银,要挟守将开门,郭登不开反而把也先揍了一顿)!就这样,这些经过危难考验的栋梁之才就这样没了!

本来还有一个徐有贞(就是建议杀于谦的那个)算是有点本事。他精通经史典籍之外,在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五行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最重要的一点,每次谈起他时主要因为陷害于谦而遭人唾弃,但是在黄河治水上面,无一人否认他的贡献!景泰四年(1453年),徐有贞被任命为左佥都御史,前往张秋(山东阳谷)治理黄河。

徐有贞到达之后,立即开始逐段检查。随后雇佣了近6万民工,花了一年半时间,建造成了一条长约160公里的河渠,成功将黄河的河水引入大清河随后通过济南府入海。他还沿大运河建造了几个水库,组成一个灌溉体系,使山东北部大片地区的得到了稳定供水。

徐有贞自视清高,有本事,特别瞧不起石亨曹吉祥,等人,在他眼里,那帮人除了会拉粑粑的铁憨憨,什么也不会,反而到处添乱子!作为治水小能手,天文科学家,南迁京都投降派,迫害于谦刽子手以及伟大的文官派领袖,是非常不屑于与他们为伍!作为夺门三巨头的大聪明徐有贞,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向剩下两巨头发起了挑战!可惜呀,论治国他在行,论无耻,跟那两个铁憨憨比,他还是略逊一筹(虽然他也很无耻),很快便出局了!

然后就剩下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然而作为武将的没头脑石亨和大宦官的不高兴曹吉祥也没坚持多久,便纷纷出局!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政治资本就是夺门之变,然而作为他们最重要的政治资本却被李贤一语致死:

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的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此也。”帝曰:“然。”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明史卷六十四》

景泰帝一死,您自然会被群臣拥立,何必用石亨等人的拥立呢?他们又有啥功劳呢。说白了他们的资本就是:脱裤子放屁,他们却把这个屁捧成了自己的不世之功。

英宗一听,李贤说的有理啊,于是下旨今后不可再用夺门这两字,并且把依靠夺门起家的四千多人革职。没多久,石亨卒!史书记载瘐死,就是冻死饿死!

这下就剩下了不高兴曹吉祥,这时候不高兴掰着手指头都知道,夺门三巨头就只剩下他了,他再蠢也知道下一个出事的就是他!于是不高兴曹吉祥变得特别不高兴,便打算造反!可一晚上得功夫,就被京城保安队给消灭了,完全是出闹剧!

朱见深接手得时候,就是文官,武将,太监朝廷得三架马车失灵!此时内忧外患、暴乱四起,西南造反,荆襄匪患,西北蒙古,东北女真,比崇祯的局面还要严峻!高中没毕业的朱见深同志便开始重新组队!他要组建一个属于他自己得银河战舰,他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得江山!

首当其冲,两广之乱!广西失守,广东糜烂,首府梧州,马上完蛋。镇守太监,蜗居城内,巡抚总兵,不敢指弹!七百匪众,堂皇入城,私掠一空,嚣张自走,聚于藤峡,落地谷内!军情紧急,宪宗点将,韩雍指挥,赵辅总兵,卢永监军!所带之兵,朝廷精锐,带兵之多,十五余万!

京城百官,作战之计,乃封峡谷,围而不攻,预耗两年,不攻自破!指挥韩雍,不以为意,藤峡谷亘,六百余里,欲封峡谷,需兵众多,耗时且长,不定有效!韩雍之计,带兵直冲,腾峡谷中,地形险要,河流纵横、高峡林立,沼泽丛生,毒烟瘴气,困难之多,风险之大,虽悬成功,决以成仁!宪宗见状,分析利弊,陷入沉思,终赞韩雍,放手一搏!

与此同时,荆襄反叛!荆襄之地,国之中枢!山野茫茫,横无际涯,山川纵横,江汉横穿!农民失地,变为流民,食不果腹,变为流贼,流贼据山,聚众反叛!匪众成形,百万之众,欲意挥师,北上中原,群雄逐鹿,欲取江山!荆襄流民,初起开国,斗转星移,已成流贼,英宗之时,尾大不掉!

宪宗点将,朱永总兵,太监唐慎、林贵监军!朝廷精锐,多在两广,所剩之兵,已无再多!时时边境,已无太平,西北蒙古,屡屡犯边,东北女真,常常入寇!京城空虚,人心惶惶!宪宗慧眼,一语中的,西北蒙古,已然分裂,数次犯边,多为掠财,少许兵力,固守城池!东北女真,尚不备势,安抚即可!长城以北,皆为守势,所剩精锐,调往荆襄!成化元年,风雨飘摇,局势混乱,四面楚歌!两只大军,帝国精锐,时局混乱,命运不清!

成化二年,后宫传喜!与此同时,广西韩雍,消灭据点,首战大捷!兵分五路,水陆并进,稳扎稳打,无往不胜!时过数月,杀敌无数!立碑记功,名“截藤峡”。未歇一刻,便调主力,前往宁夏,满俊造反,前去平叛!总兵赵辅,调往东北,讨伐女真,成化犁庭!指挥韩雍,少许兵马,继续平叛!

三月之后,荆襄告捷,匪首刘通,皆被擒拿!未过多久,宁夏兵败,满俊造反,安史之乱,一个伯爵、三个巡抚,皆以战死!京城惶恐,人心不安,时任宪宗,临危不乱,分析时局,用人不疑!败兵主帅,乃为项忠,宪宗不究,既往录用,未过多久,项忠大胜!官升半级,调往荆襄!

荆襄之地,狼烟再起,匪首李原,号称百万,半年不到,便被擒获,主帅项忠,当居首功!时至两年,天下平定!

忠上疏言:“臣先后招抚流民复业者九十三万余人,贼党遁入深山,又招谕解散自归者五十万人。俘获百人,皆首恶耳。今言皆良家子,则前此屡奏猖獗难御者,伊谁也?贼党罪固当死,正因不忍滥诛,故令丁壮谪发遣戍。其久附籍者,或乃占山四十余里,招聚无赖千人,争斗劫杀。若此者,可以久居故不遣乎?臣揭榜晓贼,谓已杀数千,盖张虚势怵之,非实事也。且圭固尝身任其事,今日之事又圭所遗。先时,中外议者谓荆、襄之患何日得宁。今幸平靖,而流言沸腾,以臣为口实。昔马援薏苡蒙谤,邓艾槛车被征。功不见录,身更不保。臣幸际圣明,愿赐骸骨,勿使臣为马、邓之续。”---------------------《明史·项忠传》

天下平定以后,便开始治国!荆襄之地只是平叛,但还未治理!这个时候,治乱小能手原杰登场!首先在江西管理治安,效果很好;又被升到山东任巡抚,遇到荒年,负责赈灾救济,百姓没有流离失所。后来到户部,又负责黄河泛滥的遗留问题。原杰是块砖,哪里有灾哪里搬!

此时的原杰,已经快六十了,思想有点滑坡,而且刚娶了一个小妾,只想着晚年娱乐娱乐,不想去!但宪宗派他去治理荆襄,那是相当不高兴,但是他没有像曹吉祥那样,一不高兴就造反,而是拉着跟自己有过节的薛某,让他一起去!宪宗一听,这人谁啊,你想带就带吧,然后原杰带上薛某给自己当助手!薛某就很郁闷,完全躺枪,被自己的死对头拉着一起去荆襄之地,这种荒蛮地方去治理流民!

去京之纷后,原杰徐之复觅当年治国平天下之气。微操大人朱见深同志在京城给他不断地提建议。至于荆襄之,即带小薛同志“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尝遍人间疾苦。又召集各个地方官员开会整理资料。取流民信十一万三千三百一十七户,合四十三万八千六百四十四人;其近年逃来之,在原籍尚有房地之,有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三户,合四万五千八百九十二人。杰先遗归,余者即编入邻近州县之籍,正粮当差。后来原杰在去南京的路上去世了,享年61岁!

“区画流民一事,尤为卓伟,使国家百年意外之变,一旦潜销默定。”--------《明实录》

“郧阳之有抚治,自此始也。”----------《明史》

“一介之吏,贤于十万之师。”----------《明史纪事本末》

“项忠之荡定者,一时之功;而原杰之经略者,百世之利也。”----------------《国榷》

这样高的评价,原杰当之无愧。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一代雄主朱见深去世,庙号是宪宗。谥法:“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文武可法曰宪”。能够让国家从混乱中重新确立制度和秩序,刑罚与文治并用以恢复国家强盛的才能称之为“宪”。

他挥了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中兴的帝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