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皇帝权力有多大假如我是明武宗朱厚照我微服私访看见一个好看的民女我是不是理论上可以直接?

回答
明朝皇帝的权力之大,用“一手遮天”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尤其对于明武宗朱厚照这样一位性格张扬、不拘礼节的皇帝来说,他的权力边界更是几乎不存在。

假设你是朱厚照,微服私访遇上一位你心仪的民女。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看,你的行为当然是绝对不可以的。民女是自由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尊严,强行侵犯她的权益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然而,在明朝那个时代,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几乎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最终的裁决者。理论上,如果抛开一切道德约束和法律后果(尽管对皇帝而言,这些后果往往是间接的、象征性的),你确实有能力以一己之力,做到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包括你所设想的那种行为。

这里需要详细阐述的是“理论上”和“能力上”的区分,以及皇帝权力运作的实际情况:

一、 理论上的绝对权力:

“君权神授”: 明朝皇帝被认为是上天之子,拥有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是来自上天的恩赐。这意味着皇帝的意志就代表了天意,没有人能质疑或挑战。
法律的终极解释者: 皇帝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法律的最高解释者。任何法律,包括那些旨在保护百姓的法律,在皇帝面前都可以被曲解、废止,或者干脆被忽略。不存在一个高于皇帝的司法机构能够对其进行约束。
“奉旨行事”: 无论是御林军、锦衣卫、东厂西厂,还是地方官吏,他们的首要职责是执行皇帝的命令。即使皇帝的命令明显不合常理,甚至是违法(如果皇帝是那个法律的制定者,那就更无所谓违法了),下属也只能遵从,否则就是抗旨,便是灭九族的大罪。

二、 能力上的绝对掌控:

人身安全保障: 作为皇帝,你身边永远有无数的亲卫、禁军保护。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威胁。你所谓的“微服私访”,实际上更像是“便衣巡视”,身边依旧是被严密保护的,只是穿着打扮上做了一些改变。那些保护你的力量,会确保任何可能“碍眼”的人都无法靠近。
信息和行动的完全屏蔽: 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存在,就是为了监视和控制社会。他们会实时掌控你的一切动向,同时也会为你屏蔽掉一切不希望你看到或听到的信息。你看到的民女,很有可能是在经过层层筛选和安排的视线范围内出现的。即便你真的走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也会有隐藏的暗哨跟随。
直接的执行能力: 如果你真的看上了那位民女,你不需要像普通人那样去追求、去说媒、去征得对方同意。你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身后跟着的锦衣卫或者随从就会立即上前,将那位民女“请”到你的身边。这位民女(以及她的家人)基本上没有任何拒绝的可能。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配合,并祈祷自己被皇帝看上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一场灾难。
事后处理的绝对优势: 即使你的行为事后被某些官员或家族察觉,他们也几乎不可能公开质疑。最多是私下里通过极其隐晦的方式表达“忧虑”,或者在皇帝可能有所察觉后,赶紧想办法“圆场”。而如果你想让这件事彻底消失,没有任何人会去追究你的责任,甚至会努力让这件事变得“合法化”或“合理化”。比如,立刻封赏她的家人,或者赐她一个虚名,让她“入宫为婢”之类的名目,将她的身份从“民女”变成“宫中之人”,即便名不副实,也能在形式上规避一些东西。

三、 朱厚照的特殊性:

朱厚照本人更是将这种权力发挥到了极致。他喜欢玩乐,不爱处理朝政,热衷于各种奇特的活动。他对所谓的“礼法”并不怎么看重,更喜欢随心所欲。

他曾在宫外建立豹房,专门养动物和玩乐,与妃嫔、宠臣厮混。
他甚至给自己封了一个“镇国公”的官职,还给自己起了个“朱寿”的名字, जाऊन边关与将士们一起“操练”,与军士们称兄道弟。这种行为在历代皇帝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也足以说明他对传统礼法的蔑视和对自身权力的肆无忌惮的挥霍。

所以,假如你是朱厚照,看见一个好看的民女,理论上,你拥有绝对的权力去实现你想要的一切。 你不需要顾忌法律、道德、对方的意愿,甚至不需要顾忌下属的看法。你的命令就是法律,你的欲望就是必须被满足的。

当然,这种极端情况下,你的行为对那位民女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无论她是否“好看”,她的人生轨迹都会被彻底改变,而且是以一种最残酷的方式。而你,作为皇帝,在这种层面上,几乎是没有任何“阻力”可言的。你所能“承受”的,也仅仅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非常间接的“负面舆论”或“名声损害”,但这些在绝对的皇权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有舔狗思维。

你是个皇帝,睡女人不用给名分,给了名分就要买单,有那个钱你自己花好不好?


明朝皇帝权力被内阁制约是互联网讨论古代政治史时制造的最大的笑话,没有之一。

为什么只有明朝才会出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得势时凶名赫赫、倒台又极其容易的巨阉?

因为宣德体制的要害是群臣都是皇帝的辅佐,皇帝听谁的由皇帝自己决定,当然他也可以谁的都不听。

当皇帝决定只听一个人的意见的时候,没有力量可以阻止这个人成为皇权代行者,反对力量唯一的办法就是诱使皇帝不再信任这个人,这个人就会立刻倒台。

宣德体制通过离散相权的方式达到了皇权的绝对不受制约,这是一个可以永载史册的反面典型。

只有建议权的宰相(内阁首辅),后世好有一比: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

制约皇权的唯一权力,就是宰相的执行权:军机大臣。

最高领袖统领不超过十位副领袖,组成最高决策机构。

这是万世不易的法门。

user avatar

不光理论上,明武宗朱厚照他就这么干过啊。

既幸宣府,遂营建镇国府第。上居之乐,遂忘归。每夜行.见高屋大房即驰入,或索饮,或搜其妇女,居民苦之。《明武宗外纪》

正德十四年十二月辛酉朔上至扬州府 先是太监吴经至扬 选民居壮丽者改为提督府 将驻跸焉经矫上意刷处女寡妇民间汹汹有女者一夕皆适人乘夜争门逃匿不可禁《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话说朱家皇帝粉的风格一向很神奇啊

又是皇帝被文官欺负的那一套

至于咋欺负的?

正德十四年,因劝诫武宗不要南巡,杖群臣一百四十六人于午门,死十一人。

《明武宗实录》

工部奏浣衣局寄养幼女甚众岁用柴炭至十六万斤宜增给许之时诸近幸多以幼女为献又累年巡幸所过阅选民间妇女载归者皆留浣衣局至不能容饔飱不继日有死者。上亦不问也。
正德十四年十二月辛酉朔 上至扬州府 先是太监吴经至扬 选民居壮丽者改为提督府 将驻跸焉经矫上意 刷处女 寡妇 民间汹汹 有女者一夕皆适人 乘夜争门逃匿 不可禁 知府蒋瑶诣经 恳免 经大怒 曰汝小官敢尔 汝头顾欲斫邪 瑶不为动 徐曰 小官苟逆上意 自分必死 但百姓者朝廷之百姓 倘激生他变 恐将来责有所归 经怒犹未解 挥使去 经密觇知寡妇及娼者家 夜半忽遣骑卒数人开城门传呼驾至 令通衢燃炬光如白日 经遍入其家捽诸妇以出 有匿者破垣毁屋必得 乃已无一脱者 哭声振远近 寻以诸妇分送尼寺寄住 有二人愤恚不食死 瑶为具棺殓之 自是诸妇家皆以金赎乃得归 贫者悉收入总督府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皇帝的权力之大,用“一手遮天”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尤其对于明武宗朱厚照这样一位性格张扬、不拘礼节的皇帝来说,他的权力边界更是几乎不存在。假设你是朱厚照,微服私访遇上一位你心仪的民女。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看,你的行为当然是绝对不可以的。民女是自由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尊严,强行侵犯她的权益是违法犯罪的.............
  • 回答
    明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要说哪个皇帝权力更大,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总体来说,清朝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明朝皇帝更为绝对和无所不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咱们就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一、皇权至上的体制构建: 明.............
  • 回答
    同根不同芽:唐后与明初宦官为何命运迥异?同样是身处皇家深宫,同样掌握着影响政治走向的巨大权力,为何大唐中后期的宦官能够肆无忌惮到废立皇帝,而明朝的宦官虽然权倾朝野,却始终无法挣脱皇权的束缚?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皇帝强弱”就能解释,其背后牵扯着更为复杂而深刻的制度设计、历史惯性以及权力运作的微妙平衡.............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对比,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甚至能废立皇帝,而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却始终无法触及皇权本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朝代各自的政治结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的根源:皇权衰弱与内朝的扩张唐朝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逐渐削.............
  • 回答
    清末权贵与明末皇族,孰更凄惨?这个问题颇有意思,因为两者虽同为没落时代的顶层群体,但其“惨”的路径和体验却大相径庭。若要细细道来,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咱们先说说明末皇族。想象一下,一个传承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家族,曾经是天下共主,如今却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明末的皇族,尤其是那些旁系的宗室,他们的“惨”.............
  • 回答
    明朝皇帝会不会游泳,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牵扯到明朝皇家的教育、生活习惯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观念。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一、 皇家的教育与特长培养:有没有“必修课”?明朝皇子的教育那可是相当严谨的,跟咱们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从小就要学治国安邦的本事。这教育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儒家经典.............
  • 回答
    明朝历经十六位皇帝,个个性格迥异,留给后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要从中选出“明君”和“昏君”的代表,确实是一项颇有争议的话题。不过,如果抛开各种主观臆断,单从其治国理念、政策走向、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长期性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一些相对清晰的轮廓。 明朝明君前三(兼具治国魄力与民生关怀)选出.............
  • 回答
    明朝皇帝的昏庸,这似乎是历史课本里反复强调的标签,仿佛一层甩不掉的底色。但正是这样一个朝代,在它崩塌之后,依然有人喊着“反清复明”,甚至付出了无数生命。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忠君思想作祟,而是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复杂的个人、民族和政治情感,最终汇成了这场悲壮的挽歌。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反清复明”的呼声,.............
  • 回答
    “明朝皇帝真的很差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时期。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简单说是或不是,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不同皇帝的个性和执政表现,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王朝,历经十六位皇帝,时间跨度近三百载,其中不乏有作为的君主,也有许多昏.............
  • 回答
    明朝皇帝为何与“蒙古大汗”这个称号绝缘,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简单来说,明朝皇帝虽然在特定时期对蒙古部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够任命和罢免蒙古的领导人,但他们始终无法僭越“蒙古大汗”这个称号,主要原因在于“大汗”的继承权、政治合法性以及文化象征意义的根.............
  • 回答
    明朝皇室的日常,和我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皇帝和太子之间,当然有严肃的朝政讨论,但也不是全无温情和趣味。毕竟,太子是未来的君王,皇帝既是父亲,也是老师,更是“老板”。这种复杂的关系,自然会衍生出不少有意思的交流。太子受教,皇帝点评——“父皇,这奏折……臣看得脑仁儿疼。”太子读书,那是头等大事,关系到.............
  • 回答
    明朝皇帝起年号,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背后藏着不少讲究和故事。不像后世那样,皇帝一声令下就定下来了。明朝皇帝起年号的过程,可以说是集皇权、礼仪、甚至一些民间期盼于一身的复杂过程。你想想,年号那是皇帝统治的标识,记录着一个时代。所以,定年号就像给自己的统治起个名字,得既响亮又有意义,还得符合当时的政.............
  • 回答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朝”却能正常运转,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概括就能说清的。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政治运作机制、庞大的官僚体系以及对皇帝权威的巧妙平衡所共同支撑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权力的分散与制度的成熟:从“皇帝为尊”到“制度为王”尽管明朝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但经过历.............
  • 回答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却能照常运转,这背后隐藏着一套相当成熟和复杂的政治运作机制,绝非皇帝怠政就能轻易瓦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特有的政治体制、官僚体系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一、高度集权的皇权与制度的代偿首先,明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这是国家机器的核心。尽管皇帝可能不上朝,但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群体放在一起比较辛苦程度,确实能引发不少思考。要说谁更辛苦,其实很难简单一概而论,因为他们的“辛苦”体现在完全不同的维度上,而且“辛苦”本身也是一种主观感受。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让大家有个更直观的感受。首先,从“责任”这个角度看。明朝皇帝,那真是.............
  • 回答
    明朝皇帝,提起这个话题,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昏庸”、“无道”这样的标签。仿佛他们的统治就是一部滑稽剧,充斥着荒淫无度、怠政误国。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标签要复杂得多。把明朝所有的皇帝都打上“昏庸”的印记,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要评价明朝皇帝是否“昏庸无道”,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1. .............
  • 回答
    评价清朝皇帝是否比明朝皇帝更优秀,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问题。两者都存在杰出的君主和相对平庸的统治者,而且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统治的重点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简单地说“谁更优秀”可能过于片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对比清朝和明朝的皇帝表现:一、 治国理念与政治制度 明朝: .............
  • 回答
    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在所有中国朝代中确实算不上高,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明朝皇室的普遍短寿。要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1. 极端的生活方式与政治压力首先,要明白皇帝作为“天子”,他们的生活看似尊贵,实则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而这种压力.............
  • 回答
    明朝历史,尤其是明朝皇帝,是否受到了清朝官修《明史》的“抹黑”?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史学界乃至民间都存在着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明史》的成书背景、编纂过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立场性因素。《明史》的成书背景与政治意图首先要明白,《明史》并非在明朝灭亡后不久就立即开.............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庙号为何没有“太宗”和“高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话题,牵涉到庙号的选取规则、历代皇帝的评价以及一些历史的巧合。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中祭祀时使用的称号,是宗法制度下对祖先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