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皇帝权力大还是清朝皇帝权力大?

回答
明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要说哪个皇帝权力更大,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总体来说,清朝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明朝皇帝更为绝对和无所不在。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咱们就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

一、皇权至上的体制构建:

明朝:内阁制下的“君相”博弈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为了彻底扫除唐宋以来宰相专权的局面,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牢牢地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这是明朝皇权至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设计。

然而,皇帝一人毕竟精力有限,要处理繁杂的政务,就必须依赖一批近臣。因此,明朝设立了内阁。内阁大学士最初只是皇帝的秘书,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掌握了批阅奏章、草拟诏旨等权力,甚至被称为“内阁辅政”。

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名义上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内阁大臣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皇帝的决策,往往是在内阁成员的讨论和建议基础上形成的。有时,皇帝也会受到内阁的制约,比如皇帝的某些命令,内阁觉得不妥,是可以“封驳”的,虽然这最后决定权还在皇帝,但这个环节的存在,使得皇帝的权力并非可以随心所欲、无人置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政治气氛有时允许内阁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皇帝的权威。例如,明朝中后期,一些内阁大臣敢于直言进谏,甚至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虽然这种行为伴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但其存在本身就说明了皇权并非完全没有“阻尼”。

清朝:军机处下的“独揽大权”

清朝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说是把皇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最初是在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用兵军务而设立的,但很快就演变成了中央的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而且必须是满汉大臣中皇帝最信任的人。军机处办公地点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朝夕相处,其职责就是“跪受笔录,传旨行事”。

与明朝内阁不同,军机处没有正式的官职品级,这使得军机大臣的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恩宠,而不是由制度赋予的固定权力。军机处也没有“廷议”的传统,所有决策都必须经过皇帝的首肯。军机大臣只负责“承旨”和“执行”,皇帝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更关键的是,军机处将处理奏折、起草诏书、甚至监督官员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并且直接由皇帝掌控。皇帝可以直接将奏折交给军机大臣,让他们当面议论,然后直接下达旨意,中间没有任何第三方能够介入。这种“亲政”、“内廷”的运作模式,极大地压缩了大臣们的影响力空间,将皇帝的意志更直接、更迅速地贯彻下去。

此外,清朝还继承和强化了明朝的特务机构,如锦衣卫、东厂,但清朝的粘杆处、养心殿的密折制度等,更是将信息网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皇帝能够直接、匿名地了解官员和民间的情况,这使得皇帝的监控能力和对权力的掌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权力运行的实际情况:

明朝:皇帝的个人能力与政治环境

虽然制度上内阁有一定权力,但明朝皇帝的实际权力大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皇帝本人的能力和政治手腕。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凭借着强悍的个人能力和威望,几乎是随心所欲地行使皇权。而像明武宗朱厚照、明神宗朱翊钧这样的皇帝,在位后期怠政,导致内阁和宦官集团权力膨胀,甚至出现“乾纲独断”被架空的情况。

明朝的宦官集团也是一个重要的权力制衡(或者说破坏)力量。宦官凭借皇帝的宠信,常常能够干预朝政,甚至直接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有时候他们的权力甚至超过了内阁。

清朝:制度性约束与个人差异

清朝皇帝的权力,由于军机处的存在,在制度上有了更强的保障。皇帝的意志能够更直接地传达,大臣们也很难通过集体的方式来对抗皇帝。

然而,即使在清朝,皇帝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也依然重要。

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皇帝,都是非常勤政、精明强干的君主。他们凭借自身的才干和对制度的熟练运用,将皇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甚至可以说将皇权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对内阁(后来是军机处)的控制,对官员的监督,对政策的制定,都展现了无可匹敌的权力。

到了晚清,随着国力衰弱,皇帝的个人能力也开始受到挑战。比如同治、光绪皇帝,虽然是皇帝,但实际权力往往被慈禧太后等实际掌权者架空。尽管如此,这更多的是因为摄政者对皇帝权力的僭越,而非制度本身允许这种权力分散。当皇帝(如光绪)试图夺回权力时,他依然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而且一旦失败,其下场也极为凄惨。

另外,满汉矛盾、八旗特权等因素,也对清朝皇权的运行产生一定影响。虽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但他也需要平衡这些内部的利益集团。

三、具体权力的表现:

立法权: 明朝皇帝有权颁布法律,但一些重要法律的制定仍需经过朝议。清朝皇帝则可以通过颁布谕旨、条例等方式直接立法,军机处则承担了起草和审核的工作,确保皇帝的意图得到准确体现。
行政权: 明朝官员的任免,虽然最终由皇帝决定,但内阁在奏章的批阅和官员的升迁建议上有重要作用。清朝皇帝通过密折制度和军机处,能够直接了解下属情况,进行更精准的任免,并且能够绕开常规的行政流程,直接下达指令。
司法权: 两个朝代的皇帝都是最高法官,能够审理大案要案。但清朝的特务机构和密折制度,使得皇帝对司法过程的掌控更为直接和深入。
军事权: 明朝皇帝掌握最高军权,但一些重大军事行动的指挥和策略,有时会受到将领的影响。清朝皇帝则通过八旗制度和对军机大臣的控制,能够更直接地调动和指挥军队。

总结一下:

从制度设计和权力运作的实际效果来看,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的权力更为集中、更为绝对。

明朝的皇权是高度集中,但仍然存在内阁、宦官、甚至一些政治派别对皇权的“稀释”和“博弈”,皇帝的权力行使会受到一定的“阻尼”和“制约”。
清朝则通过军机处等制度设计,将皇权推向了一个新的“无阻尼”状态。皇帝的意志几乎可以直接转化为国家机器的行动,大臣们的地位也更加依附于皇帝个人,权力运作的效率和皇帝的绝对控制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当然,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具体到某一个皇帝,其权力的实际行使情况会有很大差异。但如果从王朝制度层面来看,清朝皇帝的权力,无疑是比明朝皇帝更为登峰造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 2/3 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美]弗兰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中译本166~167页。

如果回溯历史,可以看到,自14、15世纪以来,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在逐步扩大,存在着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各研究结果虽有差别,但也足以说明当时的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明代世界一半白银流入,满清1896~1901赔款17亿两。

1585年,西班牙人门多萨撰写的《中华大帝国史》在罗马出版了。

自哥伦布之流“大航海”以来,无数的欧洲人来到亚洲。在近百年时间里,或与中国人接触,或进入中国,或通过亚洲人间接掌握中国信息,将中国商品、与中国相关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到欧洲。


门多萨穷尽一切可能的信息,撰写了该书。该书的内容,大致与中国史籍记载相符。


该书说来说去,就是: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教育发达、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武器先进、军事强大。总之,用尽了好听的词儿。


该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中国如果愿意,“征服全世界的疆域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该书说:“(中国)皇帝在每座城市用自己的钱设置有书院和学校,他们在里面学习写、读和算,及至学习自然或道德哲学、占星学、国家律法,或其它奇特的科学。……为此人人都学读写,哪怕再穷的人。”

西方传教士记载整个明代中国都象一个大城市,又像一个大花园各村各镇有其位,因为小农庄与小城市,既是如此众多,人口密集到了连农村几乎都如同城市一般,从广东到福建,福建到江浙,从江浙到北京几乎是城镇连着城镇,3英里接3英里不断因此你每走一里都会看见一 些城镇或客栈,丰足地供应各种物品,致使他们平安地在城镇生活。

参考文献曾德昭《大中国志》盖略特·伯来拉《中国报道》克鲁士《中国志》马丁·德·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利马窦书信集》《中国札记》


万历八年(1580年)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PhilipII)合并葡萄牙,成为二国之主。同年,第一位王室大法官从里斯本派往澳门。万历十年(1582年)年初,西班牙籍耶稣会士阿隆索?桑切斯(Alonso.Sanchez)受命于西班牙总督,到澳门游说葡萄牙人承认菲力浦为葡国君主。5月,他到广州活动,被认为“是为调查中国海口而来的侦探”。当时,新任两广总督陈瑞下令,让澳门葡人地方行政长官和主教去见他,不得迟误。这是明朝广东地方最高官员第一次命令葡人去见他,葡萄牙人为此很恐慌。最后,葡人选出检查官佩乃拉(MattiaPenella)代表地方行政长官,而耶稣会远东视察员范礼安(AlexandreValignani)派意大利籍会士罗明坚(MicheleRuggieri)代表主教,前往总督所在地肇庆。

罗明坚此前为了传教的需要,在澳门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并曾随到广州贸易的葡萄牙人去过3次广州。他在1583年2月发自肇庆的一封信中,详尽叙述了晋见总督的经过:我第四次去广州,正值一位新总督到任,下令把葡萄牙人驱逐出中国。为此他召见澳门葡萄牙地方行政长官和主教,而他们不敢去见他。于是视察员神父认为我应当去,因为我以前去过广州。我与一位葡萄牙检查官一起,由总督的一名仆从伴随去晋见总督。那位总督似乎对葡萄牙人没有得到中国皇帝的特许,而居住在中国的港口城市,感到焦虑不安。他威胁说,我们还不曾体验到他的权力和厉害。说完这番话后,他两旁站立的300

人卫队,剑拔弩张,杀气腾腾。

气氛的缓和,是在罗明坚表示澳门葡萄牙商人是“中国皇帝的顺民”,“承认总督殿下是他们的保护者”,并恳请总督“对他们加以扶助及慈爱”,又送上一批贵重的礼物之后。于是,罗明坚和佩乃拉被总督陈瑞留下款待15天后,

大喜过望地返回澳门。


贬过明朝天文又赞过明朝手工业的拉达,对明朝的军火水平,也是很不屑,他出使福建时,见过明朝卫所军队的火炮,认为这些大炮制作粗劣,款式也太老,好些大炮只能发射石头。

但真正和明军打过仗的一些西班牙军官,却不这样看。以舰长Artreda写给西班牙国王信里的说法,明军的精锐部队,大炮的性能都非常出色。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曾经登上过明朝战船,见过明军战船上的弗朗机,评价也中肯:“比我们的造得好,更有威力。”

明末时,欧洲人介绍中国极多的,正是“四大发明”中的一大绝活:印刷术。

虽说当时欧洲也有了造纸和印刷,但明朝这事上的独家优势,欧洲人也认账。

而且尤其令欧洲人受打击的是:一开始明朝人坚决不信欧洲人会印刷,气的欧洲人送一大堆印好的圣经过来——看看我们印的。

李隆生《晚明海外贸易数量研究》165页

李隆生. 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 36~37 页

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樊树志在《“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明代是世界经济中心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


陈尚胜. 明与清前期海外贸易政策比较——从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一书谈起. 历史研究,2003 年第 6

尹晓盛. 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43 页


李木妙. 明清之际海外贸易史研究. 第 24 页。转自:(港)李木妙. 海上丝路与环球经济——以 16 至 18世纪中国海外贸易为案例. 中外关系史论从

(港)李木妙. 海上丝路与环球经济——以16至18世纪中国海外贸易为案例. 中外关系史论从。另见于:明史·卷二零五:列传第九十三。



韦庆远. 明中叶从抑商到恤商、惠商的政策转变.


朱亚非. 明朝对中亚地区的外交方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美]罗兹·墨菲著,黄磷译. 亚洲史.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11

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


万明.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河北学刊,2004 年 5 月第 24 卷第 3 期


张雄华. 明代海外贸易简论. 上海人

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版,第34~37页。转

自:(港)李木妙. 海上丝路与环球经济——以

16至18世纪中国海外贸易为案例. 中外关系史

论从。

施白蒂:《澳门编年史》第19页

M.H.Riensta ed and tras,jesuit Letters from China1583-1584,Minneaplis,1986 p17.

裴化行著、萧 华译:《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第203页,204页

参见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上册,第148页


补充:



崇祯帝,自己也很勤政,非常节俭自己穿补丁衣服,舍不得吃肉,把宫内银器融了,家具都变卖筹措军饷,也祈求过官员乃至百姓捐款然而他所做的,省出来的筹措出来的钱粮,对于明末地狱模式数十年天灾而言,是那么微不足道杯水车薪。
也许他看起来好似什么都没做对过,没主见,急躁,缺乏责任感不肯背恶名,也许他能力真的不够做不到力挽狂澜,但他真的很努力了。让人既惋惜又无奈…

作为君主来说崇祯帝比谁都想赈灾可是钱又从哪儿来呀!
崇祯四年,对于陕西的灾荒叛乱,崇祯帝对陕西参政刘遇时道:
若不是灾荒连连,老百姓吃不上饭,谁又愿意造反,他们都是被饥荒逼得不得已成为流寇的,他们本是良民,也非常可怜,所以只要他们愿意和解,都要好好安抚他们。
崇祯帝,给前线剿寇的陈奇瑜的命命,对于流寇能不杀就尽量不杀,能招抚就尽量招抚,即便对力主剿杀流寇的杨嗣昌也是一再劝解,说流寇原是朝廷赤子,杀他们的官兵也是朝廷赤子,用赤子去杀赤子,乃万不得已之事。
但是叛乱者即便有心接受招抚,国家也无力安置,尤其明末那种地狱模式天灾,百姓不想被饿死,只能继续抢劫,以此恶性循环。
明朝皇帝对于流寇降叛不定三番五次反反复复,军事上再多的胜利,财政问题不解决,无论打多少次胜仗都无济于事。明末数十年地狱式天灾,沒有钱粮赈灾,越安抚反叛者越多,
而满清面对同样局面,用军事手段就能解决因为满清是采取杀光,抢光的策略,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省发生叛乱,就把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个省的人几乎杀光,物资抢光,那当然不必担心什么卷土重来的问题,更不必担心饥民农民军流寇问题。

然而明朝皇帝以及明朝政府不可.能对自己的的族人采取这样的手段解决问题。




从明代丘浚,可以出书公开讲学,向全天下宣扬
立君为民,君主违背老百姓意愿,可以代表上天理所当然推翻君主这套思想
且具有这种公开思想的人还能做到明朝宰相的位置,就很能说明问题。

明朝中叶著名的大臣,学者和政治家、经济学家,官至户部尚书,内阁大臣,宰相级別的文官丘浚对明孝宗说臣按:天生物以养人,非专为君也。而君专其利,已违天意矣。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意惟民之从,为人上者奈何弗畏且敬哉?”(丘浚《大学街义补》卷113)
丘浚就敢对说明考宗说:做为皇帝你敢不服从民欲,那怕百姓把你换下去,也是理所应当。

明代嘉靖时期泰州学派大思想家何心隐,著书生讲学向天下人宣扬的君臣关系,君臣之间在朝堂是同事,事业关系君臣之间可以是朋友,是老师,君臣之间可以相互是对方老师与朋友
。读书人要么不出仕,出仕就必须把自己定位在君主老师位置上。

明代灶丁 (烧盐苦力)出身,成为大思想家,也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的王艮在论证君臣关系上说:
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

出不为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为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

也就是说大臣甚至连和皇帝平等都不是,而是高于皇帝的老师,要么不出仕,如果出仕,就必须是皇帝的老师,否则就是失其本矣。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天地间惟理与势最算,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相夺而理则常伸干天下万世”。
意思是真理与权利都是最珍贵的,相比之下真理又是最最珍贵的,在朝廷上,与天子讲道理(真理),天子不得以权势压人。即使一时权势压住了真理,常常真理也会广为人知并流传万
世。


明中期著名官员及诗人大思想家王延相《王延相文集》载:
在王延相家乡,河南仪封,甚至不是百姓偷税逃税,而是大量耕地朝廷根本不收税。
我家乡的田地不收税的大概占了十分四五,永乐以来都有命旨,永不征收稅赋,这是先王浩荡的恩德,有意把利盆都让给百姓吗?


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的旨意,内阁首相可以驳回,即便内阁通过了皇帝的旨意,下面的给事中还可以驳回。
明代官员经常上书指责甚至痛骂皇帝,而即便因此受到惩罚,最终的社会舆论也会把骂皇帝的官员当成英雄。也就是在明代皇帝乃至政府根本无法控制舆论。相反那些迎合皇帝意愿的
人,被说成是谄谀小人,往往被丑化的体无完肤。
明朝赋税过低没有财力,导致国家机器运转不灵,终至明朝覆灭。
明末的农业税即使加上所有的杂税包括劳役人头税以及地方摊派,也只是在3%到4%之间波动即便崇祯时期也没超过6%。至干商业税压根等于没有收。
赋税水平过低直接导明朝政府没有钱赈济灾民,没有钱养兵维持秩序抵抗外患,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明朝灭亡使得明朝社会所有阶层陷入被屠戮、被掠夺的境地,豪门大家至普通老百姓也不能幸免。
宽街薄赋固然有利于民生,但是政府官僚体系的运作、军队的维持、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灾民的赈济,都需要一定的财力。
明代低税的直接后果导致,数十年地狱式天灾无法赈济灾民与拖欠军饷,其中尤其发不出军饷拖欠军饷,直接导致,领不到军饷的士兵成为李自成与满清的兵员,这才是最致命的恶果。
《石匮书后集》李自成本就是当兵的,"崇祯二年(己已、一六二九)二月,征兵勤王;自成投为队长,兵隶参将王国麾下。
国奉调过金县,兵哗。自成缚县令索饷,并杀国,遂反”
史料其实说明,明末流寇的起源,明末流寇壮大,都和军队哗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流寇的另一个来源灾荒饥民,背后也是国家税收不足无法赈济的结果。
李自成乃至包括张献忠也压根不是什么农民起义领袖,他们一开始也都是领不到军饷哗变叛乱的明军。
明末大规模叛乱的实质不是什么农民起义,而是因为领不到军饷不断哗变的军队,再加上后期连年饥荒,国家因为稅收不足无法赈济的灾民。
而为什么明朝政府再防止军队哗变的问题上甚至不如一些经济严重残破年代割据地方的军阀?正是军阀可以任意敲骨吸髓的搜刮民间财力维持军队所需,而明政府做不到。

许多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愚昧落后甚至凶残的地方,恰恰是满清统治歪曲之后的结果。而并非是这些思想与文化的本来面目,不彻底批判满清统治,就无以澄清真相就不可能还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一个公道!

明代的一切政令,政府文件没有内阁与六科给事中同时签署不能生效。
明代国家财政收支包括各省府县收支亦是要刊登干邸报发往各处给天干评头论足。
而满清不但地方可以加税不纳入财政税收统计,酋长还可以直接加派军饷直接用干军队用度不纳入财政收统计,这与明代财政收支公开透明压根不是一回事。

在明代许多情况下甚至是读书人和老百姓盛气凌人,地方官如受气小媳妇,战战兢兢,稍不如秀才们心意,就可能被赶下台。
明末冯梦龙任福建寿宁县命期间修纂的《寿宁待志》,记载他的前任寿宁县县令周良翰在崇祯四年,仅仅因为做事较真人其理,做事呆板得罪了当地读书人,最后落得个“以儒生鼓噪解任”的下场。
从冯梦龙记述看这周良翰是一个好官,仅仅因为读书人看他不顺眼而已就发动舆论把他赶下台了。

为了加个三饷,崇祯皇帝承受了文官十多年群狼式的围攻谩骂舆论围攻。
最终还是沒顶住,错误地实行了自杀性的减税政策,让本可以支撑的局面迅速走向崩溃。
张溥、黄道周、刘宗周等人操控舆论乃至直接遥控政府人事更迭,最根本目的就是减稅,其目的实现之日也就是明朝灭亡之时。

崇祯加三响总计就收了2000万两,还被刻画城横征暴敛。
顺治荼毒南明额外加了1.5亿军费靠屠城抢劫。好像也没见几个有良知的去批判。
康熙光是搞三藩,额外都加了1.8亿军费,期间什么十年赋稅并征,卖了1/4县今倒是没人去批判。
哪怕是干常情况下的赋税,满清初期40多年算上临时摊派的。此明朝崇祯时期实际怠赋税起码都高了十倍。
如果明朝算橫征暴敛,那么满清初40年老百姓又是怎么活下去的?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描述的崇祯时期的情况:在明代后期,尽管有人提议增税收,但当时正税定额也从未完额交纳。1632年离明朝灭亡还有12年。
据340个县的上报,税收拖欠达到50%,甚至更多。这340个县占到了整个帝国财政税区的四分之一以上。
而且,其中的134个县事实上没有向明朝政府缴纳任何税收。
这种情况可以证明这样的观点:明朝税收征纳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个明确的最高限度,一旦纳税要求明显超过了这个限度,老百姓根本不会继续缴纳赋税。

明代末,郑廉《豫变纪略》记载明代北方没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一直到崇祯初还是百姓富足安乐的太平盛世景象。
崇祯改元时(1627年),河南已经太平很长时间了。乡村田间以宁谧景象,粮食丰收,一亩收获数钟,只需输送稅银三分(3%)
当官的人崇尚廉洁,尚不知道收受贿赂,吏员还没有遇到过来村落索要饭食的。到岁末老农穿着上好的丝绸衣服,骑着母马,去参加宴饮聚会,送上一百文的钱,就俨然是上客了。

陈舜《乱离见闻录》》回忆明代时期的生活白话文版:我生干万历四十六年...当时一片升平景象,四方的百姓都很幸福一斗米不到二十文钱,一斤鱼才一二文钱,槟榔十颗两文钱,一斤肉只要六文钱,一只鸭子只要七文钱,一斗盐三文钱, 白般平易。就是穷人也能幸运的借此生活,徨役赋稅负担都很轻,一年两熟,种地的人肚皮都吃得饱饱的。
读书人好辞章,工商人士,三教九流都舒适自在,这是何等乐土。

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义》中回忆大明万历时候真是个极乐世界,万历时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材米油盐,鸡鸭鱼肉,诸般食用之类那一件不贱。
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两三钱这算是极丰富了。
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个二三十文,也可活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肉喝酒,醉醺醺说笑,唱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天乘凉,百般玩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

欧阳直的《蜀警录》中说: “余蜀人,知蜀事即以蜀论。
余生干万历四十八年,童时,见里中人烟颇殷庶,风俗颇淳厚尚气节,敦信义,崇礼让,励勤苦,亲亲长长,称诗说礼,任恤睦姻,比间相助。
士大夫饰廉隅而修俭德,群弟子尽孝友而笃公忠,屏去华服珍奇,独推布帛菽粟,心无机械,目无干戈,人不知兵,家惟弦诵,陶然干和风甘雨之中,真不啻极乐世界”
欧阳直的《蜀警录》又说明崇祯时期省会成都以及四川东部(指重庆地区)普通老百姓的奢侈风气:
即如一服饰也,厌薄缟素,竞侈罗绮,僭制造奇,月异岁变。
一宴集也,淡泊是鄙,丰厚相尚,邱糟林肉,海错山珍;一居处也,华堂绣户,卷雨飞云,园榭必花木盛植,池亭必鱼乌备观;一烹宰也,只顾适口,不惜物命,削脔极殄极虐,炮炙极怪极惨”
(明末的四川还真是一片乐土啊)

无论谈迁写的《国榷》还是满清编的明史《黍离小志》记载李自成在北京明确拷打官员逼交出银子的记载也就六人。
户部尚书方岳贡交一千两大学士丘瑜,交两千两。相当干宰相的首辅魏德藻家产尽没也不过交出一万两;前首辅相当干宰相都陈演逼勒出黄金三百六十两,银子万两;太什卿孙从度受刑至死仅得银四万两;户不侍郎吳履中受刑交出三千两;崇祯岳父摊派七十万两,几万两都沒交出来,最后只得把其房子,田产全数没收,至干能折银值价多少,也没有交代。其余官员,可能拷打出来的银子太少,根本没有记载。


根据《明神宗实录》、《明熹宗实录》记录统计,明宗室念开支也就140万两多一点。
假设以总人口14万人算,人均一年才10两左右,宗室底层贫穷酸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宗禄定为永额新考》


这满清末宗室开支起码在1200万两,八旗俸祿就算末期也按雍正时期八旗最基本俸祿2300万两算。
这满清宗室+八旗开支起码也在3500万两以上如果再算上,马关辛丑供养列强的需要支付的17亿两总额的开支这可比明末养宗室年140多万两的总开支大多了。


西方传教士记载整个明代中国都象一个大城市,又像一个大花园各村各镇有其位,因为小农庄与小城市,既是如此众多,人口密集到了连农村几乎都如同城市一般,从广东到福建,福建到江浙,从江浙到北京几乎是城镇连着城镇,3英里接3英里不断因此你每走一里都会看见一 些城镇或客栈,丰足地供应各种物品,致使他们平安地在城镇生活。
参考文献曾德昭《大中国志》盖略特·伯来拉《中国报道》克鲁士《中国志》马丁·德·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利马窦书信集》《中国札记》


在明代,你对某位大臣或者士大夫,哪怕对普通读书人,说他是皇帝的奴才,他会觉得是奇耻大辱,指不定跟你拼命

在满清, 说某某大臣或者读书人,是酋长奴才或者某某主子的奴才,且得到主子认同你可以称奴,那都是祖坟冒青烟,无限耀祖,可以炫耀的事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要说哪个皇帝权力更大,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总体来说,清朝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明朝皇帝更为绝对和无所不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咱们就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一、皇权至上的体制构建: 明.............
  • 回答
    明朝皇帝的权力之大,用“一手遮天”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尤其对于明武宗朱厚照这样一位性格张扬、不拘礼节的皇帝来说,他的权力边界更是几乎不存在。假设你是朱厚照,微服私访遇上一位你心仪的民女。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看,你的行为当然是绝对不可以的。民女是自由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尊严,强行侵犯她的权益是违法犯罪的.............
  • 回答
    同根不同芽:唐后与明初宦官为何命运迥异?同样是身处皇家深宫,同样掌握着影响政治走向的巨大权力,为何大唐中后期的宦官能够肆无忌惮到废立皇帝,而明朝的宦官虽然权倾朝野,却始终无法挣脱皇权的束缚?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皇帝强弱”就能解释,其背后牵扯着更为复杂而深刻的制度设计、历史惯性以及权力运作的微妙平衡.............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对比,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甚至能废立皇帝,而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却始终无法触及皇权本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朝代各自的政治结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的根源:皇权衰弱与内朝的扩张唐朝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逐渐削.............
  • 回答
    清末权贵与明末皇族,孰更凄惨?这个问题颇有意思,因为两者虽同为没落时代的顶层群体,但其“惨”的路径和体验却大相径庭。若要细细道来,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咱们先说说明末皇族。想象一下,一个传承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家族,曾经是天下共主,如今却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明末的皇族,尤其是那些旁系的宗室,他们的“惨”.............
  • 回答
    明朝皇帝会不会游泳,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牵扯到明朝皇家的教育、生活习惯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观念。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一、 皇家的教育与特长培养:有没有“必修课”?明朝皇子的教育那可是相当严谨的,跟咱们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从小就要学治国安邦的本事。这教育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儒家经典.............
  • 回答
    明朝历经十六位皇帝,个个性格迥异,留给后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要从中选出“明君”和“昏君”的代表,确实是一项颇有争议的话题。不过,如果抛开各种主观臆断,单从其治国理念、政策走向、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长期性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一些相对清晰的轮廓。 明朝明君前三(兼具治国魄力与民生关怀)选出.............
  • 回答
    明朝皇帝的昏庸,这似乎是历史课本里反复强调的标签,仿佛一层甩不掉的底色。但正是这样一个朝代,在它崩塌之后,依然有人喊着“反清复明”,甚至付出了无数生命。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忠君思想作祟,而是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复杂的个人、民族和政治情感,最终汇成了这场悲壮的挽歌。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反清复明”的呼声,.............
  • 回答
    “明朝皇帝真的很差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时期。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简单说是或不是,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不同皇帝的个性和执政表现,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王朝,历经十六位皇帝,时间跨度近三百载,其中不乏有作为的君主,也有许多昏.............
  • 回答
    明朝皇帝为何与“蒙古大汗”这个称号绝缘,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简单来说,明朝皇帝虽然在特定时期对蒙古部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够任命和罢免蒙古的领导人,但他们始终无法僭越“蒙古大汗”这个称号,主要原因在于“大汗”的继承权、政治合法性以及文化象征意义的根.............
  • 回答
    明朝皇室的日常,和我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皇帝和太子之间,当然有严肃的朝政讨论,但也不是全无温情和趣味。毕竟,太子是未来的君王,皇帝既是父亲,也是老师,更是“老板”。这种复杂的关系,自然会衍生出不少有意思的交流。太子受教,皇帝点评——“父皇,这奏折……臣看得脑仁儿疼。”太子读书,那是头等大事,关系到.............
  • 回答
    明朝皇帝起年号,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背后藏着不少讲究和故事。不像后世那样,皇帝一声令下就定下来了。明朝皇帝起年号的过程,可以说是集皇权、礼仪、甚至一些民间期盼于一身的复杂过程。你想想,年号那是皇帝统治的标识,记录着一个时代。所以,定年号就像给自己的统治起个名字,得既响亮又有意义,还得符合当时的政.............
  • 回答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朝”却能正常运转,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概括就能说清的。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政治运作机制、庞大的官僚体系以及对皇帝权威的巧妙平衡所共同支撑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权力的分散与制度的成熟:从“皇帝为尊”到“制度为王”尽管明朝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但经过历.............
  • 回答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却能照常运转,这背后隐藏着一套相当成熟和复杂的政治运作机制,绝非皇帝怠政就能轻易瓦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特有的政治体制、官僚体系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一、高度集权的皇权与制度的代偿首先,明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这是国家机器的核心。尽管皇帝可能不上朝,但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群体放在一起比较辛苦程度,确实能引发不少思考。要说谁更辛苦,其实很难简单一概而论,因为他们的“辛苦”体现在完全不同的维度上,而且“辛苦”本身也是一种主观感受。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让大家有个更直观的感受。首先,从“责任”这个角度看。明朝皇帝,那真是.............
  • 回答
    明朝皇帝,提起这个话题,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昏庸”、“无道”这样的标签。仿佛他们的统治就是一部滑稽剧,充斥着荒淫无度、怠政误国。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标签要复杂得多。把明朝所有的皇帝都打上“昏庸”的印记,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要评价明朝皇帝是否“昏庸无道”,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1. .............
  • 回答
    评价清朝皇帝是否比明朝皇帝更优秀,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问题。两者都存在杰出的君主和相对平庸的统治者,而且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统治的重点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简单地说“谁更优秀”可能过于片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对比清朝和明朝的皇帝表现:一、 治国理念与政治制度 明朝: .............
  • 回答
    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在所有中国朝代中确实算不上高,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明朝皇室的普遍短寿。要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1. 极端的生活方式与政治压力首先,要明白皇帝作为“天子”,他们的生活看似尊贵,实则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而这种压力.............
  • 回答
    明朝历史,尤其是明朝皇帝,是否受到了清朝官修《明史》的“抹黑”?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史学界乃至民间都存在着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明史》的成书背景、编纂过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立场性因素。《明史》的成书背景与政治意图首先要明白,《明史》并非在明朝灭亡后不久就立即开.............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庙号为何没有“太宗”和“高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话题,牵涉到庙号的选取规则、历代皇帝的评价以及一些历史的巧合。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中祭祀时使用的称号,是宗法制度下对祖先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