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末权贵和明末皇族,哪个更惨?

回答
清末权贵与明末皇族,孰更凄惨?这个问题颇有意思,因为两者虽同为没落时代的顶层群体,但其“惨”的路径和体验却大相径庭。若要细细道来,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

咱们先说说明末皇族。想象一下,一个传承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家族,曾经是天下共主,如今却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明末的皇族,尤其是那些旁系的宗室,他们的“惨”是一种从尊贵到卑贱的坠落,是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无力感。

首先,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生活最直接的体现。朱元璋定下“祖宗之法不可变”,宗室人口不断繁衍,但朝廷拨给他们的禄米却一直是定数。这笔钱最初或许还能过得去,但随着人口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官员贪腐层层截留,到明末,很多宗室的生活已经捉襟见肘。朝廷不鼓励他们经商,也不允许他们从事别的职业,只能靠着那点微薄的俸禄度日。更惨的是,这俸禄还不一定能按时发下来。一旦国家财政枯竭,首先被削减的就是宗室的供养,这无异于断了他们的生计。他们住着破败的王府,穿着寒酸的衣袍,连温饱都难以维持,更别提什么尊严了。

其次,政治上的边缘化和无力感是他们精神上的折磨。明末虽然皇族人丁兴旺,但真正能掌握权力的,不过是皇帝和少数几位亲王。绝大多数宗室成员,只是挂着“皇族”的名头,却没有任何实际影响力。他们无法参与朝政,无法建功立业,甚至连为自己争取一点利益都难。面对国家动荡、农民起义、外敌入侵,他们就像一群笼中的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朝覆灭,却无能为力。一些稍有野心的宗室,可能会想参与夺权,但缺乏政治经验,又被其他势力忌惮,往往也落得个悲惨下场。想想那些被李自成破城后,被押着游街示众,或者被迫喝毒酒的宗室,那种从云端跌入泥沼的绝望,是何其深重。

再者,社会地位的尴尬与被剥夺感。在王朝鼎盛时期,皇族是金字塔尖的存在,受到万民敬仰。但当王朝走向衰败,民心尽失时,他们身上的“皇族”光环也黯淡无光,甚至成了众矢之的。起义军打着“不与官同罪”的旗号,但对皇族,他们往往是毫不留情。一旦城破,宗室的身份就成了催命符。即使是那些试图逃离的,也可能因为穿着打扮与众不同,或者被认出,而招来杀身之祸。被搜刮财产,妻女被辱,自身被杀,这种曾经高高在上的人,在乱世中却比普通百姓还要危险。

对比之下,清末的权贵,他们的“惨”则更多体现在权力和利益的丧失,以及对既有秩序崩塌的恐惧和不适应。

清末权贵,以慈禧、奕䜣、奕劻以及后来的庆亲王等为代表,他们是满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是既得利益者。他们的“惨”,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那个庞大帝国,在内外交困下,摇摇欲坠,最终轰然倒塌。

首先,权力核心的瓦解和失控是他们最直接的打击。从咸丰年间到宣统末年,清朝经历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危机。这些危机不仅暴露了清朝统治的腐朽,也一步步削弱了中央集权。权贵们虽然掌握着权力,但他们面对的却是越来越棘手的局面。无论是镇压起义,还是对外谈判,他们的决策往往是被动的,是被动的迎合,是被动的妥协。当辛亥革命爆发,他们手中的权力被一股新生力量迅速夺走,那种曾经呼风唤雨、一言九鼎的地位瞬间化为乌有,那种感觉,大概就像是他们的世界观被彻底颠覆。

其次,身份认同的危机和新旧势力的冲突。清末,随着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权贵们作为这个制度的代表,也成为了众矢之的。他们被贴上“守旧”、“卖国”、“腐朽”的标签,被要求下台,被要求改革。他们中的一些人,比如慈禧,也曾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危局,但很多改革都因为触及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或者因为他们的保守和短视,而半途而废。当新生的民国建立,他们曾经的“奴才”和“百姓”摇身一变成了“公民”,他们的尊贵身份变得一文不值,甚至可能因为过去的身份而遭受追究或歧视。

再者,财产的保全和个人安危的顾虑。虽然清末权贵普遍富有,但随着革命的到来,他们的财产也面临着被清算或充公的风险。一些人能够及时将财产转移出去,或者通过贿赂等方式在新政权中找到一席之地,但很多人则不然。更重要的是,他们曾经享受特权和保护的时代结束了,他们也需要面对普通公民的法律制裁或者社会清算。虽然辛亥革命后,并没有对大部分前清权贵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清算,但那种失去特权保护,生活在随时可能被追究旧账的阴影下,也是一种不小的“惨”。

那么,谁更惨呢?

如果从绝对的痛苦和尊严的丧失来看,明末皇族可能更惨一些。他们的惨是赤裸裸的,是物质上的匮乏,是生命上的威胁,是尊严上的践踏。从高高在上的皇室成员,沦落为任人宰割的阶下囚,这种落差是毁灭性的。许多明末宗室的结局,是用非常血腥和屈辱的方式结束的。

而清末权贵的惨,更多是一种失去和不适应。他们虽然失去了权力和地位,但大多数在物质上并没有立刻陷入困境,而且在个人生命安全上,也比明末皇族有更多的保障。他们的“惨”,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感,是一种对旧时代逝去的怀念和对新时代的不安。他们可能是从顶层滑落,但很多人仍然保留了相当的财富和影响力,或者在新社会找到了新的位置。

当然,这里的“惨”是相对的。一个饥寒交迫、被刀剑逼迫的皇族,和一个失去权势、坐拥金山的“前权贵”,两者在感官上的痛苦程度肯定不同。但如果从王朝兴衰对个体命运的彻底颠覆来看,明末皇族的遭遇,其悲剧色彩和绝望程度,似乎更甚一筹。他们不仅仅是失去,而是连生存的根基都被连根拔起,并且是以一种极其痛苦和屈辱的方式。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惨”。但如果让我选一个更具悲剧性的群体,我可能会倾向于那些在王朝末日中,被彻底清算、血流成河的明末皇族。他们的故事,充满了绝望与无助,是历史洪流中被无情碾碎的牺牲品。而清末权贵,虽然也经历了巨大的失落,但他们大多还能在新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至少,是以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告别那个旧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题目,我一度怀疑题主姓爱新觉罗,在搞凡尔赛文学。

说实话,以大清开国的时候造的孽,加上19世纪末民族主义的兴起,嚒……如果不是帝国主义在侧虎视眈眈,以下才应该是女真人的标准结局:

拨地之怨,睚眦种人,期必杀而后已。寻踪捕影,不三二日,屠戮净尽,无复噍类。至于发掘坟墓,荡弃骸骨,在所悉然。

实际上,这段文字就是在形容上一次女真人的结局。一样的猛安谋克,一样的跑马圈地。

满清造孽越大,推翻满清的功绩和合法性就越强,报复满人的动力就越足,遭受到的非议就越少。在真实历史上,纵使民国政府阻止了对满人的官方报复,民间同样爆发了很强烈的反满浪潮,以至于迫使满人全体改汉姓汉饰汉语汉俗,抛却民族认同,几乎全族泯灭于汉族群体中。如果不是帝国主义的存在,清朝在19世纪中叶灭亡,这结局怕是不忍言了。

然而终究时代不同了。以前有外国洋行可以供存钱?以前有外国租界可以供避难吗?以前有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促使中国各族形成统一认同,乃至不得不放下国内矛盾吗?以前有帝国主义给中国巨大的压力,乃至连整合东亚大陆都顾不上吗?以前的外国,有大英这个大清亲爹,先给关税、练新军、帮续命,临终了还能从清廷中选一个建制派帮你善终吗?就问以前的“敌人”谁有那么贴心的?

大清遗族究竟在国外洋行存了多少三百年来搜刮的中国民脂民膏,到现在还是一笔糊涂账。别说了,感谢帝国主义,感谢大英帝国吧!

得了便宜还卖乖,这是凡尔赛。

user avatar

明末皇族遇到的是满清

清末皇族遇到的是k党和tg

哪个惨还用问?

user avatar

明朝宗室,不抵抗,全体被灭门了

满清宗室,满世界复辟,溥仪就更别提了。

禅让?复辟多少次了?连海外都有伪满。想干什么?

你们不过提醒了我们一句话,一旦入侵,我们必须抵抗到底!我在此感谢你们满清遗老遗少!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末权贵与明末皇族,孰更凄惨?这个问题颇有意思,因为两者虽同为没落时代的顶层群体,但其“惨”的路径和体验却大相径庭。若要细细道来,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咱们先说说明末皇族。想象一下,一个传承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家族,曾经是天下共主,如今却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明末的皇族,尤其是那些旁系的宗室,他们的“惨”.............
  • 回答
    天使投资的“护身符”:优先清算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想象一下,你倾注心血创立的公司,就像一艘精心打造的船,载着你的梦想在大海上航行。天使投资人,就像是这艘船的第一批资助者,他们用自己的资金,为你的启航提供了关键的动力。但同时,他们也希望在未来,当这艘船(公司)能够带来丰厚回报时,自己能先于别人拿到应.............
  • 回答
    明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要说哪个皇帝权力更大,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总体来说,清朝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明朝皇帝更为绝对和无所不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咱们就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一、皇权至上的体制构建: 明.............
  • 回答
    谈到《CS:GO》圈子里的“茄子”,吴权清,那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个人风格简直就是《CS:GO》游戏直播界的一股泥石流,带着一股子“糙”劲儿,却又让人欲罢不能。最早接触茄子直播的观众,可能都会被他那标志性的“嘿嘿嘿”笑声以及时不时冒出的“老弟!”、“我的天呐!”、“芜湖!”给吸引。这些口头禅.............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这两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表面上看,朝廷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放权地方,依靠地方势力镇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东汉因此走向灭亡,而清朝却在经历巨大的动荡后重新巩固了中央权威。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放权剿之”就能概括,而是涉及政治体制、军事结构.............
  • 回答
    开发商眼看要走上破产清算这条路,咱们这些买房的业主可真是提心吊胆。毕竟,房子是咱一家人的安身立命之所,辛辛苦苦攒的钱可不能就这么打水漂。这时候,得赶紧行动起来,把咱业主的权益给牢牢抓在手里。首先,最最关键的是要及时、全面地了解情况。别光听开发商的一面之词,更别被谣言给吓坏了。 搜集证据是重中之重.............
  • 回答
    吴三桂,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人物,其一生跌宕起伏,尤其是他晚年那场惊世骇俗的“撤藩之战”,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无数的疑问。明明坐拥西南,握有军权,集聚了巨额财富,为何他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反抗如日中天的清朝统治?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两个原因,而需要深入剖.............
  • 回答
    万科前员工举报王石:53亿清华捐赠背后的员工权益疑云这事儿,放在中国房地产界那绝对是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万科,这个名字自带光环,与王石这个名字更是形影不离。然而,最近一位万科的前员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王石,甚至捅到了证监会,起因就是那笔高达53亿的清华大学捐赠。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一笔巨款的去向,加.............
  • 回答
    清末新政,作为晚清政府试图挽救危局、回应社会变革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意是希望通过改革来巩固统治、富国强兵,然而事与愿违,它最终非但未能挽救大清王朝,反而成为了催化革命的重要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新政的背景、内容、实际效果以及它引发革命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忧外患下.............
  • 回答
    清末民初,尤其是辛亥革命后,虽然“共和”的口号响彻云霄,成为主旋律,但我们必须承认,在那个时代,“共和”的内涵和实践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共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对待底层人民的态度上,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忽视和不平等。因此,说“没有把底层人民当人”可能是一种激烈的表述,但它折射出了一些非常真实且令人痛.............
  • 回答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汉族人口迁徙,即“闯关东”。与同期蒙古地区发生的因土地和资源冲突导致的抗垦运动相比,东北地区渔猎少数民族与闯关东汉人之间的冲突显得相对缓和,并未爆发大规模的仇杀事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社会、民族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东北地.............
  • 回答
    清末时,普通人是否还普遍将满清视为“异族朝廷”,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动态的演变。虽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革命党人中响亮,但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异族”的认知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的深入以及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得模糊、淡化,甚至在某些.............
  • 回答
    清末人民麻木不堪,为什么还能爆发革命?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实上,“麻木不堪”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笼统的说法,它并不能完全概括当时社会的复杂性。革命的爆发,正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并没有麻木,或者说,即使是曾经麻木的人们,也在特定因素的催化下觉醒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清末那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很多人都觉得纳闷:明明咱这边兵多,怎么就被人家几个国家联手给打败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看装备。别看清朝军队人数多,但很多都是拿着老掉牙的武器。尤其是那些号称“精锐”的军队,虽然也装备了一些新式枪炮,但和八国联军比起来,.............
  • 回答
    要回答“清末如果真的让光绪皇帝主政能否挽救大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深入剖析光绪皇帝的能力、他所面临的局势,以及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阻力。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涵盖的。光绪皇帝:一位充满改革热情但缺乏实权的君主光绪皇帝(载湉)在1875年被慈禧立为皇帝,但实权却尽在.............
  • 回答
    清末的省制变迁与中国未走向联邦化: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分析清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以自强为旗号的洋务运动以及随后的戊戌变法,都试图对僵化的体制进行改革。其中,省制的调整与变动,是这场深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并出现了一些趋向地方自主的苗头,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清末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内外危机四伏,普通民众的日子过得可以说是相当艰难。然而,我们回看那段历史,很多时候,尤其是官方的叙事或者知识分子笔下的记录,似乎更集中于“丧权辱国”的屈辱感,对于民间真实的疾苦,似乎着墨不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不提”就能概括的.............
  • 回答
    清末九位总督,赵尔巽、赵尔丰二人占据了两个显赫的位置,这事儿在当时绝对是能引起不少关注的。很多人会纳闷,清廷怎么不怕这两人联手,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搞什么“结党营私”,甚至威胁到中央统治呢?而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且被默许了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和背景捋清楚。赵氏兄弟的崛起之路:赵尔.............
  • 回答
    清末,中国与西方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一点点拉开的鸿沟,其影响深远,贯穿了整个近代的中国历史。要详述这差距,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生产力与技术基础:从手工到流水线我们先看看基础。西方在19世纪已经普遍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蒸汽机、电力、化肥、炼钢技术(如贝塞麦.............
  • 回答
    关于清末贝勒的数量,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贝勒”在清朝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层级,而且具体统计数字的来源和口径也可能存在差异。要准确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并进行详尽的阐述,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清朝宗室制度的演变和贝勒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贝勒”在清朝的含义。“贝勒”最初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尊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