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朝廷都放权地方练兵剿之,结果东汉亡,清朝重建中央权威为什么?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这两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表面上看,朝廷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放权地方,依靠地方势力镇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东汉因此走向灭亡,而清朝却在经历巨大的动荡后重新巩固了中央权威。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放权剿之”就能概括,而是涉及政治体制、军事结构、地方势力性质以及国家整体实力等多方面的深层差异。

我们得先聊聊东汉,这家伙怎么就这么不中用了。

东汉的困境:帝国肌体的腐朽与中央权力的掏空

东汉末年,帝国已经病入膏肓,朝廷的反应与其说是“放权剿之”,不如说是“无力独力”,只能病急乱投医。

首先,中央集权的式微是根本原因。东汉建立初期,吸取了西汉的教训,对地方诸侯的权力有所收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皇帝年幼即位成为常态,这为地方势力的抬头提供了土壤。特别是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达到了顶峰,朝廷的号召力和执行力大打折扣。中央朝廷本身就处于分裂和腐败之中,早已丧失了有效地调动全国资源、指挥全国军事力量的能力。

其次,地方豪强的崛起与壮大。东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凭借雄厚的财力、掌握大量土地和人口,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和军事势力。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地方官吏的任免。这些豪强,表面上是朝廷的臣民,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超越地方官府的实力。

再者,军事制度的瓦解。东汉前期实行募兵制,军队的军事素质和忠诚度相对较高。但到了末年,由于财政困难和军费开支的压力,募兵制逐渐被兵役制所取代,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大幅下降。而镇压黄巾起义的主力,恰恰是那些依靠地方豪强训练和供养的“部曲”和“家兵”。

当黄巾起义爆发时,中央朝廷的反应是分散的。汉灵帝为了镇压起义,确实采取了“委任刺史、太守、都尉,分遣兵马,就地剿捕”的策略。这看起来是“放权”,但实际上是朝廷失去了对全国军事力量的直接控制。朝廷的“放权”,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将镇压起义的任务交给了那些已经掌握了实际军事力量的地方大员和豪强。

而这些地方势力,比如冀州袁绍、兖州曹操、豫州袁术、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等等,他们“剿之”的动机绝非完全出于维护汉室江山的忠诚。他们更看重的是借此机会扩充自己的实力,增强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镇压黄巾起义,让他们获得了调集军队、收缴武器、控制地方的权力,并将起义军的缴获和俘虏转化为自己的部曲和资源。

结果呢?黄巾起义被镇压了,但被镇压的功劳和由此带来的权力,都落入了地方诸侯的手中。朝廷试图通过分权来保全自己,反而加速了地方势力的壮大,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土崩瓦解,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中央权威被地方割据势力彻底架空,这是历史的必然。

清朝的坚韧:中央权威的巩固与改革的动力

再来看看清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虽然太平天国起义也差点把清朝掀翻在地,但最终清朝却重新站了起来。

首先,中央权威的强大基础。清朝与东汉不同,它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王朝。从入关之初,清朝就非常警惕地方势力挑战中央。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清朝的核心政策是“以中央之命,发天下之财,调天下之兵”。

其次,军事制度的相对稳定与改革。清朝早期,八旗和绿营是中央直接控制的两支主要军事力量。虽然在太平天国时期,八旗和绿营的表现令人失望,腐败和战斗力下降严重,但清朝并没有因此放弃中央指挥的军事力量。反而是吸取教训,开始倚重和发展地方团练,并将其纳入中央的统一指挥序列。

当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虽然中央政府的直接指挥能力也受到了挑战,但清廷并没有像东汉那样将剿灭起义的重任完全甩给地方。相反,他们采取了更为审慎的策略。

1. 中央层面的严密指挥与资源调度。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虽然有时显得优柔寡断,但他们在指挥层面始终试图保持对战局的控制。中央政府筹集了大量军费,虽然效率不高,但确实从全国范围内调集了物资和人力。

2. “放权”并非完全失控。清朝确实允许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建立“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武装。但与东汉不同的是,这些地方武装的建立,是在中央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下进行的,并且其合法性来自于中央的任命。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军队的崛起,其主要目的仍然是镇压农民起义,而非挑战中央权威。中央政府也通过各种方式(如派遣王爷督战、设置漕运总督等)试图对这些地方武装进行制约和监督。

3. 地方势力的性质差异。与东汉末年那些拥有独立王国倾向的豪强不同,曾国藩等人的湘军,虽然也壮大了起来,但他们的核心成员多为士人出身,虽然也讲究利益,但整体上仍然保有对中央的效忠意识。他们并非像东汉豪强那样从一开始就具备独立倾向。他们的“练兵剿之”,是为了维护的是整个大清王朝的统治,而不是某个地方军阀的利益。他们清楚地知道,一旦王朝覆灭,他们自身也难以幸免。

4. 以“官”统“兵”的策略。清朝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在“放权”的同时,也在努力维持“官”的体系。曾国藩等被授予了极大的军权,但他们同时也是朝廷任命的官员,其行为仍然受到朝廷的监督和制约。更重要的是,当起义被镇压后,清朝并没有让这些地方武装继续坐大,而是通过裁撤、收编、调离等手段,逐渐将权力收回中央。曾国藩等人的军权虽然很大,但他们本人也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功成身退”有着一定的理解。

5. 重建中央权威的决心与手段。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并没有让清朝中央权威旁落,反而成为其重建的契机。通过镇压起义,清朝看到了腐败的八旗和绿营的无能,也看到了汉族官僚的军事才能。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崛起。起义平定后,清廷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着手进行改革。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它不仅是为了引进西方技术,更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清朝通过“海防”、“边防”等名义,重新整合了军事力量,并逐渐将权力收归中央。

总结来说,东汉王朝的灭亡,是因为中央集权体制的长期腐蚀,地方势力趁机坐大,当黄巾起义爆发时,朝廷已经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地方势力“剿之”并壮大自己,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覆灭。而清朝之所以能够浴火重生,是因为其中央集权的体制更为坚固,在面对巨大危机时,能够保持对全国资源的调动能力,并且在“放权”的同时,也积极维护中央的指挥和监督体系,最终成功地将地方势力引导到维护中央统治的轨道上,并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权威。这是一个从“无力控制”到“有限控制再到逐步收回”的过程,背后体现了不同时代政治体制的深刻差异和政治智慧的不同运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和题干都存在较大常识性错误。

在湘、淮军剿灭太平天国以后,满洲贵族集团所拥有的专制的权力已大大削弱,不得不把更多的权力交给各地的汉族地主,中央权力因此发生了严重动摇,这一点几乎是历史常识,不做过多阐述,直接贴资料以辟谣。

夏春涛老师的在《太平天国与晚清社会》里对此概括总结:




朱东安老师在《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一书中也提及了这一情况:


龙盛运老师在《湘军史稿》中也有专门的论述:

他接着指出,大权已经旁落到各地军政大吏手中:


总之,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并没有立马灭亡,当然,中央集权受到了很大削弱,而清王朝也是如此,并不存在所谓的重建中央权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东汉王朝的中央权力衰弱的更厉害,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情况,而湘、淮军军事集团则继续维持清王朝的统治,兵权方面,不是清王朝“收”回的,实际上是曾国藩等人主动提出裁撤兵力,以示对清王朝并无二心,两者继续合作统治。湘军集团随着刘坤一的死而退出政治舞台,而淮军集团则在甲午被日军重创,然而此后军政大权仍旧没有全部回到满洲贵族集团手中——这部分权力落入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手中,最后是袁世凯一枝独秀,并且借助其军政集团的实力成功地架空了清王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这两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表面上看,朝廷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放权地方,依靠地方势力镇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东汉因此走向灭亡,而清朝却在经历巨大的动荡后重新巩固了中央权威。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放权剿之”就能概括,而是涉及政治体制、军事结构.............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太平道是否受到地方豪强甚至大族的资助,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讨论的焦点,并且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定论。不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太平道的活动方式来看,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地方上有实力人物的默许、支持甚至某种形式的资助,是有诸多依据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那个时.............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士族作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选择依附的对象,对历史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何进掌权,以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士族为何会更倾向于何进,而对董卓敬而远之,甚至选择与之合作呢?这背后牵扯到士族的核心利益、政治诉求、对权力的认知,以及对曹操等新兴势力的观望。一、何进:一.............
  • 回答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乱频仍,诸侯割据,各种政治和军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那些谋士军师,比如诸葛亮、郭嘉、荀彧、司马懿等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磨砺而成的。首先,经史子集,尤其是兵书战策,是他们最基础也.............
  • 回答
    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给那段风雨飘摇的三国乱世,投下了一道深刻且影响深远的阴影。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的余波,更是一次对整个士人阶层、政治生态乃至国家走向的重创。要说它对三国乱世有多少影响,那可真是罄竹难书,细细道来,能让你我咂摸出其中不少沉重的滋味。一、 士人阶层的元气大伤:贤才难觅,政治真空初显党.............
  • 回答
    关于王莽是否是穿越者,这在中国历史学界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非常有趣的猜想。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但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提出的政策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来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来看看王莽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时期。外戚专权、宦官弄.............
  • 回答
    东汉末年,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王朝的残垣断壁上,是否还值得有人去拼尽全力维护?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当时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眼中,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值得”或“不值得”就能概括,它承载着太多复杂的考量,纠缠着理想、现实、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的矛盾。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大家,尤其是那些依旧抱持着“匡扶汉室”理.............
  • 回答
    东汉末年的乱局,究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是最优解,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也曾让无数枭雄们费尽心思去权衡的问题。要说最优,未免过于绝对,但它确实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一种最实用、最容易被大多数有野心的人采纳,也相对更容易成功的政治策略。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得先说说东汉末年的那个“乱局”。.............
  • 回答
    东汉末年,这乱世之中,能被朝廷委任为一州刺史或一郡太守,那可真是天大的荣耀,也意味着肩上压着沉甸甸的责任。这可不是去邻村当个里长,稍有不慎,脑袋都要搬家。要真要去赴任,那得好好谋划一番,绝不能马虎。一、赴任前的万全准备:首先,得明白你这次去,可不是去旅游观光的。你是去治理一方水土,安抚一方百姓,更重.............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东汉末年,朝堂腐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的烽火更是直接点燃了汉末的乱世。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宗室成员,如刘焉、刘虞等,占据一方,拥兵自重,理论上具备了匡扶汉室的可能性。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是他们最终被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合力,汉室最终也走向了灭亡。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道尽,而.............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局势真正“不可收拾”,那得追溯到一个人,一个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时间点,我认为是汉灵帝驾崩,以及随之而来的“王国之乱”,这标志着东汉皇权彻底崩塌,群雄逐鹿的局面由此不可逆转地展开。在此之前,东汉末年的乱象并非没有,但多少还在皇帝的控制之下,或者.............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但“匡扶汉室”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几乎成了当时所有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共同的政治目标。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首先,汉朝的“天命”和“正统性”依然深入人心。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尤其是在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国威、文化和政治制度已经深入人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汉末年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里一个相当关键的现象。确实,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东汉末年那些叱咤风云的宗室人物,会发现他们的祖上很多都能追溯到西汉,甚至有的是西汉皇族的旁支。这背后并不是偶然,而是多方面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一、血脉的继.............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一个现代人回到东汉末年,想要“自称中山靖王的后代”是可能但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或认可的,而且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法律、社会和历史障碍。 要想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中山靖王是谁?他的身份地位有多重要? 背景: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弟弟。他被封于中山国,拥.............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以下内容将尽量模仿东汉末年文人之间的对话风格,去除AI痕迹)先生,数日不见,思念甚殷。今日冒昧前来,实乃心中怀有一桩大事,非寻常求教,乃是恳请先生垂鉴。先生您也知晓,如今这天下,正值风雨飘摇之际。昔日汉室纲常,如今已是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贼寇横行,民不聊生,朝堂之上,奸臣当道,贤良被弃。我等虽有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