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汉末年,为什么士族愿意依附何进,而不愿和董卓合作?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士族作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选择依附的对象,对历史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何进掌权,以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士族为何会更倾向于何进,而对董卓敬而远之,甚至选择与之合作呢?这背后牵扯到士族的核心利益、政治诉求、对权力的认知,以及对曹操等新兴势力的观望。

一、何进:一个“可以被驯服”的权臣

何进作为大将军,虽然出身不高,但位高权重,且手握军权。士族为何愿意依附于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老面孔”与“相对稳定”的错觉: 何进是汉灵帝的皇后何氏之兄,出身也算在皇室的姻亲关系之内。在士族眼中,虽然何进本人粗鄙,但他的背后是外戚集团,并且继承了哥哥的权势。在经历了何进妹妹被废、何进掌握大权的一系列权力洗牌后,士族们认为何进的崛起,虽然有些意外,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旧有的权力结构。相比于一个来自边疆、以武力起家、缺乏政治根基的董卓,何进显得更像是一个“可以被驯服”的、在原有体系内运作的权臣。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在何进这里找到一个可以施展的空间,甚至引导他做出符合士族利益的决策。

2. “官僚体系”的惯性与可操控性: 汉朝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和僵化的官僚体系。士族正是这个体系中的核心人物。何进虽然专权,但他还需要依靠这套体系来统治国家,更需要依靠士族出身的文官来管理朝政。他需要士族为他出谋划策,需要他们填充各级官职。士族们深知官僚体系的运作之道,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人脉,影响何进的决策,为自己和家族谋求利益。他们可以“挟持”何进,让他不得不依赖于自己的政治资本。

3. “汉室正统”的香火情: 尽管汉朝末年政治腐败,但“汉室正统”仍然是士族们维护自身地位合法性的重要基石。何进作为皇后的哥哥,至少在名义上,他还是在维护汉室的统治。士族们可以以“匡扶汉室”、“巩固刘氏江山”为名,来指导何进的行为。相比之下,董卓直接废立皇帝,其行为赤裸裸地破坏了汉室的权威,这对于以维护“正统”为己任的士族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挑战。虽然他们知道汉室已名存实亡,但这种名义上的依附,仍然是他们最后的政治筹码。

4. “机会主义”的观望: 许多士族并不急于站队。他们看到何进掌权,但同时也看到了何进的局限性。他们选择依附何进,更像是一种“试探”和“观望”。他们想看看何进能走多远,能否真正控制住局面。如果何进最终能够稳定朝政,他们便可以顺势而上;如果何进失败,他们也能及时抽身,避免被牵连。这种机会主义的心态,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个看起来“更容易”打交道的对象。

二、董卓:一个“不可控”的颠覆者

与何进不同,董卓的出现,对士族来说,更像是一场地震。他们不愿意与董卓合作,主要在于:

1. “暴力”与“破坏”的直接冲击: 董卓控制洛阳,其手段极其粗暴。他废立皇帝、屠戮朝臣、焚烧宫阙,这些行为直接挑战了士族赖以生存的政治秩序。董卓的权力来自于军队,而非士族的政治支持。他无需顾忌士族的意见,也无意与士族合作进行“政治游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用暴力摧毁士族熟悉的规则。

2. “外来者”的身份与“掠夺者”的本质: 董卓并非中原士族出身,他是凉州军阀。他的到来,在很多士族眼中,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外敌入侵”。董卓在洛阳的种种行为,如抢夺民财、横征暴敛,更是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掠夺者”,而非一个“管理者”。士族们不愿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被一个来自外部的、没有任何政治道义约束的武夫轻易剥夺。

3. “无法驾驭”的危险信号: 董卓的政治手腕相对简单粗暴,他不像何进那样,需要依赖士族的政治才能。他的权力是绝对的、压倒性的。士族们发现,无论他们如何劝谏,如何施加影响,都很难真正改变董卓的决定。与董卓合作,意味着他们可能成为董卓巩固权力的工具,而非与董卓平起平坐的政治盟友。一旦董卓的决策失误,他们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甚至被其牺牲。

4. “曹操”等新兴势力的吸引力: 随着董卓的出现,天下局势更加混乱。一些有远见的士族,开始将目光投向曹操、袁绍等新兴的、更有潜力的政治势力。曹操虽然也起家于乱世,但他表现出了更强的政治手腕和政治理想。他能够团结一部分士族,并且有重振汉室的口号。在士族看来,依附何进只是无奈之举,而与董卓合作,则意味着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一个不可预测的、甚至有毁灭性的力量。他们更愿意将赌注押在那些更有可能成功的、更符合他们长远利益的新兴力量身上。

总结:

简而言之,士族之所以愿意依附何进,是因为他们认为何进是一个可以在现有政治框架内运作、并且有一定可塑性的对象。他们可以通过自身优势,影响何进,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而董卓的出现,则代表了一种颠覆性的力量,他破坏了士族赖以生存的政治秩序,其粗暴的手段和掠夺的本质,让士族感到恐惧。因此,他们宁愿与一个“可以被驯服”的旧势力周旋,也不愿与一个“不可控”的颠覆者为伍,同时也在观望和寻找更符合自己长远利益的新兴政治力量。这种选择,并非对何进的忠诚,而是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以及对政治风险的规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不能绝对地说没有士族跟董卓合作,只是比较少而已。尤其是具有士族风向标之称的袁绍家族不与董卓合作后,我们便有天下士族不与董卓合作的印象了。

何进是以外戚身份入朝令大将军职位,这在东汉完全是合法的常规操作,是当时公认的权力分配机制,士大夫对这一相对成熟的机制几乎已经适应。反观董卓,其人乃是西凉军阀而已。论身份、地位明显不入士人之眼,根本算不上是个上层人物。其进京本是奉大将军之命而来,只不过大将军在诛杀宦官时出了意外,让董卓的人马趁机捡漏控制了东汉中央。

士族对这一西凉军阀本身毫无好感,然后董卓又在朝廷倒行逆施,废立皇帝,奸淫公主,胡作非为。士族本是读书人出身,起码基本的人臣之道还是懂的,可以说士族是一个有信仰,有底线的群体。

董太师这一土匪式地执政风格与学阀士族的价值观相差太远,士族跟他没有合作基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士族作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选择依附的对象,对历史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何进掌权,以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士族为何会更倾向于何进,而对董卓敬而远之,甚至选择与之合作呢?这背后牵扯到士族的核心利益、政治诉求、对权力的认知,以及对曹操等新兴势力的观望。一、何进:一.............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但“匡扶汉室”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几乎成了当时所有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共同的政治目标。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首先,汉朝的“天命”和“正统性”依然深入人心。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尤其是在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国威、文化和政治制度已经深入人心.............
  • 回答
    东汉末年,朝堂腐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的烽火更是直接点燃了汉末的乱世。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宗室成员,如刘焉、刘虞等,占据一方,拥兵自重,理论上具备了匡扶汉室的可能性。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是他们最终被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合力,汉室最终也走向了灭亡。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道尽,而.............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这两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表面上看,朝廷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放权地方,依靠地方势力镇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东汉因此走向灭亡,而清朝却在经历巨大的动荡后重新巩固了中央权威。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放权剿之”就能概括,而是涉及政治体制、军事结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明朝末年为何对西北加税,而非东南?一个错位的财政重担明朝末年,风雨飘摇。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财政的压力如同潮水般不断上涨,朝廷为了弥补亏空,不得不寻求新的税源。然而,当我们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家将更多的财政重担压在了西北地区,而非富庶的东南沿海。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并非简单的经.............
  • 回答
    东汉末年,这乱世之中,能被朝廷委任为一州刺史或一郡太守,那可真是天大的荣耀,也意味着肩上压着沉甸甸的责任。这可不是去邻村当个里长,稍有不慎,脑袋都要搬家。要真要去赴任,那得好好谋划一番,绝不能马虎。一、赴任前的万全准备:首先,得明白你这次去,可不是去旅游观光的。你是去治理一方水土,安抚一方百姓,更重.............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局势真正“不可收拾”,那得追溯到一个人,一个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时间点,我认为是汉灵帝驾崩,以及随之而来的“王国之乱”,这标志着东汉皇权彻底崩塌,群雄逐鹿的局面由此不可逆转地展开。在此之前,东汉末年的乱象并非没有,但多少还在皇帝的控制之下,或者.............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末期,特别是经过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的洗劫,国力日渐衰微,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组合姓氏家族的兴起。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现象,而是多重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拜占庭帝国早期和中期的姓氏状况。在帝国早期,姓氏的概念并不.............
  • 回答
    东汉末年,冀州刺史一职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都是一方重镇。要说这段时期冀州刺史的“主角”,那非韩馥莫属了。韩馥,字元则,出自名门望族,是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他为人谦和,有良好的声望,在朝廷里也担任过不少重要的官职,比如侍御史、济南相、东郡太守等。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治郡经验。到了东汉末年,.............
  • 回答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乱频仍,诸侯割据,各种政治和军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那些谋士军师,比如诸葛亮、郭嘉、荀彧、司马懿等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磨砺而成的。首先,经史子集,尤其是兵书战策,是他们最基础也.............
  • 回答
    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给那段风雨飘摇的三国乱世,投下了一道深刻且影响深远的阴影。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的余波,更是一次对整个士人阶层、政治生态乃至国家走向的重创。要说它对三国乱世有多少影响,那可真是罄竹难书,细细道来,能让你我咂摸出其中不少沉重的滋味。一、 士人阶层的元气大伤:贤才难觅,政治真空初显党.............
  • 回答
    关于王莽是否是穿越者,这在中国历史学界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非常有趣的猜想。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但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提出的政策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来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来看看王莽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时期。外戚专权、宦官弄.............
  • 回答
    东汉末年,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王朝的残垣断壁上,是否还值得有人去拼尽全力维护?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当时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眼中,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值得”或“不值得”就能概括,它承载着太多复杂的考量,纠缠着理想、现实、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的矛盾。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大家,尤其是那些依旧抱持着“匡扶汉室”理.............
  • 回答
    东汉末年的乱局,究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是最优解,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也曾让无数枭雄们费尽心思去权衡的问题。要说最优,未免过于绝对,但它确实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一种最实用、最容易被大多数有野心的人采纳,也相对更容易成功的政治策略。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得先说说东汉末年的那个“乱局”。.............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太平道是否受到地方豪强甚至大族的资助,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讨论的焦点,并且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定论。不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太平道的活动方式来看,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地方上有实力人物的默许、支持甚至某种形式的资助,是有诸多依据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那个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汉末年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里一个相当关键的现象。确实,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东汉末年那些叱咤风云的宗室人物,会发现他们的祖上很多都能追溯到西汉,甚至有的是西汉皇族的旁支。这背后并不是偶然,而是多方面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一、血脉的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