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末为什么只强调丧权辱国,不提民间疾苦?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清末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内外危机四伏,普通民众的日子过得可以说是相当艰难。然而,我们回看那段历史,很多时候,尤其是官方的叙事或者知识分子笔下的记录,似乎更集中于“丧权辱国”的屈辱感,对于民间真实的疾苦,似乎着墨不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不提”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丧权辱国”本身就是一种极具煽动性和号召力的叙事。在那个列强环伺,国家濒临灭亡的关头,民族危机感是压倒一切的。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尊严,这些宏大的概念,更容易引发普遍的共鸣,也更容易凝聚人心。尤其对于那些希望挽救国家、变革图强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来说,他们认为,如果不能抵御外侮,拯救国家,那么一切民间疾苦的根源都将无法解决。所以,他们将焦点放在了最紧迫的外部威胁上,希望通过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来推动改革或革命。

其次,“民间疾苦”的层面太广,也太复杂了,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更难形成一种强烈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政治号召。民间疾苦,包括了什么?饥荒、瘟疫、苛捐杂税、土地兼并、官吏贪腐、社会治安混乱等等,这些都是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严重,但它们往往是社会内部结构性矛盾的体现,解决起来需要漫长而复杂的系统性改革,甚至是颠覆性的革命。与“亡国”这样直接、看得见的威胁相比,民间疾苦显得更为分散,也更为“日常”。

第三,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在清末,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大众媒体刚刚起步,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影响范围有限。大量的民间疾苦,很多时候是发生在偏远地区,或者是在一些小范围的事件中,很难被广泛地记录和传播。即使有记录,也多是地方官员的奏折,或者是一些私人的日记、信件,这些内容并不为广大民众所熟知。而那些能够发出声音、影响舆论的人,往往是接受过教育的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关注点自然会偏向于国家大事。

第四,士大夫阶层的视角和利益。清末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他们固然有很多人心怀家国,但他们本身也属于社会精英阶层,对底层民众的“疾苦”理解可能存在隔阂。而且,他们自身也可能受到某些利益的牵制,或者在看待问题时,会不自觉地从维护自身阶层的角度出发。即使他们意识到民间疾苦,也可能认为“治国平天下”是大前提,只有国家强盛了,才能顾及民生。

第五,“丧权辱国”是一种更易于“政治化”的叙事。它直接指向外部敌人,能够激起强烈的爱国情绪,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治动员工具。你可以说“外国佬欺负我们”,这比说“地主压迫我们”、“官员剥削我们”更容易获得一种“正义感”和“合法性”。在这种叙事下,个人的苦难可以被升华为民族的苦难,个人的反抗可以被融入到反抗外敌的洪流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关注民间疾苦。其实,清末的史料中,也并非完全没有提到民间的苦难。例如,关于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背后都有深厚的民众疾苦作为根源。一些有良知的官员和士大夫,也在奏折中、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苛捐杂税、官场腐败、民不聊生有过深刻的揭露和批评。比如,一些关注水利、农业的官员,会写很多关于赈灾、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的奏议。

只是,这些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往往被“丧权辱国”的叙事所“稀释”或者“挤压”了优先度。当一个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任何个体的、局部的苦难,在宏大的国家叙事面前,都显得不那么“突出”了。就好比一个人快要被淹死了,他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抓住救命稻草,而不是抱怨岸边的泥土不够干净。

而且,“丧权辱国”的叙事,也起到了一种“转移视线”的作用。当国家在外交上节节败退,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背负了巨额赔款时,统治者和一部分精英阶层,也可能希望通过强调外部的敌人和民族的耻辱,来转移民众对内部腐败、无能以及社会不公的注意力。

总而言之,清末历史叙事中,“丧权辱国”的强调,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反映了那个时代最紧迫的民族危机,也是一种有效的政治动员策略,同时也与当时的信息传播、社会结构以及精英阶层的视角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并不代表民间疾苦不存在,而是它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没有占据同样“突出”的叙事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阶级斗争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这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除了原有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以外,又加上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且后者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既要反对本国封建主义,更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承担了双重的革命任务。——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所以,怎么可能不说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冲击?

在鸦片战争之后要提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的解体,通商口岸附近地区的手工纺织业被冲击;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会说鸦片泛滥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为严重,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清廷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用重税掠夺农民。地主也乘机加剧了土地兼并;讲义和团运动过的时候会说当时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教会在农村横行乡里,欺压良善。还会提到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期间,随着各种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少数民族反抗清朝压迫的斗争此起彼伏。甚至《中国通史》中辟有专门的章节说明当时中国农业生活的困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在网络上被定义成暴民,少数民族起义也因为现在的民宗问题不好再说,那么自然丧权辱国就被强化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