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中科院强所实力比肩清北,弱所弱如双非」这种说法?

回答
“中科院强所实力比肩清北,弱所弱如双非”,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内部巨大差异性的一个形象比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科院的构成、历史、以及它与“清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两所中国最顶尖高校的比较。

首先,我们要明确“清北”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重视、资源投入最大的两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金字塔尖。它们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产出、人才培养、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有着长期的积累和优势。它们的“强”是相对稳定、全方位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中科院的“强所比肩清北,弱所弱如双非”的说法呢?这背后是中科院庞杂的构成和历史演变造成的。

一、中科院的“强所”:名副其实的科研国家队

“强所”指的是中科院旗下那些历史悠久、学科优势突出、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产生过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往往在特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前沿的地位。

历史积淀与国家战略定位: 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在科技领域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科院都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任务。很多研究所都是国家为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特定学科发展而设立的,例如在基础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计算科学、自动化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队”。
汇聚顶尖人才与优势资源: 这些“强所”往往能吸引和留住中国最顶尖的科研人才,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高端人才。它们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庞大的数据库,以及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构成的优势科研平台。例如,在国家大科学装置方面,中科院拥有最多的国家级项目,如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FAST望远镜等,这些都是其独特优势,也是清北难以完全比拟的。
科研成果的代表性与影响力: 这些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往往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在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它们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在量子通信、高温超导、基因测序、核心材料等领域,中科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尽管清北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上是主力,但中科院的很多研究所也拥有自己的研究生院,并且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在某些精密研究领域,中科院培养出来的博士和博士后,其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甚至能够与最顶尖大学的毕业生相媲美,或者在特定研究方向上更具优势。可以说,一些顶尖的研究所,其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是可以与清北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比较,甚至在某些专业领域形成竞争力的。

所以,“比肩清北”体现在:

在特定优势学科领域,其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可以与清北在同领域的优势学科媲美,甚至在某些前沿方向上更具优势。
其培养出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在学术和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方面,可以与清北形成协同或竞争关系。

二、中科院的“弱所”:历史遗留与转型挑战

另一方面,“弱所”的说法则指向了中科院体系中那些存在各种问题、实力相对不那么突出的研究所。这些“弱所”的存在,是中科院作为庞大科研机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必然的现象。

历史包袱与学科调整: 中科院的成立和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早期成立的很多研究所,其研究方向可能已经与当前国家战略需求或科技发展前沿有所脱节,或者在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科研体系的调整,一些研究所面临着如何转型、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的挑战。
资源分配的差异: 虽然中科院整体上是国家科研的重点支持对象,但资源分配不可能完全平均。一些传统优势学科和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会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人才引进机会和设备支持,而另一些领域可能相对资源较少。
科研定位的模糊或重叠: 在中国整个科研体系中,大学、中科院、各类部委属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学科布局的重叠和竞争。一些研究所的定位可能不够清晰,或者与大学的研究方向过于相似,但又缺乏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导致其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吸引上处于不利地位。
人才队伍的结构性问题: 尽管有顶尖人才,但一些研究所可能面临人才断层、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引进困难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其科研活力和创新能力。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能力: 一些研究所可能更侧重于基础研究,而在成果转化和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能力上相对较弱,这也会影响其在整体评价中的表现。

所以,“弱如双非”的比喻,并非说这些研究所的水平就真的和“双非”(非985、非211高校)一样差,而是强调它们在与清北等顶尖高校及其附属研究机构相比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显著差距:

整体科研实力和创新产出不如顶尖大学的优势院系或研究所。
人才吸引和培养能力相对较弱,难以与顶尖高校在人才竞争中抗衡。
在学科建设、资源聚集、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与顶尖大学的优势学科存在明显差距。
可能在关键科研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或者产出成果的市场化和应用转化能力较弱。

总结来说,“中科院强所实力比肩清北,弱所弱如双非”这句话,是对中科院内部巨大差异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它反映了:

中科院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 它是一个由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资源禀赋的众多研究所组成的庞大联合体。
其“强所”确实是中国科研的国家重器,在特定领域可以与清北的王牌学科相媲美,甚至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这些研究所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吸引和培养顶级科研人才的重要平台。
其“弱所”则面临着转型、资源分配、人才结构等诸多挑战,与清北的整体实力和优势学科相比,在多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这种说法并非意在贬低中科院整体,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其内部的“两极分化”现象。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科研机构的生态格局,以及不同机构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同时,这也意味着对中科院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具体到每一个研究所的实际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更新,和这哥们私信聊了半天,他就读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科院研究所(也就是中科院主页虽能查到的这些:)

那么在此更正一下,上面列出的中科院下属正式的研究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都是有两把刷子的。

中科院近两年设立了一些新的非法人机构,大家一般讨论研究所的时候,也是不涉及的。

另外再补充点私货。我前面说过,科学院的研究所虽然在自己的细分领域一般不怂,但这个细分领域通常很窄很细,如果你以大学科的角度去看待,学科结果通常是不完整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用学科评估去评价单个研究所不合理的原因。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还有另一个坑需要小心。很多研究所有非主业的学科,比如十五年前我考研的时候,发现某天文台居然招通信工程……很显然他们的通信工程必然强不到哪去,但你不能说这个所弱啊,有种咱比天文学嘛。

对于有的人,这种招生学科是捡漏圣地,我一个师兄,通信出身硕士做雷达的,硕士毕业去了国台,现在混的也很爽。但如果你没调查清除就报考了某所,进所了才发现是个边缘专业,老师没几个实力也不行,这时候就能再次印证我前面说过的话:中科院学科评估结果适用到单个所上,无疑是不合理的。



更新

评论里不知道咋回事来了个哥们,反复复读他所在的所生源都是二本三本(更正,是有很多是),学科评估全市倒数第一(这还全市排?),博士生都不会用word,虽然他们所的教授加起来比全市其他所有学校加一起都多(哈?),但是他的希望就是他们所有朝一日能超过北京印刷学院(更正,还有首师大)。

这一下把我给整不会了,都不知道该咋回了。看着真不像个反串的啊……

咳咳……首先请记住,中科院研究所里只有研究员,没有教授。其次,这哥们自称是玉泉路的,地址在玉泉路的研究所只有高能所,你说高能所作为我国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毫无争议的第一单位,不如北京印刷学院?杨振宁都不信啊(当然你说高能所的印刷包装不如北京印刷学院那我信,难道这哥们是高能所的印刷包装工程专业博士?)。再次,十几年前玉泉路还可以用来指国科大本部,但是一来本部不是「研究所」,两者没什么关系;二来现在本部的研究生和导师都在雁栖湖,玉泉路早已只有本科生(更正,本部有硕博还在玉泉)。

结论是,下次碰瓷科学院学生之前,记得做好功课。

都(自称)博士生了,我们要稍微摆脱一下做题家思维。如果光论生源,航天中电中船的所生源更差,人家造的火箭卫星上天潜艇航母下海,都不如北京印刷学院厉害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最后还是提一嘴学科评估。科学院在上一轮(第四轮)里的评估结果其实很不错,A+全国第一但是要我说,学科评估这东西和科研单位真的不搭,完全不合适。最大的问题是,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基本都是很专精的,几乎没有所的研究方向能覆盖到本学科的所有内容。比如这段时间闹的很热的和饶毅对线的神经所,人家只做神经科学,在生物学里面都是很窄很细的一个分支。你能用生物学的学科评估体系去评价神经所么?显然不合理。

举个例子,上一轮学科评估,科学院基本是以一个所为代表参评,比如「光学工程」就是以上光所为主准备材料,别的几个光机所基本没有参与(虽然最后成绩也很好)。所以实际上上一轮评估仅仅覆盖了科学院的一部分体量。

可是事实上,单单光学工程,几个光机所的擅长领域就各有千秋,用(上光的)学科评估结果去评价长光西光,合理么?显然不合理。哪怕上光拿了A+也不合理。那如果,万一上光因为专业设置不完整,成绩不好,能因此说科学院的光机所不行么?显然也不行啊,在它擅长的细分领域,它依然很强。

科学院下属小一百个研究所,实力如何,用生源和所谓学科评估来评价,显然是荒谬的不能再荒谬。那该怎么评价?其实很简单,都读到博士了,自己这个小同行里面,哪个单位强哪个单位好,合格的博士早就门清了。也就是「行业公认」四个字。

比如雷达工程,我们电子所只做SAR一种雷达,别的雷达一概不做,所以如果考虑整个雷达工程这个学科,我个人认为我们所排不上号。但是单拎SAR出来,我们所说是自己是第二的话,敢认第一的单位应该还不存在。

金杯银杯都比不上口碑。再在分领域,做不到行业公认全国领先的研究所,是活不过近二十多年来几轮残酷的改革的。



先跑题。这题怎么能偏到国科大和研究所的关系去了?不愧是冬博。

研究所和国科大的关系几张图就能讲清楚。

1. 我所门口挂的两个牌子


2. 我校(所)同学的毕业证



下面回主题

「弱所双非」论是非常做题家主义、学生主观思维的论调,不值一驳。

持这个论点的无非认为有的所地域差,专业冷,就业差,所以弱如双非。仿佛全世界除了cs别的专业干脆爆破了拉倒。诸如青藏高原冻土,青海盐湖生态,远山深海科考,野外观测台站……这些事情是不招我们高贵的知乎大学生喜欢,是生源不咋地,但你们口中的「双非」能干得了么?

而且,科学院和高校的一大不同就是学生的重要性没有那么高。高校的体质是一切围绕着学生,但科学院不是。国科大的师生比极高(或曰招生名额紧张),大部分老师几年不招一个学生是常态,研究所里学生只是科研工作的组成部分,并不是核心,有你更好,没你日子照过,主要工作还是pi制度下广大的普通职工完成的。

实际上,科学院经过几轮改革(知识创新工程、率先行动、四类机构),真的弱所早已或合并,或吸收,或转制。剩下的研究方向也许冷门,也许专窄,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都是细分领域前列的存在。

user avatar

⭐研究所考研专题(一):中科院

酝酿了很久,要写一个研究院所考研的专题,一直拖到现在,开始动笔。目的就是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考研考研究院所相比于考高校来说有哪些优缺点,方便大家选择。

跟大学比起来,研究院所对很多人而言比较陌生,甚至从未想过要考研究院所的硕士。但其实每年研究院所都大量招生,其中不乏一些实力很强的所,因为知名度不高,招生困难,导致分数线非常低。当然,也有一部分研究院所,因为种种原因,非常坑学生。个中细节,在这个专题里我会一一讲解,还没确定考研目标的同学,可以着重了解一下。

我们把中科院系统作为第一期的讨论对象。

进入正题之前,同学们可以先看看知乎免费规划课,数百所高校深度分析,为你择校提供依据。

一、中科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关于中科院的介绍,一搜一大堆,我这里不做长篇大论的引用,只说跟大家有关的重点。

考研考中科院,学籍实际上是在所谓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也就是说中科院一百多个所,所有研究生都归属于这个“大学”,论体量论实力,可以傲视中国了。当然,把中科院大学简单的跟传统高校横向对比没什么太大意义,我们只关心在里面读研的情况就行了。

之所以叫“国科大”,主要是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区分,但其实这两个大学都隶属于中科院系统。

那么国科大跟中科院研究生院有什么区别呢?

国科大成立前,中科院研究生院只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国科大成立后开始招本科生了。

二、整体实力和认知度

毫无疑问,中科院拥有国内最顶级的科研实力和资源,这一点,至少跟清北是同档次的。无论是院士数量、科技成果还是科研经费,都是无与伦比的。在中科院读研毫无疑问坐拥独一无二的优势。

但认知度来说,因为中科院成立国科大时间较短,还没有被大家所熟知,认知度自然跟清北甚至华五都没法比。国科大目前还不是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仅仅是一流学科建设。至于985和211就更没戏了,因为985和211已经是过去时了。

所以也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不明真相的群众可能会问,国科大?没听说过。是985吗?不是。是211吗?不是。那它厉害在哪?

未来国科大是否会进入双一流A类,我们不去推测,也不去深扒中科院和教育部的爱恨纠葛。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科大逐年招生,其认知度一定会越来越高,毕竟硬实力摆在这。

三、中科院读研整体利弊分析

1.各所情况参差不齐。

中科院一百多个所,参差不齐。有大热门诸如计算所、电子所、软件所,自动化所,声学所等,也有坐落于边远地区较为艰苦的所,虽然都叫国科大研究生,但情况天差地别。(少数研究所学籍在中科大,例如金属所、广州能院所、苏州纳米所)

2.免学费。

且补助比一般大学要高,具体看你在哪个所、哪个课题组。因为补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中科院系统统一发的这是固定的,还有一部分是研究室发的,这部分跟绩效挂钩,如果你呆在一个比较牛的组,那可能几千块是有的。

3.有很多大学接触不到的资源和机会。

在中科院读研,能接触到的资源非一般大学可比,甚至比清北也有过之无不及。尤其是比较牛的组,负责人背靠院士或者本身就是院士,能够掌握的资源也比一般大学硕导多得多,这对于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由于师生比例高,导师有更多的可能性会为每个学生提供就业助力,这在大学是很难做到的。

4.研一很美好,后两年比较累

研一大部分同学是在雁栖湖校区统一上课,除了少数同学外,大部分研一参与课题组工作相对少一些,还是很有大学生活的氛围的。加上雁栖湖校区风景优美,总体来说研一很美好。周末可以在学校休息,也可以坐校车去市里逛逛。当然,也有部分比较悲催的同学,因为考的是北京的所,周末很可能被叫回所里干活,这就没法说了。

研二研三,同学们各自奔赴自己的研究所,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其他城市,也有边远地区的。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累,因为研究所读研不同于大学,你的定位介于员工和学生之间,除了自己的学业和论文,还得承担较多的组内工作。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好处,就是提前进入工作节奏,对日后就业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5.教师整体授课水平参差不齐

这也可以理解,大部分课程的老师都不是专业的教授,而是原本就职于各个所的研究员,这些老师原本是专注于科研的,所以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很强的,也有一般的。

但研一会有各大高校,清北复交浙等一流院校的行业翘楚,打着飞滴来到雁栖湖畔,为大家传道授业。博采众家之长,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体验和收获。

6.奖学金种类相对较少

比起大学,科研院所的奖学金是很少的,这也跟科研院所高补贴有关系。

7.校友纽带相对较弱

这也好理解,大家天南地北,基本只在雁栖湖相处一年,不像别的大学,校友在一起待几年,可以建立比较强的纽带。

但话分两说,虽然校友资源相对弱一些,但其他社会人脉资源却强得多。

8.非985非211的定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选择

很多机构或企业在招聘时会明确985或211门槛,这样的话中科院的研究生很可能就被排除了。当然,真正厉害的企业都了解中科院的实力,一般不会歧视。会歧视的一般也都是非头部企业,对中科院系统了解有限。当然,前面也说了,中科院的导师本身会在就业时给予学生很大助力(也分导师)。

9.不像高校那么容易毕业

高校研究生很多都是可以划水毕业的,科研院所不行。你要完成课题组交给的各项任务指标,还得达到学术成果要求。

四、整体难度分析

1.网络上对中科院考研难度存在误判

如果非要评估一下中科院考研整体难度,大概等同于普通985。细分来说,部分热门所例如计算所,难度直逼清北;部分偏远一些的所例如兰州化物所,类似于普通211难度。这个需要具体分析。

然而现在很多公众号、自媒体一看中科院复试线相对较低,就先入为主的认为中科院好考,误导了一大批学子。中科院读研有很多优势,但报考需要慎重考虑和选择之后做决定。

2.压分严重

首先,中科院本身会给专业课压分,另外公共课都是由北京地区统一阅卷。北京是旱区,公共课压分,例如数学,如果你结果算错了,是不给过程分的。所以整体来说初试分数偏低。

3.复试很关键

事实上,中科院难考,也就在于复试。初试复试成绩是各50%(个别所有所不同),中科院对复试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而且只有面试没有笔试,所以面试官的主观判断很重要,偶然性很高。

4.无校内调剂

名义上各个所都属于中科院,但调剂的时候所与所之间并不能像大学学院之间校内调剂那样操作。

就连所内调剂都很少,因为一旦没录上,研究所更倾向于直接校外调剂补录优质生源。

5.中科院往外校调剂有一定优势

鉴于中科院的地位,考中科院未果的话,调剂其他院校还是有一定优势。前提是自身实力可以。

五、中科院有哪些所

1.下属研究所一览

中科院共有114个研究所,名单如下,部分名称中地点不明确的已在后面括号注明地点。

  •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北京)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石家庄)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北京)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珠)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北京)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北京)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北京)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沙矿产资源勘查中心*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北京)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
  •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成都)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成都)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教育中心(北京)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北京)
  •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沈阳)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
  •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西安)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农业技术中心 (黑龙江)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上海健康研究院

2.各研究所实力定位

原本中科院分A类所和B类所,意思就是同样是中科院,下属研究所也得分三六九等,不然经费不好分。

后来慢慢就不再公布AB类的划分了。

我们可以根据“率先行动”计划设定的四种定位来做参考。

中科院研究所设定了四种前沿定位,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建若干科研任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创新研究院。二是面向基础科学前沿,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卓越创新中心。三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大科学研究中心。四是依托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研究所

整理了四类定位研究所的名单,供大家参考。

⭕创新研究院

卓越创新中心

⭕大科学研究中心

⭕特色研究所

六、选择研究所要考虑哪些因素

1.招生人数(含推免和统招)

要搞清楚招生人数里面包含多少推免名额和多少统招名额,因为中科院很多所每年大量招推免生,而留给统招的名额就很少了,所以一定要提前搞清楚,招生人数里面到底有多少是自己可以竞争的名额。

有的所剩下的统招名额总共不到十个,就不建议报考了。推免生较多的所,例如,成都光机所,空天信息研究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等。

2.历年分数线

分数线是评估难度的一个尺度,但也仅供参考。因为招生人数相对大学而言比较少,偶然性也更大,所以每年分数线波动也会大一些。大跳水或者暴涨都是有可能的,还是要立足自身实力,尽量考一个高分。

总体来说,会呈现大小年的趋势,这一点可以稍加利用。(对大热门不适用,比如计算所、声学所等,每年都很难)

但也有的所,常年压着国家线复试,这种就可以比较放心的报,比如信息工程所

3.地区

这个不用多说,决定你后两年研究生生涯在哪里度过,以及你的人脉基础会在哪里。

建议结合自己未来人生规划做选择,尽量选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

4.是否保护一志愿

这个也很重要,每个所不一样。有的所,一志愿基本不刷;有的所,一志愿打压严重,青睐优质调剂生源。

名声比较好的,长春光机所(就是昨天因为巨额经费上热搜那个),统招名额多,保护一志愿。

对应的,西安光机所,刷一志愿比较严重,青睐高分调剂生,这种尽量别报了。

5.考什么专业课

这个很重要,不同专业课难度天差地别。有的专业可以自行选择专业课。

比如电子信息专硕,可以选859信号系统、804半导体物理、408计算机、856电子线路。从历年情况来看,859分数低,卷的厉害,408相对简单,给分高。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七、就业前景

1.从事科研工作

中科院读研对于想走科研道路的同学而言是非常理想的选择。无论是从硕士到博士的顺承度,还是业界对中科院的认可度,都是最佳。尤其是某些牛所,例如信息工程研究所,在安全领域国内没有其他机构可以匹敌。

2.社会就业

对于读研后想直接就业的同学而言,还是要客观看待中科院。某些热门所,比如计算所、声学所等,就业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但一般的所,相对于C9高校而言认知度还是有些差距中科院的牌子很强,但中科院的研究生由于认知度相对低一些,在就业时有可能会被一些诸如985、211之类的硬性指标卡住。

但随着双一流评选进程,中科院读研的同学未来前景会越来越好。

3.体制内就业

体制内就业,也可能遇到企业卡985 211的情况,但大部分情况下,中科院会对标211。这个需要具体岗位具体分析。

4.哪些人适合去中科院读研

(1)志在科研的

(2)考985热门院校有难度的

(3)有读博打算的

(4)学霸(考热门所)

八、总结

整体来说,中科院读研,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这也算是第一期给大家泼的一点小小的冷水。

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在很多经验帖中,问双非有哪些好大学,很多答主提了中科院大学,都是溢美之词,丝毫未提及其中的弊端,这对于考研人而言是一种误导。

由于中科院的巨大体量,我们也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评判,还得按具体的研究所来分析。简单概括一下,少数热门所,对标C9甚至清北;多数所,对标211大学中的不同档次;少数偏远所,属于调剂的最后选择。

虽然中科院总体而言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理想,但,不能因此否认研究所在考研中的优势。在本专题接下来的内容中,我还会为大家分享更多的科研院所,包括很多央企下属的科研院所,这些院所相比于中科院系统,又是另外一种体验与收获,欢迎持续关注。

我是 @纸谈风月,考研话题下获得30w+赞同,40w+收藏。

更多实用内容:

考研小捷径⬇️

对于一个经历过考研的人,你有哪些被考生忽视的细节想告诉要考研的人?

数学复习全攻略⬇️

考研数学要上 140 分,课本要熟悉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特别好的学习方法吗?具体要怎么做?

英语复习全攻略⬇️

考研英语真的要看网课吗,背单词硬刚真题是否可行?

政治复习全攻略⬇️

考研政治目标75+最好80+,选择题《肖1000》+肖八够用吗?

如何查找目标院校报录比⬇️

哪里可以查到考研院校近些年的报录比?

考研择校避坑专题:千万不要忽视⬇️

22 考研择校避免的误区有哪些?应该如何科学地选择学校和专业?

联系导师的技巧⬇️

纸谈风月:考研国家线公布后应当给导师发邮件吗,有什么注意事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