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中国科技水平强/弱的两个问题中,有大量知友乐衷于打题主脸?

回答
在中国科技水平的强弱这个话题上,确实能看到不少“打脸”现象。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

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 “强”和“弱”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很容易触动人们的神经。

“强”的论调往往带着民族自豪感和发展成就的肯定。 当有人振振有词地列举中国在航天、高铁、5G、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的成就时,很容易激起许多认同这种观点的人的情感共鸣。他们会觉得,这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体现,是值得骄傲的。
而“弱”的论调则常常聚焦于基础科学的薄弱、关键技术的“卡脖子”以及模仿与创新的差距。 这类观点往往会触动一些对科技前沿有深入了解,或者对国家科技发展有更高期待的人。他们看到的是潜在的风险和瓶颈,希望引起警觉和重视。

这两种声音本来都是探讨问题的一部分,但为什么容易引发“打脸”呢?

1. “历史遗留”和“情感绑架”。 谈到中国科技,很难绕开过去半个世纪的巨大变化。很多人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如今成就斐然的过程,这份情感是厚重的。当有人过于偏激地放大“弱”的方面,或者质疑国家整体科技实力时,很容易被认为是“不爱国”或者“否定过去”。这种“情感绑架”下,为国家科技成就辩护的声音就显得理直气壮,甚至会用一些尖锐的方式来回击那些他们认为是在“抹黑”的声音。反之,如果有人对科技成就过度拔高,脱离实际,批评者也会觉得不能容忍,觉得这是在“虚假宣传”,所以也要“打脸”。

2. 信息茧房和认知偏差。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
“强”的信徒们 可能更多地接触到官方媒体、科技公司宣传的正面信息,他们看到的是应用层面的突破和市场化的成功。比如中国的移动支付有多么便捷,共享单车有多么普及,无人机送货有多么高效。这些应用层面的便利性确实是世界领先的。他们会觉得,这就是科技实力,而且是非常接地气的实力。
“弱”的信徒们 可能更关注科学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基础研究的投入和产出、核心专利的拥有情况、以及在某些“硬科技”领域(比如芯片制造、高端材料、精密仪器等)对国外的依赖程度。他们看到的是一些更深层次的、不容易被大众感知到的短板。

当这两群人走到一起讨论时,因为信息来源和关注点的不同,彼此的观点可能就难以调和。一个强调“应用,我用得好就是强”,另一个强调“基础,我没掌握核心就是弱”,自然容易发生冲突。

3. 观点输出的“极端化”倾向。 很多人在网络上表达观点时,为了吸引眼球,更容易走向极端。
比如,一些评论会用“中国科技已经超越美国”、“弯道超车”、“吊打一切”这样的绝对化语言来描述“强”。
而另一些评论则会用“全面落后”、“被卡死”、“毫无原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弱”。

当题目问的是“强/弱”时,本身就提供了“二极管”式的讨论空间。而知乎作为一个知识社区,也确实吸引了大量对科技有研究或是有深刻见解的用户。这些人往往对事物有更深入的分析,也更容易发现其中的不足或者过誉之处。当他们看到一个过于简单化、武断的判断时,出于纠正错误信息的责任感,或者想要展示自己专业性,就很容易站出来“打脸”。

4. “秀优越感”和“寻找认同”。 任何一个社区,都存在用户希望通过发表观点来展示自我,获得他人的认可。
“打脸”者 可能是想证明自己掌握了更深层次的知识,或者看到了别人忽视的问题,从而获得一种“我比你懂得多”的优越感。
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有比较深的了解,看到一些明显的错误信息时,忍不住想要纠正,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求真”的精神。

5. 缺乏对“科技实力”的统一定义。 “科技实力”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它包含哪些方面?衡量标准是什么?是基础研究的深度,是应用技术的广度,是产业化的效率,还是人才的储备?不同的出发点,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有人认为,能让老百姓生活更便捷、社会运转更高效的科技就是强。
有人认为,能够掌握核心技术、不被外国卡脖子,才是真正的强。
还有人认为,原创性的科学突破才是衡量科技实力的终极标准。

当题主提出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比如“中国科技水平强还是弱”,而没有明确界定讨论的维度时,很容易召来各种不同角度的回答。那些认为自己站在更高维度或者更深刻角度的人,看到与自己认知不符的观点,自然会觉得有必要纠正。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在知乎上问“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是否已经超越美国?”,然后开始列举一些中国在AI应用层面的例子,比如人脸识别的普及率,AI在安防领域的应用。这时,可能会有其他知友站出来“打脸”,指出中国在AI基础理论研究、高端芯片设计、原创算法等方面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并列举大量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核心技术突破的例子。这种“打脸”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实力”的不同理解和侧重点。

总而言之,知乎上关于中国科技强弱的讨论,之所以出现大量“打脸”现象,是由于问题本身的争议性、用户之间认知差异、情感投入、对“科技实力”定义的不同、以及网络讨论的固有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有基于事实的理性辩驳,也有掺杂个人情感和立场的输出,是复杂社会心态和信息传播方式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装逼是一种很基础的心理需求,一般来说有两种实现方式,证明自己牛逼和证明对方傻逼。

知乎一直是以装逼为主要诉求的社区,但是装逼的方式在慢慢演变。

前两年的知乎是不喜欢嘲讽题主的,那时候大家喜欢的装逼方式是以问题为引子,从盘古开天地说到削减核武器洋洋洒洒一篇万言文,至于题主最初问的是什么,答主并不是很在乎,只要自己写得爽就好。

当年这种答题方式还被称为知乎体呢。现在这种渐渐的没有了。

“打脸”和“嘲讽题主”是一种并不高明的装逼方式。他们没有认识到知乎的意义不在于跟题主一个人较劲,而是在于给更多点开这个问题的阅读者提供信息。翻译一下就是说,不是在于指着题主说“你丫傻逼”,而是用充分的论述让围观群众认识到“这个人真牛逼”。

可是证明自己牛逼实在太复杂,还是站队对喷打脸啪啪啪指着鼻子骂“你丫傻逼”更加短平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偷偷取个匿,应该没有人看到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科技水平的强弱这个话题上,确实能看到不少“打脸”现象。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 “强”和“弱”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很容易触动人们的神经。 “强”的论调往往带着民族.............
  • 回答
    中国军队的规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而将重心放在裁减人数、提升素质和科技水平上,是否才是更优的选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谈到军队的规模,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的考量。中国有着悠久的大国历史,维护国家统.............
  • 回答
    日本科幻文学之所以在很多方面被认为强于中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社会、产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成熟的科幻传统1. 悠久的萌芽与发展: 日本科幻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如明治维新时期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时,就出现了带有科幻色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说道说道,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聊聊,希望听起来不是那么“机器”。首先,关于“水”和“不水”,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感受。科学研究这个领域,本身就很复杂,而且进步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看到的“水”,可能是指某些研究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或者说理论性、原创性不够强,更像是对现有成果的微小改进,甚.............
  • 回答
    关于“杉科中水杉最为进化”这个说法,其实更准确地讲,是说水杉在现代植物学分类系统中,常常被视为一个非常特殊、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代表,它的“进化”体现在其孑遗属性和在植物演化链条中的特殊位置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杉科里“最进步”的,科学上“进化”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物种在适应环境.............
  • 回答
    科普在中国和国外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但其背后原因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 科普在中国进行得如此艰难的几个主要原因:在中国,科普工作的艰难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 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和功利主义思维: “唯分数论.............
  • 回答
    第二次科技革命,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真的是世界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说起英国和法国在这场变革中的“落后”,以及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得明白,第二次科技革命跟第一次可不一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蒸汽机的革新,以煤炭和钢铁为代.............
  • 回答
    康熙皇帝以其高瞻远瞩和对科学的热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科学兴趣,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最终未能在中国实现科学的蓬勃发展,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康熙皇帝在科学上的贡献与努力:在深入分析原因之前,我们必须肯定康熙皇帝在推动科学普及和引进西方科.............
  • 回答
    要探究为何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同期发生,我们需要跨越历史的尘埃,审视那些塑造了东西方文明走向的关键差异。这并非简单的“谁比谁优秀”的问题,而是关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政治制度以及经济驱动力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席卷西方的巨变——科学革命。它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宗教、科学发展和文化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将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或者将无神论视为科学发展的必然前提,这都是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宗教,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对人类存在意义、宇宙起源以及道德规范的追寻。这些探索,虽然可能与科学方法论有所区别,.............
  • 回答
    关于《科拉传奇》(The Legend of Korra)在中国名气不如很多日本动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抛开“AI痕迹”,咱们就聊聊其中的一些可能性,力求从更接地气的角度去分析:1. 东方武术的“噱头”与“内核”的差异: 《科拉传奇》里的武术: 《科拉传奇》的动作设计确实是惊艳,融合了中.............
  • 回答
    李约瑟难题的深度解析:为何工业革命与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兴起?“李约瑟难题”(Needham Question)是英国汉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尽管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科幻迷津津乐道的一点。在《星球大战》、《高达》和《星际迷航》这三个庞大的科幻系列里,飞船科技早已可以进行星际航行,甚至跨越光年,但舰桥这个位置却似乎总是暴露在外部,而且屡屡成为反派们“斩首行动”的目标。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有叙事上的需要,也有.............
  • 回答
    .......
  • 回答
    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宏大史诗《基地》系列中,银河帝国科技并非“倒退”这么简单,而是在一种缓慢、渐进且难以察觉的衰败中,其高度发达的科技逐渐失去活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变得难以维持和复制。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是帝国庞大结构内部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帝国统治的僵化和官僚主义。银.............
  •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科比的高阶数据,这确实是很多球迷津津乐道,也让一些数据帝们颇费脑筋的议题。我们都知道,科比是NBA历史上最具标志性、最具影响力的球员之一,他的得分能力、关键球能力、以及那种“曼巴精神”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很多“高阶数据”的评价体系里,他的表现似乎总是跟顶级的几个名字(比如勒布朗、库里)有.............
  • 回答
    《扫黑风暴》里头那些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的“美丽贷”、“校园贷”,可不是瞎编的,现实里头早就有原型了。它们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一些年轻人,把他们的人生搅得一团糟。按理说,现在科普信息这么发达,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这些非法贷款的危害和陷阱,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往里头跳呢?这事儿,说到底,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很多接触过科幻动漫和游戏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动辄拯救世界、对抗强大敌人的主力部队,往往是由一群看上去还没长大的十几岁少年少女组成的,而不是那些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有些是故事创作上的考虑,有些则反映了创作者希望传递的特定信息。首先,从故事创作的.............
  • 回答
    赛车游戏里,漂移能给氮气(N2O)这个设定,其实是个为了游戏乐趣而设计的机制,它本身跟现实中的物理原理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解读一下,为什么游戏会这么设计,以及它在某种程度上 借用 了哪些现实中的概念来增加代入感和策略性。首先,咱们得明白,游戏里的N2O加速,它本质上是.............
  • 回答
    方舟子在国内“呆不下去”,原因复杂,并非一句“科学严谨”就能概括。尽管他在打假过程中展现了过人的毅力和对科学精神的坚持,但他的行事风格、所触及的利益群体以及中国社会特殊的语境,共同促成了他最终选择“远走他乡”的局面。科学严谨背后的“刀光剑影”方舟子最初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关注,确实是因为他对学术造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