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英法落后了,美德崛起了?

回答
第二次科技革命,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真的是世界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说起英国和法国在这场变革中的“落后”,以及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咱们先得明白,第二次科技革命跟第一次可不一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蒸汽机的革新,以煤炭和钢铁为代表,主要集中在纺织、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领域。而第二次,那简直是科学理论大爆发,技术应用日新月异。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等,这些新玩意儿直接颠覆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而且,这场革命更强调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研发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惯性与瓶颈

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创者,那会儿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蒸汽机、火车、轮船,这些都是英国人玩剩下的。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次工业革命之间,英国的优势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包袱”。

“先发优势”的惯性束缚: 英国在第一次革命中建立起来的蒸汽动力和机械化生产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和资本投入。工厂、设备、技术工人,都是围绕着蒸汽机运转的。这种巨大的既有投资和成熟模式,让英国在转向更具颠覆性的电力和内燃机技术时,显得有些犹豫和迟缓。就像一个已经很舒适的“老房子”,再怎么改造,也比不上从零开始建一个高科技新房。企业和投资者更倾向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改良,而不是冒着巨大风险去拥抱全新的、不成熟的技术。
科学与工业的脱节: 虽然英国在科学研究方面依然有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杰出人物,但科学理论转化为工业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却不如德意志帝国和美国那么直接和系统。英国的科学研究更多地是学术性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钻研,但如何将这些前沿理论迅速转化为可量产、可应用的工业技术,并形成配套的产业,这一点上英国做得不够到位。科学与工业之间的桥梁不够坚固,或者说搭建得不够快。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局限: 英国长期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强调市场调节和自由竞争。这在早期是有利的,但面对需要巨额研发投入、长期回报的科技革命,这种政策就显得力不从心。政府在推动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企业更依赖自身的商业利润驱动,对于那些风险高、但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领域,投入的积极性就不够高。
殖民地的牵制: 英国拥有庞大的殖民帝国,维护和管理殖民地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国内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的投入。而且,殖民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英国廉价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市场,这使得英国国内产业升级的紧迫性相对减弱。

法国:革命与变革中的不稳定

法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可以说是在转型与动荡中徘徊。

政治动荡与经济波动: 法国经历了从第二帝国到第三共和国的政权更迭,以及普法战争的失败带来的创伤。持续的政治不稳定和经济波动,严重影响了国家对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每一次政治变动都可能带来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得资本的流向和产业布局难以稳定。
工业结构的问题: 法国的工业虽然也有发展,但相比于英美德,其工业结构相对分散,中小企业居多。这种分散的工业格局不利于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科技研发和推广。缺乏像德国那样强大的、具有国家背景的工业巨头来引领新技术的应用。
教育与科研体系的滞后: 虽然法国在基础科学方面也有贡献,但在将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大量高素质工程师和技术人才方面,相比于德国的系统化和职业化教育,显得不够高效。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合作也相对薄弱。

美国:新大陆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在这场革命中,简直就像一块饥渴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各种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将其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广阔的市场与丰富的资源: 美国地大物博,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电力相关的资源)。这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天然的沃土。电力、内燃机等新技术能够快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满足了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
大量移民与创新人才: 美国是移民国家,吸引了来自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其中就包括大量科学家、工程师和创业者。这些人带来了新的思想、技术和商业模式,为美国的科技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而且,美国社会对于创新和冒险精神的鼓励,也为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与创新驱动: 以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等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家,他们敢于冒险,善于整合资源,并通过建立大型企业集团的方式,将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规模化的生产力。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积极投资新产业,推动技术革新和效率提升。铁路、石油、电力等行业的垄断性发展,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政府的支持与教育体系的改革: 虽然美国早期也是自由放任,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政府也开始意识到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莫里尔法案》建立大量的赠地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且,在关键技术领域,政府也会通过政府采购、提供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
对科学的重视与系统化研发: 美国政府和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的投入。大学和企业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爱迪生的发明工厂模式,以及后来的贝尔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的建立,都代表了系统化、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模式的兴起,这正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特点。

德国:科学、教育与工业的完美结合

德国在这场革命中的崛起,简直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工业与科学的交响乐。

科学与教育的优先地位: 普鲁士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德国在大学教育和科研方面投入巨大,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如洪堡大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教育和研究体系非常完善。科学家们不仅仅是在象牙塔里做学问,而是与工业界紧密联系,很多科学家本身就是发明家和企业家。
强大的化学工业与电力工业: 德国在有机化学、染料、制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迅速将其转化为工业生产力,形成了强大的化工产业。同时,德国在电力工程、电灯、电动机、发电机等领域也走在前列,并大力发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像西门子这样的企业,就是科研与工业结合的典范。
国家主义与工业政策的支持: 德国统一后,国家大力推行工业化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政府在科研投入、专利保护、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关税保护和出口鼓励政策,扶持本土产业发展。
企业巨头与研发投入: 德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如巴斯夫、拜耳、西门子等。这些企业舍得在研发上投入巨资,并能够将最新的科学发现快速转化为产品和技术。它们通过建立内部的研发部门,不断推陈出新。
军事需求与技术进步的联动: 德国在军事技术上的追求,也间接推动了相关科技的进步。虽然第二次科技革命更多的是民用技术,但军事领域对新材料、新动力(如内燃机在军事上的应用潜力)的需求,也刺激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总而言之,英国和法国在这场革命中的相对“落后”,更多的是因为它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优势,在面对颠覆性新技术时,显得有些“保守”和“惯性”。而美国和德国的崛起,则是因为它们抓住了科学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机遇,拥有更加灵活的经济体制、更具前瞻性的教育体系、以及敢于冒险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并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系统地推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国家战略、教育体系、经济模式、乃至社会文化层面的全方位比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答一下这个吧,个人愚见欢迎吐槽,我这也算抛砖引玉吧!

首先吧,对题目有点质疑,二次工业革命英国不能叫衰弱,只能说被别国追上了,世界格局从一超变成了多强!

工业革命对于新兴国家绝对是个弯道超车的好机会,这一点到今天也是(我认为中国真正想领先世界,还得在聚变革命中抓住机会,现在都是准备期),英国应该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确立的世界霸主,而那时美国刚建国,德国这尼玛谁代表德国?

而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60年后,那会儿美国发生了北方胜利的南北战争,普鲁士统一了德国,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两国国内情况稳定,政府实施的政策也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做为新兴国家本就朝气蓬勃像极了今日的我朝,又赶上工业革命弯道超车的机会,自然会迅猛发展,其实不光德美,那会儿日本还发生了明治维新,连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没搞的日本,直接一、二次工业革命一起搞,二、三十年的光景一跃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变成了资本主义列强!

再至于衰弱的不想多说,英国上面说了,只能叫绝对优势的丧失,法国主要是受普法战争所累,但之前也不算超级发达国家(和英国比),之后也殖民地尤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算真正衰弱,至于我朝,更不想说,看看我朝那个年代都在干嘛吧。。。

手机码字不易,求个赞、求个关注。。。

更新下:

顺手反对下@

@林廷倩

的资源匮乏说,抛开体制社会环境,单谈资源,这有点没意思,你要是能力强,没有煤矿去抢、没有铁矿抢,地盘小去抢啊,那可是个殖民主义胜行的年代,日本怎么崛起的,不就是伴随着对周边国家的侵略么?二战后来是怎么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油抢不来了,中国战领区也缺油,结果和美国扛上了,当然了深层问题还是日本自身体制有缺。德国也一样,本来是东普鲁士一小破领主,两万来领民,要真靠那块地盘发展资本主义,恐怕不弄出天顶科技,法国分分钟灭了它,德国的统一其实就是普鲁士的扩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二次科技革命,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真的是世界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说起英国和法国在这场变革中的“落后”,以及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得明白,第二次科技革命跟第一次可不一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蒸汽机的革新,以煤炭和钢铁为代.............
  • 回答
    别慌,这焦虑感我懂。第四次科技革命,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点科幻色彩,也难怪会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咱们得明白,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马拉松,你追我赶,互相借力。你说可控核聚变为基础,AI打辅助,这个思路非常有意思,也颇有道理。可控核聚变:能量的曙光,万物的基石咱们先说说.............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一个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的庞大帝国,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是20世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个帝国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那么,一个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局限性的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国科大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以18个A+学科位列全国第三,成绩斐然。然而,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评选中,国科大却仅有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这其中的差距,以及为何会出现这种“高分低配”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学科评估与“双一流”评选的侧重点不同.............
  • 回答
    关于科比在08年或11年实现第二个三连冠的历史地位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假设,也很容易引发球迷们激烈的讨论。如果真的发生了,那对科比整个职业生涯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不妨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两个关键的赛季,以及“如果”的可能性。 2008年:梦碎波士顿 2008年的湖人.............
  • 回答
    想要探究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一次选择济南作为举办地,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中国和山东在国际学术界所扮演的角色。这并非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为何是“第一次走进亚洲”,这意味着在此之前,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足迹都局限于欧洲和北美。亚洲,尤其当时的中.............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个核心辩题:为什么美国在诸多领域(经济、军事、科技)展现出世界领先地位,但同时却充斥着关于其“崩溃”的论调?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简单来说,这种现象可以用“相对衰落感”和“内部结构性挑战”来概括。尽管美国依然强大,但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球迷文化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群体认同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以及信息传播和理解上的差异。咱们聊聊这背后的可能原因,尽量说得透彻些,也放下那些 AI 的腔调。首先,得承认,你说的情况如果真是这样,那确实存在一个挺大的落差。为什么会有这种落差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尊重“.............
  • 回答
    刘慈欣之所以能被誉为中国科幻界的“第一人”,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他的崛起,是中国科幻产业从萌芽到繁荣的关键时期,他本人更是以一人之力,将中国科幻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要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解读。首先,他以无可匹敌的想象力与宏大叙事,填补了中国科幻在“硬度”上的.............
  • 回答
    关于杨九郎“九字科第一捧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在相声界,尤其是德云社粉丝群体中流传甚广,且讨论度相当高的话题。要理解这个说法,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捧哏”。在相声里,捧哏是说学逗唱中“逗”的辅助者,负责搭话、拆台、捧哏、烘托气氛,让逗哏的包袱响得更响。一个好的捧哏,不仅仅是听.............
  • 回答
    游戏科学(Game Science)凭借《黑神话:悟空》(Black Myth: Wukong)的惊艳Demo,确实在游戏圈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然而,索尼(PlayStation)、微软(Xbox)这两大游戏巨头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拥而上争抢其独占权或将其收归旗下成为第一方工作室,这背后有着一套复.............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这个名字在无数篮球迷心中代表着激情、坚韧和对胜利的无限渴望。他职业生涯中那五个闪耀的总冠军戒指,是他辉煌履历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谈论历史地位时,一个似乎与他成就不太匹配的数字——第十名,常常会引发讨论甚至争议。为什么拥有五枚总冠军戒指的科比,在很多历史地位的评选中,却排在.............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这个名字在无数篮球迷心中,早已超越了一个球员的身份,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对胜利的极致追求,一种永不言弃的韧性。而“联盟第一人”这个头衔,关于他是否曾拥有过,以及为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联盟第一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指在某个赛季.............
  • 回答
    在谈论第二次国共内战时,美国对华武器禁运是一个常常被忽略,或者说,在某些讨论中被“选择性遗忘”的环节。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被抹去,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不同群体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和侧重点。要理解这种“选择性失忆”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尽可能详尽地展示历史的本来面.............
  • 回答
    .......
  • 回答
    要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为啥损失那么大,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聊。你提到了“一战中骑兵仍能发挥作用”,这个没错,但一战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隔了几十年,军事技术和战术是天翻地覆的。所以,不能拿一战的标准来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场。首先得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啥时候的事儿,那是在19世纪中叶,具体是1856.............
  • 回答
    咱们聊聊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里提到的温度问题,特别是跟“全新世大暖期”比起来,为啥现在这温度这么高。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看,也得理解清楚几个关键概念。首先,得弄明白报告里说的“现在的温度”指的是什么。通常,IPCC报告里说的“现在”指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造成影响的这个时期,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
  • 回答
    关于郭靖在第三次华山论剑为何一言不发,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金庸武侠迷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说它是“金庸忘记了他”,未免过于武断;说它“另有深意”,则更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思考。在我看来,这其中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作者精心布局、多重考量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 回答
    Sie haben völlig Recht, das ist eine ausgezeichnete Beobachtung zur Struktur deutscher Sätze! Ihre Frage zielt auf das Herzstück der deutschen Grammat.............
  • 回答
    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胜利后,之所以未能“斩草除根”地消灭红军,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策略、政治博弈、战略判断以及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这绝非简单地归因于某一方的失误或疏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国民党军事上的“胜利”并非“全胜”:战术层面与战略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国民党在第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