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是民主国家,为什么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一个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的庞大帝国,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是20世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个帝国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那么,一个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局限性的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深层结构。

经济上的强劲脉搏:工业革命的加速器与国家主导

德意志第二帝国经济腾飞的基石,是其对工业革命的成功接纳与加速。尽管工业化在其他欧洲国家早已先行,但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特别是电力、化学和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将其经济推向了新的高度。

强大的科学与教育基础: 德国的大学体系,特别是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是其技术优势的关键。普鲁士的教育改革,强调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大学不再仅仅是培养神职人员或律师的场所,而是成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摇篮。例如,化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机化学的深入研究,而德国的大学在这一领域是世界领先的。
政府的战略引导与保护: 尽管不是民主国家,但德国的统治者,尤其是俾斯麦,深谙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包括:
关税保护: 为了保护本国新兴工业免受外国竞争,德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壁垒。这使得德国的工业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成长。
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大力投资修建铁路、运河和港口,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原材料和产品的流通。密集的铁路网连接了全国各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高效的物流支持。
统一国内市场: 1871年统一后,德国废除了内部的关税和度量衡差异,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国内市场,为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国家对大型项目的支持: 在一些关键的、需要巨额投资的产业,如铁路建设或大型军工生产,国家会给予财政或政策上的支持,甚至直接参与。
企业的创新与合作: 德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展现了极强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例如,西门子、巴登染料和制药厂(即后来的拜耳)、蒂森等公司,不仅在技术上不断突破,还擅长通过卡特尔(Cartel)等形式进行行业合作,控制市场价格,减少恶性竞争,并将利润重新投入到研发和生产中。这种“德国式”的企业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重商主义思想的延续: 尽管受到自由贸易思想的影响,但德国的经济政策中仍然带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强调国家财富的积累和贸易顺差。这促使德国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出口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

科技上的引领者:从应用到基础的全面进步

德国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并非仅仅是模仿或追赶,而是成为了许多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科学的产业化: 德国的科技成就与产业化相结合得尤为紧密。当科学发现诞生时,德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迅速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化学工业就是最好的例子,从煤焦油中提取染料,再到医药的研发,德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基础科学的投入: 德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基础科学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物理学、化学、数学等领域涌现出大量杰出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科学本身的进步,也为工业应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赫兹发现了电磁波,为无线电通讯奠定了基础;化学家们在有机合成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专利保护与知识产权: 德国的专利制度相对完善,鼓励创新并保护发明者的权益,这也激发了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
军事科技的推动: 军事需求,尤其是与法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发展。例如,在火炮制造、海军技术等方面,德国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军事上的需求也往往能够加速一些新兴技术的应用,如早期的飞机技术。

军事上的强大崛起:重塑欧洲大陆的力量格局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成就,更是其国家实力的集中体现,并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

俾斯麦的“血与铁”策略: 德国统一战争的成功,特别是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塑造了其强大的军事声誉。俾斯麦深知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将军队视为国家政策的有力工具。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精良的军事传统,包括严格的训练、先进的战术和高效的参谋体系。总参谋部的运作,特别是其严谨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是德军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因素。
军事工业的强大: 克虏伯等军事工业巨头的崛起,为德国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从火炮到装甲舰,德国的军事生产能力举世瞩目。国家对军事工业的扶持,也使其能够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工业基础的支撑: 如前所述,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能力,为军事装备的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能够大规模生产高质量的武器,是其军事力量的物质基础。
战略规划与军事理论: 德国军事思想家,如施里芬,提出了许多富有影响力的军事战略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军队的行动。虽然在实战中未必每次都能成功,但其理论的严谨性和前瞻性是值得肯定的。
中央集权与效率: 尽管不是民主国家,但其君主立宪政体下的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机器的运作更为高效,能够迅速地调动资源,执行国家意志。在军事建设上,这种高度集权和统一指挥的体制,能够避免民主国家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扯皮和延误。

为什么一个非民主国家能够做到这些?

理解这一点,需要抛开现代民主与发展的必然联系的固有思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力量的强大与否,更多地取决于其工业化水平、教育普及程度、军事组织能力以及政府的战略规划能力,而非其政治体制是否完全民主。

国家主导与效率: 德国的非民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国家资源,将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聚焦于国家发展和战略目标上。君主、政府和军方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合力,能够更果断地推行发展政策,而不必过多顾虑国内的政治阻力。
社会稳定(表面上的): 尽管存在社会矛盾,如日益壮大的社会主义力量,但帝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如俾斯麦的社会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紧张,维持了表面的稳定。这种稳定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建设至关重要。
民族主义的凝聚力: 1871年统一后,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德国社会得到了空前的激发。这种情绪成为了凝聚国家力量、推动经济和军事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众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和荣耀而努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局限性。其政治体制的非民主性,最终也埋下了其覆灭的种子。内部的政治矛盾,以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扩张野心,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以帝国的崩溃告终。

总而言之,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的辉煌成就,是其深刻的工业化基础、对科学和教育的高度重视、政府的战略性干预、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其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证明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非民主国家也可能在这些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成就的背后,往往也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和社会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题主问的是德意志帝国而不是普鲁士,那问题其实是很清楚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国家。依据是1871年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第一1871年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议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选产生,就这一条就决定了欧洲强国里只有法国可以和德意志帝国相比。

第二德意志帝国的所有财政支出都必须得到帝国议会的批准,立宪君主国常见的政府抛开议会在财政上自行其是的事情,在德意志帝国是行不通的。

第三德意志帝国的立法权完全掌握在帝国议会和联邦会议手里,联邦会议通过、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自动成为法律,皇帝的签署和颁布是一种义务和礼仪性的权利,皇帝对法律没有否决权。

第四皇帝不是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德意志帝国的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会议。

第五德意志帝国皇帝也不是德意志帝国的君主。德意志人的皇帝仅仅是世袭的德意志联邦主席根据《皇帝宣言》所享有的一个礼仪性头衔。这个头衔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联邦主席以外的政治权利。这个头衔的唯一意义就是赋予联邦主席在对外代表德意志国家面对外国君主和首脑的时候,对内代表德意志联邦面对联邦各邦君主的时候享有一种礼仪上的优先权。

综合这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在1870年代是欧洲最民主的国家之一。正是在这个民主的德意志帝国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险法。也是在这个民主的德意志帝国里恩格斯注视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冉冉上升。1890年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一大党,而且保持这个成绩一直到1932年。

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民主和自由,德意志帝国在经济、文化、科技上突飞猛进。也正是因为民主,德意志帝国自己创办的海军,还有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无畏舰无一被击沉。隶属于普鲁士王国的陆军却在自己发动的战争里陷入泥潭最终把整个德意志帝国拖进灾难的深渊。

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的历史,雄辩的证明了民主带来富强、进步和繁荣,专制带来灾难黑暗和灭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一个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的庞大帝国,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是20世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个帝国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那么,一个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局限性的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二战德国若不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及其殖民地,并意图独占欧非大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帝国”,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设想。要分析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资源、盟军的实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战略转向将彻底改.............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作为德国统一后的国家,其历史在军事、殖民、种族主义和国际关系方面确实涉及了多项争议性事件,但需要明确的是,该帝国的“暴行”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而纳粹德国(第三帝国)的暴行则属于后续时期,需加以区分。以下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几个关键事件和争议点:.............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时,能否废除各封建王公,重新将德国合理划分为多个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问题,答案是: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上难度极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阻力,因此并非当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第二帝.............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在统一和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先天性缺陷,这些缺陷最终对其稳定和生存构成了威胁。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先天性缺陷,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普鲁士主导下的帝国结构与缺乏真正的联邦制 普鲁士的霸权地位: 德意志第二帝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 回答
    要探讨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谁更能被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各有看法。简单地说,两者都无法完全、无可置疑地声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唯一正统继承者,但它们都从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中汲取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理念。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神圣罗.............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1907年做出一个颠覆性的战略选择,将所有的造舰资源倾注于建造战列巡洋舰,而非传统的战列舰。这一假设性的局面,如果真的发生,将会彻底重塑德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战略定位以及最终走向。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舰船数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触及海军战略思想、工业生产、乃至外交.............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在普鲁士铁腕下统一起来的庞大德意志联邦,其内部各邦与帝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中央集权”或“联邦制”可以概括。它是一种错综复杂、充满张力又不断演变的权力分配模式,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现实的妥协。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得回到帝国成立的那个关键时刻。1871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绝非单一事件或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深层结构性问题、战略失误以及外部压力的综合结果。要理解其败因,需要将目光投向战争的方方面面,从其诞生之初的基因缺陷,到战争进行中的资源枯竭与战略僵局,再到最终瓦解的内部因素。一、先天不足: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外交孤立德意志第.............
  • 回答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的政治体制下,立法权并非集中于一人或一机构,而是呈现出一种相对分散和复杂的局面,并带有鲜明的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烙印。核心的立法机构无疑是帝国议会(Reichstag)。这是一个由普选产生的议会,其成员通过四年一次的普选产生,选举权是普选制的,这在当时的欧洲也算.............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曾是欧洲大陆上的巨头,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在炮火中灰飞烟灭,一个则在内部矛盾中分崩离析。乍看之下,两国似乎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多民族的君主制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的浪潮,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正是这些相似之处的背后,潜藏着决定两国命运的根本差异。要理解为何.............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18711918年)的欧洲,其民众的信仰和流行思想是极其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主要信仰”或“主要思想”来概括。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潮涌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宗教影响力与新兴的世俗思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激烈碰撞。宗教信仰的根基与松动:在这一时期,.............
  • 回答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任宰相(1866–1890),也是德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以“铁血政策”(Kriege und Kompromisse)著称,通过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统一德意志,并塑造了现代德国的国家形态。他的.............
  • 回答
    理解普鲁士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否是“军队拥有国家”,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的核心政治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简单来说,用“军队拥有国家”来形容它们,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却抓住了它们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军事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异常突出的、甚至是主导性的角色。普鲁士:军营就是国家要理解普鲁士,就不能.............
  • 回答
    谈到巴伐利亚王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中的“自治权过分”这一说法,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政治格局。与其说巴伐利亚的自治权“过分”,不如说它在联邦制框架下,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为自己争取并保留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在当时与其他一些邦国相比,确实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突出”并非空穴来风,而.............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后,罗马帝国的法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说“由哪个国家直接继承了”。尤其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法统,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有一定的误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和历史脉络。首先,我们要明确“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字的含义。它并非一个真正意.............
  •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通常也被称为纳粹德国,其设计风格并非单一的、可以被简单概括为“一种风格”的存在。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现象,深刻地受到其意识形态、政治目标、历史背景以及试图创造的未来愿景的影响。要理解它的设计风格,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驱动力,而不仅仅是看表面的形式。首先,意识形态是核心驱动力。 .............
  •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Deutsches Drittes Reich)这个名字并非纳粹德国自行冠上的,而是其领导人希特勒和纳粹党在掌权后有意建构的一种历史叙事和政治宣传。它旨在将纳粹政权定位为德国历史上光辉、延续和巅峰的代表,从而赋予其合法性和合法性。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第三帝国”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对待那些崇拜德意志第三帝国和阿道夫·希特勒的行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采取审慎而坚定的态度。这类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政治偏好,更触及了历史的伤痛、人性的阴暗面以及社会价值的底线。首先,理解崇拜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 历史虚无主义与简化论: 有些人可能对历史的复杂.............
  • 回答
    将宿舍装修成德意志第三帝国风格,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装修想法。要实现这种风格,需要从色彩、材质、家具、装饰品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考量。这是一种带有强烈历史印记的风格,其核心在于营造一种严肃、秩序、力量感和复古的氛围。核心理念:严谨、秩序、力量、复古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古典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