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伐利亚王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自治权过分到了什么地步?

回答
谈到巴伐利亚王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中的“自治权过分”这一说法,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政治格局。与其说巴伐利亚的自治权“过分”,不如说它在联邦制框架下,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为自己争取并保留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在当时与其他一些邦国相比,确实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突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历史遗留、政治现实和战略考量的结果。

历史的根基:独立王国的骄傲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巴伐利亚并非是从零开始被纳入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在俾斯麦领导的统一战争之前,巴伐利亚王国早已存在了数个世纪,拥有自己独立的君主、政府、军队和外交体系。它经历了拿破仑时代的独立发展,并在1818年颁布了自己相对开明的宪法,这在当时的德国邦国中是具有先进性的。

这种悠久而独立的国家传统,使得巴伐利亚在面对统一时,并非甘愿成为一个简单的行政区划。他们更希望以一个“伙伴”而非“被征服者”的身份加入新生的帝国。因此,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的谈判过程中,巴伐利亚就提出了许多保留自己特殊地位的条件。

核心特权:财政、军事和法律上的“独立王国”

巴伐利亚在第二帝国获得的特殊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财政上的“特权收入”: 这是巴伐利亚最引人注目的保留之一。根据帝国宪法,巴伐利亚王国可以保留自己的关税和部分帝国税收,并在此基础上向帝国中央缴纳一笔固定的“特权收入”(Sonderbeitrag)。这意味着巴伐利亚在财政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能够自行支配和投资于自己的发展。而其他邦国则需要将大部分税收上缴帝国中央,再由中央统一分配。这种财政上的差异,使得巴伐利亚在经济上能够更灵活地运作,也为其保留自己的行政机构和军队提供了经济保障。

军事上的“独立军队”: 虽然在对外战争时期,巴伐利亚军队受帝国军方指挥,但在和平时期,巴伐利亚陆军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独立的组织、训练和军服(虽然会采用帝国统一的制式军官服饰,但部队番号和很多传统仍独立于普鲁士为核心的帝国军队)。巴伐利亚拥有自己的军事部、自己的参谋部,甚至在国防会议上也有独立的发言权。帝国皇帝作为全军总司令,但各邦国军队的保留,尤其是巴伐利亚的独立军,是其联邦制地位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普鲁士在军事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也让巴伐利亚保留了强大的内政控制力。

法律和行政上的保留: 巴伐利亚在许多民事和刑事法律领域以及行政管理上,保留了自己独立制定的法律体系。例如,它在帝国宪法之外,依然保留了自己独立的司法系统和行政部门。帝国的一些重要法律,如商法典或刑法典,在巴伐利亚实施时,也允许进行一定的本地化调整,或者在某些方面保留了巴伐利亚原有的法律传统。这使得巴伐利亚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依然感受得到自己独特的法律环境。

外交上的有限权力: 虽然帝国统一后,外交权原则上归属帝国中央,但巴伐利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了与外国进行通信的权利,并且在一些涉及其自身利益的国际事务上,拥有一定的咨询和发言权。

俾斯麦的策略与巴伐利亚的议价能力

理解巴伐利亚的特殊地位,离不开俾斯麦的政治手腕。俾斯麦深知,要实现德国的统一,并非仅仅依靠武力,更需要获得南方德意志各邦的支持,特别是那些天主教占主导地位的南方邦国。普鲁士作为新教占主导地位的北德意志邦国的领导者,在南方邦国有着天然的戒备和疑虑。

因此,俾斯麦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统一谈判中,他愿意给予巴伐利亚(以及其他一些南方邦国)一定的特权,以换取它们对帝国的加入。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以及当时的巴伐利亚政府,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议价能力,他们利用南方邦国对普鲁士主导的帝国的担忧,以及自身在联邦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成功地为巴伐利亚争取到了最大的保留。他们提出的条件,很多时候是作为南方邦国整体利益的代表,而巴伐利亚则往往是其中的领头羊。

“过分”的争议与帝国政治的张力

那么,这些自治权是否“过分”呢?这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

从普鲁士或帝国中央的角度来看: 这种高度自治确实会带来一些麻烦。它增加了帝国中央在统一立法、税收征管、军事协调等方面的复杂性。普鲁士的保守派和一些民族主义者,也确实对巴伐利亚的特权感到不满,认为这损害了帝国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对普鲁士的领导地位构成了潜在的挑战。有时,巴伐利亚的独立立场,也会在帝国国会(Reichstag)上与帝国政府产生摩擦。

从巴伐利亚的角度来看: 这些保留是维护其国家认同、文化独立以及经济利益的必要手段。他们认为,这是在联邦制框架下,一个历史悠久、拥有自身独特价值的王国应有的地位。他们并非试图脱离帝国,而是希望在帝国内部保持一定的自主性,这并非“过分”,而是合乎逻辑的要求。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俾斯麦的这种策略是精明的,他通过给予一定的自治权,换来了德意志的统一,而这种联邦制的结构,也为帝国的稳定提供了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妥协,统一或许会更加困难,甚至无法实现。巴伐利亚的特权,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在追求统一的同时,也保留了成员邦原有国家特性的一个鲜明例证。

总结一下:

与其说巴伐利亚的自治权“过分”,不如说它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的过程中,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战略地位和高超的政治谈判能力,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在联邦制国家中高度且具有显著特点的自主空间。这些特权,尤其是在财政、军事和法律上的保留,使其在许多方面依然如同一个“小王国”般运作,这确实比其他一些邦国更为突出,也构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政治结构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帝国中央的统治带来过挑战和复杂的局面。这种“突出”,是历史的产物,是政治博弈的结果,也是理解德意志第二帝国政治格局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伐利亚王国在德意志帝国之内的特殊地位是一个事实,这种特殊地位甚至延续到了魏玛共和国时期。而怎么看待巴伐利亚的这种特殊地位其实并不取决于巴伐利亚自身,相反它取决于巴伐利亚的人怎么看待德意志帝国。

如果你把德意志帝国看作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那么巴伐利亚的特殊地位无疑是太强了。我们举几个例子。

从外交的角度上看这个是最直接的,从对外交往的角度上说巴伐利亚王国长期维持着自己的使馆,尤其是俾斯麦最放心不下的驻罗马和维也纳的使馆。这项特权在十九世纪末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需要横向比较,比如已经建立了“责任政府”的英帝国海外自治领在十九世纪末就没有自己的使馆,最初挑战英国对自治领的外交垄断的是南非联邦。而南非联邦事实上掌握在与英国为敌的布尔人手里。也就是说一直到像南非联邦这样窝里反的自治领出现,英帝国的自治领臣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外交的!”所以从对外交往的角度上说巴伐利亚的独立地位远高于同时代的加拿大。一直到20世纪初才被英帝国的海外自治领赶上。

但外交其实还有对内的一面,巴伐利亚王国不但作为国家保持着自己和其他国家的交往,其实它也一样保持着和德意志帝国之内的其他邦,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外交关系。符腾堡国王曾经威胁要断绝与普鲁士王国的外交关系,让俾斯麦面临宪法危机和对符腾堡妥协的两难局面。其实巴伐利亚也一样可以。

但德意志帝国的奇妙之处在于除了上述两个常见层面,其实德意志帝国还有第三个层面,那就是德意志帝国整体的外交政策,其实巴伐利亚也有发言权。德意志帝国的宣战媾和缔约权属于联邦委员会。皇帝是联邦主席,但巴伐利亚国王其实是联邦副主席,而且在和俾斯麦谈判的过程中,巴伐利亚还要求成立联邦委员会的外交委员会,由巴伐利亚领导,也就是说如果一切按照俾斯麦和巴伐利亚谈妥的方式发展,德意志帝国的外交事务其实是普鲁士和巴伐利亚两强共同决策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德意志帝国对巴伐利亚来说就一个意义,就是让巴伐利亚免遭法国的报复。巴伐利亚需要普鲁士在对法战争里站在自己一边,但并不愿意无条件的在其他战争里站在普鲁士一边,所以外交事务巴伐利亚必须握有发言权。

在联邦委员会里普鲁士联合一个小邦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多数,但假如巴伐利亚联合其他小邦其实也足以阻止普鲁士的行动。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巴伐利亚事实上可以扮演一个小邦分离主义的大本营和保护伞的角色。如果我们这么来看巴伐利亚,那么它在帝国时期所发挥的作用还要大得多。

比如说从财政的角度上看。我们都知道德意志帝国从政治上说是德意志邦联的继承者,从财政上说是德意志关税同盟的继承者。德意志帝国的财政收入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关税收入。但关税同盟的收入在帝国成立以前是要按照人口比例分配给德意志各邦的。可是帝国成立之后,由于陆军、海军、帝国各项机构和官员的费用都要从帝国开支。仅就陆军预算一项,就占据了帝国开支的90%,这还是在威廉二世开始他雄心勃勃的海军计划以前。而这一项花销关税收入已经不足了。

所以德意志帝国的财政从建立的第一年起就是赤字财政,那么解决赤字的方法古往今来无非就是两种,要么借债要么增税。可是俾斯麦很清楚他不可能增税,因为虽然陆军预算花费了帝国大笔的钱,但事实上帝国却没有自己的陆军。

帝国陆军法从字面上看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但事实上俾斯麦和巴伐利亚、符腾堡签署的密约又跟陆军法直接冲突。更糟糕的是皇帝想要一个长期的陆军预算,而帝国议会又坚决不批。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帝国议会立法批准了一项占总支出90%的预算,那议会还有什么事可干呢?所以俾斯麦就采取了一种拖延的路线,帝国陆军的预算是按照三年拨款案,三年拨款案,七年拨款案,跟着又一个七年拨款案,最后以五年拨款案,也就是每届帝国议会批准一次拨款案的形式一直续费到1918年的。既然没有固定的帝国陆军预算,那么帝国陆军部也就不存在,帝国的参谋本部也不存在。这两项职能都是由普鲁士和各邦的战争部还有参谋部代理的,只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才因为普鲁士国王作为皇帝可以统帅各邦陆军,那么普鲁士的参谋总长自然也就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参谋总长。

那么既然不可能加税,那就只能由各邦弥补,也就是说帝国要花一百块,但关税和其他收入只有四十块,那么剩下六十就只好跟各邦伸手要,大家按照退税的方法,也就是按照人口比例上缴。普鲁士自然要出大头,这也是为什么俾斯麦说“帝国宰相只要想干点什么,就必须兼任普鲁士总理,否则就什么也干不成”的原因。

但伸手要钱或者借债说到底并不是什么好事,那么俾斯麦迟早也要想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就是增收。俾斯麦是什么时候想要到增税的呢?就是伊藤博文访问德国考察宪法的时期。那时候正是俾斯麦这位英雄被德意志各邦的代表打的灰头土脸的时候。

俾斯麦要开征糖类、烟草消费税,遗产税和其他新税,以此弥补帝国财政之不足。但帝国议会内的各邦议员愤然反对,理由也很明确,帝国花费最大的就是陆军,但陆军客观上是普鲁士的陆军。如果它要花帝国的钱,那是不是也应该在军官选用方面对全帝国放开呢?天主教各邦的人能不能当帝国陆军的军官呢?显然不能!那凭什么要给你钱?

德意志祖国作为关税同盟的时候还能给大家带来收入,现在不但收入没了有时候还要倒找钱给德意志帝国,不但要倒找钱给帝国,还要对各邦加税?于是斗争旷日持久,给一贯崇拜俾斯麦的伊藤博文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俾斯麦站在帝国议会里“发言的声音小到听不见”完全不像是他心目中的那位伟人。

最后的妥协方案也非常神奇,最终帝国议会批准了俾斯麦的增税案,但是议会给这些新税的总征收额设置了一个上限,帝国不管收到了多少钱,自己只能花钱限制范围以内的数,多出来的还得跟关税同盟时代一样按照人口比例返还给各邦。

除了外交和财政,其实还有第三个角度,那就是帝国自身的政治运作。从这个角度上说巴伐利亚和德意志各邦依然保持着巨大的独立性。比如说很多著作其实都指出帝国真正的核心机构是联邦会议。联邦会议是帝国主权的拥有者,按照宪法它不但掌握着对外宣战、媾和、缔约的权利,其实它还独霸对内发布行政命令的权利。

这一点可以参考一战期间德意志帝国内部发布各种行政命令的程序,都是要通过联邦会议的。而联邦会议本质上就是德意志邦联会议。从票数的分配到表决都非常类似德意志邦联。但联邦会议和邦联议会有一个关键的区别。那就是它的黑箱化。

什么叫黑箱化呢?德意志邦联会议的表决是各邦代表遵从本邦讯示投票进行的。如果代表违背了本邦训示,他的投票是可以被看作是无效票的。也就是说即使邦联会议通过了,本质上各邦还可以撤回本邦代表的投票。但德意志帝国的联邦会议就不行了。帝国宪法里规定,“除非各邦代表明确宣称自己是在违背本邦训示的情况下投票,否则联邦会议的投票都被视为有效票。”

这个改变其实意味深长,也就是说各邦代表,包括普鲁士的代表,一旦进了联邦会议的会议厅,他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投票,除非他傻到跳起来喊“我是违背本邦训示的”否则不管他投什么票,会议以外的各邦君主都只能干瞪眼。

而且联邦会议又把握着如此强大的权利。普鲁士拥有的票数又是各邦里最多的,联邦会议最能威胁到的人刚好还就是普鲁士国王所兼任的德意志皇帝。那么皇帝自己有没有权利解散联邦会议呢?

其实是有的,德意志皇帝有权解散联邦会议和帝国议会。但是德意志皇帝的解散权其实也是一个礼仪性的权利,因为帝国宪法规定只要三分之一的票数认为应该召开联邦会议,那么皇帝就必须召开联邦会议。

同样的联邦会议也有权召开帝国议会,而一项法案如果由联邦会议提交帝国议会,又被帝国议会多数票所通过,它就自动成为法律。而皇帝对立法的全过程其实都没有什么影响力,他唯一的影响力就是撤掉帝国宰相,或者要求普鲁士外交大臣指示本邦代表按照他的意志投票,至于这两者能不能发挥作用,帝国宪法都没有写。

所以如果观察巴伐利亚特殊地位的人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他是十有八九会惊异于巴伐利亚的特殊地位的。

可假如你们换一个角度呢?就是把德意志帝国看作是一个普鲁士操控之下的披着联邦外皮的中央集权的北德意志大普鲁士,和南德意志的仅仅想在这个大普鲁士的翅膀下躲开法国的报复的邦国组成的一个比较紧密的同盟。也就是说你根本不把1870年的那个帝国看成是一个国家,你就会发现其实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终究还是让渡了相当一部分权利给这个帝国。

而德意志帝国本身的有趣之处也就在于它的理想和现实是脱节的,它的宪法和它的实践也是妥协的。它是一个名实分离的国家。

俾斯麦设计的那个怪胎其实根本没有撑过19世纪,在世纪末的工业化大潮里它早就被巨浪冲垮了。俾斯麦和他那一代小心翼翼保卫自己的邦国的政治家,无论是普鲁士的还是巴伐利亚的,其实到20世纪到来的时候都已经蒙受了失败。

德意志帝国的古怪体制被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海外贸易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打破了。到威廉二世的时代没有人还能搞清楚德意志帝国到底是什么。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整个战争期间德意志帝国都小心翼翼的遵循帝国宪法,让联邦会议授权帝国宰相府发布必须要的行政命令。但为什么没有人问一句,1914年8月宣战的时候皇帝为什么不经过联邦会议批准呢?贝特曼-霍尔维格承认一旦spd反对帝国的军事拨款仗就打不起来,可假如巴伐利亚拒绝批准皇帝的宣战令呢?

联邦会议本来就是一个让巴伐利亚避免被普鲁士卷入一场跟自己无关的战争的保险阀门,但一个普鲁士和巴伐利亚双头政治的外交委员会却从来没也有发挥过作用。1910年代巴伐利亚驻普鲁士武官千方百计的刺探柏林会不会宣战的情报,但巴伐利亚政府却不敢直接在联邦会议上否决宣战令。也就是说虽然所有缔造德意志帝国的人都不情愿,但在四十年的历史当中一个德意志国家终究还是渐渐浮出水面了。只不过它带给世界的是世界大战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巴伐利亚王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中的“自治权过分”这一说法,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政治格局。与其说巴伐利亚的自治权“过分”,不如说它在联邦制框架下,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为自己争取并保留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在当时与其他一些邦国相比,确实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突出”并非空穴来风,而.............
  • 回答
    《巴霍巴利王》(Baahubali)系列电影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精心设计的战术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那么,这些在银幕上令人血脉贲张的战术,在现实的战场上是否也能奏效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巴霍巴利王》毕竟是艺术创作,为了戏剧效果,一些场景和战术的规模、效率以及对现实因素的考量,.............
  • 回答
    巴伐利亚的伊萨博,作为百年战争时期法国王后,她的名字常常与混乱、背叛和政治阴谋联系在一起,她的评价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充满争议。要理解她,我们得把她放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看看一个女性在那个男权至上、战乱频仍的时代是如何挣扎求生,又是如何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伊萨博出生于1371年,是巴伐利亚.............
  • 回答
    《巴霍巴利王》这部电影以其恢弘的战争场面和鲜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而其中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喀拉盖亚军团,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个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究竟有没有历史原型呢?虽然电影中的喀拉盖亚军团是以其独特的战斗方式和强大的战斗力而著称,但要说它完全对应某一个历史上的特定兵种.............
  • 回答
    印度史诗巨制《巴霍巴利王:开端》深度解析《巴霍巴利王:开端》(Baahubali: The Beginning),又译《印度超人:起源》,是印度导演 S.S. Rajamouli 在2015年推出的一部宏大史诗动作片。这部电影不仅在印度本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观影热潮,被誉为印.............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巴伐利亚为何未能成为继奥地利和普鲁士之后的欧洲第三极,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看看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未竟的可能。巴伐利亚的先天限制:地理、经济与政治的羁绊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巴伐利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制约。 地理上的“夹缝”: 巴伐利亚虽然地处欧洲中部,拥有富饶的土地和.............
  • 回答
    关于巴伐利亚民族服装(Dirndl)的设计初衷是否是为了突出胸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但同时也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简单来说,“突出胸部”并非Dirndl最初的唯一或最核心的设计目的,但其设计确实在视觉上具有强化和凸显女性胸部线条的效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更多关注。要深入理解.............
  • 回答
    关于“巴伐利亚”的翻译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历史、语言演变以及国际交流的复杂影响。简单地说,我们中文里习惯称呼的“巴伐利亚”更像是从英语“Bavaria”音译过来的,而不是直接从德语“Bayern”音译。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名字的起源:不只是语言那么简单首先,.............
  • 回答
    勃兰登堡普鲁士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在德意志地区并不起眼的诸侯国,跃升为仅次于奥地利的第二强国,其崛起的历程堪称一段传奇。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精心运作的结果,其中既有地理上的幸运,更有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制度上的革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并非一开始就具备优.............
  • 回答
    查尔斯·巴克利当年加盟火箭,是不是“抱团”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这可是NBA历史上一次非常重量级的球员交易,也是“大梦”奥拉朱旺生涯后期的一次重要决策。要说他是不是“抱团”,咱们得从多个角度来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那时候的火箭是什么样的球队。奥拉朱旺已经是内线的统治者,自带MVP光.............
  • 回答
    查尔斯·巴克利,这个名字在篮球界,尤其是NBA,算得上是家喻户晓,而且是那种自带光环、充满话题性的存在。要说他历史地位为什么这么高,不能简单归结于他拿了多少总冠军,或者个人荣誉有多少,而是他所代表的那种“独一无二”的篮球风格,以及他给这项运动带来的独特影响。“空中飞猪”的传奇身体与技艺:首先,得从他.............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是否“抱团”,以及他和乔丹、科比的对比,这绝对是篮球界最经久不衰的争论之一。查尔斯·巴克利的观点,作为一位曾经的巨星,他提出的“詹姆斯抱团论”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反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不带任何AI腔调,用大白话,把事情掰扯清楚。巴克利怎么说?他为什么.............
  • 回答
    查尔斯·巴克利那句“勒布朗·詹姆斯永远无法比肩迈克尔·乔丹”的论断,确实是在篮球界激起千层浪,而且每次提起,都能迅速点燃球迷们的热情和争论。这已经不仅仅是两个人球员之间的比较,更像是一种关于“历史最佳”地位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不同的篮球哲学和时代印记。巴克利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顶级巨星,他亲身经历过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