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各邦和帝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在普鲁士铁腕下统一起来的庞大德意志联邦,其内部各邦与帝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中央集权”或“联邦制”可以概括。它是一种错综复杂、充满张力又不断演变的权力分配模式,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现实的妥协。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得回到帝国成立的那个关键时刻。

1871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时,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然而,这个新帝国并非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的。它建立在无数独立邦国的漫长历史之上,这些邦国有着自己的传统、法律、行政体系,甚至语言习俗。所以,帝国不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实体,而是一个由普鲁士主导,将现有的德意志邦国“联合”起来的产物。

联邦制框架下的“普鲁士化”:

帝国从设计之初就采取了联邦制的形式,各邦保留了相当大的自治权。这意味着各邦仍然拥有自己的君主(国王、公爵、大公等),自己的政府、议会、司法系统,以及自己的税收和内政管理权。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确保了各邦在名义上的平等地位,并且避免了像法国那样过于激进的中央集权化可能引发的强大抵触。

然而,这种联邦制并非是纯粹的“ समान शक्ति”,而是在普鲁士的强大影响力下进行“普鲁士化”的。普鲁士不仅是帝国人口最多、领土最广、经济最发达的邦国,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帝国绝大多数的军事力量和政治资源。

普鲁士国王兼任德国皇帝: 这是一个最直接的体现。皇帝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外交、军事指挥以及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拥有最终决定权。而皇帝的任命和职责,很大程度上是由普鲁士的宪法和传统决定的。
帝国总理与普鲁士首相: 帝国总理(Reichskanzler)通常由普鲁士首相兼任。这就意味着帝国的最高行政官员,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鲁士的代表。他负责向皇帝提交法案,领导帝国政府部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帝国政策的制定权。尽管总理名义上是对皇帝负责,但实际上他与普鲁士政府的联系比对帝国议会更加紧密。
联邦议会(Bundesrat)的特殊地位: 这是理解各邦在帝国中地位的关键。联邦议会并非由普选产生,而是由各邦政府派出代表组成。每个邦的代表数量与其人口相关,但各邦的“投票权”并非完全平等。普鲁士拥有最多的投票权(17票),但要改变帝国宪法等重大事项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数。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普鲁士的同意,帝国政府很难推行颠覆性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各邦在联邦议会中的投票,是按照各邦政府的指令进行的,这保证了各邦政府的意志能在帝国层面得到体现。
帝国国会(Reichstag)的有限权力: 帝国国会是由普选产生的,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愿。然而,其权力相对有限。国会可以对帝国预算进行表决,并有权批准或否决帝国政府提交的法案。但它不能自行起草法案,也不能直接监督帝国总理(因为总理只对皇帝负责)。这意味着国会在一定程度上能表达民意,但实际的权力执行仍然掌握在皇帝和他的政府手中。

各邦保留的自治权与帝国的干预:

尽管存在普鲁士的主导和帝国的框架,各邦的自治权在许多方面仍然得到了保障。

内政与法律体系: 各邦拥有各自的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自己的法院和警察系统。例如,巴伐利亚仍然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法律体系和行政风格。帝国在这方面通常只在那些涉及国家统一、国防、对外贸易、邮政、铁路、货币等全国性事务上进行统一和规范。
税收与财政: 各邦保留了征收直接税的权力,但同时也需要向帝国缴纳“帝国税”(Reichsbeitrag),这是一种按人口和财富比例计算的贡献。这种财政安排使得帝国在运作上对各邦的财政贡献高度依赖,也为各邦在帝国事务中争取利益提供了筹码。
教育与文化: 教育体系基本上由各邦自行管理,这导致了德国各地区在教育理念和内容上存在差异。文化领域的多元性也得到了很大的保留,例如南德意志与北德意志在文化习俗上仍有明显的区别。
军事: 虽然帝国拥有统一的陆军指挥权,但各邦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军队(如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等)。这些军队在名义上是帝国军队的一部分,但在日常管理、军官培养等方面仍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张力与合作:

这种权力分配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张力和协调。

邦国之间的博弈: 帝国并非只有一个“普鲁士”与众多“小邦”的关系。像巴伐利亚、萨克森这样的“大邦”,在联邦议会中拥有可观的投票权,它们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争取自身利益,并在某些问题上与普鲁士形成联盟或制衡。例如,在关于帝国财政、关税政策等问题上,不同邦国之间会有激烈的辩论和妥协。
帝国政府的策略: 帝国政府(尤其是俾斯麦时期)深谙拉拢与压制的艺术。他们会通过提供财政援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争取各邦的支持,同时也会利用普鲁士的军事和政治优势来压制那些可能威胁帝国统一的势力。
帝国认同的形成: 尽管各邦拥有自治权,但共同的军事胜利(普法战争)、统一的货币、邮政系统、以及帝国国会的设立,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认同的形成。生活在不同邦国的德国人,开始更多地将自己视为“德国人”,而不仅仅是“巴伐利亚人”或“普鲁士人”。

总而言之,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各邦与帝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联邦制,其中普鲁士占据着无可置疑的主导地位,但其他各邦的自治权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保留。这种“普鲁士主导下的邦国联合”模式,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政治的权衡。各邦既要维护自身的传统与利益,又要服从帝国统一的框架和普鲁士的领导,这种内在的张力贯穿了整个第二帝国的历史,也塑造了它独特的政治格局。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动态过程,充满了妥协、博弈与合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帝国不是介于联邦和中央集权之间,而是介于邦联和联邦之间,这是俾斯麦在制定北德意志邦联宪法的时候作出的指示,那就是“在形式上比较接近邦联”但在具体运作上则尽可能的使之“具有联邦国家的性质”。

也就是说北德意志邦联是比较紧凑的邦联,通过具体运作尽可能的达到联邦国家的程度,而不是以联邦国家为起点,在实践上接近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程度。而在德意志帝国的问题上因为普鲁士自己的保守态度,在北德意志邦联扩大到南德意志的时候,这一“联邦国家”的目标还遭到俾斯麦在具体实践上的大踏步后退。

俾斯麦的王朝战争始终在一个问题上态度暧昧不愿意具体表态,那就是他到底在干什么!今天很多人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他是在“统一德意志”。但是在当时1866年和1870年,俾斯麦并不认为他自己是在“统一德意志”,相反他认为自己在“扩张普鲁士”。

大普鲁士在今天被看作是小德意志的同义词,但这是21世纪的看法,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看大,在王朝战争时代的人来说这完全是两码事,我们没必要回顾普鲁士的18世纪建立以来的历史,单纯的从俾斯麦的政治实践上看,他要的也是扩张普鲁士,尤其是勾连其地图上互不接壤的东西两部分领土,为此1866年战争胜利之后普鲁士对奥地利和南德意志各邦宽大到了耻辱的程度,以至于俾斯麦和他的君主之间矛盾尖锐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当然只能是俾斯麦去死,当时他确实威胁要自杀,靠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才缔结了合约。

如果按照俾斯麦的草案,北德意志邦联总理只是普鲁士王国派驻邦联参议院的“代表”,一个单纯的外交官员,一个负责转达普鲁士的意识使之通过邦联参议院作用于邦联的联络人员,这最深刻的揭示了北德意志邦联的本质,它就是一个空壳,一个议而不能决,决了也没有用的茶馆。北德意志邦联的三千多万人民里,两千四百多万是普鲁士臣民,其余二十多个小邦的人民加起来只有六百万。邦联总理只是世袭邦联主席的普鲁士国王派驻邦联参议院的代表,一个高级外交官,那么邦联实际上将毫无意义。

但是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迫使俾斯麦在扩张普鲁士之余对他们做出妥协,在他们的压力之下邦联宪法草案作出了四十多项修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邦联总理从一个单纯的外交官一个传声筒,变成了邦联整体政策的负责人,这就迫使俾斯麦自己来兼任这个职位,俾斯麦从此成为北德意志邦联总理和普鲁士首相,他的大普鲁士被强套上一件德意志外套,其威胁是深远的只不过因为此时普鲁士占有绝对优势而没有暴露出来。

而与普奥战争相比,1870年的战争是即兴作品一个意外,而且很快脱离了俾斯麦的控制,一哭二闹三上吊也没有用了,普鲁士军队的独立性此刻已经暴露出来,只不过被胜利和帝国的光辉掩盖了而已。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依靠南德意志四邦的支持,但是南德意志四邦是迫于其人民对法国的憎恨而不是对普鲁士的爱戴而履行其盟国义务的。现在战争胜利了,需要一个更加紧密的条款去约束南德意志四邦,要满足在战争中影响深远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又不能让普鲁士“溶解于德意志之中”。更不能让普鲁士在北德意志联邦的霸主地位受到威胁。

要接纳南德意志四邦又不能让这些老德意志地区和北德意志邦联里的天主教部分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可能与普鲁士竞争的势力。所以俾斯麦利用了这些邦捍卫自己独立性的本能,对他们的要求竭力予以满足,因为每一个让步都同等的加之于普鲁士王国。德意志要足够统一以便在战争中可以依靠南德意志四邦,但又必须“不够统一”以便在和平时期可以看出它由一系列邦国组成而普鲁士是这些邦国的霸主。

所以俾斯麦的行动无疑再次激怒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他们的力量和威望1871年比1866年更加强大,因为虽然实质上胜利源于普鲁士军队和参谋部还有铁路运输,但是舆论已经让整个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爆棚,俾斯麦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让步实际上就是倒退,倒退对这个时期已经爆发的民族情绪来说就等于背叛,所以俾斯麦再次用惠而不费的手段去安抚民众,那就是《皇帝宣言》,邦联世袭主席现在通过皇帝宣言变成皇帝,德意志邦联也就自然成了德意志帝国。

综上所述,北德意志邦联的目标是用邦联式的宪法,和尽可能加强管制的政治实践以便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上使北德意志邦联具有接近联邦国家的实质。但是在德意志帝国问题上,俾斯麦完全不打算追求这种在邦联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政治实践,相反他小心翼翼竭力避免更进一步,之后从1871年到1914年的政治实践虽然客观上说普鲁士的的确确“融解于德意志之中”,但那原本是俾斯麦所竭力避免的,在宣布建立帝国的仪式之前威廉一世国王痛苦的宣布那天是他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天,因为那一天人们把普鲁士王权抬进坟墓。俾斯麦讥讽这句话为老年人的神经过敏,因为他坚信德意志帝国不可能融化他的普鲁士祖国。从制度上到实践上他都于信心保卫他的国家。

在巴伐利亚保留自己驻外使馆的时代加拿大还没有自己的驻外使馆。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或者联邦的统一国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在普鲁士铁腕下统一起来的庞大德意志联邦,其内部各邦与帝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中央集权”或“联邦制”可以概括。它是一种错综复杂、充满张力又不断演变的权力分配模式,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现实的妥协。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得回到帝国成立的那个关键时刻。1871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时,能否废除各封建王公,重新将德国合理划分为多个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问题,答案是: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上难度极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阻力,因此并非当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第二帝.............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一个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的庞大帝国,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是20世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个帝国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那么,一个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局限性的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将宿舍装修成德意志第三帝国风格,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装修想法。要实现这种风格,需要从色彩、材质、家具、装饰品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考量。这是一种带有强烈历史印记的风格,其核心在于营造一种严肃、秩序、力量感和复古的氛围。核心理念:严谨、秩序、力量、复古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古典主.............
  • 回答
    我无法提供将宿舍装修成任何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或党卫军相关的风格的指导。这些意识形态和组织与历史上发生的严重暴行和反人类罪行紧密相连,其象征意义是极其负面和令人不安的。我的设计原则是促进积极、包容和尊重的环境。任何鼓励或美化与仇恨、歧视和暴力相关的元素的行为,都违背了我的核心目标。如果您对宿舍装修有其他.............
  • 回答
    二战德国若不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及其殖民地,并意图独占欧非大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帝国”,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设想。要分析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资源、盟军的实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战略转向将彻底改.............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作为德国统一后的国家,其历史在军事、殖民、种族主义和国际关系方面确实涉及了多项争议性事件,但需要明确的是,该帝国的“暴行”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而纳粹德国(第三帝国)的暴行则属于后续时期,需加以区分。以下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几个关键事件和争议点:.............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在统一和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先天性缺陷,这些缺陷最终对其稳定和生存构成了威胁。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先天性缺陷,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普鲁士主导下的帝国结构与缺乏真正的联邦制 普鲁士的霸权地位: 德意志第二帝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 回答
    要探讨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谁更能被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各有看法。简单地说,两者都无法完全、无可置疑地声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唯一正统继承者,但它们都从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中汲取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理念。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神圣罗.............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1907年做出一个颠覆性的战略选择,将所有的造舰资源倾注于建造战列巡洋舰,而非传统的战列舰。这一假设性的局面,如果真的发生,将会彻底重塑德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战略定位以及最终走向。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舰船数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触及海军战略思想、工业生产、乃至外交.............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绝非单一事件或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深层结构性问题、战略失误以及外部压力的综合结果。要理解其败因,需要将目光投向战争的方方面面,从其诞生之初的基因缺陷,到战争进行中的资源枯竭与战略僵局,再到最终瓦解的内部因素。一、先天不足: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外交孤立德意志第.............
  • 回答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的政治体制下,立法权并非集中于一人或一机构,而是呈现出一种相对分散和复杂的局面,并带有鲜明的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烙印。核心的立法机构无疑是帝国议会(Reichstag)。这是一个由普选产生的议会,其成员通过四年一次的普选产生,选举权是普选制的,这在当时的欧洲也算.............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曾是欧洲大陆上的巨头,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在炮火中灰飞烟灭,一个则在内部矛盾中分崩离析。乍看之下,两国似乎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多民族的君主制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的浪潮,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正是这些相似之处的背后,潜藏着决定两国命运的根本差异。要理解为何.............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18711918年)的欧洲,其民众的信仰和流行思想是极其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主要信仰”或“主要思想”来概括。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潮涌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宗教影响力与新兴的世俗思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激烈碰撞。宗教信仰的根基与松动:在这一时期,.............
  • 回答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任宰相(1866–1890),也是德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以“铁血政策”(Kriege und Kompromisse)著称,通过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统一德意志,并塑造了现代德国的国家形态。他的.............
  • 回答
    理解普鲁士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否是“军队拥有国家”,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的核心政治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简单来说,用“军队拥有国家”来形容它们,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却抓住了它们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军事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异常突出的、甚至是主导性的角色。普鲁士:军营就是国家要理解普鲁士,就不能.............
  • 回答
    谈到巴伐利亚王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中的“自治权过分”这一说法,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政治格局。与其说巴伐利亚的自治权“过分”,不如说它在联邦制框架下,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为自己争取并保留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在当时与其他一些邦国相比,确实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突出”并非空穴来风,而.............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后,罗马帝国的法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说“由哪个国家直接继承了”。尤其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法统,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有一定的误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和历史脉络。首先,我们要明确“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字的含义。它并非一个真正意.............
  •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通常也被称为纳粹德国,其设计风格并非单一的、可以被简单概括为“一种风格”的存在。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现象,深刻地受到其意识形态、政治目标、历史背景以及试图创造的未来愿景的影响。要理解它的设计风格,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驱动力,而不仅仅是看表面的形式。首先,意识形态是核心驱动力。 .............
  •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Deutsches Drittes Reich)这个名字并非纳粹德国自行冠上的,而是其领导人希特勒和纳粹党在掌权后有意建构的一种历史叙事和政治宣传。它旨在将纳粹政权定位为德国历史上光辉、延续和巅峰的代表,从而赋予其合法性和合法性。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第三帝国”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