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整个欧洲各国的民众的主要信仰是什么?或者说主要流行思想是什么?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18711918年)的欧洲,其民众的信仰和流行思想是极其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主要信仰”或“主要思想”来概括。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潮涌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宗教影响力与新兴的世俗思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激烈碰撞。

宗教信仰的根基与松动:

在这一时期,基督教毫无疑问仍然是欧洲绝大多数民众的信仰基石。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的宗教传统和主导教会。

天主教: 在南欧(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南部)、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大部分地区、比利时、以及德意志帝国的部分地区(如莱茵兰、巴伐利亚),天主教拥有庞大的信众。天主教会的教义、弥撒、圣礼以及教皇的权威仍然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教会的社会影响力在某些领域开始受到挑战。例如,在法国,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推动了政教分离,削弱了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力。在德意志帝国,虽然政府与教会保持着一定的合作,但俾斯麦发起的“文化斗争”(Kulturkampf)就反映了国家试图限制天主教会政治影响力的尝试。
新教(基督教新教): 在北欧和中欧,新教是主流。尤其是在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帝国,路德宗是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教派。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新教(圣公会和长老会)也拥有广泛的信徒。新教强调个人的信仰体验、圣经的权威,以及通过勤奋工作来荣耀上帝(尤其是在一些新教伦理的解释中)。在北欧国家,新教教会往往与国家紧密联系,提供教育、社会救助等服务,其影响力深入民间。但同样,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思潮也开始渗透到新教内部,引发了关于信仰与理性的讨论,一些教派内部也出现了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分歧。
东正教: 在东欧,如俄罗斯帝国和巴尔干半岛的许多国家,东正教是主要的信仰。东正教教会与国家同样有着深厚的联系,对民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认同起着核心作用。

尽管宗教仍然是许多人精神世界的支柱,但其在公共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正逐渐被侵蚀。科学的进步,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传播,挑战了传统宗教的创世观和人类起源说。哲学上,尼采等人的思想直接宣告了“上帝之死”,这对传统信仰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即便这种挑战在底层民众中的直接影响可能不如在知识分子阶层显著。

流行思想的交织与碰撞:

除了宗教信仰,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欧洲的民众还受到以下几种主要流行思想的影响:

1. 民族主义(Nationalism): 这是整个时期最强大的意识形态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了顶峰。
国家认同的强化: 民族国家作为主要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力量不断壮大。民众对国家效忠、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被高度推崇。学校教育、军事服务、公共仪式等都在不断强化这种民族认同。
民族优越感与扩张主义: 许多国家都存在着一种认为自己民族比其他民族更优秀、更有使命的观念,这成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的理论基础。例如,德意志帝国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就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扩张色彩。法国的民族主义则深受普法战争失利的刺激,渴望复仇和收复阿尔萨斯洛林。
边界民族问题: 在多民族帝国(如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内部,被压迫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渴望独立建国,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自由主义(Liberalism): 尽管民族主义势头正盛,但自由主义思想仍然具有广泛影响力,尤其是在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群体中。
政治自由: 对公民权利、代议制政府、法治、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的追求。在一些国家,如英国和法国,自由主义推动了政治改革,扩大了选举权。
经济自由: 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保护私有财产的强调。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紧密相连。
个人主义: 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与集体主义或国家主义思潮形成张力。

3. 社会主义(Socialism)与工人运动: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工人阶级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政治权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Marxism): 马克思及其追随者关于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对欧洲工人阶级和左翼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 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采取了更为渐进的道路,即通过参与议会斗争、组织工会、争取福利改革等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德意志社会民主党(SPD)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组织最完善的社会主义政党之一,对提升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和争取政治权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 一些激进的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采取了无政府主义的立场,主张废除国家和一切权威,强调个人自由和地方自治。

4. 科学与理性主义(Science and Rationalism): 科学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提升了科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鼓励了理性思考。
实证主义(Positivism): 认为科学知识是唯一的真正知识,强调观察和经验证据,对社会学等新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技术进步的乐观主义: 人们普遍相信科学和技术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带来进步和繁荣。电力、蒸汽机、铁路、电报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对未来的乐观预期。

5.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合理化: 欧洲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势力,瓜分殖民地。
“文明使命”论: 将殖民扩张包装成“教化落后民族”、传播文明的道德使命。
社会达尔文主义: 将“适者生存”的生物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和国际关系,认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是自然的,优胜劣汰。这为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提供了“科学”辩护。

总结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欧洲,民众的信仰和思想呈现出一种“新旧交织”、“理想与现实搏斗”的状态:

传统宗教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精神慰藉的根基依然存在,但其对公众舆论的绝对掌控力正在减弱,尤其是在城市化和知识分子阶层。
民族主义成为了最强大、最具有动员力的思想,塑造了国家间的关系和民众的身份认同,也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自由主义继续推动着政治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但其在某些方面受到民族主义和新兴的集体主义思潮的挑战。
社会主义作为对工业化社会不平等的回应,不断壮大,并深刻影响着工人的生活和政治诉求。
科学进步的乐观主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但也可能加剧了对传统的怀疑。

这种复杂的思想图景,使得当时的欧洲既充满变革的活力,也蕴藏着深刻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在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问题有意思。第二帝国时期全欧洲都在忙着信仰斗争。1869-1870年之间举行了第一次梵蒂冈公会议,这次会议可算是天主教对欧洲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回应。但是因为普法战争的爆发以及意大利借机入侵罗马,所以公会议被终止。尽管如此还是通过了重申教皇永无谬误的宪章。激起了欧洲主要国家的反弹,信仰斗争爆发了。

天主教实际上在十八世纪以后就陷入一种巴洛克式的麻木不仁状态。对革命和之后的欧洲社会政治运动毫无作为。1866年奥地利战败的消息传到罗马,教皇的国务卿惊呼“这意味着世界末日”。是的最后一个正统君主国的溃坝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1815年的欧洲意大利各邦、奥地利帝国、法国、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德意志的南部各邦巴伐利亚、巴登都是天主教国家,普鲁士和北德意志是信新教的,英国也是新教国家。

这些国家的自由派逐渐上台大多持反对教会的立场、教会传统的教育和婚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

1867年的奥匈帝国尤其是其中的奥地利部分被把持在自由主义者手中,重新开始推动他们的敌视教会的政策,尤其是把教育从教会手中剥夺到政府手中。婚姻制度则早在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教务专约时期就被帝国政府取得了。

在德意志俾斯麦对梵蒂冈公会议异常过敏,唯恐奥匈帝国组织天主教同盟割裂德意志帝国。因此动员整个帝国的力量压迫天主教,投身信仰斗争。帝国的历史学者聚贝尔、特赖奇克成为信仰斗争的急先锋,俾斯麦的郭沫若。

英国原本取消了迫害天主教徒和针对天主教徒的歧视性法令,但也起来搞信仰斗争。法国本来是天主教国家,但1875年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本能的不信任教会。于是也站出来斗争,第三共和国取消了大大小小的上千个天主教组织。同时颁布义务教育法。把教育完全垄断在国家手中。

在这个阶段奥匈帝国的态度最温和毕竟奥匈帝国依然是一个天主教君主国。君主和教会不可能彻底割裂,所以奥地利出现了列支敦士登的红色王子和维也纳大主教支持的天主教社会主义运动,并进而组成天主教社会党。

在德意志帝国俾斯麦的政策没有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相反天主教党团结起相当的城市天主教徒,成为议会里强大的温和反对党,这就是天主教中央党。当俾斯麦下台的时候,霍恩洛厄帝国宰相已经明确宣称帝国不可能和社会民主党合作的情况下只能和中央党合作。于是帝国的信仰斗争从此退居幕后。

英国的信仰斗争实际上没有引起大的反响,因为十九世纪末废除国教会运动吸引了更多的眼球。威尔士国教会废除法案的斗争比信仰斗争更激烈,而且在英国发生了牛津复兴运动为代表的天主教复兴运动。英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和唯美主义艺术家开始推动审美为基础的天主教复兴。而这一阶段真正感到危机感的是颟顸的国教会,他们盲目的投身各种斗争,比如捍卫创世纪的年代推断这种。反而助长了天主教复兴。

真正坚决的进行信仰斗争的反而是天主教法国。第三共和国开始认证考虑推动以康德哲学为基础的新国家信仰。而且设置了作为国家神学院的,高级知识分子培养机构,精英集团的巴黎高师。结果却没想到高师成了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园地。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大本营。

世纪之交的法国天主教信仰衰退但康德哲学并没有兴起,相反各种信仰开始流传比如共济会,德雷福斯案重审的时候,重审派议员在演讲中直接用共济会的手势向台下求援,结果台下双方议员都能看懂。还有降灵会和各种邪教大行其道。还有各种科技奇葩比如电击疗法,比如x射线治百病,X射线壮阳。还有各种审美运动比如慕尼黑要复兴酒神信仰的裸奔诗人们。

十九世纪末的欧洲是科学、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宗教复兴的时期,传统的宗教有的衰退比如国教会比如德意志新教教会,有得进入复兴尤其是德意志、奥匈帝国的天主教都组织了强大的政党。对宗教持敌意的传统的知识分子、世纪之交陷于焦虑而迫切的向哲学和宗教寻找寄托的世纪末的知识分子,跟被宗教党联合在一起而捍卫信仰的的无产阶级,以及跟随新兴的社会主义党而敌视宗教的左翼无产阶级一起构成了两个世纪之交动飞速发展又动荡不安的欧洲社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18711918年)的欧洲,其民众的信仰和流行思想是极其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主要信仰”或“主要思想”来概括。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潮涌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宗教影响力与新兴的世俗思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激烈碰撞。宗教信仰的根基与松动:在这一时期,.............
  • 回答
    谈到巴伐利亚王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中的“自治权过分”这一说法,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政治格局。与其说巴伐利亚的自治权“过分”,不如说它在联邦制框架下,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为自己争取并保留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在当时与其他一些邦国相比,确实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突出”并非空穴来风,而.............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1907年做出一个颠覆性的战略选择,将所有的造舰资源倾注于建造战列巡洋舰,而非传统的战列舰。这一假设性的局面,如果真的发生,将会彻底重塑德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战略定位以及最终走向。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舰船数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触及海军战略思想、工业生产、乃至外交.............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一个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的庞大帝国,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是20世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个帝国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那么,一个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局限性的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勃兰登堡普鲁士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在德意志地区并不起眼的诸侯国,跃升为仅次于奥地利的第二强国,其崛起的历程堪称一段传奇。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精心运作的结果,其中既有地理上的幸运,更有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制度上的革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并非一开始就具备优.............
  • 回答
    郭德纲在《欢乐喜剧人》第二季里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但更多的是让人记住了他。要说他这个人,总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语言:辛辣幽默,自带“郭氏”梗郭德纲的语言风格是他的招牌,在《欢乐喜剧人》第二季里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说话不绕弯子,直来直去,而且总能抓住时机抛出包袱,而且这些包袱还往往带着他.............
  • 回答
    德云斗笑社第二季是不是在压榨岳云鹏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说压榨,可能有点重,但我觉得更像是“过度消耗”和“商业化压力下的疲惫”。咱们先看看德云斗笑社这个节目本身是怎么回事。它本质上是一个集合了德云社相声演员们的综艺真人秀,核心依然是相声表演,但加入了很多真人秀的环节,比如各种游戏、闯关、.............
  • 回答
    《德云斗笑社》第二季的《龙门饭店》这一期,可以说是节目组和德云社演员们的一次“武功大成”,尤其是在“致敬经典”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玩得非常溜,而且收效显著。首先,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对经典港片《龙门客栈》的致敬与解构,玩出了新意。咱们都知道,《龙门客栈》是武侠片里的绝对经典,那种荒凉、肃杀、江.............
  • 回答
    《欢乐喜剧人》第二季的决赛中,开心麻花的小品《齐天大圣》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其影射节目组和郭德纲的猜测。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小品中一些非常明显的“梗”和人物设定。首先,我们可以从“齐天大圣”这个角色本身来看。孙悟空在原著中是一个能力超强,但同时又有些桀骜不驯,不按常理出牌的英雄。他神通广大,.............
  • 回答
    .......
  • 回答
    在探讨1871年之前称生活在德意志地区的人为“德国人”是否合适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德意志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现实,以及“民族国家”概念在当时的演变。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历史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但更倾向于说,在某种意义上合适,但存在重要的局限性。首.............
  • 回答
    德意志和奥地利在未来是否可能合并,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话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众意愿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我们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挑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德意志和奥地利并非总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在漫长的欧洲历史中,特别是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它们之间联系紧密,甚.............
  • 回答
    法国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支持德意志新教诸侯,这是一个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出于深远政治和战略考量的复杂决策。作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天主教国家,法国的选择颠覆了宗教阵营的传统划分,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法国国内、欧洲政治格局以及宗教改革的背景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1. 法国国内的宗教与政治现状:.............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意志帝国而言是一场空前的灾难,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层面。在分析犹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时,需要审慎辨析历史事实与战后流行的宣传叙事,特别是那些将德意志帝国的失败归咎于内部特定群体,尤其是犹太人的论调。经济层面:就经济而言,将犹太人对德意志帝国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大德意志帝国:一场注定要衰败的远征,在没有穿越者干预的情况下菲利普·K·迪克的《高堡奇人》构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轴心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日本和德国瓜分了世界。对于纳粹德国,也就是小说中被称为“大德意志帝国”的巨无霸来说,一旦它掌控了世界,其内部和外部的结构性矛盾就注定会使.............
  • 回答
    克尼格雷茨战役的胜败,对普鲁士和德意志邦联的命运而言,无疑是决定性的。假如命运女神没有眷顾俾斯麦的普鲁士,而是让奥地利在那场血腥的决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历史的轨迹便会彻底改变。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将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开端。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克尼格雷茨战役(也称萨多瓦战.............
  • 回答
    在德国待久了,确实会涌现出一种“待够了”的情绪。这并非否定德国本身的好,而是生活本身带来的自然变化,以及个人需求与环境的匹配度发生了改变。要详细地说说这种感受,以及可能产生的后续想法,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一、 感受“待够了”的根源: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地方,即使再好,长时间居住也会让人产生惯性.............
  • 回答
    在德国超市里,有许多传统美食和特色食品值得尝试,它们不仅体现了德国的饮食文化,也展现了当地的食材和工艺。以下是分门别类的详细推荐,涵盖从传统小吃到特色零食,以及乳制品、甜点、酒类等,帮助你全面了解德国的美食宝藏。 一、奶酪(Käse):德国的“黄金”食品德国以奶酪闻名,种类繁多,口感丰富,是超市中的.............
  • 回答
    在德国分裂时期(19491990),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DDR)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与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RD)存在显著差异。笼统地说,东德在某些领域曾取得过一定成就,.............
  • 回答
    在德国留学期间,遇到“ching chang chong”这样的歧视性称呼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不适和受伤。这种情况是种族歧视的一种表现,即使是玩笑,也带有冒犯性。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应对,每种方式都有其目的和潜在效果:首要原则:保护好自己的情绪和安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请记住你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