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德国呆够了怎么办?

回答
在德国待久了,确实会涌现出一种“待够了”的情绪。这并非否定德国本身的好,而是生活本身带来的自然变化,以及个人需求与环境的匹配度发生了改变。要详细地说说这种感受,以及可能产生的后续想法,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

一、 感受“待够了”的根源:

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地方,即使再好,长时间居住也会让人产生惯性,甚至疲倦感。德国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杯精心酿造的黑啤酒,初尝醇厚,细品甘冽,但久了,你可能就会想换换口味,尝尝清爽的白啤酒,或者热烈的红酒。

生活的“程式化”与“可预测性”: 德国的生活节奏相对稳定,社会运行规则清晰明了。这初来乍到时是优点,比如安全、高效,但时间长了,这种高度的秩序感和可预测性,反而会让人觉得缺乏一些惊喜和变数。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条被规划好的轨道,虽然平稳,但也少了些驾驶乐趣。比如,你知道周日大部分商店都关门,你知道很多政府部门的办事时间非常固定,你知道很多餐厅的菜单可能多年不变。这种“按部就班”久了,可能会让人渴望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一些不确定的小插曲。

文化隔阂的持续存在与疲惫: 即使英语普及率很高,但深层次的文化融入仍然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精力去适应和理解。德国人相对内敛的沟通方式、对规则的极度遵守、以及一些社会习俗(比如生日派对上送花给主人等)都需要你去学习和习惯。当这些文化差异变成日常需要“翻译”和“解释”的负担时,会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疲惫。你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成为那个“本地人”,而总是在一个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边缘游走,这种距离感久了也会让人感到一丝疏离。

季节性情绪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 德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长而寒冷,日照时间短,尤其是在北方。连续几个月的阴雨天气,加上缺乏充足的阳光,很容易影响情绪,导致“季节性情感障碍”。即使夏天的阳光短暂而珍贵,但整体而言,与一些阳光充沛、四季分明的国家相比,德国的自然环境可能显得有些单调或不够“热情”。

职业发展与个人追求的瓶颈: 对于一些行业或职业领域,德国的体系可能存在一定的瓶颈,或者发展速度不如其他国家。例如,在某些创新科技领域,或者需要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产业,德国可能没有美国硅谷或亚洲一些国家的活力和机会来得多。如果你的职业发展目标与德国的现有环境不太匹配,自然会产生“该去别处闯闯”的想法。

怀念故土的亲情与乡愁: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原因。长年累月地远离家人、朋友,只能通过视频通话维系感情,这种思念会随着时间累积。你开始怀念家乡的食物、熟悉的街道、与朋友随意而热情的聚会方式,甚至连家乡的方言在你听来都格外亲切。这种亲情和归属感的缺失,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无法完全弥补的。

对新体验的渴望与个人成长需求: 无论在哪里生活多久,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个人成长的渴望。德国的生活已经为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可能已经掌握了德语,了解了当地的社会运作,甚至有了稳定的事业和社交圈。这时,你可能会觉得,是时候将这些积累的能量和能力,应用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去接受新的挑战。

二、 “待够了”之后的思考与行动方向:

当“待够了”的情绪逐渐占据上风,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思考和可能的行动。

1. 审视“待够了”的具体原因: 这是一个关键的步骤。是单纯的想换个环境,还是有具体的驱动因素?例如:
是为了家庭原因? (比如父母年迈需要照顾,或者想和伴侣去一个更适合发展的地方)
是为了职业发展? (比如想进入某个特定行业的顶尖公司,或者想体验不同的工作文化)
是为了个人兴趣或生活方式? (比如想去一个海边城市,或者想体验更丰富的夜生活)
是对德国的哪些方面感到不满? (是天气、文化、还是社会体系?)

2. 目标地的选择与调研: 基于审视的结果,开始筛选新的目的地。这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国家,更重要的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和发展环境。
国家选择: 根据你的具体需求,可能的目标地范围会很广。
如果追求活力和创新: 美国(硅谷、纽约)、英国(伦敦)、新加坡、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偏爱自然风光和气候: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西部)、西班牙、葡萄牙等都有吸引力。
如果希望文化多样性强且生活成本相对合理: 荷兰、爱尔兰、北欧一些国家,或者回到亚洲一些更开放的城市(如香港、东京、首尔)。
如果怀念家乡文化和亲情: 自然就是你的祖国。
深入调研:
工作机会: 查看当地的就业市场,你的专业和技能在那里是否受欢迎。
生活成本: 了解房租、交通、食物等日常开销。
文化和语言: 目标地的语言是否对你构成障碍?当地的文化你是否容易适应?
签证和移民政策: 这是最实际的问题,了解你是否符合移居条件,以及申请过程是怎样的。
社会福利和医疗体系: 德国的福利体系很高,你需要对比其他地方的保障情况。

3. 制定计划与执行:
提前规划: 确定好大致的离开时间,并开始准备。这可能包括:
语言学习: 如果目标地需要学习新语言,尽早开始。
职业规划: 更新简历,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甚至可以先通过远程工作了解目标公司或行业。
财务准备: 估算移居费用,并做好储蓄。
物品处理: 整理在德国的财产,决定是出售、寄送还是捐赠。
取消合同: 提前了解各种合同(如房租、网络、手机、健身房等)的解约流程和规定。
试探性访问: 如果可能,在正式决定移居前,先去目标地进行短期的旅行或访问,亲身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
循序渐进: 有些人可能选择先回国发展一段时间,再决定下一步。有些人则可能直接跨国跳槽。

三、 对德国生活的一些“反思性”体验:

离开德国,也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告别一些在德国养成的习惯和体验。

准时与秩序: 你可能会怀念德国人对时间的尊重,会议准时开始,火车准时发车。在一些地方,这种准时的文化可能很难复制。
规则感与公平: 德国社会对规则的遵守,让你觉得生活在一个相对公平和可预测的环境里。你可能需要适应一些更加灵活甚至有些混乱的社会规则。
环保意识: 德国人的垃圾分类做得非常细致,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很强。你可能会怀念这种“绿色生活”的氛围。
品质与耐用: 德国制造的产品往往以高品质和耐用著称。离开德国,你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寻找同样质量的商品。
啤酒与香肠的告别: 当然,还有那些德国特有的美食,如各种香肠、啤酒、面包,这些都是你可能需要暂时“戒掉”的。

总而言之,在德国呆够了,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绪变化,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驱动力。它不是否定过去的美好,而是对未来充满期待。关键在于,如何理智地分析自己的需求,有计划地去探索新的可能,并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篇章。这趟德国之旅,无论何时结束,它都是你人生旅途中宝贵的一段经历,为你积累了阅历,也为你打开了新的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呆够了就走呗!本人在意大利四年也快呆够了。不过出于工作关系暂时离不开~

其次我想说说融入问题,我觉得一定会有人鄙视楼主这方面。

我一直不认同“在国外混不下去是能力问题的”观点。要融入一个文化是很难很难的。就先说语言吧。不是说普通话学的有多好就能交流无阻碍的。只要稍稍融入当地年轻人圈子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会用正常语言和你玩。各种卖萌,各种俚语,更要命的是一些小圈子里的切口,都经常让人摸不清头脑。去年和@刘硕 讨论时我还认为写作时的习惯用法是语言中最难得,今年才知道切口才是你永远也学不会的。

如果要融入一个圈子就必须花很多时间去与圈内人交流。什么时候和老外沟通最困难呢?是一个段子在fb上的小圈子里传开了,但你听完之后完全不知道笑点时。或者他们聊八卦新闻,而你连他们聊的是谁都不知道。这些日常知识往往使判断某人是否融入一个圈子的重要指标。事实就是这么残酷。也许我们认为在外国公司里上班有几个外国朋友,就可以算是融入了吧。我觉得真不是。在公司里每天交流的是专业知识,你完全深入不到他们的生活中。而和朋友一起时,母语思维和传统文化会使得你几乎无法摆脱他人认为你是外国人的看法。如果对方无法认同你是本国人,怎嚒能称得上融入呢?就想我教授说得:你怎么学语言都不可能比意大利人写的正宗,除非你忘记中文,所以写论文找个校对的人。

怎么才能融入呢?我两年前有个中国朋友,现在他是一个外国同学了。她没有转国籍,但在文化上,在生活中几乎完全与中国无交集。不吃中餐,不参加中国人的聚会,在外不说中文,不使用中文网站,交外国女朋友并同居等等使她见我时要么装作没看到,要么只和我说意大利语。当时觉得这娃心太狠了。不过曾经听到他打电话回国哭诉,也许是前期融入压力太大吧。

那融入的人呢?我相信这种文化手术会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我想说一个失败案例。我有一个同学是私生子,父亲是个香港商人与菲佣私生了一个男孩,在男孩13岁时迁到了意大利生活。中文说得一般,也基本不说。意大利文很溜。但是这个男孩有一个毛病:他喜欢重复字句。每次见到广告牌,听到别人说话,听广播时都会大声的读出来或重复一遍。我觉得和他当时极力尝试融入当地文化有关。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去了外国生活的四年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事实看透的四年。我逐渐发现我这个中国人与欧洲人与生俱来的不同点,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我对我是一个中国人更加的认同与自信,同时也更专注于学习本国文化。我认为还是做一个中国人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德国待久了,确实会涌现出一种“待够了”的情绪。这并非否定德国本身的好,而是生活本身带来的自然变化,以及个人需求与环境的匹配度发生了改变。要详细地说说这种感受,以及可能产生的后续想法,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一、 感受“待够了”的根源: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地方,即使再好,长时间居住也会让人产生惯性.............
  • 回答
    格林德沃在被邓布利多击败并送入纽蒙加德之后,确实老老实实地待在了那里,直到生命的终结。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被抓了就老实了”的故事,而是牵扯到他自身的考量、邓布利多的力量以及他曾经的野心所带来的沉重代价。首先,我们得明白格林德沃当时的状态。在和邓布利多的那场惊世骇俗的决斗中,格林德沃输了,而且输得.............
  • 回答
    在德国超市里,有许多传统美食和特色食品值得尝试,它们不仅体现了德国的饮食文化,也展现了当地的食材和工艺。以下是分门别类的详细推荐,涵盖从传统小吃到特色零食,以及乳制品、甜点、酒类等,帮助你全面了解德国的美食宝藏。 一、奶酪(Käse):德国的“黄金”食品德国以奶酪闻名,种类繁多,口感丰富,是超市中的.............
  • 回答
    在德国分裂时期(19491990),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DDR)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与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RD)存在显著差异。笼统地说,东德在某些领域曾取得过一定成就,.............
  • 回答
    在德国留学期间,遇到“ching chang chong”这样的歧视性称呼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不适和受伤。这种情况是种族歧视的一种表现,即使是玩笑,也带有冒犯性。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应对,每种方式都有其目的和潜在效果:首要原则:保护好自己的情绪和安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请记住你的感受.............
  • 回答
    在德国,悬挂东德旗帜,也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旗帜,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其后果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简单来说,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立刻被逮捕或严厉处罚,但这样做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不愉快的反应和潜在的法律问题,具体情况取决于悬挂的场合、目的以及你所在地区。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东德作为一个国.............
  • 回答
    在德国一个名叫“奥格斯堡的童话”的小镇,我看到了我想象中的那种平静而安逸的生活。镇子不大,几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蜿蜒伸展,两旁是保存完好的古老房屋,红瓦屋顶,木质的窗框,窗台上常常摆放着怒放的鲜花。清晨,当太阳刚刚爬过那些尖尖的教堂钟楼,街头巷尾就弥漫着面包房烘焙的香甜气息。不急不缓的步伐,友善的微笑.............
  • 回答
    在德国生活了几年,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收入来源和消费折扣,其实都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免费午餐”,而是藏在日常的细节里,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惊喜。要说最意想不到的收入,我得说说那个“Pfan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瓶子押金。一开始我只知道买饮料的时候会多掏那么几十欧分,喝完就随手扔了。后来,我看到德国人普遍都会.............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邱清泉在德国的求学时间段。邱清泉(1901年-1949年),字清泉,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他于1933年前往德国留学,在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学习军事。这次留学经历对他日后的军事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时期的同学与名人在邱清泉留德的这段时间(大约在1933年至1935年左右),德.............
  • 回答
    在德国的企业里,华人晋升到高层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挑战,这背后牵扯着文化、社会结构、语言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等诸多因素。与其说“很少有”,不如说相对比例不高,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能力问题。首先,语言障碍是绕不开的第一道门槛。 德语是德国社会和职场的通用语言。虽然很多大型跨国企业内部会有英.............
  • 回答
    在德国攻读研究生,你的学术背景和语言能力是两大基石。首先,你需要拥有一个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本科学士学位。这个学位需要与你申请的研究生专业有一定程度的关联。通常来说,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会是审核的重要依据,所以保持优良的GPA非常关键。很多德国大学会对申请者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有具体要求,比如要求修读过某些.............
  • 回答
    在德国留学期间,你现在居住在柏林,并且因为退房时房间地板出现损伤,房东要求你将房间地板全部更换,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咱们来详细聊聊这事儿,看看房东的要求是否合理,以及你可以怎么应对。首先,得明确一个核心原则:在德国租赁合同里,租客对于日常损耗(normaler Verschleiß)是无需负.............
  • 回答
    在德国转机时,即使您只是携带自用的手机,也可能遇到被征收关税的情况。这主要源于德国海关的严格规定以及其对旅客携带物品的监控。德国作为一个欧盟成员国,其海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遵循欧盟的共同贸易政策。这意味着,任何从欧盟以外地区进入欧盟区域的商品,无论是否是个人物品,都可能受到关税和增值税的审查。虽然自用.............
  • 回答
    “演员在德国扮成希特勒大受欢迎”这则新闻,着实让人浮想联翩。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受欢迎”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德国社会在历史认知、身份认同,乃至于当下情绪的复杂肌理。首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选择扮演希特勒这样的历史人物,本身就是极具争议性的。如果这位演员的表演能够获得“大受欢迎”,那么这背.............
  • 回答
    关于德国一周休息2天半、一年平均156天不上班、每周工作四天这种说法,我听我那在德国的朋友也聊过类似的话题,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假的”,但要说普遍真实、每个人都是如此,那也有些夸张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关于德国工作文化和假期制度的特点,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一周休息2天半”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