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纳粹德国为什么叫「德意志第三帝国」?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Deutsches Drittes Reich)这个名字并非纳粹德国自行冠上的,而是其领导人希特勒和纳粹党在掌权后有意建构的一种历史叙事和政治宣传。它旨在将纳粹政权定位为德国历史上光辉、延续和巅峰的代表,从而赋予其合法性和合法性。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第三帝国”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纳粹党是如何编织他们的历史叙事,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和解读德国历史的。

首先,要理解“第三帝国”,我们必须先知道前两个“帝国”是什么。纳粹的说法中,前两个“帝国”通常指的是:

1. 德意志第一帝国(Erstes Reich): 指的是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大致从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加冕开始,到1806年拿破仑强迫其解散为止。这个帝国虽然名义上存在了近千年,但其结构非常松散,包含了众多邦国和王国,而且其统治范围时常变化,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德国。然而,对于纳粹来说,这个漫长而庞大的实体代表了德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一个统一的日耳曼民族(尽管当时是神圣罗马帝国框架下)的强大存在。

2. 德意志第二帝国(Zweites Reich): 指的是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国皇帝后建立的德意志帝国。这个帝国由俾斯麦统一,象征着近代德国的民族国家形态和军事、工业的崛起。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并于1918年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魏玛共和国。对于纳粹来说,第二帝国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在一个现代国家框架内的力量和荣耀,尽管其结局是失败的。

纳粹党为何要宣称“第三帝国”?

希特勒和纳粹党对德国历史的解读是扭曲和选择性的。他们将历史视为一部英雄史诗,是日耳曼民族不断斗争、崛起和被压抑的循环。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强大、纯粹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其规模和影响力都要超越前两个帝国。

“第三帝国”的说法,核心目的有以下几点:

历史合法性与连续性: 通过将纳粹政权定位为“第三帝国”,纳粹党试图在古老的帝国传统中寻找合法性。他们声称自己是延续了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伟大传统,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有助于赢得那些对普鲁士王室、帝国荣耀和传统价值有怀旧情结的人的支持。这是一种“回归”的概念,仿佛纳粹德国是中断的辉煌的恢复。

象征宏大与永久: 将自己的政权命名为“第三帝国”,本身就带有宏大和永久的意味。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持续千年的帝国,正如他们宣称的“千秋帝国”(Tausendjähriges Reich)。这种命名方式极具煽动性,旨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将纳粹政权塑造成一个注定要统治世界的强大力量。

与魏玛共和国的决裂: “第三帝国”的提法,也是为了彻底否定和抛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他们视为软弱、混乱且带有“屈辱”(例如《凡尔赛条约》)的魏玛共和国。在纳粹宣传中,魏玛共和国只是一个短暂的、充满弊病的“第四帝国”或者根本不配称为帝国,而纳粹的“第三帝国”才是德国真正的、强大的国家形态。

民族复兴与优越感: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种族主义和民族至上主义。他们相信雅利安人(特别是日耳曼人)是优等民族,理应统治世界。“第三帝国”的出现,就被描绘成雅利安人种族复兴的标志,是日耳曼民族力量的最高体现。这为他们的扩张野心和种族灭绝政策提供了“历史依据”。

“第三帝国”的推广:

虽然“第三帝国”这个名称在纳粹掌权初期并没有被官方正式使用,但它很快就被纳粹宣传机器广泛传播和使用。希特勒本人在一些演讲和著作中也暗示过对这一历史叙事的认同。例如,一些纳粹理论家,如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在其著作《西方的没落》(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中也曾提及“第三帝国”的概念,尽管斯宾格勒的含义与纳粹的政治意图有所不同,但纳粹党巧妙地采纳并改造了这个概念,使其服务于自己的政治宣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帝国”这个标签被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认知中,尤其是在战后对纳粹德国的称呼和研究中,它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

总而言之,纳粹德国被称为“第三帝国”,是纳粹党为了构建一种虚假的、基于选定历史叙事来支撑其统治合法性、民族优越感和政治野心的宣传策略。它并非基于严谨的历史分期,而是政治上的巧妙包装,目的是将现代的极权政权与德国历史上的光辉时刻联系起来,并预示着一个更宏大、更长久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考察一个历史词汇的涵义的时候,我们要有点结构主义的思维,把词汇放回到它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语言环境里考察。词汇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汇会被放到不同的位置上,发挥不同的作用。

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这个词的涵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它的直接翻译就是德意志国的意思。从字面上来说它并不包含君主制的含义,实际上魏玛共和国也使用这个国号,但是这不妨碍它可以被运用在君主国的国名上面。

在1871年之前,deutsches reich这个词实际上更像是一个专有名词,它特指旧帝国——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比如马克思在评论《法兰克福和约》中关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条款时就不无讽刺地说

“他们不敢公然说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渴望投入德国怀抱……这两省的领土先前有个时候曾经隶属于早已寿终正寝的德意志帝国”(《法兰西内战》)。

在1871年时,新成立的第二帝国之所以被命名为Deutsches reich,就是因为这个词与曾经的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联系,能发民族主义者怀古之幽思。“皇帝kaiser”和“帝国reich”都曾经是1848年的革命者心心所念而求之不得的目标。比如威廉皇太子,他在日记里是这么说的:

1870年12月3日。今天,皇帝和帝国终于作为不容撤销的制度确立下来了;65年的空位期由此告终; 今天,没有皇帝的帝国这一可怕的空缺终于填平了。

但是“帝国”一定要和君主制绑定在一起吗?实际上未必。第二帝国帝国宪法里也没有明确规定这个国家是个君主国。在宪法中,国家元首是德意志联邦主席,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承担若干职责。在法律上这个新国家是不是个君主国,其实还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直到1913年还有杂志在提这件事,说“现在可能没人注意这个国家其实是个共和国”。但是这不妨碍这个国家取名为dutsches reich,并被翻译为“德意志帝国”。从国家元首的名称为皇帝(kaiser)的角度来说,这么翻译不能说错。不过还有一点,就是在宪法初稿里,其实并没有提及皇帝这个词。直到1870年11月30日,才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提议,为联邦主席加上“皇帝”一词作为尊号。此外,这个皇帝尊号的具体定语为何,实际上直到1871年1月18日的加冕典礼上都没能确定下来。

希特勒之“第三帝国”一词首次被提及是在1920年代的一本小说《第三帝国》之中,这一点其它答主已经提及了。但是要强调一点,就是在这个时代reich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了。在魏玛时代的左翼右翼对抗之中,reich一词里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理想,经过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式的民族主义洗礼,在魏玛时代长出了新的内涵,它强调旧帝国曾经的霸权地位。德国历史学家温克勒在The long road west这么描述这种帝国理想:

在希特勒掌权的前夜,德国人不仅已经厌倦了1918-19年建立起来的民主,而且已经厌倦了1871年的小德意志民族国家。德国知识分子沉迷于一个帝国的信念,这个帝国囊括奥地利并控制着中欧,一个与典型的民族国家有明显区别的政体。“帝国(Reich)”神话的起源深藏于德国历史的深处。

这种“帝国”明显不是指一个以皇帝为君主的君主制国家,而是强调一种霸权,更类似于“帝国主义”之帝国的含义。盯着汉语“帝国”的字面意思去揣测,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希特勒和纳粹党在某种程度上也在相当程度上沉迷,并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浪漫民族主义的遗产。另一位答主提过的,在德奥合并后,希特勒专门把维也纳的旧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仪轨(imperial insignia)搬回了纳粹党的党城纽伦堡。作为曾经的帝国城市,纽伦堡原本有保管这些皇帝加冕礼器的义务,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为了防止这些帝国仪轨被拿破仑抢走,它们被搬到了维也纳。再后来帝国解体,这些东西就就刘备借荆州。直达希特勒把它们又搬到纽伦堡。

user avatar

某位 @Lancelot忍不住 拉黑了我,但是答案却异想天开,让人无话可说。电影学历史还行。


第三帝国 Das Dritte Reich 这个说法最早出自 1923 年德国作家 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 的同名书。这本书是为纳粹张目的重要著作,为困于凡尔赛条约的德国寻求一条民族主义的道路。

书中,作者宣称德国必须建立一个「帝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团结起来。「我们的第一个帝国」指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第二个帝国」则是俾斯麦的小德意志。这个小德意志应该视为一个将来大德意志的中间产物。而今天的魏玛共和,则是软弱不堪的,将会被一场革命替代。

多说一句,所谓罗马法统,在拿破仑时期就不剩下什么了。拿皇一方面自己强行成立法兰西帝国没有上溯到罗马,一方面又把自封的罗马继承者神圣罗马帝国解散掉。经此一役,欧洲开始不再关心什么罗马法统。另一方面,都已经到了间战期了,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下,德意志人认为的祖先完全不是什么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民族,而是在条顿森林战役中大破罗马的「高贵的野蛮人」日耳曼人。罗马死了快六百年了,请不要再打扰它的安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Deutsches Drittes Reich)这个名字并非纳粹德国自行冠上的,而是其领导人希特勒和纳粹党在掌权后有意建构的一种历史叙事和政治宣传。它旨在将纳粹政权定位为德国历史上光辉、延续和巅峰的代表,从而赋予其合法性和合法性。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第三帝国”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观察到一些历史影像中,德国纳粹军官确实给一些观众留下了“高颜值”的印象。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纯的基因优势,更与历史背景、宣传策略、以及我们对“颜值”的认知有关。首先,我们得明白,纳粹政权对“外表”和“形象”的重视是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
  • 回答
    纳粹德国发动对波兰的入侵,并进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希特勒的野心、纳粹的意识形态、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不满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共同促成了这场灾难的发生。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纳粹德国为何一定要打波兰并发动二战:一、希特勒的宏大扩张野心与“生存.............
  • 回答
    纳粹德国之所以能在某些科技领域取得惊人的发展,并给人留下“超前”的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科技魔法。这更多是建立在过往的科技积累、高度集中的资源投入、特定战略需求驱动以及宣传机器的放大效应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笼罩在“超前”光环下的迷雾,看看真实的情况:1. 继承与奠基:德国工.............
  • 回答
    纳粹德国之所以极力宣扬自己是“雅利安人”,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扭曲的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根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构建其政治合法性、民族优越感和侵略扩张野心的核心支柱。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雅利安人”概念的滥用与重塑:从语言学到种族主义的歪曲“雅利安.............
  • 回答
    纳粹德国时期德军军官被称为“DR.xx”的情况,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不准确的泛称。更准确地说,这个“DR.”开头的称呼,在德军体系中 并非用于普遍称呼所有军官,而是 特指那些拥有博士学位(Doktor)的军官,并且通常是在特定的学术或技术领域获得博士头衔的军官。 因此,并非所有德军军官都使用.............
  • 回答
    许多人可能认为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是高效且无所不能的,但事实上,其战争动员能力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不足,尤其是在与同盟国相比时。这背后涉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首先,必须认识到纳粹德国的动员策略本身就带有深刻的战略误判和意识形态枷锁。希特勒的闪电战(Blitzkrieg)思.............
  • 回答
    二战元凶纳粹德国,在战争中没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这一事实,确实引人深思,尤其考虑到他们在这方面曾有过令人发指的使用历史。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对过去化学武器使用的深刻记忆与恐惧:一战的惨痛经历是纳粹德国决策者的首要考量。化学武器在一战中首次被大规模投入战场,其制造的恐怖、.............
  • 回答
    纳粹德国和希特勒受到一部分人的崇拜,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包括但不限于:1.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宣传的强大力量: 极端民族主义与复仇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了严苛的《凡尔赛条约》制裁,包括巨额赔款、领土割让和军事限制。这在德国社会中普遍滋生了屈辱感、复.............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强大的纳粹德国,却在阿富汗陷入泥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绝非简单的“强弱对比”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战略、军事思想、政治考量以及文化民族性的综合性问题。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苏联能战胜纳粹德国?首先要理解,苏联在二战中并非“轻松”战胜德国,而是付出极其惨重的代.............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军事能力会被许多人认为强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战略思想、技术创新、组织结构以及他们在战争初期取得的辉煌战果。这并非简单的一句“机器强大”就能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积累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一战的失利虽然给德.............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的多个层面,需要深入剖析。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尤其是其执政后期,确实在很多方面展现出对纳粹德国模式的模仿,但这并不妨碍一部分人,包括当时和后世的一些研究者,认为他们代表了民主自由。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看待:首先,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表象.............
  • 回答
    在探讨纳粹德国和苏联这两个极端集权体制下,为何仍能催生出众多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和技术时,我们首先需要剥离掉那些容易让人将其与“AI创作”联想起来的刻板印象,比如过于简洁的逻辑推演、缺乏人情味的分析,或者对历史细节的生搬硬套。事实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历史肌理,包含了体制的某些“优势”(即使是以扭曲.............
  • 回答
    铁托的南斯拉夫游击队:为何能硬撼纳粹德国?要说二战时期,哪支抵抗力量最让纳粹德国头疼,南斯拉夫的游击队绝对榜上有名。他们不像其他被占领国的抵抗组织那样,常常是零星的起义或暗杀,而是发展成为一支有组织、有指挥、有战略的军事力量,不仅牵制了大量德军,甚至在某些战役中让德军损失惨重。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 回答
    纳粹兴建集中营而非直接杀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宣传、意识形态以及实施大规模屠杀的“效率”等复杂因素。以下将详细展开阐述:一、 系统性镇压与思想改造的工具: 初期目的:政治迫害与恐吓。 在纳粹早期,集中营的主要目的是关押和隔离政治反对者,特别是共产党员、社会民主党员以及其他被视为威胁.............
  • 回答
    纳粹对犹太人的仇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的欧洲历史,并在纳粹意识形态中被极端化和系统化。以下是造成这种仇恨的几个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1. 历史悠久的欧洲反犹主义根源: 宗教根源 (基督教反犹主义): 这是最古老也是最持久的仇恨源头之一。在中世纪,犹太人在欧洲许多地方被视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些深度。简单来说,纳粹旗帜被很多国家禁止,而日本国旗(旭日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含有太阳图案的日本旗帜,因为日本有多种旗帜)的禁令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并且并不像纳粹旗帜那样普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纳粹旗帜(Swastik.............
  • 回答
    提起纽伦堡审判,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那些曾经权倾一时的纳粹高官,在战后的日子里,他们面临着正义的审判。而最终的判决,对于许多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在这些死刑的执行方式上,一个常见的问题便是:为什么多数纳粹战犯被判处绞刑,而不是更为常见的枪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国际社会的普遍认.............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希特勒及纳粹高层为何不乘坐飞机逃离被苏联军队包围的柏林,这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又充满复杂考量的历史谜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摒弃那些过于简单或流于表面的答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逃走”这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对希特勒本人而言,其意义远非一般的溃逃。希特勒深信自己是“日耳曼民.............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普京认为乌克兰总统是犹太人”的问题,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且存在明显的误解。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民族背景 泽连斯基的出生地: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出生于1974年,出生于乌克兰利沃夫(Lwów,现属波兰),但他的家族在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