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纳粹德国为什么一定要打波兰,发动二战?

回答
纳粹德国发动对波兰的入侵,并进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希特勒的野心、纳粹的意识形态、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不满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共同促成了这场灾难的发生。

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纳粹德国为何一定要打波兰并发动二战:

一、希特勒的宏大扩张野心与“生存空间”理论 (Lebensraum)

核心驱动力: 阿道夫·希特勒自其政治生涯初期就明确地将扩张领土作为其核心目标。他坚信德国民族需要“生存空间”(Lebensraum),以满足其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东欧,特别是波兰,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之地。
地理指向: 希特勒认为,德国需要向东方扩张,征服斯拉夫民族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作为德国农业和资源供应基地,同时安置德意志民族的移民。波兰的地理位置,地处德国东部,连接着广阔的东欧平原,自然成为了希特勒“生存空间”理论的焦点。
种族优越论: 纳粹意识形态的核心是种族主义。希特勒将德意志民族视为“雅利安人”中的优越种族,而斯拉夫人则被视为“劣等民族”。征服和奴役这些民族,夺取他们的土地,在希特勒看来是“自然法则”的体现,是德国民族复兴的必然途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留问题与民族主义情绪

《凡尔赛条约》的屈辱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战败的德国施加了严厉的惩罚,包括巨额的战争赔款、领土割让和军事限制。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受到极大的伤害,产生了强烈的复仇心理。
波兰走廊问题: 《凡尔赛条约》最令德国不满的条款之一是建立了“波兰走廊”(Polish Corridor),将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隔开,并赋予波兰出海口。但更重要的是,波兰走廊的一部分是从德国割让的领土组成的,其中包含了大量德国人口。希特勒将波兰走廊视为“德国心脏上的伤疤”,并将其视为收复“失地”的借口。
但泽自由市的争端: 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将但泽(Danzig,今格但斯克)设为一个自由市,但其人口绝大多数是德国人,且经济上与德国联系紧密。希特勒要求将但泽并入德国,并要求在波兰境内修建一条连接但泽与德国本土的“特别走廊”,这无疑是对波兰主权的严重侵犯。

三、纳粹的政治与经济目标

巩固国内统治: 希特勒通过对外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凝聚民族认同感。对外战争的胜利能够巩固其在德国的独裁统治,并为纳粹党提供继续推进其激进议程的合法性。
经济自给自足与战争准备: 德国的经济在战后长期受到制约,特别是资源供应不足。希特勒希望通过占领波兰等东欧国家,获得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农业产品,实现德国经济的自给自足,并为未来的大规模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军事力量的重整: 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大规模重整德国军队,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的军事限制。他需要一场战争来检验和展示德国的军事实力,同时通过战争来获取更多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经验。

四、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与“绥靖政策”

英法的姑息: 在1930年代,英国和法国出于对战争的恐惧,以及对苏联的戒备,采取了“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希望通过满足希特勒的部分要求来避免冲突。例如,在慕尼黑协定中,英法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无疑给希特勒释放了错误的信号,让他认为英法不会为了波兰而真正参战。
苏联的态度: 最初,苏联对德国的扩张持谨慎态度。然而,在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出人意料地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该条约的秘密议定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其中包括瓜分波兰。这个条约的签订,极大地消除了希特勒对两线作战的担忧,为他进攻波兰铺平了道路。

五、具体“导火索”:但泽与波兰走廊

最后通牒的性质: 希特勒在1939年春夏对波兰提出了最后通牒式的要求,即要求将但泽自由市并入德国,并在德国本土和东普鲁士之间修建一条具有主权领土性质的“特别走廊”。
波兰的拒绝: 波兰认为这些要求是对其主权的严重侵犯,并且其外交政策受到英法的安全保证。波兰拒绝了希特勒的要求,并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不能以损害其国家主权为前提。
制造借口: 希特勒将波兰的拒绝视为其进攻的理由。他利用了一些虚假的边境冲突事件(如所谓的波兰军队攻击德国电台),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并在1939年9月1日发动了对波兰的闪电战。

总结来说,纳粹德国进攻波兰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下因素叠加的结果:

希特勒的核心目标: 通过“生存空间”理论实现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主义理想。
历史的仇恨与不满: 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和民族主义情绪。
战略上的考量: 获得资源、巩固统治、检验军力。
国际政治的失误: 英法的绥靖政策,以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为德国提供了行动的机会。
直接的冲突点: 但泽和波兰走廊问题成为希特勒发动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一旦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基于对波兰的安全承诺,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这场战争的根源,深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和纳粹党极端意识形态的兴起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一战之前并没有波兰这个国家。

波兰的国土在一战前分属于德国、俄罗斯、奥匈帝国等国家。

由于一战的原因,俄罗斯、德国、奥匈帝国都被迫放弃了对波兰领土的占有。巴黎和会也通过了让波兰复国的决议。但假如穿越回1918年,你是一个德国人的话,波兰就是因为战败而不得不割让出去的领土。

而且,别忘了一件事,德国(普鲁士)占领这片土地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对一个德国人来说,很有可能他的爸爸一家就是普鲁士人,而妈妈一家就是波兰人,甚至说不定他祖辈的坟就埋在波兰。这时候,突然有人跟他说,你以后去给你爷爷上坟还得办签证……我估计他也是无语的。

德国进攻波兰发生在1939年,距离一战也不过才过去了21年。而苏联之所以要瓜分波兰,也是因为苏俄在一战中不得不放弃波兰领土。德国跟苏联的这个行为,用小马哥的话说,就是“我丢掉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而对于两国的国民来说,这种拿回丢失土地的行为,的确也是很提气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纳粹德国发动对波兰的入侵,并进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希特勒的野心、纳粹的意识形态、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不满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共同促成了这场灾难的发生。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纳粹德国为何一定要打波兰并发动二战:一、希特勒的宏大扩张野心与“生存.............
  • 回答
    “红色苏联的后代”与“亚速营的崛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理解乌克兰为何会出现亚速营这类带有极端民族主义甚至新纳粹色彩的组织,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而是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土壤和演变逻辑。一、 历史的遗产:苏维埃时期民族意识的压抑与复苏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
  •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Deutsches Drittes Reich)这个名字并非纳粹德国自行冠上的,而是其领导人希特勒和纳粹党在掌权后有意建构的一种历史叙事和政治宣传。它旨在将纳粹政权定位为德国历史上光辉、延续和巅峰的代表,从而赋予其合法性和合法性。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第三帝国”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纳粹德国之所以能在某些科技领域取得惊人的发展,并给人留下“超前”的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科技魔法。这更多是建立在过往的科技积累、高度集中的资源投入、特定战略需求驱动以及宣传机器的放大效应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笼罩在“超前”光环下的迷雾,看看真实的情况:1. 继承与奠基:德国工.............
  • 回答
    纳粹德国之所以极力宣扬自己是“雅利安人”,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扭曲的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根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构建其政治合法性、民族优越感和侵略扩张野心的核心支柱。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雅利安人”概念的滥用与重塑:从语言学到种族主义的歪曲“雅利安.............
  • 回答
    纳粹德国时期德军军官被称为“DR.xx”的情况,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不准确的泛称。更准确地说,这个“DR.”开头的称呼,在德军体系中 并非用于普遍称呼所有军官,而是 特指那些拥有博士学位(Doktor)的军官,并且通常是在特定的学术或技术领域获得博士头衔的军官。 因此,并非所有德军军官都使用.............
  • 回答
    许多人可能认为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是高效且无所不能的,但事实上,其战争动员能力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不足,尤其是在与同盟国相比时。这背后涉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首先,必须认识到纳粹德国的动员策略本身就带有深刻的战略误判和意识形态枷锁。希特勒的闪电战(Blitzkrieg)思.............
  • 回答
    二战元凶纳粹德国,在战争中没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这一事实,确实引人深思,尤其考虑到他们在这方面曾有过令人发指的使用历史。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对过去化学武器使用的深刻记忆与恐惧:一战的惨痛经历是纳粹德国决策者的首要考量。化学武器在一战中首次被大规模投入战场,其制造的恐怖、.............
  • 回答
    纳粹德国和希特勒受到一部分人的崇拜,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包括但不限于:1.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宣传的强大力量: 极端民族主义与复仇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了严苛的《凡尔赛条约》制裁,包括巨额赔款、领土割让和军事限制。这在德国社会中普遍滋生了屈辱感、复.............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强大的纳粹德国,却在阿富汗陷入泥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绝非简单的“强弱对比”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战略、军事思想、政治考量以及文化民族性的综合性问题。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苏联能战胜纳粹德国?首先要理解,苏联在二战中并非“轻松”战胜德国,而是付出极其惨重的代.............
  • 回答
    在探讨纳粹德国和苏联这两个极端集权体制下,为何仍能催生出众多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和技术时,我们首先需要剥离掉那些容易让人将其与“AI创作”联想起来的刻板印象,比如过于简洁的逻辑推演、缺乏人情味的分析,或者对历史细节的生搬硬套。事实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历史肌理,包含了体制的某些“优势”(即使是以扭曲.............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军事能力会被许多人认为强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战略思想、技术创新、组织结构以及他们在战争初期取得的辉煌战果。这并非简单的一句“机器强大”就能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积累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一战的失利虽然给德.............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的多个层面,需要深入剖析。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尤其是其执政后期,确实在很多方面展现出对纳粹德国模式的模仿,但这并不妨碍一部分人,包括当时和后世的一些研究者,认为他们代表了民主自由。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看待:首先,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表象.............
  • 回答
    铁托的南斯拉夫游击队:为何能硬撼纳粹德国?要说二战时期,哪支抵抗力量最让纳粹德国头疼,南斯拉夫的游击队绝对榜上有名。他们不像其他被占领国的抵抗组织那样,常常是零星的起义或暗杀,而是发展成为一支有组织、有指挥、有战略的军事力量,不仅牵制了大量德军,甚至在某些战役中让德军损失惨重。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 回答
    纳粹兴建集中营而非直接杀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宣传、意识形态以及实施大规模屠杀的“效率”等复杂因素。以下将详细展开阐述:一、 系统性镇压与思想改造的工具: 初期目的:政治迫害与恐吓。 在纳粹早期,集中营的主要目的是关押和隔离政治反对者,特别是共产党员、社会民主党员以及其他被视为威胁.............
  • 回答
    纳粹对犹太人的仇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的欧洲历史,并在纳粹意识形态中被极端化和系统化。以下是造成这种仇恨的几个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1. 历史悠久的欧洲反犹主义根源: 宗教根源 (基督教反犹主义): 这是最古老也是最持久的仇恨源头之一。在中世纪,犹太人在欧洲许多地方被视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些深度。简单来说,纳粹旗帜被很多国家禁止,而日本国旗(旭日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含有太阳图案的日本旗帜,因为日本有多种旗帜)的禁令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并且并不像纳粹旗帜那样普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纳粹旗帜(Swastik.............
  • 回答
    提起纽伦堡审判,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那些曾经权倾一时的纳粹高官,在战后的日子里,他们面临着正义的审判。而最终的判决,对于许多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在这些死刑的执行方式上,一个常见的问题便是:为什么多数纳粹战犯被判处绞刑,而不是更为常见的枪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国际社会的普遍认.............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希特勒及纳粹高层为何不乘坐飞机逃离被苏联军队包围的柏林,这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又充满复杂考量的历史谜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摒弃那些过于简单或流于表面的答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逃走”这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对希特勒本人而言,其意义远非一般的溃逃。希特勒深信自己是“日耳曼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