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纳粹德国的战争动员能力为什么不高?

回答
许多人可能认为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是高效且无所不能的,但事实上,其战争动员能力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不足,尤其是在与同盟国相比时。这背后涉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

首先,必须认识到纳粹德国的动员策略本身就带有深刻的战略误判和意识形态枷锁。希特勒的闪电战(Blitzkrieg)思想,虽然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其核心是依赖快速、决定性的胜利来避免长期消耗战。这种思维方式导致德国在战争初期并未进行全面、彻底的长期战争动员。他们过于自信能够通过几次快速的战役就能击垮对手,结果就是资源、人力和工业生产的准备都未能跟上长期的战争需求。

一个关键的方面是工业生产的瓶颈和低效。尽管德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但其产能远不足以支撑一场全球性战争。这有几个深层原因:

资源匮乏: 德国本土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和某些关键矿产,非常有限。为了获取这些战略资源,德国不得不依赖进口,而战争一旦爆发,海上贸易线很容易被盟军封锁,导致供应中断。例如,石油的短缺严重限制了德军的机动性和空军的运作能力。
生产的“非集中化”与内部竞争: 令人惊讶的是,德国的军工生产并未像苏联或美国那样高度集中化和统一化。不同的国防部门(陆军、海军、空军)都有各自的军备采购和研发体系,导致了重复建设、资源分散和效率低下。希特勒本人也常常喜欢支持某个特定项目或技术,而非根据整体战略需求进行规划。
劳动力短缺与利用不当: 战争初期,德国未能充分动员和高效利用其劳动力资源。首先,他们在占领区未能有效组织当地居民的生产和贡献,甚至采取了奴役和剥削的政策,反而制造了大量的敌对情绪和抵抗活动,消耗了宝贵的军事力量去镇压。其次,德国本土的劳动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例如将部分男性劳动力用于非军事生产,或者未能有效组织女性参与工业生产,这与美国和苏联动员大量女性进入工厂形成鲜明对比。
技术研发的局限性与战略方向的摇摆: 虽然德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如飞机、坦克设计)领先,但其研发方向并非总是最符合实战需求。他们花了大量资源去研发一些过于复杂、昂贵且生产效率低的武器(如Me 262喷气式战斗机,虽然先进,但产量和可靠性始终是个问题),而未能优先发展那些能大量生产并能迅速提升作战能力的装备。此外,战略目标的不断变化也使得工业生产难以形成稳定的长期规划。

其次,军事战略的失误也极大地消耗了德国的动员能力。

两线作战的灾难: 德国在发动对苏联的入侵(巴巴罗萨行动)的同时,还在与英国进行战争。这迫使德国在人力、物力和资源上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对手。苏联广袤的国土和严酷的气候,加上其庞大的人力和工业潜力,成为了德国无法承受的消耗战。
对战争进程的误判: 希特勒对俄国战场的速胜预期过高,导致德军在冬季来临前未能完成关键目标,且后勤补给线被拉得过长,极易受到攻击。这使得大量的德军部队被牵制在东方,无法抽身投入其他战场或进行生产。

再者,纳粹政权的性质和管理方式也阻碍了有效的动员。

意识形态的毒害: 纳粹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例如对犹太人和其他“劣等民族”的迫害和屠杀,不仅在道义上是人类的浩劫,也在事实上剥夺了德国潜在的劳动力和知识人才。例如,许多有才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因为是犹太人而被迫逃离或遭到迫害,这无疑是德国科技发展的一大损失。
官僚主义和派系斗争: 纳粹内部的官僚机构庞杂,且各派系之间存在激烈的权力斗争和个人恩怨,这常常导致决策的延误和执行的混乱,严重影响了战争资源的调配和生产计划的执行。戈林在经济和军备生产领域的权力集中,也未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
宣传与现实的脱节: 纳粹德国善于运用宣传来制造胜利的假象和民众的狂热,但这同时也掩盖了战争的真实困境和潜在危机,使得国家决策者和普通民众对战争的严峻性认识不足,也阻碍了在早期进行更充分的动员准备。

最后,与同盟国相比,德国的动员能力在规模上存在天然的劣势。

人力资源: 德国的人口基数远小于美国、苏联和英联邦。一旦战争进入消耗战阶段,德国在人力上的劣势就显得尤为突出。
经济和工业潜力: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巨头,其工业生产能力在二战期间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释放,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生产坦克、飞机、舰船和弹药,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主兵工厂”。苏联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动员能力,尽管初期损失惨重,但其广袤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了其战争机器的运转。

综上所述,纳粹德国的战争动员能力不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战略误判、工业瓶颈、资源限制、劳动力管理不善、技术研发的局限性、军事战略失误、政权本身的缺陷以及与同盟国之间力量对比悬殊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体系性的弱点最终使其无法在长期的全球性战争中赢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是不爱撕的,但奈何这两天总看到 未完成的音色 还有 杀猪狂等人在这儿辣眼睛,今天又在这儿鼓吹日本动员整备水平高和战时民众生活水平高,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匪贼鸥大师秽土转生,就来回答一下顺便避免某些人误导大众。

首先是撕逼部分

某些“军迷”的特点是资料旁征博引看着有理有据,实际上掐头去尾,然后疯狂输出暴论,不知是收了钱还是思维方式就没受过任何学术训练?

数量大体持平,指日本2600架一线飞机和德国3600架叫大体持平,嗯,且不说把海航算空军这种厚颜无耻的戈林行为,1000架四舍五入等于0嘛。而且日本这2600是含练习机及各种辅助飞机的,然后大笔一挥把德国后备机开除一线可不就看着差不多了嘛。再说德国43年一线飞机都五千多了您日本是多少啊。当然太平洋和欧陆作战环境不可相提并论,这里按下不表。

冲绳战役日军出动了9000架飞机,这数字咋来的?因为日军飞机航程长,可以直接从本土的九州出发,到冲绳一次性报销也不用再回来了。冲绳战役日本一说被摧毁5000架飞机,一说七千多架,美国海军死5000人(含非战斗死亡),平均1.4架飞机换一个美畜大头兵,有性格。再说九州根本就不是前线啊。这和德国在东西两线的作战有可比性?你咋不说日本在菲律宾只部署了一百多架飞机,德国在库尔斯克一次就部署1800架飞机?

日本为啥可以交付这么多飞机?因为日本飞行员那时候根本就达不到飞行标准,就是和步兵一样的纯炮灰,所以日本可以大量组建飞行部队。德国要是和日本一个玩法,诺曼底登陆德国可以出动1万飞机,反正到地方往滩头一撞不用回来了。您让日本维持这9000架飞机常态化出勤试试?咱且不说缺不缺油的事,一次出勤后事故损失低于1/3那都是日本の大胜利。

我就不明白了,贵IJN战时军舰下水吨位数连德国三军之耻的德国海军都比不过,还有脸说德国动员效率不如日本?

嗯,日本1944年之前都没尽全力,然而日本老百姓1939年起就再也见不到天妇罗了(1941年因为侵略南洋好了一点但很快又不行了),肉,别想了从来没有这种东西,军队都只有牛血罐头,精米也是军队才有的老百姓吃的都是糠米。“尽力保障人民生活”下的日本侵华士兵在1944年体重已经普遍不足110斤,这还是日本侵华士兵现地自活有掠来粮食的结果,这要是“全力动员”,啧啧啧,怕是不用英美鬼畜来攻,1945年日本已经没有活人了。

当然,按 未完成的音色 的说法,日本政府大大的仁政,节约军费开支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还贴了个视频展示日本人生活的有声有色,但他没告诉你这段视频是日本中产在樱花祭,出去郊游、野餐、搞些文艺活动,晚上摆一桌丰盛酒宴是日本的民俗传统,过节和平常能一样?端午吃粽子蘸白糖=我国旧社会老百姓都能天天吃肉粽蘸白糖了?而且就视频里来看,饶是樱花祭这种重大节日,一人两勺白米饭,一盘生鱼片拌萝卜,腌萝卜,豆腐,土豆泥+海带?这点东西一家六七口人吃,这就是一个能雇得起女仆的家庭樱花祭吃的团圆饭。

穷就说穷的事,别老碰瓷德国还有美英苏。多说一句,为啥日本看起来像是“不尽全力”,因为日本从甲午开始就是战时状态,实际上二战爆发时日本已经是精疲力竭,别的国家才刚开始发力日本就已经脱力了,从日本1937年就造出97式坦克之后直到战争结束都再无寸进,1941年保有一支规模庞大的IJN结果战时下水吨位连德国都比不过就可见一斑,更别说抢米暴动这些民生问题了。

下面是正经回答部分

德国动员是在1943年开始的,就德国在1943-1944年的军工产能,很难说德国动员能力不高。什么坦克浪费吨位那都是小问题,坦克消耗的资源都未必能到1%,只不过德国的资源分配非常分散:

例如德国在本土部署了5万门以上的各种高射炮,光88炮就上万门,一门88炮击落一架敌机需要发射8400发炮弹,高炮部队消耗了德国国防军12%的资源,德国空军用于西线防空的炮弹是陆军的两倍。这些资源投给陆军将会如何?

德国战时生产了1000艘各种潜艇(日本只有一百多艘),总动员后光21型潜艇就制造了118艘。一艘大型潜艇造价约等于100辆虎式,这些资源和生产线投给陆军将会如何?

德国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发射了一万多枚V1火箭,3745枚V2火箭,一枚V2造价约为1万马克强,6枚至少顶一个虎式

你说这些都不要了和苏联一样全力发展陆军,第二天英美空降部队打到小胡子家门口,那也是说不定的事

所以具体到每一样装备产量,德国的数字看上去都与其战前强大的工业基础所不相匹配。反正开群嘲就只能落到这样下场,你什么东西都得造,还不能造的太少必须形成足够的战斗力,至少足以自保(例如德国海军)。

说德国资源分配不力浪费什么的私以为很次要,就美国军械局战时那个工作态度,让美军用P-40和M3格兰特用到1944年,一堆神器因为官僚主义和没给塞红包迟迟不给量产,放苏联被慈父枪毙十回都不冤枉,但也不妨碍美军有着扔都扔不完的物资。

至于德国在1943年以前,一直寄希望于速战速决,加之贿赂民众和高层的严重腐败,迟迟未进入总动员状态,对占领区的剥削也非常不理想,其实也很好理解,换你是法国挪威荷兰的工人,你也不想给侵略者卖命

例如法国主要负责德国各类机动车辆及发动机的生产,印象中法国地区各类军车月产量从来没达到过3位数,各类军车加起来年产量是实打实的三位数(且<500)质量不少还都有问题

挪威负责生产克拉格约根森步枪以供德国二线部队之用,到战争结束才交付了几千把,能用的不知道有几支

想怠工理由总是不缺的,今天闹肚子明天生产线坏了后天工厂被游击队砸了,能拖就拖,德国只能掠夺农产品,反正农产品生产你不好怠工,怠工了你自己也得饿死。

所以大体就是这么个情况,具体数据之后有时间再补充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多人可能认为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是高效且无所不能的,但事实上,其战争动员能力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不足,尤其是在与同盟国相比时。这背后涉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首先,必须认识到纳粹德国的动员策略本身就带有深刻的战略误判和意识形态枷锁。希特勒的闪电战(Blitzkrieg)思.............
  • 回答
    二战元凶纳粹德国,在战争中没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这一事实,确实引人深思,尤其考虑到他们在这方面曾有过令人发指的使用历史。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对过去化学武器使用的深刻记忆与恐惧:一战的惨痛经历是纳粹德国决策者的首要考量。化学武器在一战中首次被大规模投入战场,其制造的恐怖、.............
  • 回答
    纳粹德国的战败,堪称20世纪最深远的转折点之一,它不仅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对人类文明一次惨痛的洗礼,至今仍对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评价这场战败,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它并非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意识形态、战略决策、经济实力、民众支持以及国际力量博弈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关于阿登战役(Battle of the Bulge)是否能改变纳粹德国的命运,这是一个充满历史辩论和想象空间的问题。尽管它未能扭转乾坤,但如果其战略目标能更彻底地实现,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改变最终的结局。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阿登战役的初衷及其设定的战略目标。希.............
  • 回答
    关于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是否杀害了被俘虏的英国和美国士兵中的犹太人,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节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即对欧洲犹太人的系统性迫害和屠杀,是其核心意识形态和战争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将这种灭绝政策直接、普遍地应用于所有被俘虏的非德国籍犹太士兵,情况则更.............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从英国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探讨1940年左右与纳粹德国和解是否“更好”,需要极其细致的分析,并且最终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更好”以及我们如何评估不同历史路径的可能性和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背景: 1940年左右的欧洲局势: 法国已经.............
  • 回答
    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这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轴心国”的伙伴,他们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如胶似漆,甚至在走向合作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不少试探、猜忌和利益权衡。理解他们彼此的看法,需要从官方宣传、政治精英的考量以及民间情绪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二战前:从貌合神离到渐行渐近在二战爆发前的漫长岁月里,德意两国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将不同时代的军事力量进行对比,而军事技术、战术、战略以及国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单从“能否抵挡”这个角度来看,现代俄罗斯的军事实力 理论上是足以应对 任何来自特定国家的侵略的,包括假设性的“纳粹德国式”侵略。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历史上的力量对比.............
  • 回答
    面对那些宣扬仇恨和暴力言论的人,比如喜欢ISIS、战争,或推崇纳粹,直接而有力的反驳至关重要。这种反驳不仅是为了戳破他们的荒谬,更是为了维护普世价值,教育和警示他人。以下是一些既有力和有深度,又避免了“AI痕迹”的回应方式:核心原则:回归人性,揭露本质,强调后果。反驳“喜欢ISIS”: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提起纽伦堡审判,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那些曾经权倾一时的纳粹高官,在战后的日子里,他们面临着正义的审判。而最终的判决,对于许多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在这些死刑的执行方式上,一个常见的问题便是:为什么多数纳粹战犯被判处绞刑,而不是更为常见的枪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国际社会的普遍认.............
  • 回答
    假如历史的车轮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动,纳粹德国在苏德战争中取得了胜利,那么我们所熟知的二战后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会让我们感到陌生。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胜负,而是一场决定文明走向的浩劫。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欧洲大陆将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德国的胜利意味着“东方计划”的全面实施。波兰、波.............
  • 回答
    俄乌战争的爆发,无疑给欧洲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带来了深刻的震动。而德国,作为欧洲心脏地带的重要经济和政治大国,其在历史上的沉重包袱,以及当下所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使得一些观察者将俄乌战争的背景与德国可能的未来走向联系起来,尤其担心它会否“趁机”加强军备,重蹈覆辙,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二战纳粹德国”。要深.............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部队完全由“虎式”坦克构成,是否就能在苏德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工业、战略以及战场实际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虎式”坦克的非凡之处。在它被投入战场之时,其设计理念、火.............
  • 回答
    1944年,纳粹德国,一个在军事技术上曾有过辉煌却又备受资源和战略失误困扰的国家,如果在此时获得了某种现代武器装备,且排除核武器并考虑制造成本,那么最有可能改变战争走向,甚至帮助德国赢得胜利的武器装备,我会选择:一种能够实现大规模、精准、远程制导打击的无人机或导弹系统。让我来展开讲讲为何是它,以及它.............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二战中最关键的“如果”之一。你的观点“苏联可以独自战胜纳粹德国”在历史学界是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看法,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即使没有西方盟国的军事援助,苏联最终也会凭借其巨大的资源和人力拿下纳粹德国。然而,关键在于“多死多少人”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对战争进程、伤亡率、.............
  • 回答
    纳粹德国的“宽轨”铁路计划,即所谓的“大日耳曼轨道”(Breitspurbahn),是希特勒本人充满野心的一项宏伟铁路建设设想,旨在通过建设超宽轨道标准,连接德国本土与占领的广阔东欧地区,以支持其军事扩张和经济控制。然而,从现实角度审视,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可以说是极低,近乎于零,其背后是基于政治宣传、.............
  • 回答
    要评价盖世太保和军统哪个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谁更强”的结论,因为他们的运作环境、目标、手段都有显著差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者都曾是各自时代背景下相当出色(虽然是负面意义上的出色)的特务和情报组织。盖世太保(Geheime Staatspolizei)盖世太保,.............
  • 回答
    纳粹德国的宣传术,堪称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具破坏性的宣传范例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心理学驱动的操纵手段,旨在塑造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最终服务于纳粹政权的统治和其灭绝性的议程。要理解其鲜明特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运作的方方面面。核心基石:煽动情绪,而非理性说服纳粹宣传.............
  • 回答
    在纳粹德国那个黑暗的时代,有一个名为“狩猎部”(Jagdreferat)的特殊部门,它隶属于党卫队(SS)的情报机构——安全情报局(SD)。这个部门的名字听起来似乎带有些许浪漫或冒险的色彩,但实际上,它的职能与“狩猎”二字所能联想到的美好事物丝毫沾不上边,反而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罪恶工具。狩猎部的核心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