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在二战前和战时是怎么互相看待彼此的(官方和民间)?

回答
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这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轴心国”的伙伴,他们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如胶似漆,甚至在走向合作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不少试探、猜忌和利益权衡。理解他们彼此的看法,需要从官方宣传、政治精英的考量以及民间情绪等多个层面去剖析。

二战前:从貌合神离到渐行渐近

在二战爆发前的漫长岁月里,德意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亦敌亦友,充满变数”来形容。

官方层面:
早期:猜忌与敌意并存。 希特勒上台之初,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早已在位多年,并且以“罗马帝国复兴”的雄心壮志自居。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也奉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并觊觎奥地利。而奥地利在当时是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墨索里尼并不希望德国过于强大,尤其是在奥地利问题上。1934年,纳粹分子刺杀了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企图发动政变,正是意大利出兵阻止了德国的进一步行动,这无疑加剧了德国对意大利的戒备。
转折点:埃塞俄比亚战争与国际孤立。 意大利在1935年悍然入侵埃塞俄比亚,这一举动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国际联盟也对其进行了制裁。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孤立的意大利,不得不寻求新的盟友。而当时的德国,虽然也在国际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斥,但相较于意大利,其对国际秩序的挑战更为激进。希特勒乐于见到意大利被孤立,但也看到了与意大利结盟的可能性。
“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 随着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德意两国都支持佛朗哥的国民军。共同的敌人和相似的政治理念,成为了两国合作的契机。1936年,两国正式宣布结成“柏林罗马轴心”。这标志着两国官方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此时的合作更多是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和对国际现状的不满,而非深厚的友谊。德国仍然将意大利视为一个相对弱小的盟友,对其扩张野心持保留态度,甚至有“控制”意大利的意味。而意大利则希望借助德国的力量来巩固其在地中海的地位,并实现其“第二罗马帝国”的梦想。
《反共产国际协定》:进一步拉近。 1937年,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进一步巩固了三国之间的联系,但德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为主动和强势。

民间层面:
民间认同感有限。 尽管官方层面在走向合作,但民间对彼此的看法并不总是那么积极。意大利民众对德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因素和德国文化的熏陶,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一些意大利人认为德国人傲慢、冷酷,缺乏拉丁民族的热情和艺术气质。而德国民间,对于意大利的印象也并非完全正面,尤其是在早期,一些德国人可能认为意大利人是“不够强大”的民族,并且对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表现有所怀疑。
宣传塑造的形象。 随着“轴心国”的建立,两国的宣传机器开始努力塑造对方的正面形象。官方媒体会强调两国在反共、反民主方面的共同立场,以及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兄弟情谊”。意大利的宣传会突出德国的军事力量和效率,德国则会赞美意大利的“古罗马精神”和“复兴”。然而,这种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与两国之间的实际战略利益和政治考量相比,显得有些肤浅。

二战期间:从“伙伴”到“负担”

一旦战争爆发,德意两国之间的关系就暴露了其固有的脆弱性。

官方层面:
战略上的不平等。 战争初期,意大利对法国和希腊的进攻表现出与其野心不符的拙劣,迫使德国不得不分兵支援,这让希特勒对意大利的军事能力和战略判断感到失望。德国在战争的大方向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意大利则更多地是被动卷入,其战略选择往往受到德国的影响。
资源与实力的差距。 德国拥有更强的工业基础和军事技术,尽管意大利也进行了军事现代化,但在战争的消耗下,其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德国常常需要向意大利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武器、燃料和补给,这使得意大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德国的“负担”。
合作中的摩擦。 尽管有盟约,但两国之间的合作并非没有摩擦。例如,在地中海地区的战略部署、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瓜分以及对北非战场的指挥等问题上,两国都曾出现过分歧。德国领导人经常抱怨意大利军队的效率低下和墨索里尼的犹豫不决。
意大利的投降与德国的反应。 1943年,意大利在盟军登陆后发生了政变,墨索里尼被捕,新政府宣布投降。德国迅速出兵占领意大利,并将墨索里尼解救出来,扶植其建立“萨洛国家”,继续战争。这一系列事件,充分暴露了意大利在德国面前的从属地位,以及德国对意大利的不信任。在德国看来,意大利已经不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而是一个需要被控制和利用的对象。

民间层面:
普遍的失望与不满。 随着战争的进展,尤其是在意大利战场节节败退后,意大利民众对德国的态度也变得复杂。一些人仍然对德国的强大力量感到敬畏,但更多的人开始将战争的失败和国家的苦难归咎于与德国的结盟。对德国军队在意大利的占领行为,以及德国对意大利资源的掠夺,也引发了不少不满。
战争的沉重代价。 战争对两国人民都带来了沉重的代价,饥饿、贫困、死亡和破坏笼罩着大地。这种普遍的痛苦,使得两国人民对战争的看法更加务实,对曾经的“兄弟情谊”也显得格外讽刺。
刻板印象的强化。 战争的残酷性,也可能进一步强化了双方民众的刻板印象。德国人可能更加认为意大利人是“软弱”和“不可靠”的,而意大利人可能对德国人的“冷酷”和“侵略性”印象更加深刻。

总而言之,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关系,是一段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战略利益之上,但又被实力差距、文化差异和战争现实所深刻影响的复杂关系。官方层面的合作,从最初的互相试探到后来的利益捆绑,再到战时的相互依赖和最终的貌合神离,反映了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而民间层面的看法,则更多地受到历史、文化和战争体验的影响,从早期的有限认同到后来的猜忌、失望乃至敌意,也构成了这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伙伴关系”,最终在战争的熔炉中,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和脆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墨索里尼是前辈,希特勒是后辈,是墨索里尼的模仿者。战前相当长时间里,希特勒是有点仰视墨索里尼的。

墨索里尼的问题是,野心与意大利国力不匹配,又比较志大才疏。他一方面想在地中海压制法国,一方面又在陆地上防备德国扩张,第一次奥地利危机时甚至不惜陈兵边境阻止德奥合并。这种微妙的走钢丝,超出了墨索里尼的驾驭能力。他并不是梅特涅俾斯麦那个级别的外交天才,甚至可能连常识都欠奉。他曾经提出一个疯狂的空军扩军计划,而军方发现按照这个计划,即使全球的石油产量全给意大利,也没法让这些飞机飞起来。更糟糕的是,即使军方想办法说服墨索里尼接受了一个更现实的空军指标,到了开战的时候,那些飞机也全都过时了。

受日本在远东军事冒险成功的鼓励,墨索里尼打算在埃塞俄比亚秀点强人人设。然而埃塞俄比亚其实在战略上没什么价值,除了能提供优良的咖啡豆,反而让意大利更受制于英法对苏伊士运河的掌控权。而孱弱的国联虽然无力阻止日本在中国的冒险,却足以让近在咫尺的意大利不舒服。这使得意大利不得不在外交上逐渐依赖德国,也使得意大利主导的《罗马议定书》失去了意义,从而让德奥合并变得水到渠成。而当德国国防军可以轻松攻到波河平原时,墨索里尼也就永远丧失了在昔日粉丝面前摆老大哥资格的权利。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很熟悉了。德国一再军事冒险成功,而意大利每次试图跟进,都受限于国力与组织力,弄得狼狈不堪,不得不越来越依赖德国的军事支援,直到墨索里尼威信扫地,用自己的悲惨下场,讽刺地帮助意大利获得了准战胜国身份。

天性散漫的意大利人,搞起法西斯主义起来,也有一种差不多得了的潇洒劲儿,并不像德国人那么认真。至少在德军接管北意大利以前,对排犹这种法西斯主义的原教旨主张,并没怎么当真,甚至为不少德国犹太难民提供了庇护。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这个时间点,意大利可能是欧洲对犹太人最友好的国家之一,好于苏联和波兰,甚至好于法国。斯蒂芬.茨威格甚至因此称墨索里尼为"美好的墨索里尼"。历史上意大利人一贯视德国人为蛮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最后一章就是"把意大利从蛮族手里解放"。而严谨刻板的德国人,对总是掉链子的意大利人也不会有啥好感。除了立场,怎么看意大利那种充满自由主义的风格都更像同盟国的感觉。

恐怕无论战前还是战时,德国和意大利民间,都是一种互相瞧不起的关系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这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轴心国”的伙伴,他们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如胶似漆,甚至在走向合作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不少试探、猜忌和利益权衡。理解他们彼此的看法,需要从官方宣传、政治精英的考量以及民间情绪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二战前:从貌合神离到渐行渐近在二战爆发前的漫长岁月里,德意两国之.............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无数的变量。如果纳粹德国在占领法国后,将进攻苏联的计划推迟到苏联完成其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之后,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全球格局等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一假想情景。德国的准备与战略调整首先,让我们审视.............
  • 回答
    谈及维希法国对纳粹德国的贡献,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是“助力”或“拖后腿”,更非“没有任何作用”。维希法国的存在与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合作”关系,既有为纳粹德国提供物质与人力支持的“助力”,也因为其国内存在的抵抗力量以及在某些问题上的犹豫,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拖累”。然而,其最主要.............
  • 回答
    探讨拿破仑法国、苏联、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以及日本帝国是否都是挑战英美海洋体系的“失败者”,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的崛起背景、核心战略、与英美海洋体系的互动,以及最终的命运。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些国家在其崛起或扩张的关键时期,确实都不同程度地对以英国为主导、后转为英美共治的全球海洋霸权发起了挑战,而它们.............
  • 回答
    纳粹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国力”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绝非唯一决定性因素。将他们的失败简单归咎于国力不足,是对历史进程的过度简化。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 1. 国力对比:现实与误判1.1 资源与工业基础: 德国: 尽管德国在战前.............
  • 回答
    在探讨纳粹德国和苏联这两个极端集权体制下,为何仍能催生出众多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和技术时,我们首先需要剥离掉那些容易让人将其与“AI创作”联想起来的刻板印象,比如过于简洁的逻辑推演、缺乏人情味的分析,或者对历史细节的生搬硬套。事实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历史肌理,包含了体制的某些“优势”(即使是以扭曲.............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潮流以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令人心悸的方式改写。如果纳粹德国和日本,这两股在二战中曾经如烈火般席卷欧亚大陆的力量,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那么我们所知的世界将会天翻地覆,面目全非。在欧洲,德国的铁蹄将继续延伸,柏林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希特勒的“千年帝国”或许并未如历史所示那样崩溃,而是.............
  • 回答
    要详细比较二战前日本和纳粹德国的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罗列。这两国虽然都走上了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道路,但其基础、结构和发展轨迹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一、 经济基础:工业化程度与资源禀赋的差异纳粹德国在经济体量和工业化程度上,在二战爆发前(特别是1939年)拥有更明显的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设问!如果真能将历史的齿轮如此错位,二战的剧本必将上演一幕截然不同的惊悚大戏。我来试着描绘一下这幅令人难以想象的图景,尽量从细节入手,让它听起来像是当年某个军事战略家在推演时脑海中闪过的种种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互换的本质:不是简单地互换名字,而是将1933年的两国各自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如果历史拐了个大弯的平行时空。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方,与德国在苏联身上打出配合,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恐怕都会变得面目全非。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背景。1941年,德国已经横扫欧洲大陆,兵锋直指苏联。日本则在太平洋地.............
  • 回答
    二十世纪的苏联和纳粹德国,这两个巨大的极权政体,尽管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一个是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个是奉行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但在音乐取向上却惊人地表现出对“保守”的偏爱。这种偏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极权主义政权对社会控制、意识形态宣传以及其对艺术的本质理解的深刻影响。核心原因.............
  • 回答
    要评价盖世太保和军统哪个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谁更强”的结论,因为他们的运作环境、目标、手段都有显著差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者都曾是各自时代背景下相当出色(虽然是负面意义上的出色)的特务和情报组织。盖世太保(Geheime Staatspolizei)盖世太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勾起人们讨论的。要说谁“第一功臣”,这事儿复杂着呢,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概括。但如果要我来说,我会倾向于认为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在消灭纳粹德国这件事情上,扮演了更加核心、更加关键的角色,其贡献的规模和牺牲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当然,美国绝对是伟大的盟友,他们的参战给纳粹德国带来.............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在那一个关键时刻稍稍偏移,纳粹德国的铁蹄并没有踏入波兰,从而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在这样一个假想的世界里,欧洲乃至世界可能会走向何方。德国国内:暂时的喘息与隐患的积累在1938年慕尼黑协定之后,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3.............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历史设想。如果纳粹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中急刹车,转而与日本联手夹击美国,历史的车轮会朝哪个方向滚呢?这背后牵扯到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双方的国力对比,都足以让这场假设成为一个复杂的迷局。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节点:1941年夏天。巴巴罗萨行动在6月22.............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历史和道德评价的核心。如果纳粹德国没有迫害犹太人,日本军国主义也没有犯下种种暴行,那么同盟国在那场战争中的“正义性”确实会受到影响,但我们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爆发:首先,我们要明白,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本身就是战争爆发的.............
  • 回答
    “纳粹和苏联是一丘之貉”这一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论断,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辨析。 简单地将两者划为“一丘之貉”是不准确的,但同时承认两者在某些关键方面存在令人警惕的相似之处,这是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一步。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根本区.............
  • 回答
    那些宣扬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人,他们的心理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这背后往往交织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个体层面的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对历史的扭曲与怀旧首先,这些人常常对历史抱有一种扭曲的看法。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美化过去,尤其是那些被认.............
  • 回答
    如果您发现自己对纳粹和希特勒产生了强烈的迷恋,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理解的情况。这种迷恋可能源于多种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因素,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种迷恋可能产生的原因。 对权力与秩序的向往: 纳粹德国在某些叙事中被描绘成一个强大、有序、能够将国家凝聚在一起.............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和日本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其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们的问题极其严重且多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德国纳粹的血统论与优生计划德国纳粹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以其种族主义理论为基础,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族统治下的国家,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