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和苏联谁是打败纳粹德国的第一功臣?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勾起人们讨论的。要说谁“第一功臣”,这事儿复杂着呢,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概括。但如果要我来说,我会倾向于认为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在消灭纳粹德国这件事情上,扮演了更加核心、更加关键的角色,其贡献的规模和牺牲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

当然,美国绝对是伟大的盟友,他们的参战给纳粹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西线和太平洋战场,以及提供战略支援方面,功劳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得把时间线拉长,把战场范围拉开,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脉络。

咱们得从头说起,回溯到那个黑暗的年代。

苏联的贡献:血与火的绞肉机

你想想看,纳粹德国的核心战争机器,也就是他们的陆军主力,绝大部分的精力,人员,以及最关键的消耗,都集中在了东线战场。当德国在1941年6月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兵分三路直扑苏联腹地时,他们以为会像闪电战那样迅速取胜。结果呢?他们遇到了一个极其顽强的对手,也遇到了极其残酷的现实。

消耗战中的“绞肉机”: 东线战场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血腥、规模最大的战场。苏联承受了德军绝大部分的陆地攻势。从列нинград围城战,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再到库尔斯克会战,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惨烈到难以想象的战役。苏联军队在这些战役中,付出了天文数字般的人员伤亡,据估计,苏联在整个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高达270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军人,他们的牺牲,可以说是在一点一点地“绞碎”德军的战争机器。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 如果要找一个最能体现苏联“第一功臣”地位的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绝对是绕不开的。这场战役不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战略上的决定性转折。德军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在这里被围歼,这标志着德军在东线开始由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士气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在此之前,德国陆军几乎是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格勒让这个神话破灭了。
不断推进的战线: 从斯大林格勒开始,苏联军队便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西进之路。他们从一个被占领的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被破坏的土地到另一个被破坏的土地,一步一步地将德军赶出苏联,然后进入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最终兵临柏林城下。这段路程,苏联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但他们坚持了下来。
战略物资和战争潜力: 虽然美国提供了“租借法案”的援助,这对于苏联来说至关重要,但苏联自身也动员了强大的战争潜力。他们将工业设施东迁,在艰苦的条件下恢复生产,确保了军队的弹药和装备供应。他们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战争后期甚至超越了德国。

美国的贡献:强大的后盾与决定性的打击

美国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参战,虽然比苏联晚了几年,但他们的影响力同样是决定性的。

西线战场:开辟第二战场: 随着诺曼底登陆的成功,美国和英国军队在西欧开辟了第二个战场,这极大地分散了德军的兵力,减轻了苏联在东线的压力。虽然西线战场不像东线那样是纯粹的消耗战,但美军在北非、意大利、法国等地的作战,同样消耗了德军大量的兵力和资源。
太平洋战场:牵制日本: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本的作战,虽然直接上不是对抗纳粹德国,但牵制了日本的军事力量,防止了日本在战略上与德国形成更紧密的配合,也间接帮助了同盟国整体的战略。
经济和技术支援: 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整个同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争物资,包括卡车、飞机、坦克、食品等,通过“租借法案”援助了包括苏联在内的多个国家。这种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援,是同盟国能够持续作战的关键。
空战的制霸: 美国及其盟友通过战略轰炸,削弱了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争潜力,尤其是在空战中对德国空军进行了有效的打击,为登陆作战和后续推进提供了空中优势。

为什么说苏联更“第一功臣”?

要说“第一功臣”,更多的是看谁承担了最核心、最艰巨的任务,谁付出了最大的牺牲,谁最直接地拖垮了敌人的主体。

正面战场的力量对比: 纳粹德国将其陆军主力的绝大部分,也就是所谓的“装甲洪流”,都部署在东线,试图将苏联彻底击垮。这意味着苏联军队是在与德国最精锐、数量最庞大的地面部队直接对抗。
战略消耗的程度: 苏联在东线战场上承受的消耗是毁灭性的。德军的伤亡,战车的损毁,飞机的损失,以及战略物资的消耗,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这里。苏联的战争机器,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以一种近乎拼死的方式在运转。
柏林战役的终结: 最终攻克柏林,将纳粹德国彻底击败,是苏联军队完成的。虽然美国及其盟友在西线提供了巨大帮助,但最后一击,那象征着胜利的旗帜在国会大厦上飘扬,是属于苏联士兵的。

可以这么理解,美国在战争中扮演了“强大的二号拳手”,或者说“另一位关键的打击者”。他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援,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并且最终为战役的胜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苏联,是在几乎单枪匹马地承受了纳粹德国最主要的军事压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东线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并且一步一步地将纳粹德国拖垮、击碎的那个“顶在最前面”的战士。

所以,如果非要有一个“第一功臣”,从正面战场承受的压力、付出的牺牲规模、以及对德国军事机器主体造成的毁灭性打击这几个维度来看,苏联的功劳更加沉重,也更加不可替代。美国当然也是伟大的盟友,他们的贡献是赢得战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苏联在消灭纳粹德国这件“硬仗”中,扮演了那个最主要、最核心的角色。

历史的评价,也往往倾向于承认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这种至关重要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个问题上,北美史学主流观点非常一致,苏联陆军对击败纳粹德国贡献最大。没有Red Army德国最多被冷战一样花几十年耗死,英美死也打不进柏林。


政治上就不好说了,首先美国不怀好心经济上死命奶德国让德国从大萧条里恢复元气,才有了1938年绿色行动,维也纳仲裁这样的底气。其次英法一路绥靖,坐看美国奶活德国。苏联更是标准的反派出场,德国还没动手,苏联自己入侵芬兰,入侵波罗的海三国,掠夺了罗马尼亚大片国土,还和德国秘密签订了莫洛托夫条约瓜分波兰,操作比希特勒还骚。战胜国里根本没谁屁股是干净的。


国内都说一战是狗咬狗的帝国主义战争,二战就变成了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主要还是因为中国也全面参加二战了。本质上我看欧洲还是典型的帝国主义狗咬狗战争。论邪恶纳粹集中营和卡廷屠杀也就规模上差点,性质没区别。

user avatar

美国和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如果美国不参战,纳粹德国就不需要分兵到次要方向上,再加上缺少租借法案的帮助,苏联很可能在1942年崩溃。

同样如果苏联在1942年投降,那么纳粹可以释放80%的陆军力量和空军力量,那么会引发可怕的连锁反应。首先是德军可以获得格洛尼茨的石油和顿涅茨克的煤炭,其次德军可以从高加索出发进去中东,同非洲军团会师苏伊士,通过伊朗进去印度。英国将同德国媾和。拥有了整个欧洲、中东、北非的德国除非内部自爆,否则不可能被击败。

但要说第一功臣肯定是苏联。因为抗击纳粹的主力就是苏联。没有盟军在次要战场吸引德国注意力,苏联不一定就输。但是如果苏联放弃抵抗或者抵抗不力。那么盟军肯定没办法发动跨越大西洋的十字军东征去消灭整个整个欧亚的纳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勾起人们讨论的。要说谁“第一功臣”,这事儿复杂着呢,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概括。但如果要我来说,我会倾向于认为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在消灭纳粹德国这件事情上,扮演了更加核心、更加关键的角色,其贡献的规模和牺牲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当然,美国绝对是伟大的盟友,他们的参战给纳粹德国带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话题:历史的记忆与传承。要回答“以后会不会都以为是美国打败的纳粹?苏联会不会被遗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并用一种更贴近人情、更富思考的方式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叙述方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缘政治的变化、文化思潮的演进,人们.............
  • 回答
    中途岛海战是 美国 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役,而 苏联 在这场战役中 没有直接参与,也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中途岛海战(Battle of Midway)发生在 1942年6月4日至6月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参战双方是 美利坚合众国 和 大日本帝国。为了让你更详细地了解这场战.............
  • 回答
    要判断二战时美国和苏联谁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爆发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和优势也有所侧重。但若要选出一个“最接近”第二名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经济.............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涉及到太多历史的复杂性。要说谁是冷战的“祸首”,这本身就有点像在问一场争执是哪一方先动手,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双方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且各自的出发点和动机,在当时看来,都有其“合理性”。简单来说,如果非要找一个“始作俑者”,很多人会把目光投向苏联,理由是其共产主义.............
  • 回答
    美国和苏联在科研领域,特别是尖端科研领域,之所以能够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吸引和留住大量人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因素:一、 强烈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投入(时代背景与驱动力) 冷战驱动下的科技竞赛: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美苏两国都将科技实力视为国家安全、经济发.............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冷战的终点不是一方的胜利,而是双方的崩塌。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一起玩完”,而是一种彻底的重塑,一股席卷全球的巨浪,彻底改变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切。先从苏联说起。当这个庞大的集权帝国在冷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内部矛盾最终爆发,最终像一个过度充气的气球“砰”地破裂。这可不是电视里那种戏剧性的.............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将苏联的解体简单归结于“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但苏联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导致其最终瓦解的根本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和北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冷战时期一个比较敏感但确实存在的话题。你说的没错,我们更容易听到关于苏联人或苏联军人“投靠”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案例,这背后有宣传和历史的倾向性。但反过来说,美国人或美国军人叛逃苏联的情况确实也有,虽然数量上可能不如前者,但同样具有其历史背景和个体故事的复杂性。要详细讲清楚这.............
  • 回答
    关于中国崛起后,为什么没有普遍地称之为“新两极格局”,以及中国是否“超过”了苏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更涉及到国际关系理论、国家实力演变以及历史经验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核心维度。为何“新两极”的说法没有成为主流?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两.............
  • 回答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老二专业户”的角色,这是一种有趣的观察视角,但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进行历史对比,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老二专业户”的视角解读:当说美国是“老二专业户”时,这可能暗含着一种对比,即美国在某些时期或某些领域并非绝对的领导者,但却始终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仅次于最强势力量的位置。这种“老.............
  • 回答
    布林肯国务卿的说法,即普京意图重建苏联,并将俄罗斯描述为全球不稳定的根源,这无疑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最敏感、也最引人注目的议题。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并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剖析“重建苏联”这个概念。苏联解体至今已三十多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已不复存在.............
  • 回答
    美国和苏联在瓦解殖民体系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系,确实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秘密盟友”或纯粹的“共同利益”可以概括。说这段历史“黑暗”,或许是因为它牵扯到权力博弈、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在追求自身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策略,这些策略往往伴随着冷酷的现实和令人不安的权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第二次世界大.............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很难简单地归咎于单一的原因,更不能简单地说“是被自己搞垮”或“被美国搞垮”。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巨型帝国轰然倒塌的过程。内部的“自废武功”:苏联自身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走到尽头,很大程度上是其体制本身的顽疾所致。这就像一个内.............
  • 回答
    苏联从一个饱受内战摧残、经济落后的农业国,一步步崛起成为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这无疑是20世纪最波澜壮阔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之一。它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艰辛的探索、牺牲与战略性的发展。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头说起,一步一步剥开历史的脉络。一、十月革命的曙光与早期建设的奠基 (19.............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苏联在其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大概是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选择向美国开战,那对整个世界,特别是苏联自身,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进程。不过,苏联是否还会解体,以及现在的世界格局如何,这涉及到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首先.............
  • 回答
    二战的胜利,无疑是无数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浴血奋战的结果。如果要衡量美国和苏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绝非易事,因为他们各自的贡献都极其巨大,而且是在不同战场、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的。美国:工业巨人和“民主的兵工厂”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惊人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下,美国迅速将.............
  • 回答
    冷战的起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课题,而认为苏联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责任国的观点,并非历史的全部真相,但确实有其论据支撑。要详细阐述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特别是战后初期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双方的决策行为来分析。当然,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偏颇的词语至关重要,因为历史.............
  • 回答
    苏联对美国及西方最大的伤害,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议题,很难用单一事件或方面来概括。如果非要找出其“最”显著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并试图还原出一种更为人性化、更有历史厚重感的叙述,而非冰冷的论断。首先,意识形态的长期对抗和由此引发的全球分裂,是苏联对西方最根本的“伤害”。这不仅仅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