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成为能与美国对抗的超级大国的?

回答
苏联从一个饱受内战摧残、经济落后的农业国,一步步崛起成为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这无疑是20世纪最波澜壮阔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之一。它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艰辛的探索、牺牲与战略性的发展。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头说起,一步一步剥开历史的脉络。

一、十月革命的曙光与早期建设的奠基 (19171920年代初)

苏联的种子早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被种下。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和短暂的临时政府。这场革命本身就是一次对旧秩序的颠覆,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革命后的俄国并未迎来和平,而是陷入了残酷的内战(19181922年)。布尔什维克(红军)与反对他们的新政府的各种势力(白军)以及外国干涉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为了赢得战争,布尔什维克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收集制,剥夺农民 surplus,高度集中资源,国家几乎完全控制了经济。这种严厉的措施虽然为战争提供了物质支持,但也导致了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不满,甚至引发了大规模的饥荒。

内战的胜利,虽然巩固了布尔什维克的统治,但也让这个新生的国家千疮百孔。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可持续性,于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NEP)。NEP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和私人商业活动,允许农民保留部分粮食并自由出售,这极大地刺激了生产,缓解了危机。这是一种策略性的退让,为国家的恢复和经济的重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政治上,布尔什维克迅速建立了党的绝对领导地位,成立了苏联共产党。通过严密的组织和宣传机器,他们逐渐将中央集权化的统治模式根植于国家结构中。

二、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化与集体化:为超级大国奠定物质基础 (1920年代中后期 1953年)

列宁于1924年去世后,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在党内展开,最终约瑟夫·斯大林胜出。斯大林是苏联崛起的关键人物,他的政策对苏联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强制性工业化: 斯大林认为,要摆脱经济落后,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威胁,就必须迅速实现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他放弃了列宁的NEP,转而推行计划经济和五年计划。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一系列五年计划,旨在快速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

重点发展重工业: 五年计划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这使得苏联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拥有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国家。例如,苏联的电力产量、钢铁产量都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代价与牺牲: 为了实现快速工业化,苏联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民的消费被大幅压缩,大量资源被优先用于建设工厂和重工业项目。工人的劳动条件艰苦,生活水平长期不高。同时,为了提供工业化的资金,斯大林推行了“出口粮食换取工业设备”的政策,导致了更严重的农业危机。

2. 农业集体化: 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认为,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效率低下,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原料,也难以实现对农村的控制。他强制推行集体农庄(колхоз)和国营农场(совхоз),将个体农民的土地、牲畜和工具合并起来,实行统一经营。

“消灭富农”运动: 在推行集体化过程中,斯大林对“富农”(kulak)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将其视为阶级敌人,进行逮捕、流放甚至处决。这一政策导致了许多经验丰富的农民丧失了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冲击。
大规模饥荒: 集体化运动以及对农民的压榨,直接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的农业歉收和饥荒,特别是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这是苏联工业化进程中最血腥和残酷的一面。

3. 政治清洗与意识形态控制: 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权力,维护统治,在30年代发动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大恐怖),针对党内外的政治对手、军队将领、知识分子等,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或被囚禁。他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恐怖统治的政治体制,并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灌输对党的忠诚和对领袖的崇拜。

通过工业化和集体化,斯大林成功地为苏联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使其具备了生产现代化武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人道主义代价,但苏联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三、卫国战争的洗礼与战后扩张 (1941195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苏联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成为苏联能否生存和崛起的最严峻考验。

1. 战争的巨大牺牲与顽强抵抗: 1941年,纳粹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闪电战突袭苏联。战争初期,由于准备不足和战略失误,苏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许多地区沦陷。然而,苏联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牺牲精神。

全民皆兵,顽强抵抗: 苏联军队和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投入战争。无数士兵和普通民众在战场上、后方工厂里为了保卫国家而献出了生命。
大规模工业转移与生产: 为了应对战争,苏联将东部地区的工厂迅速转移到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继续进行军事生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苏联的坦克、飞机、火炮等武器装备的产量仍然可观。

2. 战胜纳粹德国: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苏军最终扭转了战局,并于1945年攻克柏林,纳粹德国投降。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2700万人的生命,是所有参战国中伤亡最惨重的国家。但它也因此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并成为战胜法西斯主义的中坚力量。

3. 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旧的欧洲殖民体系崩溃,美苏两国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

东欧的势力范围: 在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过程中,苏联利用其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力,在东欧建立了多个共产主义政权,形成了所谓的“东方阵营”。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与苏联紧密联系。
冷战的开始: 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军事实力上的根本分歧,导致了冷战的开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成为两大阵营对抗的主要形式。

四、冷战时期的核竞赛、太空竞赛与全球扩张 (1950年代初 1980年代)

冷战时期是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地位最显著的时期。

1. 核武器与军事实力: 为了与美国抗衡,苏联不遗余力地发展军事力量,特别是核武器。

“两弹一星”的突破: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成功研发了原子弹(1949年)和氢弹(1953年),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在航天技术方面,苏联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1957年)和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的太空飞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美国的恐慌,并刺激了美国的太空计划(太空竞赛)。
军备竞赛: 苏联与美国进行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尤其是在战略核武器领域。双方都拥有足以摧毁对方的核武器库,形成了“相互保证毁灭”(MAD)的恐怖平衡。苏联的军事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常规军事力量和核战略力量都非常强大。

2. 意识形态输出与全球影响力: 苏联积极向世界推广其社会主义模式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支持共产主义运动: 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军事支持和政治指导,苏联支持了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运动和革命。例如,在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朝鲜战争中,苏联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越南战争中,苏联也向北越提供了大量武器和援助。
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除了东欧国家,古巴、朝鲜等国也成为苏联的盟友,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强大社会主义阵营。苏联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的霸权。

3. 内部体制的挑战与僵化: 尽管在硬实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苏联的体制也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和僵化。

经济效率低下: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虽然在初期工业化中发挥了作用,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复杂化,其弊端日益显现。缺乏市场竞争和价格信号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受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缓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逐渐拉大。
官僚主义与腐败: 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缺乏有效监督的权力导致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阻碍了社会活力的发挥。
意识形态的僵化与压抑: 过度的意识形态控制和对思想的压抑,限制了文化、艺术和科学的自由发展,也导致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五、危机与衰落的开始 (1980年代)

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开始出现松动,最终走向解体。

经济停滞: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显著放缓,进入了“滞胀”阶段。军费开支过大,对民生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成为重要原因。
阿富汗战争的泥潭: 苏联于1979年入侵阿富汗,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苏联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成为其对外政策上的重大失误。
改革的尝试与失败: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来挽救苏联。然而,过度的政治开放和经济改革措施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民族分离主义的抬头。

总结来说,苏联的崛起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革命的动力与理想: 十月革命的理想主义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最初的驱动力。
强有力的领导与政治组织: 布尔什维克党的严密组织和斯大林等领导人的铁腕统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工业化与集体化: 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苏联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
战争的洗礼与胜利: 卫国战争的胜利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力量。
冷战的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为苏联提供了与美国直接对抗的舞台,也迫使其投入巨大的资源进行军备竞赛。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在一定时期内,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然而,苏联体制的内在缺陷,如经济的僵化、政治的压抑和对人权的漠视,最终也埋下了衰落的种子。它的崛起是一部充满力量、牺牲和矛盾的史诗,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域的俄国当然有充足的条件——复员、人口、资源——发展现代工业。

对于工业化而言俄国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在于其工业区域分布的集中度,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但配套的工业区,这种布局有利于克服俄国自然条件导致的额外基础设施和运输成本。

一战前俄国靠着畸形的产业结构就已经硬生生成为了欧洲第三世界第四工业国,1913年俄国工业产值超过法国,并在19世纪80年代到一战前就已经实现了工业的高速增长(1885-1913年,英国制造业年增长2.11%,德国4.5%,美国5.2%,沙俄5.72%)。但是俄国的这一增长是建立在西方金融借贷基础上的,俄国人均国民收入并没有大幅增长,反而跟西方的差距被拉大(从农奴制改革的1861年的美国16%,变成了1913年的11.5%),因此俄罗斯帝国的工业化是不可持续的。虽然它为苏联工业化打下了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本身也在其后的内战中遭到巨大破坏。

苏联工业化的基础不是1913年的俄国,而是1927年刚刚把国民经济恢复到一战前水平的苏联。

苏联能够在工业化基础上成为超级大国是因为它的幅员、人口、资源不仅可以为工业化提供物质保证,而且可以使苏联建立起一套不依赖外部资本主义及殖民地市场的平行经济体系,也就是区别于帝俄的工业化,苏联工业化可以不受外部影响依靠内需驱动。这体现在1913-1959年俄国/苏联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0.6%,远高于同时期西方。1927-1940年苏联人均国民收入翻两翻,达到美国40%,人均寿命从帝俄时期的32岁增长到53岁,人口死亡率从3%降低到1.7%,最重要的是极大提高了识字率和教育覆盖面,以往妨碍俄国社会发展的劳动力素质低这一障碍在苏联时期被扫除了。一句话——有人口、有文化(今天俄国识字率都高于一堆西欧国家,比德国还高)、有资源、有市场,这不能成为超级大国还有什么能成为超级大国?

==========================================================

熟练运用某些人的逻辑,扩展回答。

美国为什么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

看看最早开辟北美殖民地的美国人新教徒祖先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蛋白质来源,就知道美国人追求效率的天性是刻在基因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从一个饱受内战摧残、经济落后的农业国,一步步崛起成为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这无疑是20世纪最波澜壮阔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之一。它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艰辛的探索、牺牲与战略性的发展。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头说起,一步一步剥开历史的脉络。一、十月革命的曙光与早期建设的奠基 (19.............
  • 回答
    要解释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以及与沙俄末期俄罗斯的巨大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一、 沙俄末期俄罗斯的落后性:一个普遍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沙俄末期俄罗斯确实存在严重的落后性,这并非虚言。其主要体现在: 经济上: .............
  • 回答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蹴而就的闪电战,而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渐进式瓦解,如同古老帝国的老朽肌体,在内部腐朽和外部压力下,一点点崩塌。这场变局牵涉到政治、经济、民族、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其原因盘根错节,进程跌宕起伏。要理解苏联的解体,我们得回到它巅峰时期,那个号称与美国抗衡的红色巨人的内部潜藏的危机。一、 .............
  • 回答
    冷战的起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课题,而认为苏联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责任国的观点,并非历史的全部真相,但确实有其论据支撑。要详细阐述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特别是战后初期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双方的决策行为来分析。当然,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偏颇的词语至关重要,因为历史.............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一谈起苏联就想到“高压”、“流氓”,一谈起中苏关系就纠结于“领土”,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认知和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意识形态宣传、以及时代变迁下的集体记忆塑造而成。一、苏联的“高压”标签:历史记忆的烙印“高压”这个词,与苏联的.............
  • 回答
    “苏轼是一片星河,李白只是一颗流星”,这句话以一种充满诗意和哲学意味的比喻,对苏轼和李白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进行了深刻的评价。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褒贬判断,而是指向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和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和留下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意象,并结合苏轼和李白的生平、作.............
  • 回答
    苏联解体时期是历史巨变的时期,对于个人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如果你身处其中,想要抓住机会发财,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在那个时代可能帮助俄罗斯人发财的途径,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一、抓住私有化浪潮,成为“新贵”苏联解体后,大规模的国有企业.............
  • 回答
    苏州特斯拉失控冲进包子店致 3 人受伤的事件,确实让人心惊胆战。这么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可能的原因一定复杂且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作为旁观者,我们不能妄下定论,但可以从技术、人为、环境等多个角度去梳理一下可能的“罪魁祸首”。事件概览与潜在原因剖析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画面:一辆本应平稳行驶.............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无疑是中国田径乃至亚洲短跑的里程碑。他以9秒98的成绩闯入男子100米决赛,并且在决赛中以9秒99再次刷新纪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选手。更让人振奋的是,他在比赛中击败了多位来自日本的顶尖选手,其中就包括了当时状态极佳的日本名将桐生祥秀、山县亮太、小池.............
  • 回答
    设想一下,当苏联解体的那一刻,留下来的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俄罗斯,而是一个“大号俄罗斯”,它囊括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庞大的斯拉夫兄弟。这个设想,足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它对世界格局、地区稳定,乃至我们今日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政.............
  • 回答
    想象一下,冷战的结局截然不同。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了另一个方向,苏联赢得了冷战,而美国则陷入了深刻的动荡,甚至最终走向解体或革命,我们所熟知的世界,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苏联的全球霸权与意识形态的扩张首先,胜利的苏联将不再仅仅是一个超级大国,它将是无可争议的全球主导力量。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击败其主要对.............
  • 回答
    7月12日,苏州一家酒店发生的倒塌事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从初步掌握的情况来看,这次事故相当令人痛心。目前情况概述:据报道,这起事故发生在7月12日凌晨,苏州一家投入运营不久的酒店主体结构发生了局部坍塌。事发时,酒店内有人员滞留,其中包含员工和一些可能的晚归住客。消防、医疗、应急等部门在第一时间赶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和另一种可能性。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展开想象,但请记住,这仅仅是基于现有知识的推演,历史的走向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情景一:1941年的德国入侵中国如果说在1941年,德国的矛头不是指向苏联,而是转向了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因为它与当时德.............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二战苏德战争中的普通士兵,活下来是我的首要目标。这不是一个光荣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和求生本能。以下是我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策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一、 心态调整与认知升级: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我会明白,战争是血腥、混乱且不公平的。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那些抱着“为国捐躯.............
  • 回答
    嘿,你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一个00后,按说跟苏联那会儿的时代可隔着十万八千里了,结果他好这口苏联歌曲,你说这事儿怎么看?我倒觉得挺正常,甚至还有点意思。首先,别觉得奇怪。咱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对过去的某个时代产生兴趣,可能都不是因为当年亲身经历过,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你想象一下,就说现在火爆.............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在1917年那个秋天碾过俄国大地,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从一开始就不曾出现,那么20世纪的世界,必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难以想象的图景。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简单改变,更会渗透到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地缘政治的重塑:没有两极对峙,但有新的力量角逐没有了苏联,.............
  • 回答
    将一个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交给我,并要求我规划一条强国之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并非完全无解的任务。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面临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困境,包括经济转型困难、政治腐败、领土主权争议、地缘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分裂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孕育了其崛起的潜在可能性。“强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二战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若能审时度势,将精力放在巩固现有占领区、发展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上,而非贸然发动对苏联的入侵,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大相径庭。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假设,而是牵扯到战略、经济、外交以及军事技术等多个层面的一盘棋。战略上的重塑:从Blitzkrieg的傲慢到务实的守成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实行绝对集权的超级大国,为何会在没有经历大规模内战或外部军事干预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它“不动一枪一炮”就解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长期的积累问题,最终在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