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解释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沙俄末期的俄罗斯那么落后,为何苏联一接手,就能立马让它大变样?

回答
要解释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以及与沙俄末期俄罗斯的巨大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 沙俄末期俄罗斯的落后性:一个普遍的认知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沙俄末期俄罗斯确实存在严重的落后性,这并非虚言。其主要体现在:

经济上:
农业国主导,工业化滞后: 俄罗斯经济结构仍然以落后的农业为主,大部分人口是农民,生产力低下。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但与西欧主要工业国家相比,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展受到战争和国内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依赖外国资本: 俄罗斯的工业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国家的贷款和投资,这意味着其经济命脉容易受制于外国势力,自主性不强。
交通运输落后: 铁路网密度低,质量不高,难以有效连接广阔的国土,阻碍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发展。尤其是连接西伯利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虽然是重要成就,但其建设和维护也耗费巨大。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少数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存在着一些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但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停留在封建或半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贫富差距巨大。

政治上:
沙皇专制统治,政治体制僵化: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政治体制僵化,缺乏改革的动力和能力。民选议会“杜马”虽然存在,但权力受到极大限制,无法有效制约皇权。
社会矛盾尖锐: 农民的土地问题、工人的劳动条件、民族压迫以及普遍的贫困,导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革命情绪高涨。
腐败横行: 官僚体系腐败普遍,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不满。
对外战争的失败: 俄日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软弱和军队的落后,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危机。

社会上:
文盲率高,教育落后: 大部分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普遍缺乏教育,文盲率高,这严重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社会福利缺失: 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民族问题复杂: 俄罗斯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沙皇政府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压迫其他民族,导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二、 苏联的迅速崛起:革命的遗产与革命的动员

然而,当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苏联(早期称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后来发展成苏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大变样”。这种转变并非魔法,而是源于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因素:

1. 十月革命带来的政治和社会重塑:

推翻旧政权,打破旧秩序: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政权和临时政府,彻底打破了旧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为彻底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可能。
承诺与动员: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的“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以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极大地吸引了厌倦战争、渴望土地和改善生活的广大工农群众。这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动员能力,是其崛起的重要力量。
中央集权与高度组织化: 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严明的政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控制社会资源。革命胜利后,他们建立了以党为核心的强大中央集权体制。

2. 革命的遗产与应对挑战:

土地改革与废除私有制: 苏维埃政权立即发布法令,废除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虽然初期分配存在问题,但这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需求,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至少在初期)。同时,没收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财产,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基础。
工业国有化与计划经济的萌芽: 所有主要工业企业、银行、交通等被收归国有,为国家对经济进行集中管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早期国家经济管理混乱,但为后来的计划经济模式打下了基础。
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民族解放的姿态: 苏维埃政府废除了沙皇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宣布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苏联与部分民族国家的关系,并为日后建立统一的苏联联盟创造了条件(尽管内部民族矛盾依然存在)。

3. 特定历史时期的机遇与外部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地削弱了欧洲列强,包括俄罗斯帝国。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战后的欧洲普遍存在政治不确定性和经济困难,这为苏联的发展赢得了一定的喘息空间。
外国干涉与内战的锻炼: 苏联成立初期,面临着外国的军事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势力的“白匪军”的挑战,爆发了残酷的内战。这场内战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极大地巩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统治,提升了其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并培养了一批坚定的革命干部。在内战时期,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虽然是一种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但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国家资源,支持了战争。
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新经济政策(NEP): “战时共产主义”的激进政策在战后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困难和民众的普遍不满(例如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列宁及时调整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和私有制,这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为苏联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喘息和积累资本的机会。

4. 强烈的国家建设目标与意识形态驱动: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苏联的领导层,特别是斯大林,有着强烈的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决心。他们认为,落后是帝国主义压迫的根源,而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摆脱落后、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关键。
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种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理论,为苏联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它鼓励人们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三、 苏联的“大变样”:具体体现

苏联的迅速崛起和沙俄末期俄罗斯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化的高速发展: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通过强制性的五年计划,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工业化。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为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基础的工业国。虽然代价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缓慢,但其工业产值和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军事力量的增强: 高速的工业化尤其体现在军事工业的发展上。苏联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能够生产大量的坦克、飞机、大炮等武器装备,为日后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
科技和教育的普及: 为了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苏联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扫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虽然在某些领域可能模仿西方,但整体上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国家机器的强化与社会动员能力的提升: 苏维埃政权通过高效的党政机器,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调动国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建设和经济改造。这种高度集中的国家力量,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业集体化: 虽然集体化过程极其残酷,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但从国家控制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也实现了对农业的集中管理和对粮食的有效征收,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支持(尽管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国际地位的提升: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苏联从一个饱受内外敌侵扰的国家,逐渐成长为一个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超级大国,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总结:

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并非仅仅因为苏联“一接手”,而是因为十月革命带来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变革,加上其强大的组织能力、意识形态动员、对特定历史机遇的把握以及强烈的国家建设目标。它继承了沙俄末期工业化的一些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激进的方式,通过集中资源、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驱动,克服了沙俄时期的许多弊端,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国家力量的增强。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大变样”是以巨大的社会代价和牺牲为前提的,包括大规模的政治镇压、牺牲个人自由、以及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造成的饥荒和人道主义灾难。苏联的崛起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维度去理解其成因和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相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各国产业工人数量大幅膨胀,工人阶级的生存环境却严重恶化。这种局面下,红色意识形态迅速流行来开。红色意识形态主张消灭私有产权,主张构建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

这自然不为帝国主义列强所容。各国掌权势力对冒头的红色思潮大肆弹压。但是,工人阶级的抗争也此起彼伏,两大阶级的矛盾在一战后期达到了顶峰:

血腥程度前所未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而列强为应对战争,对国内资源的过渡盘剥,也使工人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到一战末,欧洲各国大范围的爆发革命,其中德国的十一月革命与俄罗斯二月革命,甚至一举颠覆了德、俄两大帝国的世袭君主王朝。而这两场革命,都有着十分显著的红色烙印。一时间,红色意识形态大有席卷全欧之势。

可惜此风并未持续太久。很快,欧洲各国的工人革命或被镇压,或者革命果实被资产阶级攫取。

但俄罗斯却是个例外。尽管二月革命后,孟什维克一度上位组建资产阶级政府。但没多久就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红色意识形态在俄罗斯大获成功。

苏联开国后,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上,采用了一套堪称石破天惊的做法——即全盘公有制。

之所以说石破天惊,是因为当时的列强,在经济制度上,都普遍以私有制为主。以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为特征的私有制,促成了近代以来的西方世界发展,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传统意义层面的自由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替换,但私有制为主的基本架构并未发生改变。

既然私有制已被列强大规模采用,而且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利于工业化进程,那么苏联为何会与它对着干,偏要搞公有制呢?最不能为人所理解的是,苏联的这套公有制搞法,至少在启用之初的头几十年,的确收效明显,使俄罗斯从沙俄时代的“帝国主义薄弱环节”,一跃飞升为名列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更成为20世纪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何以在俄罗斯大获成功?在云石君看来,这与俄罗斯(苏联)的特殊国情密不可分。直白点说,公有制的出现,正好适应了当时俄罗斯的三个发展需要:

首先是中枢集权的需要。俄罗斯地域辽阔,国家地缘结构和民族构成都十分复杂。而俄罗斯的本部核心板块——东欧平原,区位上位于国家最西段,自身的质量也算不上特别的优秀,难以确保对国家各个边缘板块,特别是远东等极端边缘地区的有效辐射与影响;同时,作为主体民族的俄罗斯族,在俄罗斯(苏联)的国家总人口中占比相对较低,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这种地缘与人文结构,意味着俄罗斯天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分裂隐患。所以,俄罗斯有必要打造一个强势中央政府,用中枢权力的强势,抵消地缘、人文结构方面的分裂基因所牵引而出的负面影响。

既然要构建强势政府,那么中枢权力就有必要强化对国家经济的直接控制——尤其是牵涉国计民生的核心资源,更是必须紧抓在手。这意味着俄罗斯的权力架构中,资本权力必然会受到政治权力压制——这就为公有制的推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且,在上一节《地缘政治114:俄罗斯国家性质?》中,云石君有说过,相对于中国这种地缘结构完美,水到渠成式的正向中央集权,俄罗斯由于地缘和人文结构太过复杂,所以推行中央集权的先天条件难言充分。这也导致俄罗斯中央集权的神话程度,甚至在许多环节要超越中国——因为它必须要借助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以对冲地缘与人文缺陷的负面影响。相应的,苏联政治权力对经济资源的直接控制,也比中国这个经典中央集权大国还要深入的多。

其次,特殊的国家发展基因的需要。俄罗斯拥地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天然具备世界级大国的资格。所以,俄罗斯当然要参与全球争霸,以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争取更多领土以外的额外收益——而要全球争霸,与列强竞争,俄罗斯有必要对自身广袤国土的地缘潜力予以充分挖掘。而换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庞大的体量,以及地处亚欧大陆北部中央,几乎与全球所有主要地缘势力都存在结构性利益冲突的现实,决定了俄罗斯这个国家天然面临巨大的外部威胁,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要想不在帝国时代的竞争中沦为失败者,也有必要对自身的潜力予以充分挖掘。

在工业时代,尤其工业时代的早中期,要成为一流世界大国,一个非常关键的认定标准就是,必须拥有一套相对完整、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所谓完整,指的是工业门类,尤其是重工业体系要比较齐全,在主要门类中不能有特别明显的短板。而所谓自给自足,是指能够独立为自家工业的运行,提供相应的各种矿产资源。

当时的世界列强中,满足资源自我供给条件的国家其实很少很少。美国地大物博,自不用说;英法两国虽然本部地域狭窄,资源有限,但有着广袤的海外殖民,也可以在这套体系下实现自给自足。至于其他的,像德意日等等,在这一层面就不行了——(也正因为如此,二战时德意日都大肆鼓吹法西斯主义,希望通过对精神力量的极致发挥,来弥补自身物质层面先天不足对战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来,凭着2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俄罗斯也天然具备自给自足能力。

但问题是,资源只有开发出来才有价值,埋在地下,那只是纸上富贵罢了,没什么实际用处。

俄罗斯的资源分布相当零散;再加上国家纬度偏高,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大量资源埋藏在偏远的冻土带和荒漠中,开发与运输的难度十分之高。

这就让俄罗斯陷入了困境:开发和运输的高难度决定了,单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力量,很难对这些资源予以有效开发。只有以国家形式统筹布局,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调配社会资源;并从全局的战略高度规划统筹,根据自身实际发展需要,修建相应的基础设施,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开支,达到最大限度收获急需资源的目的。

所以,国家就成为俄罗斯国土资源开发的主体。既然对基础性资源实现直接掌控,国家对整个工业体系的控制力当然也就大大增强。

而换一个视角来看:鉴于俄罗斯资源开发和运输的难度实在过高,这不可避免的会使俄罗斯的工业体系运行成本大大抬升。在私有制条件下,俄罗斯的资本家与企业主面对这种困境,一般有两种解决之法:要么从国外购买价格相对低廉的资源,要么干脆把企业搬出俄罗斯。

而这两种都严重伤害了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利益。外迁自不用说;而从国外购进资源,自然而然的会引发资金大量外流,这不仅将制约俄罗斯的国土开发,国力增长乏力,而且这种做法,相当于把自家的工业体系的根本命脉,交到其他列强手中——这对立志于全球争霸的俄罗斯而言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俄罗斯当然要避免这种事发生。但问题是,资本无国界的特点,使得私有制环境下,俄罗斯几部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要想做到这一点,俄罗斯的仅剩之选就是:公有制,政治权力直接接管经济。

资本无国界,政治有国界。随着经济运行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价格,性价比甚至质量等高度市场化标准,在经济决策中的权重值就相对下降。

当然,这种政治干预经济的搞法,肯定有副作用——它使经济运行的效率相应降低,并加剧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浪费。但至少在工业时代的中前期,工业规模的高速度扩张,足以抵消这种效率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至于资源浪费——这对别的国家或许是个问题,但对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这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三,地缘格局变化的影响。论文明的成色,俄罗斯在列强中算是相对落后的。此外,俄罗斯幅员辽阔,地处亚欧大陆北部中央,与这个世界上差不多所有主要地缘势力都存在结构性的利益冲突。这种类似中原的地缘区位,往好了说,便于俄罗斯四面出击,威慑四方;但往坏了讲,俄罗斯也因此必须遭受其他列强的包夹合围。

在机器化大工业时代来临前,由于当时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整体还比较低端,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各个国家、文明体系之间,一般还都存在着大片的缓冲区——山脉、河流、沙漠、海洋等等,这些地缘屏障对人类彼此间的交流构成了相当程度的阻断,国家、文明间的冲突与碰撞还不是那么明显。

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文明成色大幅提升,征服自然,突破地缘屏障的能力也大幅加强。这意味着各大文明势力的交集与冲突也随着大幅增加。而以俄罗斯的“中原”区位,再加上它超级庞大的国家规模,使得这种形势下的俄罗斯,自然而然成为帝国时代的漩涡中心,跟这个星球上的几乎所有主要地缘势力,都产生了这样和那样的利益冲突。

这就形成了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地缘格局。这种格局下,俄罗斯要么积极拓土开疆,争取大国溢价;要么基业不保,被列强合围吞食——说一千道一万,俄罗斯并没有苟且偷安的地缘基础。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中枢权力有必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社会资源,以应对这林林总总的外部威胁。而公有制模式下,政治权力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掌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俄罗斯的必须。

中央集权的需要、特殊的国家发展基因,还有地缘政治格局,这三大因素,一起促成了了苏联对公有制经济模式的采用。

当然,世间无完美,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全有利无弊的。跟私有制一样,公有制同样存在严重的弊端,但至少在20世纪上半页,当时的时代条件,以及俄罗斯的国情,决定了公有制对当时俄罗斯,的确是利大于弊——苏联开国后,只用了短短20年,就让俄罗斯从曾经的”帝国主义薄弱环节”,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工业大国。

而苏联的崛起,也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造成巨大影响,特别是欧洲,因着苏联的强势崛起,列强的国家战略陆续出现调整,而这种调整,最终也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那么,苏联的战略崛起,具体给各国战略思路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为什么会加剧列强冲突,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25节——俄罗斯第15部分。对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地缘政治系列原创文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