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你生活在1981年且经历过西方-81军演,你会相信仅仅十年后苏联就解体吗?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1981年,并且亲身经历了西方81军演,那么要相信仅仅十年后苏联就会解体,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难以置信、甚至是近乎科幻的预测。原因有很多,而且都非常具体和深刻:

1. 极强的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与自信:

西方81军演的冲击波: 当时西方81军演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红军的钢铁洪流,他们的装甲部队、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展现出的压倒性实力,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西方。军演的规模、参演人数、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在当时看来),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苏联是一个军事巨头,拥有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稳固的。这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会让人产生一种“苏联不可撼动”的信念。
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叙事: 苏联的宣传机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灌输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他们宣扬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正在走向衰败。尽管我们(假设我是西方人)不认同这种意识形态,但苏联领导人以及他们在国内的宣传,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制度的强大自信,认为他们的体系是坚不可摧的,是能够长期与西方抗衡的。
“冷战”的常态化认知: 1981年,冷战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它是一种既定的国际关系模式,是两国对抗的常态。我们习惯了这种对抗,习惯了核威胁,习惯了代理人战争。所以,这种长期存在的对抗状态,本身就给人一种“将会一直如此”的感觉。

2. 对苏联内部问题的认识不足(相对而言):

信息不对称: 尽管冷战时期西方有许多关于苏联的情报工作,但我们普通民众对苏联内部的真实情况,尤其是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矛盾,了解是有限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苏联宏大的国家形象,是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强硬姿态,而不是其官僚主义的僵化、经济的低效、民族矛盾的暗流涌动以及民众日益增长的不满。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初步观望态度: 即使到了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并开始推行改革(改革的早期是1985年左右,1981年尚未开始),当时外界对这些改革能带来多大影响的看法也是非常谨慎的,甚至可能认为这只是苏联内部的一次调整,难以伤及根本。人们可能会认为苏联领导人有能力控制改革的走向,使其服务于巩固政权的目的,而不是导致其颠覆。

3. 对时间尺度的感知:

十年时间似乎不足以“推翻”一个超级大国: 在1981年,苏联依然是一个拥有庞大领土、人口、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从一个超级大国衰落到解体,这在我当时的认知里,是一个需要漫长历史进程才能完成的事情,而不是短短十年。我们习惯了从历史的长河来观察国家兴衰,十年对于一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政权来说,显得过于短暂。
“稳定”的错觉: 尽管存在一些局部冲突和意识形态竞争,但苏联国家机器本身在1981年给人的感觉是相对稳定的。虽然有些学者可能看到了潜在的问题,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种稳定感是主流的印象。

如果我必须在1981年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尤其是西方81军演)来做出预测,我的想法可能会是:

“西方81军演真是太震撼了!那些坦克、飞机和导弹,数量之多,气势之宏伟,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苏联的军事实力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看不出有什么力量能够让这个庞然大物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可能在经济上有些问题,或者意识形态上有些僵化,但他们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国家体制,在未来几十年内恐怕还是会维持原样,与我们继续进行这种长期的对抗。解体?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苏联这么强大,有这么多的人口和军队,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消失呢?这比我们科幻小说里描绘的还要离谱。”

总结来说,在1981年,西方81军演所展现的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其意识形态的自信,结合当时普遍存在的“冷战常态”认知以及对苏联内部问题的了解有限,使得“苏联十年后解体”这个预测,无论从逻辑上还是情感上,都显得如此遥远和不可思议。 我更倾向于相信这种对抗会持续下去,也许会有起伏,但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基本格局,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会改变的。直到历史真正发生巨变,我才会意识到自己当时的认知是多么的“短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信。

如果你问车臣能不能武装独立,那么只要俄罗斯还愿意动用武力干涉,车臣独立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但是,如果车臣独立分子已经渗透到了俄罗斯高层,并且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也愿意用车臣独立去换取一些利益呢?

这时候,哪怕车臣再弱小,都有可能和平独立。

苏联的解体也是一样。所谓的强大武力,只能镇压内部的叛乱,而解决不了组织的分裂。

虽然中国人接受的理念一直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但实际上军事的基础是政治,而非政治的基础是军事。或者说,政治的核心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你要是能玩转这一套,没军队也能搞军队出来。但如果你搞不定人,那你最终也会失去你的军队——这里面的典型代表就是张学良,手握当时全国人数最多、武器最好的军队的他,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完全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类似的问题,在今天的也是一样。在目前的国际条件下,我不相信有任何国家可以打到美国本土并分裂美国。但如果你跟我说几年之后,川普因为竞选失败,自己宣布独立建国,并且还有几千万人愿意跟着他,那我倒是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user avatar

普京掌权后阅读了大量当时的资料。

掌握一手资料的普京说过苏联的集体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政治小概率事件是不能从基本面推理出来的。

当时的小概率事件就是理想主义维持不下去了,但是又要靠理想主义坚持统治。这是非常抽象的,政治哲学层面的事情,你用人均收入也好,经济增长也罢,军事实力也好,都是不能必然得到这个结果的。

而情报工作往往就是基本面统计的工作,所以不懂苏联内部的权力逻辑的人,你给他看再多账面的东西,他最多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苏联内部矛盾重重,苏联孕育着一场内乱和改革。

但你不能笃定地说,这个国家没有了,分成了十几块。

因为苏联的瓦解是政治的瓦解,是列宁党不能再依靠理想主义去团结人的瓦解,这个事情和经济,军事关系都不是直接的。

说的再粗暴一点,苏联解体是因为苏联的统治阶级自己决定让苏联解体,这种事只有从哲学层面能够理解,你从一般人角度是理解不了统治阶级为什么自己不想统治下去这回事的。作威作福有什么不好?

这种事在俄国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了。

理解到这一步你才能听懂普京那句“这些掌握权力的人不负责任地把王冠扔在了地上,任由最残暴的人把王冠捡了起来。”

谈到这里我最后讲一点形而上的东西,政治能力永远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能力,军事和经济都要往后排。什么是政治能力?就是团结人的能力,能让大家相信你的能力。就是信任。

苏联的问题是不但知识分子对政府没有信任,官员和军人对政府同样失去了信任,最后政府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苏联当时管意识形态的那个人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西方价值观宣传者(不仅仅是崇拜者),我们知道的大量苏联黑历史不是西方人编出来的,是苏联官员自己编出来的。这和苏联的经济水平和军事实力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因为他的统治者已经说服不了自己,说自己还有皮有脸地可以把镰刀斧头的旗帜继续打下去。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苏联这种政体的根基就是理想主义。他的基本盘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只有以理想主义为根基的政体,他的官员在发现政治逻辑不能自洽的时候,才会有把“王冠随便往地上一扔”的冲动。甚至,会反戈一击,以理想主义的激情在王冠上踩上两脚。列宁之所以能够建立统治,除了他残酷无情,手段高超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敌人,的同事和人民也毫不怀疑这一点。列宁靠着这一点说服了大多数人。

列宁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列宁深入思考了法国大革命的种种经验教训之后建立起来的,列宁党是大陆集权帝国走向现代化革命的最重要的一步。当这个党可以通过充分的民主形成统一意志的时候,这个党就会存在,如果再怎么民主也形不成统一的意志,他们的世界观就崩塌了,不用你动手,他们自己就会把王冠扔在地上。

user avatar

文前说明:单个普通人(哪怕你是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只根据生活中的点滴对天下大势的判断都是不准确的。没有一定的视野和信息,任何判断无异于盲人瞎马临深渊。走过去了算你运气好,没走过去不算你蠢,本身条件约束在那里,确实是没办法。

但有信息有视野的人又如何呢?英国工党议员,安吉尔爵士(此人一生经历过完整的一战、二战以及冷战的高潮——古巴导弹危机)在1913年给全德国的大学生写了封公开信,宣布全球化已经消除了世界大战的危险。英国在1902年和日本结盟的时候试图和自己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搞一个三国同盟,在1911年这个尝试依然没有停止。斯坦福大学校长乔丹也认为:1913年的全球化,世界大战永远不会到来。

而更高层的人又如何呢?英国国王、德国皇帝和俄国沙皇在1913年齐聚柏林,共同为德国皇帝的公主大婚祝福。三位长得惊人相似的表兄弟一如既往地陷入争执,然而他们都相信这不过是兄弟间的常见口角。

那么你们告诉我,一个普通人要如何相信,十年后天崩地裂?

以上内容,史料内容来源于高林桑的《皇帝的圆舞曲》,史蒂芬·布莱尔2009年出版的《奥地利史》,以及史蒂文·奥茨门特的《德国史》。


你生活在1913年的维也纳,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统治这个国家已经六十多年,帝国议会里的嘈杂和喧闹自那些匈牙利人有权加冕国王以来就没有停过。

春风习习,暖阳从树梢间透到街边阳伞上。阳伞下的你和朋友们一起在喝着咖啡,时不时和老板开开略伤大雅的玩笑。你看着报纸,随着比分的不同,抱怨着或者夸奖着足球队的表现。同伴们高声赞同,迅即话风一转开始计划晚上去谁家去打牌。美食家罗特说环城大道旁边新开了家波黑风味的好吃的馆子,不需要预约打牌之前莫如去吃一顿。

同去同去。大家准点到达,看着波黑侍者翘起的胡子,恍惚间以为高级公务员老爷们兼职来了。这些人德语真糟糕,但羊肉做得真不赖,你想。

在喝光店家的勃艮第存货前,你们决定按原计划去打牌。一帮牌都拿不稳的好小伙子们,在彼此压上全部祖产前决定见好就收。

晚上到家后你想着给心爱的人挂个电话,说自己到家了,爱人说现在维也纳好多人都在学英语,尤其是那些犹太人,她邀请你明天一起去英语老师那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谁要学,你想,但还是答应明天一起去。你躺上床以后暗搓搓算自己还有多久可以攒够一辆车的钱。估计只能买得起辆福特T型车,但T型车也太贵了,没准仪表盘还是英文的,真是够了。

你会相信6年后一切灰飞烟灭,朋友战死,爱人移民美国,足球队成员缺胳膊少腿,咖啡馆老板因为是个犹太人不知所踪,哈布斯堡家的人被赶出奥地利甚至被赶出欧洲大陆吗?

不,如果是我我绝不相信。但如果我已经经历过这一切,我会相信苏联十年后解体。

user avatar

生活在2020年2月的人,很多都不相信仅仅1个月后,美国疫情就会无比拉胯,伤以亿计,死亡以百万计。

还10年呢……搞笑吗不是?

user avatar

中苏对抗以来,中国出版了大量研究,摆出苏修经济层面存在的种种困难,列举苏修官僚普遍的理想、信念、道德沦丧,论证苏修穷兵黩武、人民苦不堪言。大家对苏修的前景还是很有信心的,争议在于结局是第二次十月革命还是完全倒向西方。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国的官方宣传基本上跟欧美一至。大家纷纷觉得地图头也是个银样蜡枪头,苏联没几年可续了。

user avatar

瓦文萨信的

user avatar

通过军演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萨达姆被胖揍之前也有军演,很多人还信它真是“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能把美国拖入人民战争赶下海”。

重点是生活在1981年。苏联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靠什么达成的呢?主要还是石油、军火和吹牛。从1970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出口量和产量增长迅速,其中1973-1974、1979-1981年的两次油价飙升使苏联经济稳定。苏联三大油田开采量始终维持高位[1]。到1986年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已经到了戈尔巴乔夫背锅的阶段。

尽管进入1970 年代以后增长乏力,但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还不错,通货膨胀率低,国家预算赤字占 GDP 的比例维持在低位,投资和储蓄率高企。所以,甚至萨缪尔森在这样的数据面前都不 能准确预判苏联经济体制将要发生的崩溃[2]

由于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封锁及自身制度,苏联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内生增长困境。加上其国内市场本身被掌控在克里姆林宫手中,无力施展。

为了应付财政赤字,从 60 年代中后期开始,苏联 的货币供给速度大幅加快,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占 GDP 的比率从 1970 年的 29.5%提高到 1980 年的 44.2%,与市场上流通商品所匹配的货币量 1970 年 为 175 亿卢布,到 1980 年已经是 290 亿卢布[1]。90年代卢布大贬值与此有关。

60-80年代,苏联四处侵略,办个奥运会都没人愿意来,兄弟阋墙,众叛亲离,身为苏联公民能有多少自豪感呢?

很多人喜欢“以小见大”,但往往的结论并不高明。拎出一件事来预测,能预测出个啥子?当你过于看重一个对象好的一面,然后突兀地看到它得到的结局,你对每件事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就比如你相信你孩子平时都考满分,最后居然落榜了:

啊我孩子怎么落榜了,他之前还说他模考第一啊。

啊我苏联明明这么强不应该解体的啊。对啊我也觉得。

参考

  1. ^ a b 叶·季·盖达尔:《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应从中汲取的教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
  2. ^ 李洋.投资的代价:1970-1980年代苏联经济增长困境[J].俄罗斯研究,2013(04):191-208.
user avatar

不用来到1981,你就看2021。

2021年有个无比强大的国家,她有十一个航母战斗群,每一个航母战斗群的载机数量比很多小国的空军总机数还多。她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她的战鹰可以随时打掉她的目标。她还有4艘各装载着154枚战斧巡航导弹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在大洋深处游弋,每一艘都足以毁灭一个小国。

她还有很多无比科幻的武器装备,电磁轨道炮、朱姆沃尔特,一看就像外星科技一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军力压倒全球的国家,她解决不了小小的新冠病毒,解决不了种族歧视,解决不了悬殊的贫富差距,解决不了社会的撕裂。她有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她的福奇博士能力远强于我们的钟南山院士,但她把疫情防控做得一塌糊涂。她那压倒性的军力,不过是外强中干的表象罢了。

user avatar

国运不能通过单一事件预测。

路易十六联合北美叛军大败英国,英国于1783年战败,损失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整个北美殖民地体系被肢解。

如果今天某一个国家遭遇这样的大败,你还会对它的未来有信心吗?

但然后的历史是英格兰王国征服七海,更加强盛。法兰西王国于不到十年之后的1792年被革命颠覆,路易十六死了全家。

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让法国一片混合,被全欧洲围攻,革命政府腐败无能。

如果今天某一个国家遭遇这样的内乱,你还会对它的未来有信心吗?

但然后的历史是拿破仑1799年夺权、1804年称帝,开始横扫欧洲。

但称帝不到十年,法国就在莫斯科兵败衰落。

如果要认为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预演了苏联的灭亡,那1975年的河南洪水又预演了什么呢?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又预演了什么呢?美国的西班牙大流感、新冠大流行又预演了什么呢?

所以,国运不能通过单一事件预测。

如果说一个国家刚建立就被世界最强大的帝国封锁,首都也被攻陷,你还会对它有信心吗?这就是美国1812年的历史,但此后美国更加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发生惨烈内战,半壁江山化为焦土,国家元首遇刺身亡,你还会对它的有信心吗?这就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此后美国更加强盛。

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崩溃,失业达到25%以上,近半数银行破产,你还会对它有信心吗?这就是美国大萧条的历史,此后美国更加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经历近20几年的战乱,整个国家化为焦土,然后被全世界制裁围攻,你还会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信心吗?中国从1927-1953就是这样,但中国随后更加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经济操作失误,国民经济几乎崩解,你还会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信心吗?中国从1959-1962就是这样,但中国随后更加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陷入长达数年的社会混乱,年轻人都不怎么上学读书了,你还会对这个国家有信心吗?中国一度这样,但中国随后更加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经历大乱人心惶惶,大量企业破产,银行体系几乎崩溃,你还会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信心吗?中国一度就是这样,但中国随后更加强盛。

其实崩溃论这种东西古已有之。

明末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于顺治二年降清,因不被重用而怨恨,见局面混乱,断定“清国不会用人,国运不久”,意图反清被杀。

康熙废太子,朝局动荡,朝鲜使臣认为这意味着“胡运不久矣”。

雍正时期,山东洪水、北京地震,朝鲜侍讲官认为“北京灾异,显然覆亡之兆”。

乾隆在富察皇后葬礼上发飙,传教士费赖之引用刘松龄的话说:其时,帝已年高(按:实不到50岁),而残忍殊甚,致受天罚。其嫡生之独子殁于中国新年元旦;若干时后正后继殁,帝痛愤之极,几类疯狂。曾足踢皇长子仆地而痛击之;又将朝中重臣二人杖毙;征苗之役劳师无功,全国怨愤。若使中部诸省亦有叛乱,时人咸信清朝必亡。

至于章家敦和日本出的那满坑满谷的书就更不用说了。

换而言之,当某些人特别讨厌一个政权或国家的时候,就会竭尽所能的去用一些现象论证它“要不行了”,其实这是一种特别不符事实的行为。

那么,如何看待国运,这就要引入一个话———大国兴衰。

评价一个大国的兴衰绝不是和自己以前比,而是和别人比。维多利亚的英国号称帝国黄金时代,今天的英国如果穿越过去,论经济、军力远超当时,但今天谁会说它是黄金时代?

一般一个大国崛起最困难的是第一步,就是要把国家推入上升通道这一步,这一步千难万险,要付出万千人死亡的代价才能完成。法国参与三十年德意志宗教战争、西班牙的收复失地战争、英国战败无敌舰队、普鲁士西里西亚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大北方战争、日本甲午日俄战争……

要说明一点,这个推动的成功不会是平白无故的,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准备时期,但这一步一旦成功,国家就进入了上升通道,这个过程可能几十年到上百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就算遇到天崩地裂的灾难也不会跌出上升通道,就算遇到重大损失,几年就会恢复,而且远胜从前。

英国被法国和北美叛军联合击败,丢失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北美殖民体系被肢解,而大英帝国此后更加强盛。

投石党叛乱让法国大乱十年,随后路易十四开始称霸欧洲。

美国经历南北战争的大乱,国力依旧蒸蒸日上。

俄国经历真假沙皇大乱、历次政变、克里米亚战败、日俄战争战败、十月革命的大乱,但依然强势崛起。

日本战败挨核,但经济很快进入全盛时期。

总之,上升期的大国,不论多么惨痛的战败、多么愚蠢的决策、多么腐败的政治、多么不堪的内乱,都不会让它衰落。

随后国家就进入鼎盛时代,这个时期也有几十年到上百年。

鼎盛时代后国家会在某一次事变后标志性的开始走入下降通道,西班牙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三十年战争、法国拿破仑战败、英国一次大战、苏联解体......

一旦走入下降通道,任何奇才伟人、战争的胜利、成功的变法改革都不会让国家重拾上升,任何成功的改革都只是回光返照和苟延残喘,最好也就是维持现状。

英国是两次大战的胜利者,大英帝国依旧解体。备受西方推崇的丘吉尔、撒切尔改革也没让英国重建帝国。

奥地利哈布斯堡先击败奥斯曼、后击败拿破仑,而帝国依旧步步衰落解体。

最后的可能就是帝国彻底解体或沦为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国家。比如西班牙丧失全部南美殖民地、奥匈帝国解体......

一个大国兴衰的标准程序就是:第一步进入上升通道/第二步进入鼎盛期/第三步进入下降通道/第四步彻底衰落。

这里要说一点,这一过程指的是国家兴衰,而不是国民穷富,今天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不知多少倍,但英国在世界的地位与那时完全不能相比。

但这里要说明,国家胜利、国家崛起不代表人民生活就会一直上升,很可能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国家继续崛起,但一代人的生活却出现重大倒退了。

比如,法国大革命让无数巴黎居民和西北居民人头落地,但法国依旧横扫欧洲;南北战争让美国南方化为焦土,但美国依旧蒸蒸日上;苏德战争让一代苏联人的生活毁灭,但苏联依旧强势崛起;日本战败让几百万日本人痛苦死亡,但日本很快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

事实上,人民是否幸福与国运是否强盛几乎毫无关系。

英格兰圈地运动让人民流离失所,爱尔兰大饥荒发生,统治阶级花天酒地,人民饿死沟壑,整个国家贿赂成风,人民啼饥号寒,而英格兰王国却强盛无比。等国家开始关注底层人民,开始发放福利,英国却不断衰弱。

法国波旁贵族腐败奢靡,底层人民生活贫困,大革命狂杀滥砍,民间血流成河,但法国却能横扫欧洲。等到共和稳定,人民生活提升,法国却一败再败,国势不断下滑。

这一过程不但适合现代大国,也适合古代大国。

如果要给这一现象一个解释:当崛起之时,一定是诸多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有利、共同推升而产生的结果。这些条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相反还可能被加强。

当衰退的时候,也一定是诸多不利条件共同推动的结果。它们一旦共同作用几乎没有被扭转的机会,相反只会越来越不利。


——————————

很多人对这个理论有异议,这很正常,本身也不是很完善的理论。

但有几点需要详加说明,

一,所谓大国的鼎盛时期特征是,该时期中至少有一段时间,该大国在某些“硬实力”方面的地位是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不是简单的众列强之一。

二,综上所述,意味着所谓进入上升通道,也就是该国向着这种数一数二地位的进发,而不是简单的出现兴盛强大的局面。

比如英国,成为海洋霸主,拥有近三千万平方公里土地,经济鼎盛时期占据世界工业近40%的份额。

但在,伊丽莎白击败无敌舰队之前,英格兰就是欧洲大国,但因为那时的它没有显现迈向顶峰的迹象,所以不能认为它进入了上升趋势。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就是用来指桑骂槐的。

所谓借古讽今是也。

没那么复杂,国家面临崩溃其实就2个原因,社会资源严重不足,分配机制失灵。

只要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分配到每个人手里,可能不公平,只要有,国家就没有崩溃的可能。

苏联问题在于俄罗斯不干了。

俄罗斯可以创造出足够的资源,过好日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苏联的包袱太重,资源分配完全没有顾及到俄罗斯人民的利益,去搞势力扩展,大量的资源用在阿富汗、越南,在非洲和北约集团争抢地盘,照顾经互会成员,在朝鲜搞样板工程。俄罗斯人民过得太苦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出来替俄罗斯人民着想,搞分家。

美国打败了苏联,这不过是冒天下之功。

你说指桑骂槐,全民奔小康,精准扶贫是个什么意思?

前者创造利益,大幅增加社会资源,后者就是要将资源分配顾及到最底层的人民。

这两个问题搞好了,就解决了基本矛盾。

互联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根子并不在这里。

一个军演能说明什么问题?

有个著名的理论:当主席认为某国有问题,必须坚决反对时,那就是正确的。

中美建交,就已经预见了未来,而那个时候不是81年,而是1971.


讲一点中美建交的事情。

在谈论中美建交的过程中,首先要讲的就是71年乒乓外交。

这是中国主动发出的信号,而基辛格博士接收到了。

随后就是尼克松访华。

这是美国总统此前从来没有过的外交姿态,主动访问一个意识形态相左的国家。

当时的中国必须要在美苏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自己无法同时对抗两个超级大国。

所以说中美建交的开始时间就是1971年。

而1979年,现在有两种说法: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

中间差了2个字。

2019年6月18日,由美国五大知名华人社团联合主办的美国华人华侨纪念中美建交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在美国国会山庄隆重举行,美国联邦参议员、美国联邦众议员、中国驻美大使、社团领袖、华人精英、媒体,近200人参加了纪念活动。做为主办社团之一的美国中餐联盟,几乎所有的联盟领导都出席了庆祝活动。

这是官方定调的庆祝活动,使用的就是中美建交这个说法。

这是两国政府之间的默契,对于我们来说,当时签订的一系列正式文件意义重大。对于美国来说,如此重大的历史性事件是美国总统的重要政治标签。尼克松没有实现连任,也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强行和他关联,并不合适。

这就是叙事角度问题,这个决定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发展,最关键的触发点就是发生在1971年。

user avatar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事情都是有预兆的。

今天美国军力强大,科技先进,经济发达,论发展速度在全世界可以说仅次于中国等极少数国家。美国只不过实力相对衰落再加上内部政治出现了分裂,今天就已经有很多人在开始预测美国的失败和解体了,知乎上面的相关问题有好几个。

对比1981年的苏联,那比今天的美国可是差远了。经济上增速一路下滑,科技创新能力落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也比今天的美国差的远。里根上台之后,因为他坚定的反苏立场,苏联还失去了西方的技术输入,经济上和西方的联系也被削弱。苏联面对的敌人,也比今天美国的对手更加强大。

今天的美国都有人唱衰,对比下来,有人预测1981年的苏联会解体那是在正常不过了。

user avatar

坚决不信!

答主虽然不是生活在1981年,但好歹是1982年出生,至于答主的父母辈,更是那个年代过来的。

当时,我周围的人私下里对苏修的结局有两种预测:

第一,苏联国内的进步势力战胜修正主义,拨乱反正。

第二,国际上的进步势力战胜腐朽的苏修。比如,“其他的社会主义大国”代替苏修扛起红旗。

硬是没想到会解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1981年,并且亲身经历了西方81军演,那么要相信仅仅十年后苏联就会解体,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难以置信、甚至是近乎科幻的预测。原因有很多,而且都非常具体和深刻:1. 极强的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与自信: 西方81军演的冲击波: 当时西方81军演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苏联强大的军事力.............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个连呼吸都可能惹来麻烦的时代。想在这该死的宇宙里找个“最好”的活法?说实话,那就是一句笑话。不过,如果非要我选,在无尽的黑暗与战火中求生,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基因原体直属的皇家卫队成员。听起来可能有点狂妄,甚至是不自量力,但请允许我慢慢道来,为何我认为这或许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纠葛的问题,尤其是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作为一名生活在抗战时期的普通中国百姓,我的脑海里会同时涌现出许多相互矛盾的想法和感受。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会感到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在那个年代,日本军队的暴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伤痛。我可能亲身经历过或者听闻过太多关于日军的残忍,他们烧杀抢.............
  • 回答
    1927年,我叫山田健一,是个普通百姓,住在东京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的日子过得简单但充实,靠着一亩三分地和偶尔在镇上打些零工维生。我的妻子花子,是个贤惠的女人,我们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儿子浩一和女儿美子。说实话,1927年的时候,我们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忧虑,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至少安稳。学校里偶尔.............
  • 回答
    嗟乎!我辈生于斯,长于斯,眼见朝廷奸佞当道,民生凋敝,怎能不心生悲凉,不思有所作为?若我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手中无权无势,身无长技,想要挽救这千疮百孔的朝代,实乃难于上青天。但我辈生而为人,总不能任由这腐朽的朝廷将我们压垮。纵使力量微弱,也当尽我所能,寻一条艰难却并非绝路的求生与抗争之路。一、求存之道.............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我叫张福贵,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讨生活,靠着几亩地,勉强能过日子。日子虽然紧巴,但好歹是太平年月,看着自家屋檐下晾着的玉米,心里也有个盼头。那是个初夏,雨水下了几天,地里总算有了点水汽。我这人闲不住,就想着去城外那片老林子看看,能不能捡些柴火回来。这片林子离咱们村子也不算太远,但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我完全能体会到那种纠结和不甘心。毕竟喜欢一个人是那么美好的事情,但现实的地域差异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摆在面前,挺让人头疼的。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如果真的遇到了这种情况,我脑子里可能会闪过哪些念头,又会怎么做。首先,明确“喜欢”的深度和对未来的期望。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我得问问自己,我对.............
  • 回答
    说起来,这个问题搁我这样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可不是件小事。说不定就关系到咱家祖孙三代的生计。明朝?清朝?这俩朝代,名头听着都挺响亮,但真要选,我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想想。我先想想这明朝。我听书里、街头说书先生嘴里,明朝那会儿,好像是挺热闹的。、磁器,还有那海上的丝绸之路,听着就觉得这国家挺有钱的。咱老.............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像在三种不同口味的毒药里选一种喝下去。不过,既然这是个假设,那咱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想想。哥谭市?想想就浑身打哆嗦。那地方简直就是犯罪的天堂,蝙蝠侠的出现反而更像是一种证明,证明这个城市烂到了根子里,需要一个戴面具的家伙来勉强维持一下表面的秩序。白天进去,可能得祈祷自己不.............
  • 回答
    穿越回北宋,一个拥有现代大学文凭的我,大概会过上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首先,我的“大学文凭”在北宋绝对是个稀罕物,得好好想想怎么解释和利用。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初步定位: “读书人”的标签: 我肯定会被归类为“读书人”,这是在那个时代最受尊敬的群体之一。即便没有科举功名,一个能识文断字、通晓道理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设想。如果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生活在中国,并且以某种方式在中国参与政治并推行他的政策,我是否会支持他,这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的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以下几个关键点的影响:首先,特朗普在中国推行的政策内容将是决定性因.............
  • 回答
    如果你在二线城市拥有200万现金,并且目标是“不上班就能维持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熟虑的目标。这需要一个兼顾资产增值和稳定现金流的投资组合,并且要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的增长。以下是我会如何规划这笔200万现金,并详细阐述我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核心理念:风险分散、长期稳健、现金流优先“不上班就.............
  • 回答
    我来试着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聊聊如果我手里握着苹果公司1%的股份,在北上广的日子能不能过上“日均消费1万元”的生活。首先,咱们得算算这1%的苹果股份值多少钱。苹果这家公司有多大,相信不用我多说了,它的市值那是天文数字。就算我记性不好,也知道那是个千亿、万亿级别的概念。1%是多少?这么说吧,如果苹果.............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认真想了很久。作为一个出生在美国、在这里长大的人,如果真的要我选择在“高堡奇人”里描绘的德日世界里生存,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两个选择都充满了压抑、恐惧和失去,但若非要选,我内心深处的天平会稍微倾向于日属美国,但这背后有着非常沉重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无论是在德属美国还是日属.............
  • 回答
    想我这个年纪,如果真遇上失业这事儿,脑袋里肯定会炸开一锅粥,但仔细想想,总得一步步来,不能就这么垮了。首先,得给自己一个缓冲期。毕竟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情绪上肯定受不了。前几天,我可能会把自己关在家里,什么都不想,就是放空一下,或者找三五好友好好聊聊,发泄一下。毕竟,35岁了,不是二十出头,还能凭着一.............
  • 回答
    开学季,五百块的预算要买到称心如意的学习生活用品,确实需要好好盘算一下。咱们不追求虚头巴脑的东西,实实在在提升学习效率和生活舒适度才是王道。我的配置思路是:基础学习工具 + 高效学习辅助 + 生活品质提升一点点。第一步:梳理核心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预算分配的基石)在掏钱之前,先问问自己: 学习方.............
  • 回答
    哇,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如果我能选择一个舰娘和我一起生活,那我一定会选择…… 神通(神通级轻巡洋舰,日系舰娘)!为什么是神通呢?原因有很多: 性格温和且可靠: 神通在游戏中的设定是比较稳重、温柔,但又不失决断力。她不会像一些过于活泼或者强势的舰娘那样可能带来生活上的不适,她的存在会是一种沉静的陪.............
  • 回答
    如果真有来生,我宁愿化作一头猪,在南方一处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里安度此生。那里的空气,总是带着泥土的芬芳,混合着稻谷成熟的甜香,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野花的味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破薄雾,落在屋檐上,也打在猪圈的茅草顶上。我会在温暖的猪圈里醒来,伸个懒腰,听着远处鸡鸣狗吠,偶尔还有溪水潺潺的声音。我的家,不.............
  • 回答
    这事儿,可不是非黑即白就能说清楚的。别人骂你,你回骂,那是意气之争,是有人觉得受了委屈,非得讨个说法。但这样做,往往就把事情闹大了,你一句我一句,最后谁也没占着便宜,反而可能两败俱伤。沉默,那更不一定是“呆”了。你见过真正厉害的人物,在别人指桑骂槐、颠倒黑白的时候,是直接开骂的吗?往往是另一种姿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