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你是生活在抗战时期的普通中国百姓,在郊外遇到了陷在沼泽里的日本女学生,你会救她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纠葛的问题,尤其是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作为一名生活在抗战时期的普通中国百姓,我的脑海里会同时涌现出许多相互矛盾的想法和感受。

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会感到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在那个年代,日本军队的暴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伤痛。我可能亲身经历过或者听闻过太多关于日军的残忍,他们烧杀抢掠,无辜百姓死伤无数。所以,第一反应很可能不是同情,而是警惕和愤怒。

我可能会躲在远处观察,心里充满了戒备。这个日本女学生出现在这里,是巧合还是陷阱?万一是日军的诱饵呢?我的大脑会迅速运转,思考各种可能性。我会想到我的家人,我的村庄,一旦我表现出任何与日军“勾结”的迹象,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接着,我可能会想到一些更深层的因素。

一、 恐惧和自保的本能:

生命安全第一: 我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救助一个日本人,即使她是学生,在那个环境下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如果被自己的同胞看到,可能会被误解为汉奸,招来麻烦。如果被日军发现我“帮助”了他们的“敌人”(或者只是普通百姓),同样可能引来报复。
敌我观念的根深蒂固: 在战争的宣传和现实的血泪经历中,日本人早已被贴上了“敌人”的标签。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很难立刻将一个日本人与“无辜者”划上等号,特别是当对方是那个曾经烧毁你家园的国家的国民时。

二、 复杂的人性与道德困境:

人性的光辉,即使面对敌人: 然而,我也许会看到她绝望无助的样子,看到她年轻的面孔上因为恐惧和痛苦而扭曲的表情。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光辉有时会超越国仇家恨。我会想起,她可能也是被裹挟进战争的普通人,也许和我的女儿年纪相仿。她并非士兵,而是学生,这可能是我内心一丝同情产生的契机。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在我心中也会产生回响。即使是敌人,在生命垂危之际,是否应该伸出援手?这是一个巨大的道德拷问。我不能把她活活看着死去,尤其是在她并无攻击性,仅仅是身陷困境的情况下。
对战争本身的厌恶: 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夺去了生命,也扭曲了人心。我可能已经厌倦了战争带来的恐惧和苦难,我宁愿看到生命得到延续,而不是在仇恨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三、 现实的考量和可能的行动:

如果我的内心确实挣扎着想要去救她,我会这样做:

1. 谨慎的观察和评估: 我会先在远处仔细观察,确认周围没有其他日军的踪迹,也没有其他可疑人员。我会评估她陷得有多深,是否有能力自己挣扎出来一点点。
2. 隐蔽的接近: 我不会贸然冲过去。我会尽量利用地形和周围的掩护,悄悄地接近她,让她知道我的存在,但同时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引起他人的注意。
3. 低声的交流: 如果决定救助,我会用尽量低沉的声音,尝试与她沟通。我可能会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日语(如果我懂一些的话),或者用手势来表达我的意图。我不会使用可能带有攻击性的词语,而是会强调“救你”。
4. 提供有限的帮助: 我不会有能力,也不敢去挖开整个沼泽。我能做的,可能只是找一根粗壮的长树枝,或者一根结实的藤蔓,伸给她,让她抓住,然后我拼尽全力去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极度紧张,时刻警惕周围的动静。
5. 事后的处理: 如果我成功将她拉出来,我绝对不会带她回我的村庄。我可能会指示她往哪个方向走,离开这个区域,甚至给她一些干粮,让她能继续前进。然后我会立刻离开,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继续我的生活,并可能将这次经历深埋心底,成为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我的内心感受:

即使我选择救助,我的内心也不会平静。我可能会在事后感到一种复杂的情绪:

如释重负: 为自己能够做出一点点善良的举动而感到欣慰。
恐惧的余悸: 仍然担心自己是否会因为这次“多管闲事”而招来祸端。
一丝的悲哀: 悲哀于我们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我们两国人民都深受战争之苦。

总而言之,在那个年代,面对一个陷在沼泽里的日本女学生,我的选择将是极其艰难的。我会首先受到恐惧和仇恨的驱使,但最终,如果我内心深处的人性之光和对生命的尊重能够战胜这些负面情绪,我可能会选择以一种极其谨慎和有限的方式伸出援手。但这绝对是一个充满危险和内心挣扎的决定,我不会轻易做出,也不会期望有任何回报。我只想尽力地活下去,保护我的家人,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让生命在无谓的苦难中消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恩昭和日本重男轻女的传统吧,如果你在中国战场上发现一个日本女人,那么她有可能是一个家世富贵,来华游玩但走失战场的世家女(不大可能),也有可能是一个闲的蛋疼的女学生(更不可能),最后也可能是来华“自愿”做“慰安妇”,在部队迁移或者自己逃跑的时候掉进河里。这种女学生反而是最容易接受“再教育”的,比起那些被军国主义洗脑的日本兵来说,她们至少不会有预设的立场。这种情况你说什么虐杀,那纯粹就是拿泛着臭气的破旗给自己擦屁股,没什么可辩解的。

但她唯独不可能是现役军人。因为根据日本征兵法,日本女性没有当兵的资格。最恶劣的结果也就是你捞起来一个日本军医队的护士甚或士官待遇的护士长。这种高价值人员反而更应该直接移送最近的政军机关。tg不用谈了,就算是最顽固的日本兵在那里接受阶级再教育,都会成为日本人反战同盟的一员,对日本军阀无限仇恨,立刻将其移送是对所有人都最优的选择。国民党一般来说非常“宽大为怀”,只要这个女学生别给兵痞私下处理了,国民党是很愿意搞一场“战俘优待反战大会”。

要真运气好让你碰上了南造“大便”(萨苏的调侃)或川岛芳子,那么你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大概是打不过一个受训的间谍人员的……这个时候还是抓紧逃命吧。至于哪个间谍会拉胯到掉河里不会游泳,我姑且蒙在地摊文里。

user avatar

救啊

我们又不是日本禽兽。

知道为什么我们赢了,日本军国主义败了吗?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超越群众。

user avatar

一模一样的剧情,你看的是《紫日》吧?

我看这几百个答主就我回答了题主第二段的疑问。

富大龙、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的表情真是入木三分啊……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7079843369070592

…………………………………………………………

当年看的时候还太年轻,只觉得很感动,但在今天看来,《紫日》其实是个隐藏得很深的国产“上气”,靠意识形态把原本敌视、轻蔑自己的敌人和盟友纷纷感化洗脑,在主角的魅力下唱征服的故事……

冯小宁不是第一次用这种套路了,《红河谷》里面琼斯对着珠穆朗玛峰虔诚跪拜、《黄河绝恋》里老欧文回到壶口瀑布前的洒泪思旧也都是完全相同的模式,用外国人在中华文明的地标面前“朝圣”的意象来渲染文化的力量,这家伙最擅长干这种事。

不过我喜欢~

当然,你如果觉得他是在意淫,有阿Q那味儿,也无不可……

user avatar

让我们看看真正的“爱国者”是怎么做的吧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原文: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岁,小的还不满周岁,又受了伤。

聂荣臻将军知道后,立即叫前线部队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绝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两个日本孤女很快被送到了指挥部。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奶吃。然后,又慈爱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这个女孩叫美穗子,她不会说中国话,只是不停地说:“妈妈死了,妈妈死了……”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出惊恐的神色,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和蔼地说:“这梨洗干净了,吃吧!”美穗子见聂将军和善可亲,便接过梨慢慢地吃起来。

开饭的时间到了,聂将军把美穗子拉到怀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几天以后,美穗子一点也不拘束了,她用小手拽着将军的马裤,跟着将军跑前跑后,可亲热啦!

然而,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才能结束,为了保证两个孩子的安全,聂将军决定把她们送回石家庄的日军指挥部去,让日方把孩子转送回国,交给她们的亲友。

临行的前一天,聂将军和这两个孩子一起照了相。第二天,他派人挑着两个筐子,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

聂将军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孩子们路上吃。他还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日军官兵,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两个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后,由亲友抚养长大。40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消息传开,聂将军受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这个问题下面的部分回答及其拥趸毫不掩饰地用“爱国”包装他们由性焦虑所引发的歇斯底里。要说“杀”还能引申为战争行为的话,“先强暴再杀”就有点直白得贻笑大方了。

user avatar

那个日本女学生是不是法西斯我不知道,

但是这个回答下面有几个潜在的法西斯我倒是挺清楚了。

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阶级问题,但是总有人要不是懒得思考,要不是不想思考,把这些归结为国家/民族问题。

世纪之前一个老人说过:“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合着那个老人的话语光被人拿来对线了,真到拿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时候就被选择性无视了?

林弥一郎,尾崎秀实,中西功以及一大批日本反战人士纷纷点了个踩。

回归主题:

1,去救她:这是人性光辉闪耀,但是应当正确地处理,比如说扭送当地的官方机构,否则会好心办坏事。当然,如果是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的话,直接救上来,问题倒也不大。

2,不救她/帮她无(少)痛苦地解脱:无可厚非,因为作为抗战中的民众我的家人可能被日军伤害过。使用克制的举动实践血债血偿的朴素价值观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3,救上来之后进行侵犯/虐杀:我大概从你的回答里看到了战犯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微笑,看到了被染成血色的南京,看到了在被炸毁的火车站哭泣的孩子。觉得自己这样是为了给遭受屈辱的先辈报仇?不,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施虐欲,何必扯张虎皮做大旗呢,流氓嘛,好不容易可以边干烂事边立牌坊,何乐而不为啊。

(注:本回答针对的不是在历史上可能发生过的报复,而是现在某些人假借前辈遭受的苦难来为自己当口嗨资本的行为)

user avatar

以前在知乎看过一个答案,说有人写回忆录,作者有个政委还是指导员,天天教育士兵要优待俘虏不要滥杀无辜,特别反对滥用暴行。

结果打回家乡一看,得了,全家被德国人杀绝了。

从此这个年轻人变得沉默寡言,战场上越发冷酷。

但是你以为他就开始杀俘虏甚至对德国平民施暴了吗?

不,他没有,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禁止各类暴行。只是他不在循循善诱自己下边的士兵,只会机械的下达命令了。

所以人是不同的,当年中国四万万军民,现在中国有十四亿人,你咋知道每个人会做啥选择?

user avatar

又想到萨苏博客里说过的故事了。


花园口之后,两个国军侦察队的特务去敌后执行任务,返回途中经过黄泛区,看到黄河里有个人形动物正在起起浮浮,挣扎不断。

两人以为是黄泛区的灾民(一身泥浆也不好认不是),正好河水不急,于是就下去把人给捞了上来。

结果捞上来才发现,原来是个鬼子兵……

这两人就有些泄气,年轻的那个说直接给扔回河里去,正好从哪来回哪去。

年纪大些的就比较沉稳,说好歹也是条性命,救都救了。再说抓个鬼子俘虏不容易,万一身上有啥情报呢?

年轻的想想也是这么个理,于是和老兵一起把鬼子给救活了。

这一口气救上来,灌饱了黄河水的鬼子兵也没了豪横,当俘虏就当俘虏吧,比当鱼鳖好。

于是仨人就一起往国统区走。

好巧不巧路过游击队防区,仨人一起被游击队抓了。游击队一看,俩中国人带着鬼子晃荡,不是汉奸是啥,省着点粮食,趁还没开晚饭直接打发仨人上路得了。

两人急眼了,我们这是去敌后执行任务,顺路抓的鬼子。

游击队员乐了,你说你们是特务,有证件没有?

俩一对眼,去敌后执行任务身上带证件?这不招魂么?没有。

没证件?行了啥也别说了,安心上路吧。

仨倒霉蛋一起干嚎。

正巧队长回来了,看这情景问干啥呢?哦,逮了俩汉奸一鬼子,晚上先关柴房里吧,看紧点别让人跑了。明天出发打鬼子,出征前正好斩首祭旗。

还不如给个枪决痛快呢。

仨扔柴房里一宿,年轻的火气大,当场就不管不顾骂开了,早说了直接扔黄河里哪来这种破事。

年长的也是一肚子闷气,咱也不知道这小鬼子这么丧门星呢。

小鬼子呢,中文水平有限,只好拼命说对不起了……

好在第二天一早开刀问斩之前后方来了通讯员认识这俩,说明情况才给从刀下救了下来。两人回后方汇报情况,小鬼子直接在战俘营呆到战后。

若干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小鬼子(现在是老鬼子了)重回故地,想找两位救命恩人,还想当面和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纯记忆手打,有出入见谅。


原文出处:

建议用电脑打开,不要用手机打开新浪博客链接,以前新浪博客的链接有问题会自动关联打开支付宝淘宝什么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毛病。


评论区讨论当时日军战俘难得,一般不会把俘虏就地枪决。原文是我凭记忆手打的,毕竟是十四年前的文章,肯定有出入,所以第二天我特意去萨苏博客翻故纸堆,把原文找了出来,所以还是尽量看原文吧。

原文是说当时游击队向上级汇报,上级回复说为防夜长梦多就地解决,游击队长是土匪出身(当时敌后游击队出身土匪马帮的不在少数)才想到第二天砍头祭旗以图个吉利……

另外世事无绝对,当时日军战俘难得也不意味着所有中国军队都把日军战俘当个宝爷供着。广东粤军的独立第20旅的军史中有记载,在1939-1940年潮汕一带中日两军一系列攻防战中,就有士兵押着日军战俘打头阵,逼迫驱赶日军战俘去冲击日军阵地。


游击队和正规军的确是不一样的,早期的游击队更多是像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自卫武装,在俘虏政策上肯定不可能全国一致。1937年年底日军进攻华北时,坠机跳伞或故障迫降的日军飞行员被地面上的中国农民用锄头扁担活活打死的可不少,按道理说,一个被俘的飞行员可比一个被俘的普通士兵值钱多了。

user avatar

交送八路军,说不定改造改造又是一个日共

user avatar

比如穿学生装的间谍?

既然已经开战了,在中国的日本间谍再专门冒充日本学生有何意义?日本人和中国人长得这么像,她随便找件中国妇女穿的衣服不就得了?这样别人都以为她是中国人。她是得有多傻,会专门穿上日本学生装来暴露自己是日本人?

至于说她穿的是中国学生装的,既然她穿着中国学生装,你怎么知道她是日本人?

在不冒充中国人的前提下,日本人冒充什么职业和身份的本国人都没有意义。因为你是敌国人,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和职业,中国人自然都会对你起戒心。

居然还有说间谍就一定会游泳的?这都哪儿跟哪儿啊?间谍又不是海军特种兵和两栖侦察兵,会不会游泳有何意义?

就是当时的日本海军情报部的人也有一大帮不会游泳的。

哪怕她是搜集海军情报的,也不需要她跳到水里去搜集,她只要会在陆地上策反外国海军军官和传递情报就可以了。

连当时日军的间谍学校----中野学校里也没开设游泳课程啊:

居然还有说救了这个日本女间谍后会被她杀死的?你一个平民她杀你有何意义?间谍为了杀一个平民而暴露自己的身份?再说间谍是搜集情报的,不是杀人的,你又没招她惹她,相反还救了她,她闲得没事杀你干嘛?

如果她连你这个救了她的命的中国人都杀,那她过来的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中国人不得全被她杀光了?

相反,如果你那么爱国,明明应该救她啊。

救了日本人,就有了和日本人搭上关系的机会,就有机会渗透到日伪的组织里。哪怕是去做一名厨师,你也能搜集到有用的情报。

user avatar

《紫日》呗。

当时情况特殊,几个人走丛林,必须相互合作才能走出去。

实际上这个情况很简单。

一般发现有人遇险,第一反应自然是救助。找到救助办法,自然就把人救了。找不到救助办法,干着急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救人是第一位的。

但是如果情况变化了,自身也处于危急状态,那么自顾不暇很可能是无法救人的。比如说敌人追杀过来,就在百余步的距离追击,这时候你全速逃走能不能跑掉都不一定,更不要说停下来了。所以很可能是无暇救人的。这个时候,自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这两个情况都是根据形势转化的,不能说只能这样或者只能那样。

继续缩小范围,迫近到自身处于安全状态,没有危机,同时日本人落入沼泽,这个时候就可以从容考虑是否进行救助。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考虑的因素就太多了。

能够确定安全的情况下,例如说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女人,武力上不具有威胁,那么可以考虑进行救援。但是如果看起来有威胁,就不好说了,毕竟这是个很微妙的事情。

救援的时候,是等待对方筋疲力尽然后施救,防止自身遭遇危险;还是立即施救,优先防止对方遭遇危险,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也就是说,是自身安全第一,兼顾救助,还是救助他人第一,兼顾自身安全,要看当时情况。像电影里的情况,立即施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当时的环境是野外生存,多一个人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被救人员浪费了过多体力,救上来也只会造成更大的危险。当然,不论哪一个情况,救人都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情况发生了本质改变。比如说,落入沼泽的日本女人是在对平民进行暴力袭击过程中落入沼泽的。那么很显然,这个时候干掉她是第一选择。到了这个时候,她不落入沼泽我们也得把她送下去,事情的性质就起了变化。从单纯的人道主义救援,变成了单纯的敌我矛盾殊死斗争。

这个提问本身是存在问题的。问题用比较含混的言辞,将人道主义救援,和殊死斗争混杂在一起,客观上起到了引诱人们混淆两种情况做出错误回答的效果。如果你用人道主义救援的思路回答殊死斗争的问题,必然走向圣母婊的泥潭;如果你用殊死斗争的思路回答人道主义救援的问题,必然被扣上暴力分子的帽子。而无论是哪一种错误,这两种极端主义同样都可以被扣上混蛋的帽子。

了解了这一点,在阅读分析问题下的回答时,我们就知道如何看待这些回答了。对于以平时之法对待战时问题的回答,我们看到的是仁慈。对于以战时之法对待平时问题的回答,我们看到的是仁义。

过犹不及。慈不掌兵,义不理财,二者的利弊古人早就论述过很多次了。那么对于这些人我们也就可以有相应的判断了。

user avatar

无非几种情况,普通在华工作日本人的女儿,日本过来劳军的慰安妇家属,军队和政界高官的女儿。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要妄想发生什么邂逅一类的浪漫故事。高官的子女嫁给中国人,要不之后 洗心革面做个狗,成为汉奸,融入日本社会(这还是父母开明的前提下)。要不就是二战后,隔海相望,永不可能相见。

当然最大的概率是因为你隐藏了一个日本人,最后被村里人发现,通报到国共任何一边,你被处决,你的家人以后几十年被扣上通敌汉奸的帽子,在文革这段期间因为你的黑历史,家人受尽折磨而死。

所以,最佳的处理结局就是,把她救出来,然后绑为人质,上报道当时的国军立个大功,弄个军职或者小干部什么的,最后再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兔子,等于在土共早期入个干股,等着建国后荣华富贵。

至于那个日本少女,她是被政府当做人质和日军交换战俘,还是被处决激励士气,那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

人呢,本来就不能拯救所有人,能保护住你的身边人就已经不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