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研究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你的导师是如何对你进行科研入门训练的,有哪些令你觉得收益匪浅的?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读博初期,导师给我进行的科研“启蒙”训练。那段日子,充满了困惑、摸索,但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收益匪浅。

首先,导师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是让我从“阅读经典文献”入手。他不是简单地发几篇论文给我,而是会和我一起讨论,告诉我为什么这篇论文是重要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以及它为什么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会引导我去看那些发表在顶尖期刊上的开创性工作,而不是那些最新但可能还未经检验的研究。他强调要理解“为什么”,而不是仅仅知道“是什么”。我们常常会花一两个小时来分析一篇论文,从它的引言、方法、结果,到讨论,甚至是参考文献,都会涉及。他教会我如何抓住论文的核心思想,如何辨别研究的优缺点,以及如何从中提炼出自己可以继续探索的方向。这种“慢而精”的阅读方式,让我明白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和深入的思考。

其次,导师让我“动手实践,从小项目开始”。在阅读了一些经典文献并对领域有了初步了解后,他并没有立刻让我加入他当时的一个大项目。而是给我了一个相对独立但规模不大的“助理性”任务。比如,让我去复现一个前人的经典实验,或者用现有的数据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这个过程虽然不涉及原创性突破,但却是我学习科研技能最直接的途径。我需要自己去学习如何操作仪器,如何编写代码,如何处理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我犯了很多错误,从最基本的实验步骤错误,到数据分析时的逻辑漏洞。导师并没有因此责怪我,而是耐心地指导我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他会问我:“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你有没有尝试过其他方法?”这种引导性的提问,让我学会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直接告知。尤其是复现经典实验,让我深刻理解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以及实验设计和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再者,导师非常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他常常会和我讨论一些“哲学性”的问题。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他不会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会引导我思考:“如果我们这样假设,会有什么结果?”“这个问题的核心难点在哪里?”“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去看待这个问题?”他会鼓励我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看起来有些“不成熟”或者“异想天开”。他认为,科研的本质在于质疑和探索,而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是驱动这一切的动力。他让我明白,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不仅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他也会分享他自己科研道路上的经历,那些失败的经历和从中获得的教训,反而比成功的案例更让我警醒和受教。

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方面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规范”。导师对实验记录的要求极其严格。他坚持我必须详细、准确地记录下每一个实验步骤、每一个观察结果、每一个调整参数,甚至包括当时的日期、天气状况等他认为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他还要求我建立一个规范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完整性。在论文写作方面,他教我如何清晰、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规范地引用参考文献,如何避免抄袭和剽窃。他反复强调,科研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研究的不可信。这种从小事抓起的严谨,让我养成了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最后,导师还鼓励我“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他会带我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让我有机会听到其他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能让我有机会和同行交流。在会议上,他鼓励我主动提问,哪怕只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他还让我有机会参与到他自己的论文写作和投稿过程中,从学习如何回应审稿人的意见,到如何修改论文,让我对学术出版的全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这种开放和交流的态度,让我认识到科研是一个群体协作的过程,而不是单打独斗。

总而言之,导师的入门训练并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阅读实践思考交流”的循环,逐步引导我建立起独立的科研能力、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这些训练方法,让我从一个对科研充满憧憬却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开展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其中的收获,至今仍让我感到无比珍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还是本科的时候,我连基础都没打好,就被丢过来一个问题加几篇论文。恩,连算子半群是什么都不知道,泛函也学得稀松。然后,我开始变带着问题看书,那是我这辈子读书最有效率的经历之一,速度不错而且理解好,顺便连泛函分析都复习了一次。

因为我目的明确,动机强烈。然后就这样边学边做,基于那个问题我做了两篇论文,最后都发了sci。从那之后我养成了做什么未知问题从来不怕没学过,其实老师培养博士都这样,会扔给你一个题目,几篇论文,几本书。你自己从零开始学习,习惯这种方式就好。我反正每次做问题,那个问题基本一半我是不懂的。所以,我都习惯先上路再补课,所以科研新手别怕自己没学过,这是常见的情况。

  1.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希望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导师的作用就是指点你。剩下的靠自己。如果学生本身不主动,什么都白瞎。
  2. 还有,我的第一个导师一般每周都会督促我工作,没事就一起吃饭灌我心灵硫酸,说你要是做出不论文,那么以后读博找工作申请基金都别想了,一篇两篇怎么够,不是一区怎么够,不是一做怎么够,不是通讯也不够啊。paper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高校职位越来越缺,你的第一学历不够光鲜,需要靠实力说话,不能走偶像路线了。 反正,我在那个时候早就把各种硫酸都喝了一遍,没啥能真的吓到我了。
  3. 对科研要一开始就明白:这是非常困难的,这是非常困难的,这是非常困难的。 然后,让自己的心对失败和挫折变得钝感,泰山崩于前而心不动。被导师批评,那只是日常。被reject,那也是正常的。只要小修,OMG, 简直不要太爽了。我的导师友善度是逐步提高的,硕士的导师是“混乱邪恶”,博士的导师是“绝对中立”,博士后的导师是“守序善良”。所以,我是活得越来越轻松了。
user avatar

偏题讲讲大二进神经实验室的入门训练,毕竟大部分北大生科实验室本科生除了没有工资拿,有时候比PhD产量还高。。。

进lab第一周没见着老板,师兄传授看paper心法:想好研究问题的关键词,随便找~10篇#看起来挺顺眼的or图挺好看的and字体比较大的,看Abstract,淘汰和关键词不相关的水文->给师兄讲清楚所有figure->看所有reference->看所有Abstract。。。递归以上直到reference收敛(大家开始相互引用)。

第一篇讲circadian rhythm clock protein的Cell,一小时一幅图。师兄听了表示满意:老板一周之后要跟你聊一聊circadian领域的前沿问题。

(,,#゚Д゚)(,,#゚Д゚)(,,#゚Д゚)(,,#゚Д゚)(,,#゚Д゚)

师兄你说啥?领域什么前沿问题?本科生进lab不是负责卖萌和刷瓶子嘛(,,#゚Д゚)

然鹅要脸。。。第一周强行刷了大概140篇,每天字面意义的circadian disorder。开始看不惯英文,看不懂术语,记不住figure之间的逻辑。大概100篇左右效率起飞,稳定在90分钟一篇PNAS,10分钟1页的速度,也逐渐开始评价paper质量,评价实验质量,思考有没有回答hypothesis提出的问题了。现在看基本也是人生巅峰。

师兄听了表示满意:你得学会喷老板。

(,,#゚Д゚)(,,#゚Д゚)(,,#゚Д゚)(,,#゚Д゚)(,,#゚Д゚)

嗯总之就是从被师兄喷练起,渐渐开始怼10年经验的technician。一次治好读paper恐惧,读英文恐惧,聊project恐惧。

最后当然没有真的喷老板啦,不过这一周算是基础打牢的一周,受到了目前觉得最有价值的训练,对之后科研效率#和抗压能力#有了决定性的提高。

嗯现在PhD二年级,挂名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自己的三个project在写。应该不算给饶老板丢脸~

=========================时隔三年,即将毕业===============================

目前已发first author 3,co-first 2,co没有first 4,一大一小两个Nature子刊。对现在的领域新秀老板和领我学术入门的老师们心怀感激。希望找工作一切顺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