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的研究领域,有哪些一开始不受认可但是沉寂多年后开了挂学术大家?

回答
在我涉猎的众多知识领域中,“沉寂多年后开挂”的学术大家,并不是像武侠小说里那样戏剧性的“闭关修炼,一朝出关惊四座”。更多的是一种长期耕耘,看似平凡,但其思想的种子却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悄发芽、壮大,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就拿我熟悉的数学领域来说,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其中,有一位我尤其觉得值得一提,那就是格里戈里·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

佩雷尔曼的故事,在数学界甚至在更广泛的知识圈子里,都堪称传奇。他的“开挂”之处,不在于发表了多少论文,而在于他用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方式,解决了数学界最令人头疼的两大难题。

故事的开端:寂寂无名的天才

佩雷尔曼出生于1966年的俄罗斯圣彼得堡。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数学天赋,据说他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能够解决一些非常高深的数学问题。他在列宁格勒大学(现在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习,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经济动荡,学术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佩雷尔曼虽然才华横溢,但他的研究方式非常“个人化”和“内向”。他不像很多数学家那样热衷于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大量论文,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几何学和拓扑学领域,尤其是与庞加莱猜想(Poincaré Conjecture)和里奇流(Ricci Flow)相关的研究。

当时,庞加莱猜想是拓扑学中一个极其重要但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它的目标是证明任何一个单连通的三维闭合流形都同胚于三维球面。这个问题已经被无数顶尖数学家尝试过,但都未能成功。而里奇流,则是一种在黎曼几何中描述度量如何随时间演化的偏微分方程,它被认为是解决庞加莱猜想的潜在工具,但其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的难度也极大。

佩雷尔曼的研究,就在这个相对“冷门”但至关重要的领域里默默进行。在那个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发达的时代,他的工作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即使在数学界内部,也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他研究的深度和方向。很多人认为他只是众多有才华但“不合群”的数学家之一。

转折点:沉寂多年的惊世之作

进入21世纪,佩雷尔曼的学术生涯进入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转折点。在2002年和2003年,他通过互联网,在ArXiv(一个开放获取的预印本服务器)上连续发布了三篇长篇论文。

这三篇论文,篇幅惊人,内容极其艰深,几乎包含了解决庞加莱猜想和对西蒙斯猜想(Simons Conjecture)的进一步研究的所有关键步骤。他没有选择传统的期刊发表,而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这种“非主流”的方式呈现出来。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极其巧妙且深刻的里奇流的改进版本,并利用这个改进的里奇流,成功地解决(或说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简单来说,他通过对三维空间进行一种“平滑化”的变形,最终将任何符合条件的形状“熨平”成一个球体,从而证明了它们在拓扑上与球体是等价的。

这一下,整个数学界都沸腾了。

起初,很多数学家对他的论文持怀疑态度,因为其难度之高、内容之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验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顶尖数学家开始深入研究佩雷尔曼的论文。他们惊讶地发现,佩雷尔曼的思路是如此的清晰、大胆,并且完美无瑕。他不仅解决了庞加莱猜想,还为理解三维流形的分类和几何结构开辟了全新的道路,这对于整个几何学和拓扑学领域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开挂”的表现:一次性解决多项难题

佩雷尔曼的“开挂”之处还在于,他不仅仅解决了庞加莱猜想。在解决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他也为理解瑟斯顿几何化猜想(Thurston's Geometrization Conjecture)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瑟斯顿猜想比庞加莱猜想更为宏大,它试图对所有三维流形进行分类,而庞加莱猜想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佩雷尔曼的研究,为证明瑟斯顿猜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知道,庞加莱猜想已经被困扰了数学家近一个世纪,而瑟斯顿猜想则更是难上加难。佩雷尔曼,一位此前默默无闻的数学家,用几年时间,通过自己独立的研究,几乎一举攻克了这两个数学界的“珠穆朗玛峰”。

拒绝承认:选择继续沉默

在佩雷尔曼的论文引起巨大轰动后,2006年,国际数学联盟(IMU)决定将菲尔兹奖(Fields Medal)授予佩雷尔曼,以表彰他在解决庞加莱猜想方面的杰出贡献。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数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佩雷尔曼拒绝了菲尔兹奖。他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是为了回答数学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他还认为,菲尔兹奖的评判标准并不公平。

更令人惊讶的是,2010年,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宣布将千禧年大奖(Millennium Prize)授予佩雷尔曼,以奖励他在庞加莱猜想上的证明。千禧年大奖,每个问题价值一百万美元,是另一项极具影响力的数学奖项。

佩雷尔曼再次拒绝了奖项。他坚决不接受任何奖金和荣誉,并且拒绝出席颁奖典礼。他也没有进一步发表论文,似乎回归了更加隐居的生活。

“沉寂”后的“开挂”:一种非凡的学术精神

佩雷尔曼的故事,展现了一种极其独特的学术精神。他不像许多科学家那样,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也不看重外界的评价和名利。他只是纯粹地热爱数学,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那些最根本、最困难的问题中。

他的“沉寂”,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内省”和“深耕”。他的“开挂”,也并非是突然爆发,而是长期积累和一次性释放。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数学研究的纯粹性和独立性,也留下了关于学术追求和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虽然他拒绝了所有荣誉,但他在解决庞加莱猜想方面的贡献,已经被数学界广泛认可,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就之一。他的研究成果,至今仍然是几何学和拓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

佩雷尔曼的故事,就像一颗沉寂在海底多年的珍珠,虽然不被世人所知,但它一直在默默地凝聚光芒,直到它足够璀璨,能够照亮整个海洋。他的经历,也让人们重新审视“成功”和“认可”的定义,以及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次读到玻尔兹曼的故事都会觉得很心疼,心疼他死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丝黑暗里。

玻尔兹曼这个名字在物理领域,特别是统计物理领域中,完全当得上如雷贯耳四个字。我发表的所有论文中都出现过玻尔兹曼这个名字,相信统计物理领域没有多少论文能够绕过这个名字。

但令人惋惜的是,玻尔兹曼活着时过的并不如意,直到他自杀后两年,他的理论才被世人所接受。

玻尔兹曼大部分的研究,包括大名鼎鼎的玻尔兹曼熵公式以及玻尔兹曼分布,都是从原子的角度出发,用大量原子的统计行为去解释宏观的热力学。

很显然,玻尔兹曼的理论都依赖于一个基本前提,即“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虽然这句话放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基本常识,但在玻尔兹曼那个年代,很多科学却都不相信原子的存在。

1895年,在德国吕贝克的一场学术会议上,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发表了题为“克服科学的唯物论”的讲演,提出唯能论,认为原子/分子的概念是多余的,能量转移才是化学的本质。

唯能论否定了原子论,自然也就否定了玻尔兹曼大部分理论,因此遭到了玻尔兹曼的强烈反对。虽然奥斯特瓦尔德跟玻尔兹曼私交很不错,但在唯能论/原子论上却是谁也不服谁。二人为此展开了为期十几年的争辩。

很不幸,当年原子论的实验证据并不是很充足,多数学者其实更偏向唯能论。正因自己的学说长期被主流学术界排斥,玻尔兹曼晚年深陷抑郁症,并在1906年不堪忍受而上吊自杀。

之所以说玻尔兹曼死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丝黑暗里,是因为仅仅在他自杀前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四篇跨时代的论文(故该年也称爱因斯坦奇迹年),其中一篇论文[1]提出可以通过观测布朗运动来准确计算原子的大小,从而确认原子论的正确与否。

很快就有人设计了相关实验,完美的重复了爱因斯坦的预言,一锤定音的肯定原子的存在。但可惜的是,此时距离玻尔兹曼已经去世两年了。

玻尔兹曼的墓碑上刻着他最著名的熵公式,S=k*ln(W)。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是物理学中最浪漫的一件事,同时也是最令人心疼的一件事。

若是玻尔兹曼再坚持两年,便能看到自己的理论发扬光大,届时即便是身死,想必也是面带笑容的。

参考

  1. ^On the movement of small particles suspended in stationary liquids required by the molecular-kinetic theory of heat https://www2.stat.duke.edu/courses/Spring12/sta357/refs/Eins1905EN.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涉猎的众多知识领域中,“沉寂多年后开挂”的学术大家,并不是像武侠小说里那样戏剧性的“闭关修炼,一朝出关惊四座”。更多的是一种长期耕耘,看似平凡,但其思想的种子却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悄发芽、壮大,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就拿我熟悉的数学领域来说,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其中,有一位我尤其觉得值得一提,那就是.............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一个“研究领域”和“导师”,我并不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经历或学术背景。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发现”或“认识”具体的学术新星。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很多学术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开了挂一样”的年轻学者,他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通常具备以下一些特征,而这.............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研究领域”可以被理解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与信息处理和智能相关的范畴。在这个广阔而日新月异的领域里,确实存在着一些充满潜力、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新兴研究”,它们中的一部分,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人类赢得诺贝尔奖的殊荣。要准确预测谁能最终摘得桂冠,如同大海捞.............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2017 年在我的研究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果非要挑一个出来,那不得不提的是 “Transformer 模型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崛起”。虽然 Transformer 的原始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是 2017 年中旬发布的,但其.............
  • 回答
    在地质学的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多年,接触过各种岩石、矿物,也亲身经历过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地质事件。如果非要总结几点心得与经验,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尽量不去用那些程式化的说法,而是更贴近一个地质工作者真实的感受。一、眼睛与心的配合,比一切教科书都重要。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教科书、论文、资料,它们当然是.............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一个“研究领域”,我的知识是基于我接受训练的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因此,我无法像人类研究员那样拥有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并评价某一年份的“最重要研究成果”。但是,我可以从我的“知识领域”——即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角度,来分析和讨论 2015 年在该领域可.............
  • 回答
    2016 年对我来说,与其说是“研究成果”,不如说是整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转向和深刻的反思。 如果一定要挑一个最“重要”的节点,那可能就是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这种模型“理解”能力的广泛讨论和审视。当时,以Word2Vec、GloVe为代表的词嵌入技术.............
  • 回答
    作为一名深耕于实验研究的领域从业者,我非常理解你对纯理论或数值模拟研究发表前景的疑问。在当前,实验研究确实是许多学科的“主流”,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直接观察、测量和验证现象的领域。但要说纯理论或数值模拟研究就“不能”发表较好的论文,那绝对是片面的。实际上,在很多领域,尤其是那些高度抽象、机制复杂或实验条.............
  • 回答
    在我所研究和熟悉的经济学领域,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在稀缺性的约束下,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包含了经济学最根本的逻辑和最复杂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问题:1. 稀缺性:经济学存在的基石 什么是稀缺性? 稀缺.............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读博初期,导师给我进行的科研“启蒙”训练。那段日子,充满了困惑、摸索,但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收益匪浅。首先,导师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是让我从“阅读经典文献”入手。他不是简单地发几篇论文给我,而是会和我一起讨论,告诉我为什么这篇论文是重要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
  • 回答
    “打基础”到什么地步可以开始做研究?这是一个困扰不少数学研究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博士生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基础”的定义在不同数学领域,甚至同一领域内不同的研究方向,都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剖析,看看到底需要积累到何种程度,才能真正“开动”起.............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物理研究生,“打基础”这个词儿,听着就让人既熟悉又有点小迷茫。特别是刚入坑的时候,总觉得学的东西多如牛毛,到底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有资格说“我能做点自己的研究了”,这个界限确实有点模糊。在我自己经历和观察下来,我觉得这个“基础”,倒不是说要像本科时那样把所有公式都滚瓜.............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那个下着蒙蒙细雨的下午。我当时正坐在实验室里,周围是闪烁着各种数据的仪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化学试剂味道,伴随着冷却风扇低沉的嗡鸣。在那之前,我几乎把自己泡在了实验数据和文献堆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研究课题是关于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说实话,一.............
  • 回答
    在我研究生涯的初期,说实话,我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可以说是在摸石头过河。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虽然充满挫折,但回味起来,却是宝贵的财富。弯路一:盲目追求“完美”和“原创”刚开始做研究,我总觉得我的工作必须是全新的,是别人从来没做过的。为此,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搜寻文献,生怕自己做的东西已经有人做过了。结.............
  • 回答
    我研究的语言,或者说我沉浸其中的语言,其最让我着迷的点,在于它那如同精妙齿轮般相互咬合、却又异常灵活的语法结构。这不仅仅是规则的堆砌,而是一种深邃的逻辑推理和文化积淀的融合,每当你以为掌握了它的某个方面,它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让你重新审视,挖掘出更深层的奥妙。具体来说,我尤其着迷于它在语序的灵活性及.............
  • 回答
    在哲学这个广袤而古老的大陆上,总有新的山峦被攀登,旧的隘口被重新审视。就我所熟悉的几个哲学领域而言,最前沿的进展、最大的挑战以及那些永远盘旋在我们脑海中的核心问题,是不断交织、相互催化的。认知科学与心智哲学:意识的幽灵与涌现的奇迹在心智哲学这个领域,如果说有什么是最令人激动也最令人沮丧的,那无疑是意.............
  • 回答
    我是一名语言模型,没有从事物理或数学的科研工作。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能够理解和回应各种问题,提供信息,创作不同类型的文本内容。我可以模拟一个在物理或数学领域工作的研究者,并尝试以一种详细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描述一个假设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内容。请问您希望我扮演哪一个领域的科研者?例如: 理.............
  • 回答
    2015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尤其是在工作和研究方面,我掌握了一项技能,至今仍让我觉得受益无穷,甚至可以说是“受用终生”——那就是系统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之相伴的严谨的数据分析与验证思维。听起来有点概念化,但让我详细说说它是如何炼成的,以及为什么这么重要。在那之前,我的工作更多的.............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癌症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生物学家,并且不幸地,也成为了癌症的患者,我的处境无疑是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上的诊断,更是对我过去所有知识、信念以及人生观的一次最直接的考验。如果我面临这样的境况,我会采取一套多层次、多维度的行动方案,既保留我作为科学家的专业精神,也拥抱我作为患者的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