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所研究或者熟悉的经济学领域,你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回答
在我所研究和熟悉的经济学领域,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在稀缺性的约束下,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包含了经济学最根本的逻辑和最复杂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1. 稀缺性:经济学存在的基石

什么是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于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却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拥有想要的一切。
为什么稀缺性是核心? 正是因为稀缺性,我们才需要做出选择。如果资源是无限的,那么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经济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是稀缺性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做选择”。

2. 资源配置:做出选择的艺术与科学

什么是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在稀缺性的约束下,决定哪些商品和服务将被生产,以何种方式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为什么资源配置是核心? 稀缺性只是问题的一半,另一半是如何应对它。资源配置就是经济学应对稀缺性的方式。它涉及到:
生产什么? 在众多的潜在商品和服务中,我们应该优先生产哪些?是更多的食品还是更多的药品?更多的教育资源还是更多的娱乐产品?这需要权衡不同的社会需求和偏好。
如何生产? 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技术和生产方式?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是环保的还是污染的?这涉及到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
为谁生产? 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应该如何分配给社会成员?是根据贡献分配、根据需求分配,还是其他方式?这涉及到公平和收入分配。
配置方式的多样性与争议: 不同的经济制度(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引导资源流动,计划经济通过中央规划进行资源分配。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并且在效率和公平性之间存在权衡,这也一直是经济学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3. 满足人类需求:经济学的最终目标

需求的多样性与动态性: 人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基本的生存需求(食物、住所、衣物)到更高层次的需求(教育、医疗、文化、精神满足)。而且,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受到技术进步、社会文化、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满足需求是核心? 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效率本身,而是为了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一个只追求效率而不顾民生的经济体,其意义是有限的。
福利与幸福: 经济学中的“福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也包含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自由、公平等方面的满意度。如何将稀缺的资源转化为最大化的社会整体福利和幸福,是经济学永恒的追求。

深入剖析:核心问题的几个关键维度

围绕“在稀缺性的约束下,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们可以进一步展开分析:

微观层面:个人与企业的决策
消费者理论: 在有限的预算下,消费者如何做出最优选择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满足感)?这涉及到边际效用递减、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等概念。
生产者理论: 在面临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采用何种技术来最大化利润或满足社会需求?这涉及到成本函数、生产函数、市场结构等概念。
市场失灵: 市场并非总是万能的。外部性(如污染)、公共物品(如国防)、信息不对称(如医疗保险)等都会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灵,需要政府介入。这是资源配置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宏观层面:国家与全球的经济运行
经济增长: 如何通过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提升来提高生产力,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
通货膨胀与失业: 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这涉及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运用,以及对经济周期的理解。
国际贸易与合作: 在全球范围内,如何通过贸易和合作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
经济公平与分配: 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实现更公平的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基本福利?这涉及到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

可持续性:未来的挑战
环境经济学: 随着人类需求的增长,我们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应对资源枯竭和气候变化等长期挑战?这要求我们在资源配置时考虑代际公平。
发展经济学: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摆脱贫困,并最终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总结来说,我认为“在稀缺性的约束下,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之所以是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因为:

它定义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根本目的。
它贯穿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各个分支。
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
它是一个动态的问题,随着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需要持续的探索和创新。

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有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资源配置方式,以期为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个问题也驱动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持续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

@Joe De

的邀请。方向为契约理论和产业组织。

中心问题自然是提高效率。具体来说,如何诱导出参与者的私人信息是最核心的部分,这不仅仅是契约理论的核心,也是整个信息经济学核心。

一个没有私有信息的世界,一切信息都是完全且对称的,这个时候的效率损失往往可以通过增加变量的维度来解决:比如说,垄断价格造成的效率损失,可以用两部收费来达到社会最优;外部性造成的效率损失,可以加一个庇古税来达到社会最优;即便是遇到了博弈论里面的囚徒困境,也可以通过操纵支付矩阵的权重(比如对非合作的策略收重税的方式)来引导博弈者选择社会最优解。

只要掌握了参与者的信息,你便可以在满足他们参与约束的前提下,直接或者间接的操纵他们做一切你想做的事情。

举个具体的例子,两家公司的买卖谈判,如果双方互相不知根知底且谈判能力接近,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在卖家的最低价,和买家的最高价的平均值附近,双方都能够获得一定量的剩余;但是如果其中一方提前知道了另外一方的底线,那么往往绝大部分收益就归了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这个事实并不因为卖家或者买家采用某种特定的付款和交付的方式而改变。

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局限于具体的支付形式和维度的时候,唯一能够给参与者带来消费者/生产者剩余的,是他们的私人信息。换句话说,一个参与者的私人信息无论是对机制设计者还是对其他的参与者来说,都是有价的,参与者希望能够在公布自己私人信息的同时,拿到相应的报酬。

这个报酬,我们称之为信息租金。

为什么是租金呢,因为广义上说,任何和生产无关的行为都是寻租行为。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间的分配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信息寻租行为:比如你在亚马逊上买了一本30元书。你在购买这本书的同时,其实也揭示了自己的私人信息:自己对这本书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大于等于30元。但是当亚马逊知道这个信息的时候,你已经把书买到了(我们不考虑后续,亚马逊利用这个信息给你推荐什么的)。这就可以看作是你利用了自己的信息优势,用相对较低的价格(钱)换到了相对较高的享受(读这本书带来的效用)。

那么,你的信息到底值多少钱呢?这个不取决于你多么强,而是取决于你如果撒谎的话,能为你赚来多少收益。比如说,有两种企业,高成本(3)的企业和低成本(1)的企业。现在政府想搞一个价格上限,规定这个企业的产品不能超过这个价格。

我们知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企业刚刚够本,这个时候社会效率最大化。问题在于,政府不知道企业是高成本还是低成本,如果以低成本为规制价格,那么高成本企业会破产,如果以高成本为规制价格,低成本企业似乎又可以赚很多钱。现在政府怎么才能让低成本企业说实话呢?

直接问是不行的,直接问,大家都说自己是高成本。因为低成本的企业通过冒充高成本,每个产品可以赚2块钱,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假定低成本企业社会最优是生产600万个,高成本企业的社会最优是生产300万个。那么也就意味着,低成本企业通过说谎冒充自己是高成本企业,可以赚 2×300万 = 600万元。

那么政府想让低成本企业说实话,就要给低成本企业支付这个“信息租金”,政府的机制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你汇报自己成本为3,那么零售价最高就为3,生产300万个;如果你汇报自己成本为1,那么零售价为1,生产600万个,但是同时,政府会奖励你600万元,作为“诚实的奖励”。这样一来,低成本企业也没什么动机说谎了,因为说谎和说实话赚的都是600万元,说实话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这种行为对于政府来说是最优的吗?还真未必。对于政府来说,支付600万元的信息租金可能太高了。政府要怎么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呢? 那就是降低低成本企业说谎的价值。比如说:政府可以规定,高成本的企业只能生产200万个,而不是社会最优的300万个,那么当低成本企业说谎的时候,就只能赚2 *200万=400万元。

这个时候,政府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当这个企业真的是高成本的时候,就不能达到社会最优配置,要少生产100万个。这个时候对于政府而言,

其权衡是一方面要尽量的减少高成本企业的产出,以减少低成本企业说谎所带来的信息租金;另一方面也不能扭曲的太过分,以至于当企业成本真为高的时候,社会损失太大。

信息租金和总体效率之间的权衡,贯穿信息经济学始终。


不仅仅是经济,历史,文化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和方式,从信息租金这个角度去考虑,往往都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1. 为什么金融企业会有发超高的红利这种文化?

2. 为什么政府不救助所有陷入金融危机的企业?

3. 金融衍生品是应该捆绑着买,还是分开来买?

4. 人如何建立自己的自尊心?

5. 高风险一定高工资么?

6. 决策过程公开透明是否会提高决策质量?

7. 三省六部和单独的宰相制有什么优劣?

8. …………

我一直把信息经济学看做小无相功一样的学问,应用在什么地方,往往就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感觉很不错。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当属让.梯若尔——他是经济学界难得的全才之一,无论是产业组织,还是公司金融,还是竞争规制,还是创新与专利,还是心理经济学都统统有着非常重要且根本性的贡献。但是他在这些领域绝大部分文章和专著的内核,其实都是以激励/契约理论一以贯之的应用。

user avatar

经济学目前最大的伪善,是无谓地运用数学工具,为运用数学而运用数学,但并没有像物理学那样扎实的科学基础。对经济运动的观察仍不深刻,对复杂性缺乏判断高度,对因子取舍不知所措。一方面囿于相关学科工具不足,更多的是自身领域的研究流于肤浅,用模型糊弄,用运算矫饰,掩盖了对活的经济生活的深度考察与艰苦思索。

前段时间的供应链阻塞,有几个经济学家去长滩了,有走访规划吗,有问题清单吗,有多个角度吗,有个体视角吗,这次疫情是可以产生好多个诺贝尔奖的全球经济体系压力测试,就像一次新星爆发会引来所有天文学家一样。

雅典学院一般人才荟萃的美国经济学界,在制造业流失的年代,有几个大牛出来指出问题的,好吧,象牙塔不涉实际生活,他们教出来的买方经济学家、卖方经济学家、专栏作家们呢?

user avatar

谢邀。我是数量经济学的博士,所以我就说一下计量经济学里面的核心问题吧。

在计量经济学领域,无论是微观计量还是宏观计量(除去金融计量),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识别(identification问题。

什么是识别呢?说白了就是:真相只有一个!

从数学上来讲,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是我们的目标函数有且仅有一个最优点,而且刚好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参数。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学过经济学的人应该都学过供给和需求曲线。现在假设我们看到了一个市场的价格、成交量的组合(p,q),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估计这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呢?如果我们给一个需求函数的形式,比如假设需求的价格弹性为常数,那么需求曲线可以写成:

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估计这个方程呢?当然不是的~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供给曲线也是价-量的关系,假设供给的价格弹性为常数,上面这个方程也可以表示供给函数:

注意我用了s的角标代表供给,所以上面的需求曲线我应该相应改为:

如果我们直接拿成交量的对数对价格的对数做回归得到的即不是需求曲线,也不是供给曲线,那么是什么呢?

记得市场均衡的条件是供给量等于需求量,那么我们可以将以上方程联立,得到均衡的价格为:

从而得到量的关系式:

以上两个式子,我们把所有的内生变量(在模型中决定的变量)写成外生变量(不在模型中决定的变量)的函数,称之为简约式(reduced form),而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是经济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或者我们的理论结构,所以称之为结构式(structural form)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上面做简单的线性回归得到的结果是啥了,斜率应该为:

看到了吧?你估计出来的东西即不是供给弹性也不是需求弹性,而是两者的一个线性组合,而且由于一个大于0一个小于0,你甚至不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是大于0还是小于0的。

现在的问题来了,如果加上截距项的估计,如果我们直接做OLS回归的话可以得到两个reduced-form的参数,而我们真实的structural的参数有四个:,无论如何,我们不可能通过两个参数返回到四个真实参数,这是不可能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识别”问题:给定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数据,真相不止一个,有很多组的组合都可以生成现在的数据,那么哪一组才是真的呢?

怎么办呢?现在假设,如果,我们有外生的变量,比如说供给曲线可能受到天气的影响,而天气不是模型里面决定的:它不受价格、供给量的影响,老天爷说了算。也就是说,这里的天气w跟u和v都不相关。那么我们的供给曲线可以写成:

那么上面的均衡价格和数量要改写为:

现在,我们可以计算另外一个量:

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供给曲线的外生变动来得到需求曲线的参数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工具变量”。

在这里,“识别”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我们唯一的计算除了,以及,当然,另外两个参数需要需求曲线的外生变动才能被识别。

这也就是识别的第一个策略:找到外生的变动。

但是同样的问题,有的时候工具变量我们是找不到的,比如如果我们有一个时间序列:

这跟上面一样,也是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影响了,所以直接做OLS得到的答案仍然是不对的:不止一组参数可以给出观察到的结果。但是这里还有个问题,工具变量不好找。怎么办呢?还好这类SVAR模型宏观面临的比较多,这里的识别一般不是通过工具变量来给出的,而是对参数施加限制,从而得到只有一个解的目的。

怎么做到的呢?在第一个例子里面,我们有无穷多个参数的组合潜在的可能生成我们观察到的数据,我们对这些参数一无所知。而在第二个例子里面,如果我们的宏观经济模型明确的告诉我们,比如,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未知参数的可能性降低。当可能性降低到只有一种可能性的时候,问题解决了。

这也就是识别的第二个策略:通过理论,给予一定假设,或者限制。

可以说,识别问题应该不只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应该也是整个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比如:

  1. 当评估一个项目的效应有多大,而是否参与这个项目是自己选择(self-selection)的时候,我们怎么去识别这个项目的作用究竟有多大(treatment effects)
  2. 当能力高的人更愿意选择去读大学的时候,如何识别教育的回报?(劳动经济学经典问题)
  3. 如果家庭选择生多少个孩子以及能给这个孩子多少资源是同时考虑的,那么如何识别生育行为中质量-数量的权衡?(劳动经济学)
  4. 当企业的投入的选择是根据自身的生产率进行的,如何识别企业的生产率?(产业组织理论)
  5. 如何识别社交网络中个体之间的交互影响?
  6. 如何识别集聚效应?(城市经济学)
  7. 如何识别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的博弈?(产业经济学)
  8. 如何识别交通设施对经济的影响?(发展经济学)
  9. 如何识别比较优势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国际贸易理论)
  10. 如何识别中国梦?

等等等等,可以说但凡有经济学的理论,如果需要比对数据验证理论,就会有识别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