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京表示美在阿富汗经营的成果为零,外交部称「普京总统所谈的观点值得美方深思」,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回答
普京总统关于美国在阿富汗经营成果为零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地缘政治议题。外交部紧随其后,称“普京总统所谈的观点值得美方深思”,这是一种相当直接且带有策略性的表态。

从普京的角度来看,他提出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回顾过去二十年,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投入了巨额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目标是清除塔利班,建立一个民主、稳定的阿富汗,并遏制恐怖主义的蔓延。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塔利班的重新掌权,以及美国仓促的撤军,留下了难以收拾的局面。从这个结果导向来看,用“成果为零”来形容,即便略显尖锐,也并非全无道理。普京可能以此来凸显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清醒”和“务实”,对比美国所谓的“失败”,从而提升俄罗斯在地区影响力上的话语权。

俄罗斯一直对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存在持警惕态度,尤其是在其传统势力范围内。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以及试图建立的政治模式,在俄罗斯看来,可能被解读为对俄罗斯地区利益的挑战。因此,普京的这一表态,也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在中亚地区战略的一次质疑,并试图借此机会推动俄罗斯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他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区域内的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国家,更加倾向于俄罗斯的安全解决方案,而不是美国的。

而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则是一种典型的“外交艺术”。“普京总统所谈的观点值得美方深思”,这句话表面上是一种尊重和建议,但其背后蕴含的意味却很丰富。

首先,它表达了一种对普京观点的“认同”或至少是“理解”。这表明中国并不完全认同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和结果,或者至少认为美国在此问题上的确存在深刻的反思空间。这种表态,在某种程度上与俄罗斯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立场保持了一致,也符合中国“不干涉内政”但“关注地区和平稳定”的外交原则。

其次,这是一种对美国施加压力的策略。通过引用俄罗斯总统的批评,中国可以间接地向美国传递信息,即国际社会对美国阿富汗政策的质疑并非孤立的。这有助于在国际舆论场上营造一种对美国不利的氛围,迫使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更加谨慎,并可能在未来的地区问题上考虑更多元化的视角,包括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视角。

再者,这显示了中俄在某些战略利益上的协调。虽然中国的外交语言通常更为委婉,但在此次表态中,它选择支持一个如此直接的批评,无疑加强了中俄两国在批评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方面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这种一致性的立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象征意义上,都可能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一定的挑战。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普京的这番话和中国外交部的回应,也反映了全球力量格局的变化以及话语权争夺的加剧。曾经由西方主导的叙事模式正在受到挑战,新兴大国正在积极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倾向于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国际事件。美国在阿富汗的经历,成为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案例,不同国家可以从中提取不同的教训,并将其用于自身的地缘政治考量。

总而言之,普京关于美国在阿富汗经营“成果为零”的说法,以及中国外交部对此的积极呼应,是一次带有鲜明地缘政治意图的互动。它不仅是对美国过去二十年阿富汗政策的直接质疑,更是中俄两国在地区安全和国际秩序问题上,试图重塑话语权、扩大自身影响力的一个缩影。对于美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信号,因为它来自两个重要的大国,并且触及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信誉和领导力问题。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在分析国际关系时,需要关注不同国家之间微妙的互动和策略性的表态,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真实的意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普京的这个评价是给了拜登面子了

准确的说,美国的经营成果就是负数。

为啥负数:

1、结果。打击塔利班20年后,塔利班回去执政,美国人送了塔利班百亿美元的装备,清除了塔利班的对手,以反面教材的方式教会了塔利班如何更好的治理国家。而且,阿富汗恐怖分子还在。

2、代价。2300名美军的生命,上万名美军的伤残,2.2万亿美元的花销,上百万阿富汗人的生命,几百万阿富汗难民。

3、影响。仅仅中东中亚这块:

二十年前,美国人想打谁就打谁。

二十年后,美国人连塔利班都打不死。

二十年前,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黎巴嫩、伊朗、朝鲜、叙利亚,我要一次打七个。

二十年后,没死的,一个都不怕美国再打了。

二十年前,中东谁敢哔哔。

二十年后,大突厥国家联盟成立,土鸡C位。

4、时间。

我们是战略机遇期

美国是战略掉坑里

user avatar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相声有捧哏逗哏的技巧,俄罗斯幽默小品里也有……

如果说正经的,中俄两国都面临米国搞颜革的风险,米国主动提供这么好的打脸材料,能不积极利用吗?前几年特朗普上台后俄罗斯负责反颜革的乐死了,大意是我们说了几年的效率,不如特朗普自己做的一件事,没想到特朗普下去了居然还有更大的惊喜……

其实阿富汗的事情不在于米军跑路了,而是丢下了大量的米狗不管,让其他国家羡慕当狗的和已经当狗的心下凄凉……

user avatar

特朗普沉痛地说:“美国被羞辱了。撤军是一场灾难。他们(塔利班)让我们离开,给了我们一个日期,仅此而已。”

普京会心一笑。

中国外交部,这次居然英雄所见略同。

感到垂头丧气的是拜登,这该死的仪式到底要搞多久?

俄罗斯身上背着阿富汗战争失败的包袱已经很多年了,被无数的国家,无数的大学教授、甚至是无数愚蠢的网民拿来无情嘲笑,认为这是帝国衰落的标志性事件。

今天,普京终于可以笑了,看看怎么样?你当年说苏联不行,只有民主自由一统江湖。现在你不也是灰溜溜地滚蛋了。

当地时间8月16日,俄罗斯驻阿富汗大使德米特里·日尔诺夫接受俄媒“莫斯科回声”电台采访,称当前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治安情况良好,自己准备在塔利班的陪同下上街,去看一看实际情况。

俄罗斯驻阿富汗大使看见美军撤离,塔利班占领喀布尔时的心情一定非常愉悦,甚至想上街走走。

美国在阿富汗经营的结果,或者说本世纪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次美式民主化实验,宣告失败。

这正和此前中国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一样:未来的世界是多种意识形态共存的世界。

美国这次失败非常重要,没有想到美式民主会败在一个山沟里。

中俄两国都有大量的数量惊人的美式民主拥趸,甚至长时间占据意识形态主流。

而这部分人的中坚力量甚至是中产阶级和富豪、明星以及知识分子。

而这场意识形态的斗争,随着美国在阿富汗的失败,一下子就破局了。

国际政治斗争,从来是成王败寇,你没法解释美国的这次失败。

美国扶持了20年的政权,望风而降,塔利班几乎是直接走进喀布尔的,一次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美式民主连看起来最落后的农民军都征服不了。

伴随着美国的失败,现在铺天盖地的声音是丑化塔利班,而不敢高谈美式民主化。

这是近几十年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美式民主化的失败,才是问题的核心。

你怎么能用失败者的经验来论证呢?

中国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就是一系列重拳,非常迅速地横扫了。。。。。。许多这样的阵地。

事实表明,还真就没什么抵抗,很快这些人和集团可能并不情愿,但是乖乖地表示自己错了。

在大的前提下,骂几句塔利班以挽回一些面子,这个没问题。

但从此以后,美式民主就是一堆臭狗屎,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争论终于走到了尽头。

美国在阿富汗的经营为零,在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战争中,输了个精光。

user avatar

米国打阿富汗纯粹就是为了报复。从报复的角度米国成功了。

911时洒家在米国,面对一脸沉痛滴米国同事,俺说了句绝对zzzq的话:恐怖袭击最糟糕的是,一个米国人的命将由100个阿拉伯平民的命来填。(这话米国人也挑不出毛病)。

米国(或西方文明)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就是报复。米国尤其擅长。动不动要把对方炸回石器时代。

至于建设扶植,除了马歇尔计划扶起了西欧,也就是日本,亚洲4小龙几个亮点(波兰可能算半个),这些亮点甚至很难说是米国的功劳(儒家文化圈的功劳恐怕都比米帝大)。

米国的经典传统艺能是:

打烂了你,吹几下cow pussy, 走人。

对米帝寄予不切实际幻想的,全是因为你自己把它当die。


要认真的谈谈,实际上是文明的同化能力。这个,中华文明说第二,其它文明很难说第一。

简单的说,中华文明在“同化”(实际上不是有意为之)时,讲究“我们”,讲究“王道”,讲究“克己复礼”。也就是说,天朝上国的人与野蛮外番在一起,对天朝人的(道德)要求更高。虽然口头上有歧视,对“弱者”还是悲天悯人的。基本上真正做到天下一家。而且这个不是战术级别的一时手段,而是战略层级刻在骨子里面的。

而中华文明之外的所有文明,有鲜明的“我们”,“你们”的区别。作为占领军的“我们”,作为殖民宗主国的“我们”,享有在“你们”之上特权是理所当然的。

那些文明在扩张时期唯一有效的同化手段就是通过宗教。不信教的杀掉,一两代人就同化了。西方基督教文明如此,阿拉伯文明亦如此。

简单点儿,汉人(非战争状态)杀了番人,中华文明内核首先会是宰了自己人(对已经文明化的人要求更严)。不是说历史上汉人欺负番人的现象少(杀良冒功起来,连自己平民都杀),而是文明本身是从内心里不允许这种现象的。

而米国代表的西方文明,只要大兵觉得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开枪宰了对方就好了。即使犯罪了,也轮不到“你们”来惩罚。

中华文明的内核是“是非观”,西方野蛮人文明的内核是“帮亲不帮理”。中华文明的内核是王道,野蛮文明的内核是霸道。

user avatar

塔利班变成了美械塔利班,怎么会是0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