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部分媒体断章取义称,川普表示不希望继续对希拉里开展调查?

回答
关于部分媒体断章取义地解读特朗普关于不对希拉里继续调查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

一、 理解特朗普的原话及语境

首先,最关键的是要回到特朗普当时到底说了什么,以及是在什么场合说的。通常这类说法会出现在他竞选总统期间或者刚刚当选总统之后。

竞选时的口号: 在2016年竞选期间,特朗普曾多次以“把她关起来”(Lock her up!)来攻击希拉里·克林顿,暗示要对她在邮件门事件等问题上进行严厉调查,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他核心竞选纲领的一部分,极大地煽动了部分选民的情绪。
胜选后的表态: 然而,在他赢得大选后,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16年11月22日,特朗普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确实对是否继续调查希拉里发表了看法。他当时的原话大致是说,他不想看到“再来一次希拉里·克林顿的案件”,而是希望国家能“愈合”(move forward/heal)。他提到,希拉里已经遭受了“很多苦难”(suffered greatly),她有一个“糟糕的家庭”(had a very rough ... time)。他表示,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继续追究可能“分裂国家”(divide the country),并且他认为政府应该将精力集中在其他重要事务上,比如移民、医疗保健和税收。

二、 部分媒体“断章取义”的表现及原因

基于上述语境,部分媒体的“断章取义”体现在:

1. 选择性报道: 这些媒体可能只截取了特朗普表达“不希望继续调查”的这部分内容,而忽略了他之前坚决要“关起来”的强硬立场,以及他做出这一转变时的复杂考量(如愈合国家、国家安全等,尽管这些考量本身也可能被质疑)。
2. 忽略前后关联: 将“不继续调查”与他过去反复强调的“调查她”割裂开来,制造了一种前后矛盾或突然性转的印象,从而引发讨论。
3. 夸大或曲解动机: 有些报道可能会将特朗普的表态解读为“软弱”、“妥协”或者“因为压力”,而不是他自己所说的“为了国家愈合”。
4. 迎合特定受众: 对于那些强烈支持希拉里或反对特朗普的媒体而言,这种报道可能是在强调特朗普言行不一,或者是在讽刺他曾经的承诺未能兑现。反之,一些支持特朗普的媒体也可能选择性地强调他所谓的“宽恕”,以塑造他“更有风度”的形象。

三、 评价这一现象

对这种“断章取义”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评价:

1. 新闻伦理与客观性: 从新闻从业的基本伦理来看,断章取义是一种有悖于客观、真实原则的行为。完整的语境和前后关联是理解任何言论的关键。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而忽略其他重要信息,会误导公众,影响公众对事件和人物的准确判断。
2. 政治策略与言语策略: 特朗普本人以其非传统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言论风格著称。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往往都会从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在政治传播中,对信息的选择性呈现是一种常见的策略,目的是为了影响舆论、巩固基本盘或争取摇摆选民。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断章取义”可能也是对这种政治语境的某种“回应”或“利用”。
3. 公众认知与政治极化: 在一个高度政治极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倾向于接受那些强化自己既有观点的信息。媒体的断章取义,恰恰可能迎合了不同政治派别的受众,进一步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和政治对立。对于特朗普的支持者来说,他“不追究”可以被解读为“大度”;而对于反对者来说,这又可以被当作他“言而无信”的例证。
4. 对民主进程的影响: 这种模糊和选择性的信息传播,会削弱公众对政治人物决策的清晰认知,也可能导致公众对政治过程产生困惑甚至不信任。在一个需要信息透明和理性辩论的民主社会,清晰、完整的沟通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 特朗普关于不对希拉里继续调查的表态,是其从竞选到执政过渡期心态和策略上的一个明显转变。部分媒体对此进行的“断章取义”式报道,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捕捉到了他话语的某个侧面,但却牺牲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这种做法,无论是出于新闻操作的失误、还是政治立场的倾向,都可能误导公众,加剧政治极化,并最终损害公众对信息和政治进程的信任。

评价这样的媒体行为,需要看它是否是在揭示真相,还是在制造误解。在特朗普这样一个言语风格复杂多变的人物身上,媒体的责任尤为重大,需要在捕捉其言论的即时性的同时,努力呈现更全面的事实和语境,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片面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NN的话,半个字母都不能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