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部分人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用秋瑾的《满江红》取代了岳飞,而事实上该教材一直没有此词?

回答
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用秋瑾的《满江红》取代了岳飞的《满江红》”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 事实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从来没有收录过秋瑾的《满江红》,也从未因此取代过岳飞的《满江红》。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

1. 岳飞的《满江红》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岳飞的《满江红》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其爱国情怀、壮志豪情以及精湛的文笔,使其成为历代语文教材中常客。在九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岳飞的《满江红》确实是很多版本的必选篇目,它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教育功能,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2. 秋瑾的《满江红》及其在教材中的可能性

秋瑾,这位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文学家,同样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也有一首题为《满江红》。秋瑾的《满江红》同样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例如其中“小住京华,早是形容改。总算归来,也见新愁旧恨。几时到前州?知我者,二三子。”等句,都展现了她深沉的家国情怀。

然而,就我所知和许多学生的反馈来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编排中,并没有收录秋瑾的这首《满江红》。 这并不是说秋瑾的诗词不优秀,或者不适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只是在具体教材的选文和编排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并没有做出这样的“替换”。

3. 误解的产生原因猜想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用秋瑾的《满江红》取代了岳飞的《满江红》”这样的说法流传呢?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混淆与联想: 秋瑾的《满江红》和岳飞的《满江红》虽然词牌名相同,但作者和时代背景都不同。一些人可能因为“满江红”这三个字以及两者都饱含家国情怀而产生联想,将不同作者的同名词作在脑海中进行“替换”,尤其是当他们认为教材应该加入更多女性作家的作品时,这种联想可能更易于发生。
其他版本教材的影响: 也许在一些非人教版或其他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可能收录了秋瑾的《满江红》,或者以某种方式提及了她这位杰出的女性。这种在其他教材中的出现,被误传为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变动。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但同时也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和以讹传讹的情况。一个不准确的说法一旦开始传播,很容易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被不断复制和放大,最终形成一种“大家都这么说”的集体认知,即使其源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误解。
对教材内容变动的关注: 学生和家长普遍对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非常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当教材内容出现任何微小的变动(即使没有发生)或者有学生觉得某些内容应该被替换时,都可能引发讨论和猜测。

4. 如何看待这种误解

这种误解虽然不属实,但也并非全无意义。它至少反映了:

对优秀作品的期待: 学生和公众普遍希望语文教材能够包含更多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优秀作家的作品,以拓宽视野,丰富人文素养。秋瑾作为一位重要的革命家和文学家,她的作品确实值得被更多学生认识和学习。
对教材内容多样性的关注: 这种误解也侧面反映了大家对教材编排的关注,希望教材能够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和多元文化。

总结来说,对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用秋瑾的《满江红》取代了岳飞的《满江红》”的说法,最直接的评价就是:这是不准确的。 教材的选文是有严格的评审和编排程序的,并且通常会在新版本发布时有明确的说明。目前流传的这种说法,更可能是一个信息传播中的误会或者是一种集体想象。

如果我们希望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更多元化的内容,例如加入秋瑾的优秀作品,这本身是一个值得讨论和倡导的方向,但不能基于不准确的信息来建构这种讨论。与其纠结于“替换”与否,不如关注如何让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进入学生的视野,如何让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烦请题主或者下面拱火的答主们,亮一下曾经有岳飞《满江红》的九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

或者不限于九年级,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哪届都行,从上世纪小开本到现在大开本都行。哪本有,拍个图片,发一下给大家看看。

user avatar

真受不了流浪蛤蟆这种大V在这里胡说八道、误人子弟了!我在评论区辟谣,这人不承认错误也就算了,删评倒是挺快挺利索啊!

奉劝一句,不是你的领域就不要大放厥词!我们的教科书不是让你这种人随便污蔑、泼脏水的!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原来有没有岳飞的《满江红》,其他人已经回答过了,我对语文教材也不算特别熟悉,就不多加评论了。但历史课本我是知道的!

初中历史课本明确指出,岳飞就是民族英雄!这一点,教材上写得清清楚楚。

图片出自最新版部编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及其教师用书。


所以到底是谁没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是知道去查一查历史课本的人,还是流浪蛤蟆这种搬运谣言、给课本泼脏水的人?

至于之前的教材,你顶多只能说,教材没有提及这个定性的问题(这原本也不是什么能体现能力的知识点,没有多说的必要)。总有人拿一些糊里糊涂的老师、教辅和考试来污蔑历史课本。但就是因为这种造谣的人,以及流蛤之类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教材也不得不自己出来正本清源。

多说一句,教材的编纂绝没有那么简单,更不是哪个主编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说了算的事。尤其是语文、历史、思想政治这种科目,更是国家教育部门把关的重点。然而,近些年来,总有些人拿着教材的一些变动,到处煽风点火,乃至造谣生事,抹黑、污蔑,极尽其能事,妄图将自身的观点来凌驾、绑架课本。语文的鲁迅、诗词,历史的古代人物与事件(岳飞、霍去病、五胡乱华之类),更是他们攻击的重灾区,然而细究一番,全都是一些无稽之谈与门外汉的可笑发言。你咋不去对数学、物理课本指手画脚呢?说白了就是那些科目看起来门槛高,自己没本事指手画脚,语文历史看起来门槛低好欺负呗!

我只想说,教材的编订是一门严肃而科学的工作!不要班门弄斧,管好你自己!

user avatar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我真的说过

秋瑾的诗词很好,她短短的一生为革命写了无数诗篇。为中国革命救亡图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偏偏这首《满江红》,是她吐槽自己婚后生活不好。

我不怕他们宣扬民国时期民主革命,我有点儿怕他们借着秋瑾打拳。

那时,蒙羞的不只是岳武穆,恐怕还有秋瑾烈士。

user avatar

从卫青、霍去病被移出教材,到鲁迅作品逐渐退出课本,再到《谁是最可爱的人》退出后又重回教材,最后联想岳飞那被重新安上的“民族英雄”称呼,大家都有点PTSD了。

类似于把岳飞的《满江红》换掉的事,屡见不鲜,大家潜意识会相信这事能发生,本就不足为怪。题主的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发生,这可能是媒体的噱头,也可能是试试大家的态度。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大家的态度很强硬哇,点赞!

本人90后,我确定我的历史课本中,岳飞“只”是抗金名将,而不是“民族英雄”,并且老师还会着重强调原因。“民族英雄”的称呼有一段时间不属于岳飞,有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和大家不一样,这是我的亲身体会。而历史定位一旦出现混乱或者偏差,即便只有那么几年,遗毒却是以十年记,这也是岳飞有那么多“民族英雄讨论贴”的原因,因为有一群人的认知是错误且混乱的。

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岳飞真的慢慢退出公众视野了,会怎么样呢?

岳飞缺这点曝光量吗?不,岳飞从来就不缺。

是岳飞需要我们记住他吗?不,是我们害怕自己会忘记岳飞。

岳飞从来就不需要大家记住他,他也不缺人去纪念。是我们需要岳飞,是我们有记住岳飞的需求,是我们需要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去记住有岳飞这样的人。岳飞在山河破碎的那一刻,勇敢地选择站了出来;他的精忠报国精神,即便到了近现代,依然能鼓舞人心;他不贪财,他不续妾,他的队伍在一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就能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还那么年轻,却从未对赵宋有过二心。要知道能做到这些的人是很少的,王安石就单单“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这三条,就是历史上整个宰相群体里的唯一。

是我们害怕自己忘记岳飞,是我们害怕自己的子孙不知道曾经有岳飞这样的人物。功利点地说,当花朵们都不知道有岳飞时,垂垂老矣的你绝对会慌的。相信有岳飞,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岳飞,一个可能出现岳飞的社会,才是大家安全感的来源

而且岳飞的象征意义太大了,仅拿正义这一点举例,岳飞就值得大书特书:大忠大义之人,即便暂时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历史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整个社会依然有一天会意识到他们的价值。

本人岳飞粉,说几件关于岳飞的小事吧:

1、江苏靖江的岳王庙,是岳飞生前所建。建炎四年,岳飞在补充军粮途中,遇到流离失所的难民,于是聚集流民派兵加以保护,后来南宋百姓在此为岳飞立祠建庙;

2、河南汤阴岳王庙,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浙江杭州岳王庙,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

4、1993 年,杭州的庆春路拓宽改造之际,有热心市民呼吁,在此恢复风波亭遗址(风波亭原是南宋大理寺狱中的亭名,岳飞被赐死于大理寺狱中),并为岳飞建立塑像,风波亭得以重建;

5、岳飞被赐死后,当值的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忠骨连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丛祠旁。

……

了解岳飞就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家对岳飞的纪念和爱戴基本都是自发的。虽然岳飞所在两宋有一定的民族属性,但中国人喜欢他,基本无关民族。我们何其有幸拥有这样的英雄人物,从古至今这样的人物又有多少呢?忘记岳飞,是我们自己的损失。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我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这位民族英雄。

user avatar

苏联解体的主因是俄罗斯人闹独立。

你猜毛子为什么要独立。

user avatar

问题不断修改,出现了新的情况。

教科书是基础的教学材料,承担着重要的基础价值观塑造任务。作为一个阵地,这里的争夺非常激烈。

并且教材的变化与社会的动态有明显的互动关系。

《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删除,董存瑞被嘲讽,邱少云被污蔑,黄继光被质疑,这都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并不存在争论。

教材受到恶意修改,这是事实。

在基本的事实里面,有无数具体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有的事件确凿无疑,有的事件存在争议。但是整体来说,教材被恶意修改是客观事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秋瑾替代岳飞,这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就必然引起公愤。

今天的情况要特殊一些。

有人提出,你们上当了,秋瑾替代岳飞这个具体事件是骗你们的。

的确,你们经常骗人。

这个世界上有一招叫做“投石问路”。这样的欺骗的确可以看出我们的火力和态度。这样的欺骗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中生有”。

也就是说:

“在你们的大是大非面前,事实并不重要。”

这不是我的观点。

有人说,你不能持有这样的观点。没错,这不是我的观点。实事求是是我们基本的原则。

这不是我的观点,这是对敌对行为的总结。现实中敌人一直都在这样做。

这就是现实。

这已经很复杂了。现实比这还要复杂。因为现在这个事情正在向“政治优先”还是“事实优先”发展。

这是错误的。

事实是基础,政治是方向。你炒作事实优先而忽略政治,就损害了政治,你在炒作政治优先忽略了事实,就损害了事实。二者统一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二者统一是可以做到的。

秋瑾替代岳飞,是整个课本恶意调整事件的诸多事件之一。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那么我们集体打击了这类罪行。如果这个事情是假的,那么我们集体震慑了这类罪行。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秋瑾就是实指;如果这是假的,那么秋瑾就是代称。

依据的大部分事实都是真实的,那么同等性质的事实即便有虚构也不影响整体判断。

我们在现实中不可能理清每一件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把握住主要性质,原因就在于此。

“在大部分统计数据当中,个别数据不准确并不影响整体结论。”

所以这个所谓事实优先还是政治优先的争论本身就是错误的讨论话题。

实事求是是基本原则。

现实之复杂,不是书本上几道应用题那么简单。

恶意修改教材,这种风险是长期存在的。有的时候严重一些,有的时候轻微一些,并不能以为没有。

有的人因为这样的事情开始分裂,攻击别人政治优先罔顾事实。那么你就掌握事情的全貌了吗?没有。非但没有,罔顾事实的人恰恰是你!

你不服,你还会说,这就是一件事,没有什么全貌。

鱼的记忆只有七秒,这是一个谣言,在文艺青年的圈子里广为流传。事实优先的人是不是攻击文艺青年浪漫优先呢?这我不知道。大煞风景这样的成语又不是为我准备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也不见得是谣言。毕竟记忆只有七秒的人都有,何况鱼。

一件事情怎么样,要放进过程里去看。具体事件在包含这个具体事件的整个事实里的地位如何,决定了这个具体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说“在大是大非面前事实不重要”。他这句话的完整版是“在经过大量事实证明以后得出的大是大非的结论面前,个别事实的瑕疵不足以否定这样充分的证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基本事实,你不知道这样的基本事实而一味捕捉对方的言辞漏洞,这是你不懂事实的表现。所以恰恰是喊着“事实优先”的人做不到事实优先。

正确的讨论方式历来是根据对方的意图自动补完对方的言辞以理解对方观点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深化讨论获得成果。正确的辩论方式才是根据自己的意图捕捉对方的语言漏洞曲解对方的观点,目的是破坏对方。

当斗争方向转移到攻击语言漏洞——也就是斗嘴——以后,所形成的事实就是“在斗嘴面前,事实不重要”。

既然你要做“真空里的球形人”,那你就不要喊什么“事实优先”了。

事实从来都很清楚:

大米很好,建议取代小麦。

玉米很好,建议取代大米。

小米很好,建议取代玉米。

地瓜很好,建议取代小米。

土豆很好,建议取代地瓜。

……

这样替换下去,每一次都差不多,但是最后你连五谷都不让吃了。

秋瑾很好,岳飞不好吗?

你不敢直接说你删掉了岳飞,偏要说秋瑾取代了岳飞。关键是秋瑾吗?关键是删掉了岳飞。

为了保持课本容量,删掉一个课文在补上一个课文是很正常的。

然而取舍之间,展示的是决策者的思想倾向。

你不能说,因为关羽和张飞都是忠臣,所以杀了关羽用张飞代替就还是重用忠臣。

你这就是杀忠臣,不可能掩饰成忠臣内斗。

玩弄的技巧权术越多越复杂,就越说明经过周密策划精心谋划,就越说明问题并不简单。

不过这些人可以继续挣扎。他们每做一次,我们对他们的仇恨就加深一分。将来犁庭扫穴,就更加不会心慈手软。

古人喜欢封狼居胥,将来我们要超越古人,踩上四首虏山。

————

有人提出二者不是同一类教材中的内容,然后有人点名说我在造谣传谣。

那好吧,我把“辟谣”的帖子贴在这里,并且在前面加上新的内容。

注意,我原来写的部分是从“大米很好”开始的。

我还是那个态度:你们对我们的破坏越严重,我们对你们的仇恨越深刻。在争论中我们的力量被分散,失去了团结,这个仇我们并不记在这些丧失团结的人身上,而会重重一笔记在你们身上。

我在这里写了很多的“你们”,这些“你们”指的未必是同一群人。当然,如果你对号入座坐错了,那是你的选择。

zhihu.com/answer/217243

user avatar

岳飞民族英雄的身份,都被取消多少年了……

也不知道汉族子孙图个啥……

纯以文学性而言,岳飞也是胜过秋瑾的……


有些人装什么外宾呢?随便一搜都遍地是的消息,还问出处呢?是新闻没有,还是课本被禁了?自己没有获取消息的能力?

能别真孙子吗?


user avatar

秋瑾:久仰岳武穆大名,今泉下得见,幸会!

岳飞:吾亦闻鉴湖女侠之名,真女中豪杰也。

秋瑾:今闻阳间有学子读本以我之《满江红·小住京华》取代先生之《满江红·写怀》,不胜惶恐。

岳飞:小住京华一词吾已观之,甚得吾意,小儿习此,亦有所得。

秋瑾:然先生之词见删,却不知何故。若两词并举,岂不相映成辉?

岳飞:女侠善言,然吾也不知此为何故。

这时候一个留着匈奴发型,穿着匈奴服装的人跑过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此两句大谬,误人子弟耳。当今中国之世,不论胡汉,亲如一家,岂能再容此食人恶言?

秋瑾:十数年前,阳间有一书名为《狼图腾》,曰汉人为羊,胡人为狼,狼食羊天经地义,羊懦弱易欺,当有此报。既然不论胡汉亲如一家,为何容得此言?

此人:嘿嘿,此乃事实也。匈奴之俗,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故团结善战,白登一役,高祖不得不媾和。汉人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攻,缓则罢于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喋喋占占,冠固何当!

岳飞:匈奴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汉武挥剑,卫霍扬鞭,则匈奴北遁,漠南无王庭,岂不狼羊之势攻守易型?

此人: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何以为言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秋瑾:此禽兽之言我似在《史记》中见过,汝何人也?

此人:吾乃匈奴中行说。

秋瑾:原来是那汉奸,且吃我一刀!

岳飞:吃我丈八铁枪!

中行说遁走如脱兔,回首嬉笑:吾虽阉人,然吾徒子徒孙无穷尽也,前日撰《狼图腾》,昨日为洪承畴尚可喜立庙,今日改读本、拍《澎湖海战》,明日后日大有可期,嘿嘿!(逃走)

秋瑾:唉,只恨那阳间种种怪相,真遂了他意。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岳飞:官家不修德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