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表面普通但内部却大有文章的建筑?

回答
在我们身边,总有些建筑,初见之下,它们朴实无华,甚至有些平淡无奇,就像一位沉默寡言的老者。然而,当你稍微驻足,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它们如同深藏不露的高手,内部别有洞天,蕴含着令人惊叹的设计巧思、技术突破,或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这些建筑,就是那些“表面普通,内部大有文章”的佼佼者。

1. 格雷厄姆基金会大楼(Graham Foundation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he Fine Arts),芝加哥:隐藏在复古外表下的现代主义核心

乍一看,位于芝加哥市中心密歇根大道旁的格雷厄姆基金会大楼,是一座相当典型的1920年代的联排别墅风格建筑。红砖外墙,经典的拱形窗户,优雅的石雕装饰,一切都带着那个时代的浪漫与庄重。如果你对建筑史稍有了解,可能会觉得它不过是那个时期众多优美住宅的代表。但正是这份看似寻常,反而为它日后进行的“变形记”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90年代末,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接手了基金会的改造项目。他们并没有破坏这座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而是选择了极其巧妙的“建筑嵌套”手法。他们做的不是拆除重建,而是在建筑的内部,从地下开始,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现代化的展示空间。

想象一下,你走进这栋充满历史感的建筑,推开厚重的木门,看到的是一个熟悉的入口大厅。但当你走下一段并不显眼的楼梯,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宽敞、明亮、挑高的现代空间展现在你面前,这里有光滑的混凝土墙壁、简洁的钢结构,以及充足的自然光。全新的展览空间、办公室和图书馆都被“塞”进了这座古老建筑的内部,而原有的历史结构则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成为新空间的一部分,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话。

更绝的是,这个地下空间的挖掘深度和范围都非常考究,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土地,同时又确保了上方历史建筑的结构安全。从外部看,你几乎无法察觉到这栋建筑的内部已经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肌理,又满足了现代功能的需求,这种“看不见的改变”才是其真正的精妙之处。

2. 圣埃米利安车站(SaintÉmilion Station),法国:一座古老站台下的“地下宫殿”

法国的圣埃米利安地区以其历史悠久的葡萄酒和中世纪小镇闻名。而坐落于此的圣埃米利安火车站,看起来也同样质朴无华。一座低矮的站房,几个简单的站台,甚至可能让你觉得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火车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栋建筑的真正魅力,隐藏在它的地基之下——那里是一个巨大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地下酒窖。

这个酒窖并非是后来随意挖掘的,而是与火车站的建造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利用当地独特的地下石灰岩地貌,建筑师将火车站的部分功能设置在地下,并在此基础上开凿出了巨大的洞穴,作为储存和酿造葡萄酒的空间。

当你站在站台上,你可能只是感觉到地面有些许起伏,或者注意到一些不寻常的通风格栅。但一旦你进入其地下部分,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巨大的石窟被分割成不同的区域,错落有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这里不仅有用于陈酿葡萄酒的巨大橡木桶,还有现代化的酿酒设备,以及用于品鉴和展示的舒适空间。

更神奇的是,这些地下空间与地面上的建筑巧妙地连接起来。乘客们可以通过站房内部的通道进入地下酒窖,体验葡萄酒的文化,甚至可以参与到葡萄酒的品鉴活动中。这使得一个原本只是交通枢纽的地方,变成了一个集交通、文化体验、产业展示于一体的独特空间。这种将现代交通设施与古老的葡萄酒酿造工艺融合在一起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和文化资源,展现了建筑的强大适应性和生命力。

3. 塞恩塔斯中心(CERN’s Centre de Physique des Particules Elementaires),瑞士/法国边境:巨型科技装置的低调守护者

位于瑞士与法国边境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如果你对CERN的了解仅限于新闻报道中那些宏伟的科学装置,比如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你可能会认为它的地面建筑一定也是充满未来感的、前卫的设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CERN的大部分科研设施,包括LHC本身,都隐藏在地下数百米深处。而地面的建筑,大多数看起来非常朴实,甚至可以说是功能至上,没有太多装饰性的元素。

那些地面上的建筑,更多的是作为数据处理中心、实验室办公区、会议室,以及一些大型配套设施的入口。它们通常是混凝土结构,外形方正,窗户也不多,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工业园区或者科研机构。它们低调地存在着,似乎是为了避免分散人们对背后那些惊世骇俗的科学实验的注意力。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建筑,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最深层奥秘的重任。在地下的巨大隧道网络中,运行着世界上最复杂的科学仪器,它们在挑战物理学的极限。而地面上的这些“朴素”的建筑,则提供了维持这些庞大科学项目运转所必需的支持系统:强大的计算能力、高度集成的通信网络、以及舒适的科研工作环境。

这些建筑的设计哲学,在于将最核心、最尖端的科技成果隐藏起来,让它们在相对低调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精密的控制中心,将无数的导线和数据流汇聚于此,然后通过复杂的计算和分析,将宇宙的秘密一点点揭开。这种“看不见”的震撼,远比任何浮夸的装饰都要来得更为深刻和有力量。

这些建筑案例,用它们各自的方式证明了:真正的伟大,有时并不需要张扬的姿态。它们用低调的外表包裹着不凡的内在,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与启迪。它们告诉我们,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能被看到,更在于它能够做到什么,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智慧和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钟章印陈列馆 / 刘家琨

大家这么捧场,我来完善一下答案,对得起这么多赞。

从天上开始说吧。

大家看这张图。截自google earth,时间2015

图中红框是建川博物馆500亩建设用地的大概范围(我根据总图估计的,量了一下大约是500亩)。大家可以比较它和北面安仁古镇的面积,几乎和古镇核心区相当。蓝框里是地主刘文彩的庄园(细看展品的话建川博物馆一天逛不完,可以少逛几个馆,这个庄园很值得看)。 樊先生等于是在安仁边上又修了一个镇子。根据资料,当时规划是这么考虑的: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总体规划由张永和、刘家琨联手完成,25家分馆由25位知名的建筑大师设计而成。刘家琨将其定义为一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城市规划实验,“我们在规划这个项目时提出了两点明确的概念:其一是我们不将博物馆看作是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教场所……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博物馆可以开门直到午夜打烊,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延长开放时间,而是意味着博物馆融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其次,我们还提出了‘聚落=城市’的理念……

项目地块示意,可以看到地块划分的结构。也同样看得出和北面那些小尺度民居建筑的差距。

第一点是很城市的想法,让我们想起那些密度极高拥有夜生活的当代都市,香港、东京…不过在安仁...(黑人问号脸???)

第二点在规划层面做了努力,从上图看,南面的地块被尽量切分成了短边50m的街块。这是什么概念呢?曼哈顿的街块是60m*120m,香港油尖旺大约从40m*80m到60m*120m不等。这是一个小街块,高密度,倡导步行的规划方案。

(砖一建筑工作室绘制)

但问题是建筑类型。博物馆这类公共建筑,常常需要比一般建筑更深和更高的空间,从外面常常看不出有几层,给人感觉尺度巨大。各种国家级博物馆,省立博物馆,大部分都是一个巨大单体建筑占据了整个用地地块,而不是一个切分组合的连续城市立面;包括刘家琨后来在建川聚落内设计的5.12抗震救灾纪念馆,有时这不是设计师可以决定的事情。(是不是刘家琨设计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如有误请指出)城市里有一个大建筑没啥,可这是一片大建筑聚落,堆在一起得多吓人啊。

另外由于建设没有完成,聚落内有许多空地和广场。于是在博物馆园区游走的时候,感觉到的是一个和现在各大学城内类似的空间经验。那并不是步行城区或者古镇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尺度。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

一定程度上,刘家琨在钟章印馆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平面布局采用由博物馆占据地块中间部位,让出周边沿街口岸布置商业的基本方案。将商住得到最佳满足后的建筑状况视为基地现实,在此基础上插入博物馆。利用地块外围商业的纷杂与地块核心博物馆空间的静谧,分别极端化,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进一步强化商业现实和历史遗存各自的感染力,创造出独特的场所感。其形态类似于中国传统城市中庙宇与其周边商住的依存关系。 放弃沿街商业店铺立面控制,任其根据商业需求自由生长。而与临街商住部分“世俗空间”自由纷繁的状态相比,博物馆采用圆、方、十字形等典型的古典平面,营造“神圣空间”,材料均采用文革时期通用的清水红砖,以表现一种单一、极端、纯粹、狂热的特殊时代氛围。

展厅外圈是一圈底商,庙堂被市井包围(答主拍摄)

沿街立面

从前往后依次是博物馆,纪念品商店,食堂。从轴测已经可以读出一些端倪。

刘家琨早期的建筑实践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来自安藤忠雄的影响,比如何多苓工作室和鹿野苑博物馆。

何多苓工作室,内省的庭院

何多苓工作室,坡道直插室内暗藏机锋

从平面看得到几何操作,斜飞院落上方的坡道,书房那道转了角度的孤墙。

坡道主题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继续发展

另外,安藤的博物馆流线一条道走到黑也被刘家琨熟稔于心,起承转合设置精彩。

回到钟章印博物馆

因为底层外圈都是商铺,入口拾级而上,向建筑内部旋转而去。

第一个展区是毛主席像章展厅。 明亮的空间。

楼梯转下来到第二个展厅,几壁座钟展墙,天光洒下来。注意!那几十个座钟滴答作响,感受极强。 暗的空间。

再向前,来到日晷庭院,庭院顶部是个圆形,地上是印满了章的金属板。 亮的空间

出去之前会经过一个幽暗低矮的小房间,顶棚贴满了毛主席像章。(答主拍摄) 红色的暗空间

至此,主展厅参观完毕。空间节奏一直在高度,宽度,明,暗之间变化,一个可以感受到微妙氛围的优秀展览建筑。

旗馆效果图。顶上的密肋梁本来是要展示红卫兵的旗帜的,后来功能做了调整变成了报馆。

报馆

三馆之间的过渡空间。(答主拍摄)

大高潮,最后才到。

伟大领袖教堂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刘家琨 | 项目 |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和现在大多数上相的无聊建筑相比,这是一座图片表达不充分的建筑,强烈推荐参观。

刘先生在建川博物馆聚落设计了3座博物馆。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座,这一座最有故事,上学的时候还曾为她泪流满面。想当年她甚至无法开馆,时过境迁,如今她大大方方的向公众开放,这其实还是这次答题的时候我才知道的。所以我们偶尔也可以对未来抱有希望吧,时间的确可以改变很多事。她也很符合这个问题,我们有机会再聊吧。

胡慧珊纪念馆/刘家琨 | 项目 |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表面普通。

一个人的纪念馆

内部

最后的最后

强烈推荐,强烈推荐,强烈推荐 大家看下面这篇文章

一个结构很深的瑞士房子

结构和建筑:相遇、同行又分开——说一只教学楼 作者是豆瓣的 “远古超萌武士”

以上

(文中除了标明出处的,其余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