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歌曲表面三观极正,骨子里三观极歪?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音乐的复杂性和解读的多样性。一首歌曲的“三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创作意图、歌词内容、旋律编排、演唱方式以及听众自身经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我将尝试分析一些歌曲,它们可能在表面上传达出积极、正面的信息,但在深层次上,如果仔细品味,可能会发现一些“歪曲”或值得商榷的价值观。请注意,这里的“歪”并非绝对的负面评价,更多的是指一种视角上的偏移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讽刺性解读。

需要强调的是,以下分析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和解读,可能与您的观点不同,并且很多时候这种“歪”是隐晦的、需要引导才能发现的。



案例一:《向前走》(台语版:《向前走》 by 林强)

表面三观: 这是一首充满励志和希望的歌曲。歌曲描绘了一个年轻人告别故乡,怀揣梦想,勇敢迈向都市的生活。它赞扬了努力奋斗、追求梦想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词中“向前走,毋烦恼,一切都会照希望来”这样的句子,传递着乐观积极的态度。

骨子里可能“歪”的点:

对故乡与根的解构与遗忘: 歌曲过于强调“向前走”,走向都市的繁华和机遇。虽然这是很多人的选择,但歌曲几乎完全忽略了离开家乡可能带来的失落感、对亲情的疏离,以及对故乡土地和文化可能产生的疏离感。它将都市描绘成唯一的“希望”,而将故乡塑造成必须告别的过去,这种二元对立显得过于简单化。
对“成功”定义的单一化: 歌曲暗示的“希望”和“成功”似乎都指向都市物质化的生活。它鼓励人们离开相对“落后”的地区,去追逐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否真正能带来内心的满足,或者只是外在的改变,歌曲并未深入探讨。它可能无意识地强化了“进城=进步,留守=落后”的思维模式。
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回避: 歌曲将年轻人涌向都市的原因归结于个人梦想和勇气,却回避了乡村发展滞后、城市就业机会更多等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这种将个体责任无限放大,而社会责任模糊化的处理,虽然鼓励了个人奋斗,但也可能让听众忽视了制度层面的不公。
一种“消费主义”的隐喻: 歌曲中对都市生活的向往,往往也伴随着对物质的追求。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解读为对都市消费主义的隐喻,即拥有更多的物质和更“现代”的生活方式就是“向前走”的证明。

为何它会如此: 这首歌在创作时,恰逢台湾经济起飞,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向城市寻求发展。林强的这首歌准确地抓住了那个时代的集体情绪,成为了许多人的心声。它带有时代印记和某种浪漫化的色彩,但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它对“进步”和“成功”的定义确实显得有些单一和片面。



案例二:《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传》 by 贰佰,以及更早的左小祖咒版本)

表面三观: 这首歌以一种荒诞、戏谑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的生活状态。歌词中充斥着“差不多”、“都一样”、“随便”这样的词语,表面上是在批判一种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似乎是在呼唤人们要认真、要精益求精。它在歌颂一种“拒绝差不多”的觉醒。

骨子里可能“歪”的点:

对“差不多”的误读和反讽的模糊: 虽然歌曲批判的是“差不多”,但其过于夸张的描绘,以及低沉、无力的演唱方式(尤其是左小祖咒的版本),反而容易让听众将“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内化,觉得“反正大家都差不多,也就无所谓了”。歌曲的批判力量,可能被其独特的风格所稀释,甚至产生反效果。
对个体抵抗的虚无感: “差不多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差不多”。这种豁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不公和无力改变现状的一种消极抵抗。然而,歌曲将这种消极抵抗渲染得过于“洒脱”,反而可能让听众觉得既然改变不了,不如也“差不多”地过下去。
对“精英”的嘲讽与“庸众”的共情: 歌曲中的“差不多”是一种对社会主流价值(例如精益求精、成功主义)的反叛,这种反叛很容易引起那些觉得自己被主流社会压抑、被“成功学”绑架的人的共鸣。但这种共鸣,实际上是站在“庸众”的立场上,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回应社会的期待,这本身就可能是一种“三观不正”的自我合理化。
对“认真”的刻板印象: 歌曲的潜台词是,那些过于认真、追求极致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是“偏执狂”。这可能造成一种“认真你就输了”的误导,鼓励大家逃避责任,沉溺于一种虚假的“和谐”。

为何它会如此: 这种风格的歌曲通常带有强烈的后现代解构主义色彩和对现实的荒诞批判。创作者可能并非真的鼓励大家“差不多”,而是希望通过夸张的讽刺来引发思考。然而,艺术的解读是开放的,当这种荒诞的批判被一些听众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接受时,其“三观”就容易出现偏差。



案例三:《平凡之路》(韩寒)

表面三观: 这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和豁达情怀的歌曲。歌词描绘了人生旅途中的起起伏伏,经历了辉煌也经历过低谷,最终学会与平凡和解,享受当下。它传递出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成熟心态,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感恩。

骨子里可能“歪”的点:

“认命”的温和包装: 歌曲中“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让你看到我的平凡”、“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这些句子,虽然表面上是在说放下,但很容易被解读为对“失败”和“不如意”的接受,甚至是一种“认命”的哲学。它将接受平凡包装成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但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对改变现状的消极逃避。
对“付出”与“回报”的淡化: 歌曲强调“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但如果过度解读,可能会让听众忽略了许多时候的付出并不能获得直接的回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付出是徒劳的。它可能淡化了对社会不公导致付出无果的思考。
“鸡汤”的麻痹作用: 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都非常“舒服”,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人生不过如此,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心理慰藉。但这种“鸡汤”可能会暂时麻痹听众,让他们不去深究为何会失去,为何会平凡,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改变现状。它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出口,但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精致的个人主义: 歌曲的落脚点始终是“我”的经历,“我”的感受,“我”的平凡。它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学,而较少触及群体、社会责任或更宏大的价值追求。这种精致的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一种对集体叙事的疏离。

为何它会如此: 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韩寒的个人人生阶段和经历,以及他一贯的“杂文”风格。他擅长将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以一种看似随意却又充满哲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首歌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也因为它触及了很多人在人生某个阶段的迷茫和对“成熟”的向往。



总结一下这类歌曲的特点:

表面积极,深层模糊: 歌词和旋律可能听起来很正能量,但在具体指向和价值观上存在模糊性或片面性。
隐晦的批判或讽刺: 通过夸张、戏谑或者过于“豁达”的方式,间接或直接地批判某些现象,但这种批判可能被误读或削弱。
过度强调个体,回避结构: 将个人选择和心态置于首位,而忽视了社会制度、结构性问题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浪漫化某些负面情绪: 将逃避、认命、消极抵抗等情绪进行美化或合理化。
迎合时代情绪但存在争议: 有些歌曲可能抓住了某个时代的主流情绪,但在更长远的视角下,其价值观可能显得不那么“正确”。

理解这些歌曲的“歪”之处,并非要否定它们的美感或艺术价值,而是鼓励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发不同层次的解读和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心的,我第一反应不是什么红歌情歌和儿歌,而是 刘欢的《从头再来》

注:不敢在知乎说哔哔哔,所以请刘欢老师见谅,我想聪明的人应该看得出我针对的不是欢哥。


抛开背景,这首作品的词曲唱真的很有质量,可以看出当时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团队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投入的力度也不小。直到后来才得知,这是政治任务,当下社会需要依靠明星、歌曲等艺术性和影响力的产物去引导激励群众。

那么问题来了,搞了这么个作品,要去激励谁呢?激励的,是一群被国家抛弃的下岗工人

一群60~70年代的父辈,毕业进厂务工,努力工作,为了微薄的奖金与荣誉要评先进评劳模。

那时候的人很单纯,拿个奖状开心的不行,但那时候的人就这样,看荣誉比钱还重要一些。甚至为了厂的效益,无条件通宵加班。然而,鸡贼的人贿赂爬升,淳朴的劳动人民看着一些耍滑的同事被留厂攀升,想想也无所谓,反正我们凭劳动吃饭,继续努力干活就行。

然而这最后的一点希望,被国改彻底破灭了。

你无法想象这对当时这批60后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那些只会工厂技术,一出社会就完蛋的60后。这不是什么铁饭碗的事情,而是这群人信任国家,被耍猴。你们脑补一下,如果现在国家说把公务员都撤了或者大幅度裁员会是什么样子?

但那时候,局面已定,所谓的能力高的留下来,都是扯淡。后来很多新闻媒体披露,有不少都是通过贿赂领导达到留任的,你以为凭能力?这都是笑话。

这些「被下岗」的人怎么办?你爱怎么办怎么办,反正没人管你们。

但是他们,可能就是很多人的父母们,他们要养家,要过日子,要给孩子交学费!钱从哪儿来?

再看看刘欢老师的这首时代任务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
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
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
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
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
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看这首歌写的多么励志多么慷慨激昂,但这丝毫改变不了被耍猴带来的社会动荡。

你要记住,唱这首歌的刘欢老师,写这首歌的两位老师,以及制作团队,他们可没有被改制影响。

你享受着不同的待遇,处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你怎么可能理解他们的生活窘境?

然而有一大群人,他们原本有着和你们一样安稳的工作,可能他们干的比你们更累更辛苦,但他们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养活一家人。

但他们却突然面临改制和下岗,你知道这对他们的打击有多大吗

尤其是工人,工资本来就少,福利也更少,干的也是苦力,有时要加夜班,分房分饭碗一个好事儿都没赶上。国家二话不说就咔嚓掉了这一大批人,他们怎么办?好么,那就服从安排,下岗吧。

那下岗后怎么办?全家老小都指着你开锅呢,你突然告诉我下岗了?

然后每天电视里播《从头再来》,你告诉我
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扫大街卖烧烤异地打工重头再来


有谁还记得那些年下岗后各种个体户和摆摊热潮吗?有的人曾经在事业单位工作惯了,尤其是一些被下岗的知识分子,受生活所迫,都开始自学烤羊肉串了,还有的卖水果、卖早点,以前不好意思出来卖东西的,都硬着头皮推着小车在街上叫卖。因为他们没办法啊!他们得生活。

而且你去问问你父母那代人,他们下岗后,不仅仅要面对是零收入的生活压力,还面临着尊严上的压力。一个人没工作,去摆摊扫大街打工遭受歧视,你们懂吗?去想想一个人本来过的很体面,突然一无所有,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忍受着社会上的种种歧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国家要推出扶持再就业以及推出文化层面上的正面支持,因为「歧视」比丢工作,更伤人

然后你告诉我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你TM说变成回忆就变成回忆了?

然后你告诉我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你也知道我辛苦?好不容易把以前的苦日子熬完了,你又让我走进风雨,凭什么总是穷苦老百姓走进风雨?凭什么你在唱歌,你在决策,让我走进风雨?

然后你告诉我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我勤恳工作,我随那波浮沉了?还来情感绑架了?你把我工作剥夺了,然后说为了亲人你要认命?

然后你告诉我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工作凭劳动吃饭,怎么都扯上真爱了?哦对了,你不说真爱我都忘了,去看看改制那些年的离婚率、单身孩子的比例、妻离子散、犯罪率吧!真爱?我真爱国家,国家真爱我了吗?

然后你最后告诉我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唱这首歌的,以及没有受到波及的人,来换个位置体验一下呗?反正大不了就是从头再来嘛?

对于“政治音乐”,个人更认可崔健。有些话你不能说的时候,至少你可以选择诚实

评论里有人说这些工人活该,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决策者的错,就要无辜的人去背锅咯?

还有人骂工人贪婪,工人贪婪?你觉得一个人如果想捞钱,为什么还要当工人?逻辑呢?

还有人说这首歌不是写给下岗工人的,能不能别逗?没看过采访也该看看MV呀?

刘欢经典MV:从头再来—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wMzE4MDky.html?from=s1.8-1-1.2


还有人说这首歌很安慰人,这逻辑跟劈腿后给你写一首《分手快乐》有什么区别?如果你觉得这个逻辑行得通,那么把你置身到当年的环境里,你被耍猴抛弃歧视,然后我给你写一首励志照亮人生的歌,给你设成铃声天天安慰你,你看成么?你要是觉得成,我真给你写,咱不玩虚的,真的。

还有人说不论怎样,这首歌激励了我,我们讨论一个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得摊开了讲道理?大冬天的我左一巴掌又一脚地把你赶了出去,你身无分文饥不择食可怜兮兮,马路边的商场放一首《常回家看看》你是什么滋味?你是不是还感谢我?说感谢我妈当年踹我出去,要不是她,我也没有今天?什么时候别人恶心你也成了你努力的动力?而且这种恶心人的动力还成了正确无比的事情?
我听听beyond还自我激励呢,凭什么靠这么一首时代产物去欺骗自己激励自己


关于刘欢的《从头再来》我只能总结一句:如果它不是时代背景下的政治产物,我相信这样的作品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甚至综合水准都非常之高,只可惜在诞生之初它就入了哔,服务喉舌。甚至到了如今,还被一些传销组织拿去当“励志洗脑”歌曲,刘欢要知道,是高兴呢还是生气?

我就不说黄宏恶心人的春晚小品了:“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然后台下竟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甚至有人为此叫好!

经提醒,差点忘记春晚台下观众貌似是没有下岗工人的^-^


那时我年幼,因为有很多人鼓掌较好,所以也觉得“很有道理”。

如果当时我在长大一点儿,我真想问问,你们真的“下岗”了吗?

你的韵是押到了,机灵也抖到了笑点,但是思想上不过就是一条汪。

你扮成一副工人样儿,假惺惺的替下岗工人发出虚伪的声音,你心里不愧疚吗?

那啥,咱就不提延退了,给国家队留点脸面,毕竟还有很多人指望股市回暖呢。

-----更新
如果你不认同这篇答案或者看不懂答案,你有点反对没有帮助的自由,你无需来评论和私信了特地告诉我这件事。如果你不认同想逐一反驳,可以另起一篇回答,手机看评论也很醉。如果你想教我做人,说我三观不正,没事,我另一半认为我做人没问题,她认为我三观正就行了。

也劳烦年龄太低的网友就别来指点江山了,劳烦腰不疼的网友就别来指点江山了,尤其是看到有个评论说“没能力的工人就该死就该淘汰”,抱歉我直接删除拉黑了你。时代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与每个生活安逸不愁吃喝不愁养家糊口的人来讨论这件事。我很赞赏某个总理的举措,比如反贪和改革,但是我很反对如此之大的牺牲均有普通老百姓去承受,有很多人说工人吃大锅饭,那么干部领导公务员吃大锅饭,你怎么没意见了?再加之以后的延退,这是衣食无忧的你感受不到的痛。

此外,关于这首歌曲,我不是第一个发出反对声音的人。在这首歌播出的时候,就有人批判,只不过那时没有网络,声儿不大,再加上主旋律的号角已经吹响,你区区一个下岗工人,能怎样?

后来有了网络,有一个学者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


是的,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发出过这样的声音,还有很多人:




是的,有知友说工人吃大锅饭,你有想过有数以万计的贪腐也在吃大锅饭吗?



还有位网友说:

假设你开个公司,一开始有一百名员工,后来你逐渐觉得公司里的事情不需要一百人,只需要五十人就能干了,于是你就辞退了五十人。难道说这件事里面老板还对不起被辞退的五十名员工了么?作为公司的老板,肯定是以效益为重的,人家这么做并没有问题,难道五十人能做的工作,就为了考虑你们的心态,就要强行让一百人来做?多发五十人的工资?

请问有哪家公司辞退几千万名员工的?并且是毁约性质的?把你辞退了来弄首歌安慰一下就完了?

时代不同了,改革的正负效应也体现了,富人依然是少数,人均工资永远是被平均,同样一首音乐作品,你放在今天的环境下当然无关痛痒,对于知乎这个“中产乐园”不免让我想到一句话: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部分评论无意再理会,想继续交流或分享你自己的故事,欢迎投稿告诉我:

user avatar

我很早以前就发现过一个。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三观貌似很正,实则很歪,把莫名其妙的思想隐藏在背后,影响了几代人做功课的热情。

其中有一句歌词“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这歌词背后暗藏凶险,表面三观很正,实则把做功课和欢乐对立起来,做完功课才能欢乐,即:做功课是不欢乐的。如此一来小朋友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固定的关联:做功课=不欢乐。哪个小朋友还喜欢做功课??

建议歌词改为:“愉快地做完功课,我们来继续欢乐。”

user avatar

2015年元宵晚会上《婆婆就是妈》,横空出世,让人不禁怀疑这是2015年么?

附上歌词:

自从嫁给了他,就走进了婆婆的家

婆媳相处在一起,我们就是母女俩

暖一暖婆婆的手,敬上一杯茶

轻轻揉揉婆婆的肩,说说知心话

感谢您老人家,孝敬您老人家

您为儿媳送来一个知冷知热的他

婆婆您就是妈,一辈子辛苦啦

儿媳我为您洗衣服做饭为您梳白发

走进了婆婆的家,就多一位好妈妈

一口锅里盛日月,冷热心里常牵挂

煮一碗长寿面,献上一束花

多陪婆婆聊聊天,一起迎冬夏

感谢您老人家,报答您老人家

您为儿媳送来一个疼我爱我的他

婆婆您就是妈,真的是辛苦啦

儿媳我让您享享清福安度好年华

8月3日更新:有些评论言辞比较激烈,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

如何评价《婆婆就是妈》这首歌的价值取向? - 家庭关系
user avatar

《婆婆就是妈》

怎么能鼓励女孩嫁给自己的哥哥呢?

user avatar

《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词:刘思伟 曲:孙旭升 唱:刘思伟

我知道你我走到今天

却不能白头到永久

我知道我们彼此相爱

却注定要分手无缘

我知道太多的付出让你为爱而憔悴

我知道你的离去

让你无奈掉下眼泪

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虽然不是我心里话

纵然情到深处谁都放不下

无奈说出这伤心的话

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就让时间去淡忘它

无论走到海角天涯让我来为你祝福吧

啊 我的红颜知己

啊 我疼爱的她

啊我的红颜知己

啊一生难舍的她

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尼玛渣男分手歌还唱的有滋有味的,自己有了新欢非得好像说的自己多大度似的,“不是你心里话”你说个毛,你知道对方“太多的付出”都已经“为爱而憔悴”了,你知道人家都“无奈掉下眼泪”了还“让时间去淡忘它”“情到深处谁都放不下”,你放的倒是挺快的,转头就跟别人好了,最后还来个“无论走到海角天涯让我来为你祝福”,人家需要你的祝福么?这边有了新欢,另一边还一句句的说“我的红颜知己”“我疼爱的她”“一生难舍的她,这样三心二意的好么?分手了人家找得找不到好人嫁不嫁跟你有个毛关系了?无耻!

最讨厌这种本是人渣却非要假装圣徒的,龌蹉无比!

user avatar

《小芳》

唱得再好听,写得再感人,说到底不就是文革下乡泡了个妹子,回城的时候不带人家回去嘛。

user avatar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1662+500=2162,艹

user avatar

《龙的传人》,乍看之下相当之爱国主义,仔细一看还是藏着西方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身影。

“遥远的东方blablabla”——侯德健明明是在台湾写的这首歌,怎么就“遥远的东方”了?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这几个带颜色的说法(尤其是“黄皮肤”)如何转变为“中国人”的标签色,知乎上有不少讨论,我就不赘述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侯德健或者传唱这首歌的人就是西方中心主义者、殖民主义者、种族主义者;只能说,“中华民族”的构建深受帝国主义入侵的影响,我们被动地接受了一些有毒的东西。

流毒深远,仍待肃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