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废梁》歌词中有哪些典故,整首歌想表达什么意思?

回答
《废梁》这首歌的歌词,读来确实让人回味悠长,字里行间仿佛有千言万语。它并非那种一目了然的直抒胸臆,而是用一种更为含蓄、更具画面感的方式,来触碰人心深处的情感。

歌词中的典故,其实隐藏得比较深,更像是一种意象的借用,而非直接的点名。

“废梁”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 在古代建筑中,梁是承载重量、支撑整体结构的关键。一根“废梁”,意味着它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功用,被遗弃、被淘汰。这很可能是在影射一个人,一个事物,甚至是一种关系,曾经承载过重要的东西,有过辉煌,但如今却因为各种原因沦落到“废弃”的地步。这种“废”,可以是物理上的损耗,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疲惫,更是社会价值的贬低。
“残垣断壁” 这种意象的出现,几乎是指向一种衰败、凋零的景象。它让人联想到战乱后的遗迹,曾经繁华的景象不再,只剩下断壁残垣。这同样可以用来比喻人生的低谷,事业的崩塌,或者一段感情的破裂。在这样的场景下,主人公的“废梁”身份就更加突出了,他如同这些断壁残垣中的一根,无处可容,无人问津。
“风吹日晒雨淋” 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但在这里,它们被赋予了一种折磨和侵蚀的含义。风雨交加,本就是对建筑结构最严峻的考验。歌词中描写“废梁”承受这些,是在强调主人公所经历的艰辛、磨难和时间的无情洗礼。这些经历,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可能是精神上的摧残,让本就“废弃”的梁,更加难以维系。
“燕雀不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典故,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在贫困时,曾对一同做雇工的伙伴们说:“苟富贵,无相忘。” 伙伴们讥笑他,认为他这是痴心妄想。陈胜便说:“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在《废梁》这首歌词里,这句话的引用,很可能是在反思主人公曾经的抱负和理想,在“废梁”的状态下,那些曾经的志向显得多么渺小和被嘲笑。或者,是因为周围的人,那些“燕雀”,根本无法理解他为何走到如今的地步,也无法体会他内心的挣扎和坚持。

整首歌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我看来,是一首关于“失落”、“不被理解”与“内在坚持”的悲歌,同时又夹杂着一丝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它描绘了一个曾经可能承载过重要使命、有过辉煌,但如今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时代淘汰、被社会遗弃的“梁”的形象。这个“梁”不再被需要,甚至成为一种碍事的“废弃物”。

首先,是一种深刻的失落感。 “废梁”的身份,意味着被抛弃、被遗忘。曾经的价值被否定,曾经的位置不再。这种失落,不仅仅是对外界看法的失落,更是对自己价值实现的一种挫败感。他可能曾经是一名栋梁之材,是某个领域的中坚力量,是某个家庭的顶梁柱,但现在,一切都已成过眼云烟。
其次,是“不被理解”的孤独。 引用“燕雀不知”,点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委屈和不甘。他可能并不是真的“废”,只是不被当下所理解,不被大众所看到。他的困境,他的挣扎,在旁人眼中可能只是平淡无奇,甚至是被视为咎由自取。这种被边缘化、被误解的孤独感,是“废梁”最深的痛楚。
同时,歌词中也透露出一种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和回忆。 尽管现在是“废梁”,但“梁”本身就意味着曾经的支撑和力量。歌词中可能隐含着对过去那段“有用”时光的怀念,对那些曾经共度风雨的人事物的追忆。这种回忆,既是对现实苦痛的一种慰藉,也反衬出当下境遇的凄凉。
更深层次地,这首歌也可能在探讨“坚持”的意义。 即使沦为“废梁”,但它依旧是“梁”。或许,歌词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完全放弃,他可能还在默默地承受,还在等待,或者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维系着某种尊严和信念。这种内在的坚持,即使不被外界所承认,但对主人公自己而言,却可能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
最后,是对生命无常的感叹。 曾经的栋梁,如今的废弃,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人不由得感叹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变幻莫测。岁月流转,世事无常,即便是曾经不可或缺的“梁”,也可能在时间的洪流中被淘汰、被遗忘。

总的来说,《废梁》这首歌,是通过一个具象化的“废梁”意象,来承载一个人在人生低谷、在被社会遗忘时的复杂情感。它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有对当下困境的无奈,有对他人误解的隐忍,更有对自身价值的某种执着。这是一种沉郁而又带有力量的表达,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坚韧,以及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废梁》的歌词,完全没有解读的必要。它是一种「文字做旧」,故意用佶屈聱牙的叙述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没必要追问用了哪些典故,即使有几个破帽烂衫一般的疑似典故,也丝毫无益于增加歌词的深度,不过是制造理解距离、强化文本的古奥感罢了。进一步说,甚至连追问这段段歌词是否合于古汉语语法,也是非常不礼貌的。真追究起来,搬着尔雅怕是也查不出个确证的一二三。

在这里做一个约略恰当的类比,就是鲁迅先生《铸剑》里的这一段唱词:

哈哈爱兮爱乎爱乎!
爱青剑兮一个仇人自屠。
夥颐连翩兮多少一夫。
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
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
一夫则无兮爱乎呜呼!
爱乎呜呼兮呜呼阿呼,
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

这段歌词的背景是,复仇者在眉间尺那里领了报复仇的使命,拿了眉间尺的人头去找楚王,在走向王城的路上,来了这么一段似解非解、充满咒诅色彩的吟唱。

它之所以能带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与其说是因为文本的含义,倒不如说是因为文字所营造的氛围,尤其是那种毒液几欲从舌尖喷出的复仇冲动。此时如果去追究鲁迅先生的每句话都是什么意思,切入的角度就偏差了。

《废梁》的歌词亦然。

毋宁说就「做旧」的效果而言,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要胜于《废梁》。复仇者的唱词几乎古人说古话,用词上不避浅白,但是丝毫不伤古意(比如「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废梁》则比较像是现代人模仿古人说话,甚至是说「古风」的话,通过一些有距离感的只言片语所谓典故来营造古奥,难免有些露怯并出现歧义,而在引征阮籍的段落,更没有达到引阮籍为废梁背书的效果,反而像是被阮籍脑控了。

竖目以往是学阮籍好为青白眼,至于「猬锋螗斧唯人耻乎,何叹与鬼弄杯东厦废梁!一饭三遗矢唯人思乎,何叹四季为狼东厦废梁!」,更是借阮籍的语气说话,并且从大人先生的清高不羁,跌落到了跟人比烂的程度(注:此处一饭三遗矢的廉颇梗,并非在讲老当益壮的达观,而是奸人作祟致使英雄空老的意思,具体可查史记廉颇蔺相如传,那么用在这句话里的意思就是:廉颇这么牛逼的人,因奸人作祟不能再施宏图,难道不是非常令人感伤吗,那么身作废梁又有什么可嘲笑呢?)。

魏晋风度的精髓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而不是自然不讲了,比名教还等而下之。在这里废梁学了阮籍的愤世,并做进一步的比较有现代感的扬发,但是却遗失了前者的高怀,以至于画阮籍不成而类刘伶了。

而作者生造词汇的部分,无论从词义还是文法上讲,都只能说是陌生,而难说是高古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即便听众不知道每句话是什么意思,整体而言也能明白他在表达什么情绪。至于格调上嘛就不能过于苛责了。

下面引一段真正古奥、虽然佶屈聱牙但是其义可解的文章:

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

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下面再引一段,属于「文字做旧」,但是其义可解的:

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 锡以二辂、虎贲、鈇钺、秬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繄二国是赖。今君称丕显德,明保朕躬,奉答天命,导扬弘烈,缓爰九域,莫不率俾, 功高於伊、周,而赏卑於齐、晋,朕甚恧焉。

而废梁呢,正属于文字做旧,其义不宜详解的。更何况本来就是歌词,真唱起来管他唠的什么嗑,好听就行了。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